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宅六神
大年三十貼春聯,少不了要貼年畫,大家知道關於年畫的一些傳說嗎?我們常常說「六神無主」,今天我們就先從六神開始說起吧。
「家宅六神」,就是保佑家宅的六位神仙。是哪六位呢?灶王爺、土地神、門神、戶尉、井神和三姑夫人。秦瓊和尉遲恭理所當然是其中兩位了,只不過兩人的稱謂有所不同,在宅院前門的兩扇大門中,居左的稱為門神,居右的則稱為戶尉。
據《白虎通·五祀》中說,五祀者,謂之門、戶、井、灶、土。
「家宅六神」的年畫
門神的起源
門神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作為道教和漢族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闢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漢族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系,加以祀奉。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對聯、門神,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門神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商周時期,門神就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數千年來,它一直伴隨著中國人走過每一個春節。只不過在後來,門神出現了一些變化,門神的主角由神仙變成了生活中的人物,有勇猛的大英雄;有忠心耿耿的忠烈之士;有足智多謀的謀士;不管是何種門神,人們祭拜它們,都是為了祝願新的一年更加美好。
神仙當門神被刻於桃木上
門神,最初的含義是「司門之神」,它源於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那時人們認為,凡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如家中的門、灶、床等都有神靈在裡面。在古人看來,門主出入,在整個房子中佔重要的地位。所以古時祭祀,門為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之首,後世演變為門神。
根據史料記載,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祀門」的活動,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典禮。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對門神加以禮敬。
在門神的傳說中,神荼和鬱壘二神的傳說在民間早有流傳。《山海經》、《風俗通義》、《重修緯書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書都有記載。
《山海經》裡就有這樣一段記述:「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蟠屈三千裡,其卑枝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眾鬼之害人者。」說的是在東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別大的桃樹。這棵大桃樹盤曲三千裡,在枝幹延伸出去的最東北處,有一座「鬼門」,那裡是眾鬼出入的門戶。而把守著鬼門的兩位神將,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鬱壘,防止害人的鬼進入人們的家中。
神荼、鬱壘(音:shēnshū、yùlǜ)兩兄弟是驅鬼闢邪之神,其形象自然不會慈眉善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即有神荼、鬱壘的肖像。二神坐在桃樹下,袒胸露腹,虯髯虎鬚,頭上長角,手執桃木劍,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這種「兇神惡煞」的形象,顯然是人們想像出來的。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門神:神荼和鬱壘的畫像
從《山海經》等神話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除了貼門神,當時的人們還有一個習俗:貼桃木。古人認為桃木能夠闢邪,有驅鬼的作用。在桃木上寫符號,便形成了符咒;把桃木打磨成寶劍,便是除妖降魔的桃木劍。《搜神記》佚文記載:「今俗法,每以臘冬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眼,以祛不祥。」
後來,人們習慣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首,這就是「懸桃符」。桃符每年換一次,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懸桃符的出現也是與唐代時期另一對門神的出現不無關係,這將在後面專門講述。
