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麗等 | 伴隨文本框架下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研究

2021-03-02 新聞界

原標題 | 伴隨文本框架下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研究

              —以中美女主播「越洋對話」為例


摘要  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模式制約新聞的傳播力,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研究容易僅局限於新聞文本本身,卻忽視不同伴隨文本之間的關聯性,而伴隨文本決定著文本意義的生成與解讀。本研究以中美女主播「越洋對話」為例,分析其伴隨文本對於新聞文本意義生產的影響。研究發現,其顯性伴隨文本預設新聞文本的表意角度,生成性伴隨文本拓展新聞文本的表意深度,解釋性伴隨文本延伸新聞文本的表意廣度,突破單一新聞文本表意不足的缺點,最終形成新聞報導強大的社會影響力。



一、研究緣起
新聞表意研究多做單一文本的內容分析與文本的符號解讀等,如視覺符號的表意研究,數據新聞的圖像表意研究,也有研究關注不同傳播符號之間的協同表意,如探索電視新聞的圖像與聲音符號之間的協同表意,合理編排「演播室口播導語」、「畫面」、「解說」、「同期聲訪談」、「記者出鏡」「圖表字幕」等表意符號,使新聞內部結構有序化,信息系統優化,從而提高新聞整體傳播效果。另有研究者認為評論標題製作表意空間的有限性約束與表意內容的完整性追求存在矛盾。該文關注多個文本之間的關聯性,卻只局限於新聞標題,未及新聞正文的伴隨文本。新聞文本意義生產研究忽視新聞文本表意的複雜性,尤其是多個文本之間關聯性的探索。而新聞文本通常不是單一文本的獨立表意,而是多個文本之間協同表意,新聞文本的伴隨文本深度影響其意義生產,相關研究具有現實緊迫性。
趙毅衡教授認為「任何一個符號文本,都攜帶著大量的社會約定與聯繫,這些約定和聯繫往往並不顯現在文本之中,而僅僅是被文本『順便』攜帶著」,「伴隨著符號文本,隱藏於文本之後,文本之外,或是文本的邊緣,但卻積極參與文本意義的構成,嚴重地影響著意義解釋」。這樣的文本就叫做伴隨文本,也即「伴隨文本就是那些伴隨著符號文本,一同發送給接收者的附加因素」。而且,「所有的符號文本都是文本與伴隨文本的結合體,這種結合使文本不僅是符號的組合,而且是一個浸透了社會文化因素的複雜構造。」趙毅衡教授根據文本間建立關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副文本(框架因素)、型文本(類型因素)、前文本(引用因素)、元文本(評論因素)、鏈文本(連結因素)、先後文本(續寫因素)六小類。又將之合併為顯性伴隨文本、生成伴隨文本和解釋伴隨文本三大類。同時,趙毅衡教授認為生成性伴隨文本還包括同時文本,即文本生產過程中同時出現的影響因素。新聞文本同樣存在多個伴隨文本,且相互關聯,影響文本的意義生產與解讀。伴隨文本的相關研究比較多,針對新聞作品的伴隨文本研究不多。新聞文本的表意同樣具有複雜性和獨特性,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同樣受多種伴隨文本的影響,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019年5月30日,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女主播劉欣應約通過衛星連線的方式,作為節目嘉賓出現在美國福克斯(FOX)商業頻道的《翠西·裡根黃金時段》節目中,與女主播翠西·裡根(Trish Regan)就相關話題進行公開辯論。該新聞文本在中美兩國都產生較大反響,其符號文本的意義生產與解釋模式值得探索。本文以「伴隨文本」理論為框架,以中美女主播「越洋對話」為例,探討新聞文本表意過程中,幾種主要伴隨文本對其意義生產的影響模式。


