控方證人的劇情簡介······
倫敦著名刑案辯護律師韋菲爵士(查爾斯•勞頓 Charles Laughton 飾)接受了心臟病治療,但是身體依舊虛弱,第一天回家休養,護士一直嚴厲監督他服藥,並杜絕菸酒。管家為了便於上樓,還專門為他修了電梯。但是,種種關心照顧,對於這位桀驁不馴、牙尖嘴利的大律師根本不起作用,反倒是一紙訴狀令他倍感興奮。律師梅休和當事人沃爾(泰隆•鮑華 Tyrone Power飾)登門拜訪,請他出山打官司。原來,沃爾結識了富婆,兩人相見甚歡,雖然僕人對他發明的打蛋器充滿鄙夷,但是富婆卻對他充滿愛意,甚至為他修改了遺囑,把8萬英鎊留給了他。然而,富婆卻慘遭毒手。於是,沃爾成為警方的頭號嫌疑犯。他的唯一證人是妻子克裡斯汀(瑪琳•黛德麗 Marlene Dietrich飾),然而後者登門時的冷漠與淡定,令韋菲爵士懷疑這其中另有隱情。在撲朔迷離的案件背後,隱藏著一個個環環相扣、不可告人的秘密……
本片改編自阿加莎•克裡斯蒂同名小說。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控方證人》電影的精彩評論
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資源
影評一:
我想這部電影是學習英美法的很好的一個方式,從一個刑法案例來看美國刑事審判中的對抗式庭審和相應的嚴謹的證據規則,更可以看到制度背後的法律思維。
在我國的刑事審判中,很少能夠真正做到控辯雙方的平等,這根源於人們的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一個人一旦被公安機關抓起來了,那就肯定是罪犯了,控方代表了國家,就是懲罰罪犯的。以此邏輯為出發點,嫌疑人並未被給予平等對待,而辯方律師則被視為讓罪犯逍遙法外的人,人人得而誅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旁聽過刑事審判的人應該可以發現,整個過程無非是控方宣讀公訴書,辯方沒說兩句就結束了,而對於證據方面,無論是物證還是人證,都是在進入法院之前,在公安局和檢察院已經做好了的。
反觀美國的刑事訴訟,我們會覺得很多制度設計都讓我們覺得匪夷所思。比如強制陪審團制度,刑事訴訟中必須有陪審團,法官只負責就法律問題為陪審團成員提供意見,最終的認定以陪審團的認定結果為準。而這些陪審團成員並不是專業人士,我們會很疑惑,這不是瞎胡鬧麼,法律這麼複雜一事怎麼能這麼輕率的解決呢!輕率麼?我們再來看看同樣有特色的證據規則,對抗式庭審最有魅力的環節就是對證人的交叉詢問,因為事實到底是什麼樣的,只有當事人知道,其他人知道的都只能是法律事實,只能是無限接近於事實。這種情況下,對證人的交叉詢問並不能保證其結論一定和事實相符,也就是說並不能確保通過這個環節查明真相,但除了極少數撒謊不眨眼且思維極為縝密的人,絕大部分人在撒謊時是可以被發現的,一個好的律師可以從對證人的詢問中找出邏輯錯誤並一舉推翻該證人的證詞,這會對訴訟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有了這些背景性的知識做鋪墊,我們可以開始對這個案例進行分析了。男主是事實上確實有罪的,然而他很charming,很有迷惑性,是陪審團成員都會喜歡的人。女主又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從反面讓他的不在場證據成立,從而被判無罪。那個想吃嫩草的老太太死了,卻無人對此負法律責任,這已經是一個不公平了,已經是男主鑽法律空子了。不得不說男主心太狠,其無罪判決生效後,即使有不利於他的證據出現,他也不會因此再被公訴(辛普森殺妻案即為如此)。女主已經有偽證罪的嫌疑了,但她卻再也無法在法庭上說出男主就是兇手的事實,因為一旦她說了,則會坐實故意殺人罪,罪加一等。
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英美法的制度設計已近完美,但仍會出現百密一疏的情況:人們過度重視法律正義,難免會讓本應伏法的人逃脫法律制裁。這個時候反過來看我們的制度,似乎也沒那麼差,因為我們的制度好就好在:即使公安機關抓錯了人,也總有是會有人被判刑的,總是要對受害人有個說法。尤其是在本案這種只有男主一個嫌疑人的情況下,不招?哼哼,玩死你,看你招不招。