關於貼桃木的風俗,還有一個小典故:五代時期,後蜀的君主孟昶在兩個桃木片上書寫吉祥話掛在宮門口為人們祈福,後被大家仿效傳至民間,這便是春節貼對聯的由來。
回到貼門神的傳說,由於那時候的建築多是木門,所以並沒有實物留存,我們只能從漢代墓葬的墓門雕刻中見到二位神靈的身影。不過,關於門神的故事,在文字上有確切記載的時間是在東漢年間。東漢學者鄭玄在給《禮記·喪服大記》中的「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於門外,君釋菜」這一句做注釋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君釋菜,以禮禮門神。」這是「門神」第一次在文字記載中出現。
漢代墓葬門神壁畫
與鄭玄同時代的學者蔡邕在《獨斷》中也記載了貼門神的風俗:「歲竟,畫荼壘,並懸葦索,以御兇。」到了魏晉南北朝,門神的習俗在民間已廣為流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
可惜的是,由於東漢後的三國兩晉時期,戰亂頻發,為防止盜墓的出現,「厚葬」的風俗被當朝統治者放棄。因此,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很難發現門神的形象,再加上當時建築多為木製,基本上沒有存留關於門神的形象。直到進入隋唐時期,門神習俗出現了新的特徵。
唐朝開國大將成新門神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厚葬」再次流行開來。皇帝甚至是直接「鑿山為陵」,一些貴族的墓葬也是相當宏大。而這些墓葬中墓門上的繪畫或是雕刻,也間接為我們提供了相關的門神資料。
陝西寶雞法門寺地宮大門的門神
唐朝的門神,大多是以武士或是佛教造像為主。發展到後期,還有以侍女作為門神的例子,這說明這一時期門神的形象更加生活化、人格化。這一時期,誕生了日後最為常見的兩位門神形象——秦瓊和尉遲恭。
歷史書籍中尉遲恭的形象
這兩人如何就成為「門神」了呢?明朝的小說《西遊記》和清朝的《隋唐演義》,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了兩位大將「轉型」為門神的過程:由於唐太宗在登基的過程中殺戮過多,因此遭到惡鬼纏身,每天晚上都有投擲磚瓦的聲音,而且還有鬼混哭號的聲音,太宗皇帝夜不能寐。手下大將尉遲恭聽說了這事兒,挺身而出說:「創立江山,殺人無數,何怕鬼乎?」秦叔寶也緊跟著說道:「陛下寬心,今晚臣與敬德把守宮門,看有什麼鬼祟。」於是當晚二位大將為皇帝把守宮門,果然一夜平安無事。
《西遊記》裡面對於二位將軍的神勇英姿有如下的描述:「頭戴金盔光爍爍,身披鎧甲龍鱗。護心寶鏡幌祥雲,獅蠻收緊扣,繡帶彩霞新。這一個鳳眼朝天星鬥怕,那一個環睛映電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傑舊勳臣,只落得千年稱戶尉,萬古作門神。」兩位大將接連守了幾日,後來有些撐不住了。於是唐太宗下旨,令畫師繪製了兩位的肖像懸掛於宮門口,從此宮中便相安無事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北平王墓(王處直墓)裡,安排「把門」的就是秦瓊與尉遲敬德的門神形象。由此可以推測,五代時期,秦瓊與尉遲敬德作為門神,就被王公貴族接受,後來逐漸傳至民間。隨著《西遊記》小說情節的深入人心,讓這段話本中的戲說故事,逐漸就演變成了「事實」。明清時期,老百姓在自家大門上張貼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畫像的做法逐漸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清朝顧祿的《清嘉錄·門神》中有確切的記載:「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於紙,小戶貼之。」
王處直墓室兩側入口的一對門神浮雕
有趣的是,在歷史上,秦瓊與尉遲敬德這二位大將的確曾經被太宗皇帝下詔繪製成了圖像,只不過沒有像神話故事裡那樣將二位封為「御用保安」張貼在宮門口,而是被珍藏於凌煙閣中。
門神鍾馗的年畫
文財神比幹的年畫
鍾馗和魏徵鎮守後門
除了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唐朝還衍生出了另一位婦孺皆知的門神形象:鍾馗。這位門神也被稱為「捉鬼門神」。
關於鍾馗的身世,傳說鍾馗本是唐朝初年的一位才子,在參加科舉的地方各級考試中成績優異,但是在最後一關的殿試中因相貌醜陋而未被錄取為狀元,於是鍾馗一怒之下自殺身死。開元年間,皇帝唐玄宗突然身患重病,每天晚上就寢時總覺得有小鬼來幹擾自己的休息,於是夜不能寐,身體也是每況愈下。正在這時,鍾馗在皇帝的夢中挺身而出,並「手撕小鬼」,予以吞食,他還向皇帝通報了自己的名字。唐玄宗大喜,醒來後令畫家吳道子專門繪製了鍾馗的畫像。
巧的是,吳道子居然也在前一天的夢裡,夢見了鍾馗,於是鍾馗被畫得異常傳神,最終畫上的鐘馗被皇帝懸掛在宮中,用來驅鬼。而這種做法後來也逐漸成為了民間的一項習俗。
