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盧立鋒
這是一句顛簸不破的謬論:「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個謬論直到如今都被很多人認可,認為好娃娃都是打出來的。真實的情況卻是:棍棒底下出痞子!
一個從小被老師定性為低能兒的學生,低能到連老師都感覺無法教下去,於是老師把這個學生的媽媽叫到了學校,告訴她:「你的兒子實在是太笨了,我無法把他教會。」這對於一個母親,是一種委婉的侮辱:你不會生、生了個笨兒子!
「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長無論遇到什麼事,他都只相信棍棒,只相信打罵,何況孩子給自己帶來了如此大的奇恥大辱,按常規這個笨孩子是躲不了一頓暴打的。
而這個孩子的媽媽沒有打罵孩子,她說:我把他領回去自己教。
他的媽媽想證明自己的孩子很優秀、想證明自己教的比老師還要好。她只告訴孩子:你很棒,或許你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對。
從此這個孩子輟學了,他的一生在學校的時間就只有三個月。
這個孩子喜歡數理化,喜歡鼓搗,他的媽媽就給她買來有關科學實驗的書籍給他看。
後來,這個只在學校上了三個月學、全靠在媽媽的鼓勵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發明了電燈、電報、留聲機,這個被老師定性為「低能兒」的孩子叫愛迪生。
原本不被老師看好的愛迪生,如果再接受媽媽的棍棒教育,或許他真的要變成老師說的那樣的人:低能兒或者變成一個混子或一個痞子。
我們總是拿那些從小在打罵中長大最後成為暴發戶的人做榜樣,認為棍棒底打出來的孩子就是有出息,而忘了是特殊的年代機遇、和以錢作為唯一衡量指標的特殊社會環境才會讓你這麼想,這是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的思想。因為你沒見過紳士,電影電視上也沒見過,你只關心和你一個層次的人,並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把孩子培養成自己這個層次的人。
如此低標準的要求,類似賣菜的感覺孩子上到小學畢業會算帳就可以守攤賣菜了,把他從小打老實,守攤時他就不亂跑了。棍棒不僅會打掉孩子「溫、良、恭、謙、讓」這些潛在的人生品質,更把孩子最寶貴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給一般子打死了。
松鬆軟軟的饃饃是自然地發出來的,你非要用棍棒敲一敲再去蒸,蒸出來的不是饃饃,是死麵餅子。
棍棒之下打出來的孩子,確實不怕挨打,所以敢冒風險,認為進監獄也無非就是挨打,這種思想又讓極少數在棍棒之下長大的人於改革開放之初借著政策的東風成了暴發戶。
仔細琢磨琢磨身邊在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除了極個別的暴發戶,更多的在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成了混子、痞子,因為挨打成習慣的他已經不知道什麼叫榮譽,只知道不挨打就行。
棍棒底打出來的孩子,長大之後很難會想到用自己的愛去溫暖別人,他會以欺負別人為本事。就像你不要指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一個饃饃會溫暖你的雙手,它接受的環境就是冰冷的!你只能指望從熱的籠屜裡拿出來的饃饃會帶給你溫暖。
棍棒底下出不了好孩子,「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自古書香門第出才子,那是詩書禮儀之下薰陶出來的。一巴掌下去孩子的哭聲可以聽半條街,那是站在大街上可以仰著脖子罵人一小時不帶有重複句子的波皮無賴做法。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棍棒底下出不了紳士,棍棒會打掉孩子的自尊、棍棒會抹殺孩子的自信、棍棒會讓孩子懷疑自己。
一句話:棍棒底下出痞子!
畢竟,生個孩子不是用來打著玩的!
2020.12.9敲於手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