二、顯性伴隨文本預設新聞文本的表意角度
伴隨文本不一定就是潛在的,包括副文本和型文本都是暴露在外的。顯性伴隨文本在受眾未真正解讀符號文本之前,就已經預設了文本的表意角度。具體到新聞文本,包括新聞媒體的品牌、新聞的標題、新聞的配圖、主持人的風格及影響力、稿件記者的知名度等,都可以作為「框架因素」(即副文本)影響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同時,新聞文本是作為消息還是評論,或者其他文本類型也可以作為型文本影響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
(一)副文本:FOX與CGTN;翠西與劉欣;中國與美國 
趙毅衡教授認為,副文本是文本的「框架因素」,往往落在文本「門檻」上:文本的標題、題詞、序言、插圖等;藝術作品的裱裝、印鑑;電影的片頭、片尾、插曲等;歌的詞曲作者、標題等。[6]新聞文本的副文本還包括所在媒體的影響力、新聞記者或主持人等新聞人的影響力、文字稿的消息頭、版位、版序、版面大小、電視欄目的片頭等,在受眾還未接觸到新聞文本之前就受其影響,進而影響對新聞文本的意義解讀。
本次「辯論」不僅是劉欣與翠西·裡根之間的個人交流,也是FOX與CGTN,甚至是中美兩國觀點的交鋒。在新聞文本之外,是FOX和CGTN各自品牌優勢附加的「框架因素」,是劉欣與翠西此前媒介形象附加於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
翠西現年47歲,2001年進入美國傳媒領域,先後供職於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及彭博電視臺。2015年,翠西加入福克斯新聞,迅速成為該媒體的金牌女主播,在福克斯商業頻道的主打電視欄目《翠西·裡根黃金時段》經常發表對中國的攻擊性言論[7],本次辯論的立場不言而喻。
同樣,劉欣的身份特徵在此次辯論之前也逐漸在網民間傳播,家庭背景、學習經歷、獲獎情況、工作經歷等,也影響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諸如英語女神、留法之旅、1997年進入中央電視臺,擔任英語國際頻道(CCTV-9)主播、瑞士日內瓦駐外記者,主持新聞述評類節目《欣視點》等,都增加了受眾對於本次辯論的期待,以及對於劉欣觀點的認可。
研究認為,「新聞副文本與正文的修辭結構關係有詳述關係、評價關係、背景關係、重述關係、解釋關係等,……副文本不僅僅是正文的附屬,它具有獨立的作用,是作者意圖的一種實現方式,反映了作者與讀者的對話關係」 。本文的《翠西·裡根黃金時段》和《欣視點》一定意義上都是藉助於自己既有節目的公信力以及自身形象,與自己的受眾對話,說服受眾接受自己的觀點。辯論雙方的成長經歷、供職媒體的特徵等都屬於副文本,對於本次文本的意義生產與解讀都具有重要影響。
(二)型文本:辯論、對話與訪談;新聞與宣傳
型文本是文本顯性框架因素的一部分,它指明文化規定的文本「歸類」方式,最重要的型文本是體裁。接收者得到一個符號感知,必須馬上明白它的體裁類別,然後才能解讀出這究竟是美術館珍品、買賣廣告、結婚照、喜宴標誌、通緝犯畫像、追悼會畫像等等:僅從畫像文本本身無法作意義判斷。
比如,辯論與對話之別影響受眾對文本意義的解讀。本次新聞文本體裁決定文本生產者的立場與角度。翠西強調是一場「辯論」,意在強化對立;劉欣則認為是一次「對話」,凸顯交流與溝通。由此可見,體裁的歸屬也會影響文本信息的解讀。也人調侃,《中美女主播「約辯」成訪談,只會提問的福克斯主持人還敢說贏了?》 。「訪談」則凸顯該文本只是劉欣回答翠西的提問,卻沒有劉欣提問翠西,暴露翠西缺乏辯論的底氣。在理虧的情況下,翠西言論的說服力大打折扣。
同時,新聞與宣傳之別也比較關鍵。節目開始前,翠西先跟觀眾強調,劉欣是黨員,並提醒觀眾,劉欣有立場,代表黨說話。翠西的潛臺詞是強調劉欣是作為中國宣傳者的代表,宣傳中國立場,暴露出翠西對中國國際電視臺的誤讀。而本次對話呈現給中國觀眾的則是福克斯(FOX)商業頻道缺乏事實根據,情緒化地宣傳美國觀點,其節目的宣傳特徵明顯。與此同時,劉欣基於相關事實信息回應翠西的問題,呈現給美國受眾的則是具有新聞價值的文本信息。
簡言之,型文本在新聞文本生產以前就已經預設了新聞文本解讀的角度,是通過建構文本的類型影響受眾對於文本解讀的偏向。


