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廣西梧州第六中學一個正在軍訓的女孩,嘴上趴了一隻蜜蜂,可她卻絲毫未動,任由蜜蜂放肆地在最初爬來爬去。
女孩這一行為,得到了教官的表揚——軍訓學生做到這樣的意志堅定不移,難得!
可評論區卻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
這值得提倡嗎?有毒的蜜蜂蜇了救治不及時會死人的!
價值觀扭曲,一點也不值得提倡……
給這樣的評論點讚,我態度鮮明地站隊這樣評論的網友。
生命是最可貴的,人的本能是會保護自己的。尤其是孩子,更要學會自我保護,可這樣被蜜蜂蟄,依舊絲毫不動的女孩,她不是意志堅定,而是太懂事了。
可能是因為教官說了,軍人要有鋼鐵般的意志,所以嘴角有蜜蜂,她也不敢動。不敢動不是因為害怕被蜜蜂蜇,而是擔心被教官看到,被批評。
懂事的孩子,你隱忍的樣子,真的是讓人心疼。
2
女兒上小學二年級時,回來跟我說了一件事,至今我都記憶猶新。
班上有一個女孩,有一天,下課了不出去玩,體育課也不去上,說自己身體不舒服。
班上同學都知道,這女孩把臭臭拉在褲子裡了。三年級的孩子,已經8歲了,大小便已經懂得,只是因為老師說了,上課不可以去衛生間,她那天肚子不舒服,上課不敢舉手告訴老師,沒有憋住,於是……
我跟女兒說,不要去嘲笑這個女同學,她只是太懂事了。
因為懂事,孩子對身邊人說的話,很放在心上。也懂得察言觀色,分析別人的情緒,順應別人的想法,只是為了讓別人滿意,卻忽略自己的需求。
懂事的孩子,壓抑自己的需求,一點都不快樂,很絕望。明明不想去做某件事,卻謊稱自己喜歡。
《少年說》中,有一個叫楊栩楠的女生曾傷感地給出生僅兩個月的弟弟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可以不那麼懂事,不那麼乖。」
何出此言?
因為楊栩楠自己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從來只報喜不報憂,為了不讓父母擔心。藏起自己的任性,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只為了不讓父母失望。
站在高臺上,楊栩楠哭著說完這些話,看似給弟弟寫信,其實,她是在心疼那個懂事的自己,為了當一個「乖孩子」,她真的是太累了。
當孩子乖了,他們也就「病了」。
教育學家說:「看一個孩子是否健康,就看她是不是與他年齡相符的單純。」
懂事的孩子不會單純,他們懷揣著別人的想法,去迎合別人,活得小心翼翼,成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松子,也是一個很懂事的女孩。
因妹妹身體病弱,爸爸從小對妹妹格外的關照和疼愛,松子是被忽略的那一個孩子,她從小就特別希望爸爸看到她,愛她。偶爾一次,松子發現自己做鬼臉,爸爸笑了。於是,她常常做鬼臉,為了贏得爸爸對自己笑。後來,也不由自主地,在緊張害怕時做鬼臉。她按照爸爸的要求去讀書、工作。
小時候討好爸爸,工作後討好領導,戀愛後討好男友,這種討好讓她活得沒有自我,也讓她的一生都特別悲劇,再討好,也沒有逃脫被拋棄的命運。
假如松子不是一個只會討好別人的人,懂得拒絕,為自己考慮,或許她的一生會完全不同。
可懂事,像是一道枷鎖,被鎖在了松子身上,她無法掙脫,也不想掙脫。因為一旦懂事了,內心也開始絕望了。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中說:「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他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孩子的懂事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和父母的教養有很大的關係。
逼迫孩子做他們不喜歡的事。
有的父母逼著孩子和不熟悉的人打招呼,不然就是不聽話,不懂事;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和別的小朋友分享。摔倒了,明明很疼,卻不讓孩子哭,因為這樣便不勇敢。
小區裡,孩子們都在一起玩,有一個叫琪琪的女孩,媽媽給她買了一個很漂亮的滑板車,大家都湊上去,想騎一下,可琪琪不願意,這是媽媽送給她的生日禮物。這時,站在一旁的爺爺說話了:「要和小朋友分享的,不然他們都不喜歡你,不和你玩了,你就沒有好朋友了。」
聽見這樣的話,真的是讓人著急。孩子自己的東西,他們有權利不給別人玩,我們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看見他們內心的想法。可以引導,但卻不能強迫。盲目地逼迫,暗示他自己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的需求,久而久之,孩子成了父母眼裡那個「聽話」、「不小氣」的人,可他們並不快樂。
一味地為了取悅別人,而讓孩子去犧牲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傷害。
3
「作為一個父母」,我不希望養出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我的孩子們只需要知道,你不能壞,但可以不必太乖。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和尊重。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關注,他們認為關注即是愛,通過被關注的多少而感受到父母愛自己的程度。
一個朋友離異後,因工作忙,無法自己帶孩子,只能把孩子丟在老家,為了給孩子好的物質生活,她努力工作,還接了兩份兼職,每天忙到深夜才結束。
孩子很聽話,姥姥讓他抱一抱媽媽,他會去抱。晚上,讓他和媽媽睡,他也會聽話。只是,哄兒子睡時,她卻發現兒子躲在被窩裡哭。
她問兒子怎麼了。兒子說:「我想姥姥。」可他不能去找姥姥,如果不聽話,不懂事,姥姥以後便不帶他了,聽了這句話,那一刻,她的心是碎的。
她摟著兒子說:「兒子,媽媽很愛你。」
可孩子卻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說:「你不愛我,姥姥最愛我,她做飯給我吃,陪我玩,還帶我一起去看戲。」
孩子的懂事,真的是被逼的。
允許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
孩子也會有情緒,疼了會哭,不高興了會發脾氣,生氣了會叫……,可這些都被父母喊stop,因為我們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其實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粗暴地堵住孩子的情緒,而是,允許他們哭,鬧,等他們情緒散去了,平靜了,再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引導他們更好地表達情緒。一次又一次,把這些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心理學家費羅伊德曾說:「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他們只是被活埋,並將在未來以更加醜陋的方式湧現。」
那個因為媽媽沒有滿足自己玩具要求,而摔了媽媽手機的孩子,一定是被壓抑久了,總是被要求聽話,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而不被允許像一個孩子那樣,看見了玩具就有想買的心情。
我們可以不給他買,解釋不能買的玩具,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想法,指責他們因沒有得到玩具而傷心難過的心情。
因為我們的否定養出的孩子,可能是暴躁的,也有可能是低我價值的,認為自己不被愛,因此變得自卑而懂事。
當然,這裡並非是說讓父母教會孩子自私,霸道。只是,讓孩子懂事的有些病態,在心理上已經有了負擔。
孩子懂事,不是父母去要求,強迫,而是我們平時用平等的思想和心態,去尊重和理解孩子,用「同理心」引導孩子去理解別人,態度是積極的,而不是威脅或者逼迫。
當一個孩子身處危險,她第一想到的,不應該是別人的看法,而是我要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身為父母,我們更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只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而不是因為他們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