魏徵之所以成為後門門神也有文字記載。小說《西遊記》 中說:唐丞相魏徵斬了涇河老龍王之後,老龍王的鬼魂每夜進入內宮找唐太宗李世民索命。無奈宮門外有秦瓊,尉遲恭二將把守,老龍王冤魂轉至皇宮的後宰門,砸磚碎瓦。由於秦瓊和尉遲恭已在前門,故丞相魏徵只好親自持誅龍寶劍夜守後宰門,時間一長,老龍王的冤魂只好離去。
歷史上還有很多門神「拍檔」,都是非常熟悉的歷史人物,如孫臏和龐涓、趙雲和馬超、蕭何和韓信、孟良和焦贊等。這些門神都是以武將的形象出現在年畫當中。當然也有文官門神畫,例如文財神比幹、蜀漢丞相諸葛亮等。還有祈福類門神,繪製的多為大家熟悉的福神、喜神、招財童子等。無論何種形式,門神的主要作用基本都是人們祈福納祥的一種願望的體現。下面為大家列舉最常見的10對門神。
1、門神始祖——神荼和鬱壘(音:shēnshū、yùlǜ):神荼一般位於左邊門扇上,身著斑斕戰甲,面容威嚴,姿態神武,手執金色戰戢;而鬱壘則位於右邊門扇上,一襲黑色戰袍,神情顯得閒自適,兩手並無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輕撫著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兇的美好願望。
2、天下第一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秦瓊敬德門神是中國歷來信仰群體最多的神只之一。民間流傳最多的武將門神,當屬開唐名將秦瓊和敬德。傳說中的秦瓊、敬德死後葬在陝西省禮泉縣,為唐太宗李世民陪葬。兩岸三地乃至世界各國凡有華人的地方,都能聽到有關門神的傳說。
3、最接地氣的門神——灶神和財神: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灶君司命。祭灶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財神爺傾注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寄託著安居樂業,大吉大利的美好心願。原意指道教奉的神仙。
4、最有警示教育意義的門神——韓信和蕭何:「蕭何月下追韓信」,由於蕭何的力薦,韓信才得以展示才華,封官進爵。「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成」一「敗」繫於一人,看起來是種平衡。
5、最有故事的門神——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千裡走單騎、刮骨療毒……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令武聖關二爺義勇雙全的形象深入民心,婦孺皆知。張翼德遇到一個義薄雲天、忠義無雙的好兄弟,才入「神」列。
6、「超級保鏢」——趙雲和馬超:趙子龍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能臣,只是性格比較低調,不爭功奪利。馬超作為「五虎將」之一,體貌雄異,性情賢厚,人多敬之。
7、最愛國的門神——「楊家將」和「嶽家軍」:當戰爭的銷煙侵蝕家園之際,「楊家將」和「嶽家軍」挺身而出,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保衛家園之歌。
8、最團結的門神——「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是中國傳統典型的象徵形象,而且百年來作為「家庭和合,婚姻美滿」的意義早已深入人心,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合二仙」又被賦予新的象徵意義,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徵,也是「和諧社會」的象徵,更是「和平世界」的象徵。
9、魑魅魍魎「終結者」——鍾馗:春節時鐘馗是門神(道教中最出名的神仙之一),端午時鐘馗是斬五毒的天師,鍾馗是中國傳統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之神,要福得福,要財得財,有求必應。
10、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門神:要是我們心中的門神,就是我們自己的靈魂。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談得到良心、義務、責任道德,才能形成責任感,事業心,民族精神,這些才是人類的最高境界。
如何貼門神
新時代,現在貼春聯、門神都只是春節慶祝的一種方式,可能都不需要講究,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1. 貼門神的時間
正確的帖門神的時間,是大年三十下午。近年來,人們多在上午就完成了貼門神、貼春聯、打掃房間院落等。
2.貼門神的講究
一是家裡過年的人都到家後再貼。因為貼上門神後家裡不能再進新人啦,要是家裡進了新人,門神誤認為不是自己家的人,會降災星於他;二是貼完門神後,家了的金錢財富就不能再進進出出。過去有欠債的人。30那天天不亮就貼上門神,怕的是有人上門討債,要是貼上門神後再有人去討債,主人就可以說閒話啦,還有就是做生意的,為了做生意。30晚上12點啦,才貼上門神,是為了做買賣。三是家裡要是請自己的祖先回家過年的,就是先要把先人請到家後才能貼門神,不然要是先貼門神,再請家裡的先人回家過年,門神是不讓進門的。這樣你的先人就沒法回家過年啦。