三、生成性伴隨文本拓展新聞文本的表意深度
在文本生成過程中留下的痕跡即為生成性伴隨文本。本次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同樣受相關前文本的影響。即生成性伴隨文本可以拓展單一新聞文本的表意深度,讓單一的新聞文本具有豐富的表意深度。
(一)前文本奠定新聞文本的解讀基礎
前文本是一個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對此文本生成產生的影響。從廣義上來說,前文本的定義幾乎可以廣泛到等於「語境」。從狹義上來講,前文本「是一個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對此文本生成產生的影響,是文本生成時各種條件留下的痕跡」。
本次「越洋對話」的文本受到大量前文本的影響,前文本為本次文本預先注入很多意義。首先,本次辯論的起因是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女主播翠西·裡根在《翠西·裡根黃金時段》發表對華不實言論攻擊中國。CGTN女主持人劉欣在視頻評論中針對翠西的言論進行駁斥。這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近的前文本。更大範圍來看,此前美國媒體的中國報導特徵、中國國際話語權的特徵,當前的中美貿易戰,甚至是多年來中美兩國複雜的國際關係都是本次新聞文本的前文本,影響其意義的生產與解讀。
具體來看,翠西試圖延續《翠西·裡根黃金時段》此前節目作為前文本的意義生產模式:節目一開始就是帶有偏見地強調劉欣「有立場,代表黨說話」、「智慧財產權遭到盜竊」、「中國應該降低關稅」、「國家資本主義」等。而劉欣本次對話的重要價值在於,改變《翠西·裡根黃金時段》此前節目作為前文本的影響,轉而植入中國國際電視臺前期相關節目作為前文本的正面影響,尤其是《欣視點》對於翠西批駁的文本對於本次辯論的積極影響。
(二)同時文本豐富新聞文本的多模態敘事形式
與文本生產同時出現的,影響文本意義生產的因素被稱作「同時文本」。新聞文本在生產過程中會配發評論、配圖、視頻彈幕或文本下方的網友評論,這些文本與新聞文本同時進入受眾視野,影響受眾對新聞文本的解讀,具有同時文本的特徵。另外,在融合報導的情況下,「兩微一端」與網絡媒體通常只報導新聞的核心信息,而傳統媒體跟進深度報導;文字報導注重理性分析,視頻報導則注重可視化的視覺傳播效果,圖片報導側重經典畫面的瞬間永久。不同類型的同時文本之間揚長避短,實現差異化競爭與合作的傳播格局,分工協作,共同表意,實現多個同時文本的多模態敘事,豐富文本表意的複雜性。而針對同一事件,不同媒體的報導同樣具有同時文本的特徵,影響文本的意義生產。比如,針對中美貿易戰,中美媒體的報導焦點、報導風格等存在差異性。美國媒體強調對美國有利,中國媒體則以數據為依據,強調雙輸的結果。本次「越洋對話」後,翠西和劉欣在推特上較早時間做出回應,相關媒體也在第一時間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越洋對話」相關信息。隨後,多家主流媒體對此進行更為深度的報導和評論,包括文字文本與視覺文本,以及網絡轉載「越洋對話」的文字稿,通過多種類型的同時文本實現多模態敘事,不同模態之間優勢互補,最終從整體上豐富了新聞文本的表意空間。