我想分析到這一步,就能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法治進程如此緩慢,歸根到底是我們的思想和英美法的思想差異太大了。找任何一個路人來看這個電影,恐怕都不能認同英美法的這種思想,法律本身應當是公平正義的,本片裡怎麼反而助紂為虐了呢。。。
我不去探討那種制度更好這個問題,我只想說,這部拍攝於1957年的電影即使放在今天的美國,其中蘊含的法律思想仍然毫不落伍,這也許就是美國法律對抗式庭審的迷人之處。我很悲觀的認為,即使在電影拍攝整整100後,中國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法律規定。畢竟在大多數人看來,男主被判無罪是違背了公平正義的精神,女主那樣的行為才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公平正義,畢竟替天行道是有其絕對合理性的。
所以我說,這個電影在做到情節曲折的同時,其蘊含的法律思想的深度和反映社會問題的力度可見一斑。
影評二: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最重要的在於其頑強的生命力。這部拍攝於1957年的法律題材電影,在後來不計其數類似題材故事影視作品的映襯之下,非但沒有絲毫褪色,反而顯得更加驚豔。我邊看片子邊想,這樣一個被後世多次重複的故事是怎樣被呈現得如此精彩的?昨晚剛看完此片的我目前還出于震驚狀態,對該問題尚難以解答,只能待今後重看時再慢慢消化了。
但凡高品質的影片,對人物的刻畫都絕不輸於對故事的講述。本片從開頭就將老爵士的為人以及業界威望通過他身旁人的行為表現了出來,而老爵士的身體狀況也早早地被埋下引線,這不但加深了此案的分量,也成為後面故事中一個時刻牽動人心的不安因素,同時又安插了「護士」這個有意思的角色,令人在觀看緊張激烈的法庭辯論的同時,稍有放鬆機會,體會到一點點溫情。
由於本片是從舞臺劇改編而來,所以場景變化相對較少,尤其是雷納德向律師們講述案情來龍去脈一段,實際上內容是相對枯燥的。而故事講述者非常機智地運用了「雪茄」、「抽屜」和「鏡片」這三樣道具,再加上演員們精彩的表演,既沒有影響觀者了解事件經過,又為該段落增添了許多情趣,且為下面的劇情做好了鋪墊,讓你堅信下面的劇情必定更為精彩。
不錯,連三個人的講故事橋段都被呈現得妙趣橫生,後面的法庭陳述簡直用「精彩絕倫」一詞都不足以形容。可以看出,老爵士對不同證人證詞的態度有著相當大的差別,他用不停的「反對」和有力的問題極大地降低了警方證詞對辯方的不利,又從根本上動搖了陪審團對女管家證詞的信任,雖然其中出現過些許閃失,但那些問題的力度和說服力,令人不得不嘆服這位資深出庭律師的經驗與能力。
接下來出場的「控方證人」令老爵士有些措手不及,但卻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先前劇情在觀眾心中埋下的一些疑問,而下面「知情人」的爆料更將真相和盤託出。正當人們以為故事會就此完結的時候,更為精彩的好戲又開鑼上演……
真不愧是偵探小說女王寫出的舞臺劇,以前只看過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大偵探波羅」系列電影,卻沒想到這樣一部法庭戲也能被寫成偵探小說風格。怪不得阿爾·帕西諾不止一次表示出他對參與該片翻拍版的極大興趣,問題是沒有比利·懷德,影片還會如此精彩嗎?
無以復加的致敬,獻給所有參與本片創作的人。
影評三:
看完這部經典,想起了前一段非行導演的《全民目擊》,時隔半個多世紀,容易被常識和情緒左右的公眾或者(陪審團)依然是這類涉及司法的電影所要諷刺的對象,就像克裡斯汀娜所說「公眾更願意相信一個浪蕩的婊子在說謊,而不願相信一個賢惠的妻子在為丈夫作證」,因此,為了愛人,她寧願做一個「浪蕩的婊子」。本以為電影到此就可以收關了,但倫納德的陰謀卻不止於此,他還想藉此甩掉為他犧牲名譽的妻子另尋新歡,最後,在被克裡斯汀娜殺死之後,老律師決定「為她辯護」,以這種「司法可能被欺騙,但永遠保護善良」的帶有人性論的論調作為結尾,一來更能體現電影的戲劇性,二來也使給一個陰謀的故事劃上充滿正能量的。
但導演的深意並不內涵於結尾,而體現在電影的名字——控方證人。當國家作為公訴人代表「全民」對一個人的「罪行」進行的控訴時,是否已經在開庭前就佔據了道義上的優勢?如果是,控方的證詞就比辯方的證詞更能被公眾的同情和接受,那麼司法的天平也就悄然的「缺斤短兩」了。個人認為,這才是《控方證人》的經典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