3.不同生計的家庭貼不同的門神
做生意做貿易的,可以用招財童子,賜福天官。也有劉海戲金蟾,五路財神,關羽等。上班做官走仕途的,最好選擇福神、文官門神,比如海瑞,包青天,還有福祿壽喜、(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象徵官廉清正,平安吉祥,步步高升。將軍,適合居住比較偏僻,家裡容易不安靜的家庭,主要有秦瓊、敬德,關羽,張飛等通常是手持刀槍劍戟,斧鉞鉤叉,一副威風凜凜,兇神惡煞之象。用於鎮妖伏怪、驅鬼闢邪,驅除災禍之功效。天仙;比如福祿星,送子娘娘,適合於家有老人,象徵福祿常壽,人丁興旺。
4.貼門神的細節問題
首先左右要正確,對於農村自建房來說,很多人的戶門都是雙開,雙開的門在選擇門神年畫的時候就要注意了,一式兩張,左右分開。現如我們流行的門神為秦叔寶尉遲恭二位大將,在貼的時候左邊貼的一定是手裡拿著金鐧的秦叔寶,右邊貼的是手裡拿著金鞭的尉遲敬德。左右各一,以臉相對表示合力同心,守護家園。而貼錯門神就是左右對調,兩個門神以背相對,比喻兩個人意見相左,不合作。大門門神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貼在門的中心位置,與對聯中部齊平。小門門神高約二尺,寬約一尺。也要注意與周邊對聯相互呼應。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
6.關於一個門貼門神
雙開門貼門神比較容易,左右區分開就可以了。因為按照傳統美學觀念,大門都是左右對稱的,因此門神也就是一左一右兩個,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現在城市小區住宅多為單開門,市面上也沒有單賣一張門神的,不管是上下貼、還是左右貼,無論是從美觀上,還是從個人心理上,都覺得很不恰當。這時,可以貼一張大大的福字來代替門神,同樣有祈福納祥、鎮邪驅鬼的作用。貼福字也有講究:院門必須正貼,防止福氣倒流;屋門也要正貼,寓意為「正福臨門」;室內、櫥櫃等地方可以倒著貼,以示「福到了」。
7.關於各類財神的位置
一般武門神貼正門,文財神貼後門,祈福門神貼院內門。
灶王爺
老北京流傳的一本《灶王經》中對灶王爺的職責敘述得非常清楚明了:「灶王留下一卷經,念與善男信女聽。我神姓張名自國,玉皇封我掌廚中。來到人間查善惡,未從做事我先清。」所以灶王爺的主要職責就是監督家宅中人們的一言一行,並如實向玉皇大帝匯報。
古時候祭祀灶王爺,大多沿襲東漢流傳下來的傳統,即用黃羊祭灶。但是到了近代大多數人家都開始使用糖瓜進行祭祀活動。理由很簡單,就是希望灶王爺吃了這些糖瓜之後,能夠多和玉皇大帝說點吉祥話,甚至有說法是用糖瓜糊住灶王爺的嘴,讓他不能向玉帝「打小報告」。為了祈禱灶王爺多說好話,在家中貼有他神像的兩側,人們往往都會掛上一副對聯,上書:「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這副對聯中當然也寄託了人們對於新一年的美好願景。
舊時每年祭灶完畢,各商號便開始派夥計外出討債,準備將一年的帳結清。而無錢還債的人,便開始紛紛躲債,一直要躲到除夕接神為止。因此過去有句老話兒說:「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包餃子(或救命的煮餑餑)。」當然這之前還有一句便是「送信的臘八粥」,意味著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家戶戶就逐漸開始準備過年了。
井神
井神是漢族民間傳說中的神靈之一。井神一般沒有塑像、廟宇,人們就在井臺上舉行一個簡潔的祭祀儀式。關於井神的傳說,古書中有多種記載,最著名的就是以柳毅為首的四大井神。
柳毅井
漢族民間最有名的井神,要數柳毅井的柳毅了。柳毅井位於洞庭湖君山龍口部位,原來井邊有一棵大橘樹,又叫「橘井」。據《巴陵縣誌》記載,橘井即柳毅傳書時入洞庭龍宮下水的地方。
在唐朝儀鳳年間,書生柳毅赴京應考落第,回途中經過涇陽,路遇遍體鱗傷的牧羊女。柳問之,知是洞庭龍君之女,涇陽小龍之妻,由於受到涇陽小龍的虐待而流落於此。柳毅受龍女之託,來到洞庭湖,在君山找到橘井,直下龍宮,把小龍女的不幸遭遇告訴給了洞庭龍君的弟弟——錢塘龍君,錢塘龍君大怒,化身百丈赤龍,前去滅了涇陽小龍,接回了小龍女。後來,龍君招柳毅為婿,留他居洞庭水府,主管洞庭水府與人界的進出口——橘井。由此,柳毅就成為當地廣為傳頌的井神。
其他關於井神的形象,都各不相同,但寓意接近。
南方信仰的井神為「井泉童子」。蘇州民俗:大年三十,將預先買好的井泉童子神像放在竹篩內,再放些糕果茶酒之類,算是祭品。然後,再將這竹篩放在井闌圈上,上面放些遮蓋物。這就叫「封井」。此後,在送神之前,這井就不能再打水了。到正月初三或正月初五日,焚送神馬,然後開井汲水。據說明用剛開井所汲的水拭目,能令目不昏。崑山等山,在焚送神馬之前,還要用糕果之類祭祀。水井在人們生活中起有重要的作用。除夕之祭祀,有著酬報它一年中對人民作貢獻的意義。除夕井不用,大概意同年節放假,讓它休息幾天吧!