四、解釋性伴隨文本延伸符號文本的表意廣度
除了上述兩大類伴隨文本,還有第三類伴隨文本,就是解釋性伴隨文本。不同於前兩類伴隨文本,解釋性伴隨文本是在符號文本生成之後出現的,且對文本具有影響的伴隨文本,主要包括評論文本(也叫元文本)、鏈文本和先後文本等三大類。這三類伴隨文本並未改變符號文本本身,卻從不同側面延伸符號文本的表意廣度,讓符號文本具有更多解釋的可能性。研究者強調,解釋性伴隨文本是「文本發生後才帶上的伴隨文本」 ,也更加凸顯其對於符號文本意義生產的延伸功能。
(一)評論文本強調文本表意的深刻性
「元文本」是此文本生成後被接收之前,所出現的評價,包括有關此作品及其作者的新聞、評論、八卦、傳聞、指責、道德或政治標籤,等等。趙毅衡在《廣義敘述學》中指出,「元」這一術語的使用太過廣泛容易引起混淆,因此改稱「評論文本」。 本文採用趙毅衡修正後的表述「評論文本」。
本次「越洋對話」之後,中美多家媒體的報導和評論,以及劉欣和翠西在微博上的評論都可以作為元文本,影響「越洋對話」文本本身的意義生產。如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等對「辯論」給予較大肯定,中國的《新聞聯播》、《新聞 1+1》、《面對面》等節目以及兩微平臺也肯定本次辯論的積極意義。再如《新民晚報》的報導突出翠西的緊張,加深受眾對於本次「越洋對話」文本的解讀:

「挑眉、微笑,克制的肢體動作以及比平時緩慢的語速,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女主播翠西·裡根今天不想『那麼情緒化』,但這場16分鐘的辯論中,她的緊張還是明顯可見……當中國主播劉欣出現在電視畫面上之時,翠西明顯感到緊張:劉欣不到30秒的開場白,至少被她打斷三次……翠西的緊張不是沒有原因。她沒有想到自己隨意點評中美貿易摩擦,會引來中國女主播的越洋批駁,更沒有想到『約辯』會引發世界輿論高度關注。因此,這次她是做了準備的。節目開始前,她在推特上特意表示『對辯論的期待』,強調『自己總是保持著傾聽所有人意見的意願』,並將『傾聽』二字用大寫的形式標出來。然而事實證明,她很難做到。在對話中,翠西一直急於『拋售』自己的觀點。此外,大概由於緊張,作為資深主播,她在節目裡多次翻看手裡的資料,而連線另一端的劉欣全程直視著鏡頭。」

