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吃播」「大胃王」等成為輿論焦點。有關網絡平臺負責人表示,如果直播內容有浪費糧食或是以假吃、催吐、宣揚量大多吃等方式博眼球的行為,平臺將進行嚴肅處理,給予刪除作品、關停直播、封禁帳號等處罰。
吃飯本是個人私事。但是,「大胃王」們卻公然將飯桌搬到直播間,在眾目睽睽之下,以驚人的食量來「圈粉」。為了表現「驚人食量」,他們先拼命地吃,再偷偷地吐,甚至還吃藥催吐,以便騰出胃部空間。如此一來,吃飯由享受變成了作秀,由愉悅變成了瘋狂。暴飲暴食,鋪張浪費,既糟蹋了糧食,也傷害了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更關鍵的是,「吃播」表演傳遞了一種畸形的飲食觀和價值觀,違背了公序良俗,敗壞了社會風氣。因此,抵制這些不良習氣、力戒奢靡之風,樹立珍惜糧食、敬畏食物的理念,營造崇尚節約、杜絕浪費的氛圍,成為建設健康中國的緊迫課題。
珍惜糧食,是敬畏自然的體現。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面對大自然,中國人心中有一種敬畏感和親近感,視天地為衣食父母,這是一種極高的生存智慧。古人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賜予了人類繁衍生息的物質條件,農耕文明孕育了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但是,地球的資源總量是有限的。如果無度索取和浪費資源,必然破壞人類生存的根基。惟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才能可持續發展。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如果不能居安思危,難免會有後顧之憂。惟有豐年不忘饑饉,珍惜每一粒糧食,方可有備無患、心中不慌。
珍惜糧食,是尊重勞動的體現。人種糧,糧養人。一粒種子,經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最終變成口糧。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就是農民辛勤勞作的真實寫照。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讓中國人「糧滿倉」;節儉,讓中國人「食有餘」。今天,我們雖然告別了糧食短缺的歷史,但即便糧食連年豐收,也不能隨意糟蹋糧食。珍惜糧食,就是體恤人力、尊重勞動。「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樸素的古訓,蘊含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碼」。
珍惜糧食,是良好家風的體現。勤儉持家,歷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惜糧就是惜福。一個家庭,無論多麼富裕,都不能糟蹋糧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常常把餐桌當成教化子女、傳承家風的課堂,一粥一飯就是最生動的教材。當家長常常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撿起放進碗裡時,孩子的心裡慢慢會升起對食物的敬畏之心,從而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良好家風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珍惜糧食,是珍愛生命的體現。糧食,乃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一日三餐,柴米油鹽,是百姓生活的頭等大事。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核心是敬畏食物、尊重食物,而不是浪費食物、炫耀食物。合理膳食,是維護生命健康的基礎。一個珍惜糧食的人,自然也會珍愛生命、崇尚健康。近年來,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濫飲濫食、奢侈浪費等現象觸目驚心,由此導致超重和肥胖人數日益增加,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飲食觀,不暴飲暴食,不鋪張浪費,不講求奢華,用健康「新食尚」取代庸俗「吃播秀」,是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的重要手段。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用來維持生命和享受生活的,不是用來浪費和炫耀的。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抵制畸形「吃播」行為,回歸健康飲食文化,珍惜糧食、敬畏食物、合理膳食,共建健康中國,共享美好生活!
來源:《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4日 第 19 版)原標題:《珍惜每一粒糧食》 作者:白劍峰
暴飲暴食有什麼危害?
吃得太飽,超過身體生理需要的飲食,不只是浪費糧食,還增加身體負擔,埋下疾病的禍根。
專家認為,過量飲食,人體就會調動各項保護機制,排出多餘的容量,以防止胃被「撐破」。「吃吐了」就是一種機體防止胃破裂的有效手段,而過度的嘔吐可能出現賁門撕裂、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
「食不過量,是因為胃的容積有限、胃壁的延伸性有限。」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楊愛明強調,當胃腔內食物的體積因為各種原因增大,超出胃所能容納的極限時,有時會出現嚴重問題,出現休克甚至死亡。臨床上有不少病例報導,有人在極其飢餓情況下,因過量進食造成急性胃擴張,導致休克或死亡。
在楊愛明看來,長期暴飲暴食,胃壁肌肉就會被撐薄,彈性就會下降,可能會導致胃動力減弱,胃下垂、胃無力、胃食管反流病等胃腸功能障礙,吃太多還會擠壓到其他內臟器官,如橫膈膜、心臟、肺部等,影響臟器正常工作。
北京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馬冠生說,大吃大喝後胃壓力增加,可以引起急性胃擴張。大吃大喝後,人體在短時間內需要大量消化液消化食物,這樣會明顯加重胰腺的負擔,使得十二指腸內壓力增高,從而增加發生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膽囊炎的危險。
吃多少比較合適?
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活動量來安排食量,控制攝入總量,不要完全吃飽,更不能吃撐,最好只吃七八分飽。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平均能量攝入是代表人群的平均水平。城市18歲—59歲男子為2200千卡,相當於每天攝入的食物量約為:穀類300克,蔬菜400克,水果300克,肉、禽和魚蝦150克,蛋類50克,豆和豆製品40克,奶和奶製品300克,油脂25克;成年女子每天所需要的能量為1800千卡,相當於每天攝入的食物量約為:穀類250克,蔬菜300克,水果200克,肉、禽和魚蝦100克,蛋類25克,豆和豆製品30克,奶和奶製品300克,油脂25克。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說,合理膳食是指每天攝入的各種食物所提供的能量,不超過也不低於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不同食物提供的能量不同,蔬菜提供的能量較低,油脂等提供的能量較高。合理搭配食物,才能保證能量平衡,也保持營養素平衡。對於正常人群來說,碳水化合物攝入應佔總熱量的55%—65%,脂肪佔20%—30%,蛋白質佔10%—15%。
楊月欣建議,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應佔1/2。天天吃水果,保證每天攝入200—350克的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吃各種各樣的奶製品,相當於每天喝液態奶300克。經常吃豆製品,適量吃堅果。
來源:文明金昌
原標題:《人民日報評「大胃王」:既糟蹋了糧食,也傷害了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