土地爺
土地爺是一方的保護神,在一般中國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很多,傳說之多不勝枚舉,此舉中之兩例。
一說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鹹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另一說為:周朝上大夫的家僕張明德(或張福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餘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最早的土地爺是漢代秣陵(今南京)的蔣子文,據《搜神記》卷五曰:「蔣子文者……漢末為秫陵尉,逐賊到鐘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緩縛之,有頃刻死。」他在漢代末年任秣陵尉一職,一次因追捕盜賊到鐘山下,被盜賊所傷而致死。後來,他的一個屬下居然又見他在路上騎著白馬,手執白羽,如生前一樣帶著侍從之人,嚇得屬下想逃走。蔣子文追到他說:「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姓,為我立祠。不爾,將有大咎。」於是人們就立起了廟堂來祭祀他,並且改鐘山為蔣山。明清以後中國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傳為唐代大文人韓愈。杭州太學一帶,原是嶽飛的故鄉,於是太學就奉嶽飛為土地神。現在的土地廟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約起於南宋。土地公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稱為「做迓」(或做牙)。農曆二月二日叫做「頭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尤其尾牙商家更是為了答謝員工一年的辛苦,請吃「尾牙」宴。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須白髮的老人,有時會有土地婆陪祀,有時則只有土地公而已。這是中國民間傳說著一個故事: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問他有什麼抱負,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土地婆卻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功能。土地公說:「那麼,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土地婆反駁著:「如果大家都變有錢人,以後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土地公無話可說,也因此打消這個原可「皆大歡喜」的念頭,世間才有今天的貧富懸殊差別。世上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不肯供奉她,卻對土地公推崇備至。廁神三姑夫人
神仙三姑夫人,別看管的事兒不起眼,可是咱們老百姓日常生活還真是離不開它。這位神仙就是廁神——主要掌管的就是家中的廁所。這位神仙是家宅六神中唯一的女性。民間傳說這位廁神能夠預知未來,甚至有些地區相信廁神能夠保護婦女生產過程的順利。
相傳唐代武則天垂拱三年,三姑夫人本名何媚,山東人氏。她才貌出眾,先是嫁給一戲子,後被壽陽刺史李景看中,遂害死其夫後,納其為侍妾,但是李景老婆出於妒嫉,便起了歹毒之心,元霄節的晚上,在廁中將何媚陰謀殺害。何媚含冤而死,所以陰魂不散。
每當李景上廁所的時候,都會看到何媚伴隨著鳴屈啼哭之聲隱隱出現,武則天得知此事後,非常同情何媚的遭遇,便下令封何媚為「廁神」。
從此之後,民間婦女按照何媚的樣子,做成紙人、木人,放在茅廁之中,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晚上,便祭祀廁神三姑夫人。
《集說詮真》:「今俗每屆上元節,居民婦女迎請廁神。其法:概於前一日取糞箕一具,飾以釵環,簪以花朵,另用銀釵一支插箕口,供坑廁側。另設供案,點燭焚香,小兒輩對之行禮。」
向三姑夫人跪拜問卜
祭祀時,口中念念有詞曰:「子胥不在,曹婦亦去,小姑可出。」意思是說:你丈夫李景不在這裡,李景老婆曹氏也沒在,三姑夫人您可以出來了。
民間傳說三姑夫人頗有靈氣,入夜之後向三姑夫人問卜吉兇,能知禍福,非常靈驗。
全國各地關於祭祀廁神三姑夫人的稱法,各不相同。廣東稱之為「請廁坑姑」,還有一句歇後語叫做:「屎坑三姑——易請難送」。杭州稱之為「召廁姑」,蘇州、紹興稱之為「坑三姑娘」,寧波稱之為「筲箕姑娘」,海寧稱 「籮頭姑娘」,湖北監利、陝西鳳翔等地稱之為「紫姑」。
可以說三姑夫人成神的故事還是比較悽慘的,但是中國古人卻將其封為廁神,以萬家香火來給予其補報,以消解其怨氣,可以說這是一件非常人道的行為。
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好像古代一年當中的大小節日起到的作用一樣,為民間百姓能夠在困苦的生活當中提供一些樂趣,一個放鬆消遣的理由,以及面對無助時候的心理安慰。
文末福利
為了研究並傳承傳統年畫文化,亞尚逸品特別為大家繪製了一組門神年畫。
購買連結
想了解其他產品
請掃描或點擊下方「亞尚逸品」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