經過上述評論,對於翠西的緊張就更容易理解了。評論文本是對符號文本的解讀,深化文本的意義生產效果。符號文本已經發出,無法改變文本結構。但是,可以通過評論延伸符號文本的意義解讀效果。《新民晚報》的評論引導受眾更準確地認知翠西的緊張表現以及緊張的原因,由此強化受眾對符號文本的解讀效果,即評論文本可以延伸符號文本的表意廣度。
(二)鏈文本豐富文本表意的多樣性
鏈文本是傳播者在傳遞文本時連結與文本相關的其他文本,幫助受眾更準確、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意義,包括延伸文本、參考文本、註解說明、對比文本等,都屬於鏈文本要素。 
如新浪新聞《16分鐘越洋對話「正面交鋒」 中美女主播說了什麼》連結「延伸閱讀」,包括三大塊內容:1.中美主播約辯,主要有《中美女主播約辯結束 劉欣:歡迎Trish來中國看看》、《中美女主播「跨洋交鋒」(文字實錄)》、《中美主播交鋒:翠西改撒潑做派 劉欣對話落落大方》、《劉欣「跨洋交流」背後 傳遞了三個非常重要的道理》等12條相關新聞文本;2.輿論熱議,包括《港媒:中美女主播「約辯」貿易戰受期待》、《中美女主播「約架」前 四名中外男學者也互懟一番》、《中美女主播隔空互懟 到底發生了什麼?》;3.主播背景,包括《舌戰美國女主播的她不簡單 23年前就已是「王者」》、《舌戰美國主播的她 曾放棄保送復旦大學的機會》、《和中國女主播約架的美國女主播 曾碰瓷丹麥被打臉》、《跟CGTN女主播約辯的美國女主播什麼來頭?》。
連結中美主播對話文本的重點部分、註解說明性文本、輿論熱議的話題,以及主播背景信息文本等,可以多層次地展示文本內涵,幫助受眾更準確地把握文本的重要信息,更全面地認知文本蘊含的意義,以及主播身份對於文本意義生成的影響,最終延伸符號文本的表意廣度。
(三)先後文本凸顯新聞文本表意的延續性
先後文本是多個文本之間的承接關係,形成連續的表意機制。新聞文本不會像小說那樣續寫,但是有後續報導。如《焦點訪談》報導的社會問題會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從而促成問題的解決。後續跟進報導就是延續前文報導文本的表意完整性,確保新聞報導有頭有尾。同時,不同媒體之間新聞文本的轉載與改寫,也具有先後文本的特徵。先後文本之間建立關聯性則可以延伸單一文本的表意效果。後文本延續先文本的核心內容,並通過改寫標題或導語等手段,突出文本的關鍵信息。
本次「越洋對話」之後,《新聞1+1》節目中白巖松採訪劉欣,深挖本次「越洋對話」的相關細節,一定意義上是本次符號文本影響力的延伸。同時,後文本也是對前文本意義的延伸,讓更多的受眾認識到本次符號文本的社會價值。再比如,受眾對於翠西再次邀請劉欣對話的期待,一定意義上是本次對話意義的延伸。2019年6月,美國當地時間6日晚(北京時間7日早),翠西·裡根在推特上說:「嗨,劉欣,你準備好參加第二輪(對話)了嗎?」如果第二次對話成行,則兩次對話就具有先後文本的銜接性。這樣的兩次節目主要是先文本影響後文本,後文本會受制於前文本的影響。
當然,這一案例中先文本受制於後文本的特徵不夠明顯。原因是本次辯論是一次偶然性設計,並未規劃第二次辯論的後文本。倘若是提前規劃有後續辯論,則會考慮第一期節目與後續節目的話題分配、敘述的承接關係等,體現先文本受制於後文本的特徵。例如一些連續報導或系列報導就需要考慮先後文本的話題避讓與風格統一等問題。


五、結語與思考
綜上可見,新聞文本的意義生產不僅是單一文本的獨立表意,而是多個伴隨文本的協調表意,中國國際傳播的傳播力尤其需要建構不同伴隨文本之間的關聯性,形成系統的表意機制,伴隨著一系列複雜因素的相互作用與共同表意,影響受眾對於符號文本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首先,顯性伴隨文本預設新聞本文的表意角度。新聞文本的副文本包括新聞文本生產涉及的新聞人及媒體機構的品牌影響力等,這也是很多媒體注重品牌塑造與公信力打造的原因。新聞文本的型文本包括新聞文本的類型,包括消息、評論、紀錄片、社交媒體的草根原創內容等。受眾接觸新聞文本內容之前,對於不同文體的認可程度已經有所預設。這些顯性因素提前制約文本意義生產的基調,引導受眾對文本意義解讀的立場與方向。
其次,生成性伴隨文本主要是拓展新聞文本的表意深度。同時,其文本包括文字文本配發的照片、視頻,以及「兩微一端」的傳播文本與傳統媒體的報導文本之間都屬於同時文本。這兩類文本都是本次文本生成過程中受到影響的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本次文本的表意空間。多種生成性伴隨文本需要相互避讓與互補,實現整合傳播的整體效應,即表意的深度。
第三,解釋性伴隨文本主要是延伸新聞文本的表意廣度。符號文本生產完成後,還需要合理藉助於評論文本、鏈文本與前後文本等解釋性伴隨文本延伸符號文本意義生產的廣度,強化整體傳播效果。
新聞文本的生產與傳播存在顯性伴隨文本、生成性伴隨文本和解釋性伴隨文本等三種類型,分別從角度、深度和廣度等方面影響符號文本的表意效果。從更廣泛層面看,新聞文本生產不是單一新聞記者或主持人的單獨行為,而是受多種複雜伴隨文本的多重影響,也預示著新聞文本意義生產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作為新聞文本的生產者,應做好符號文本生產前的角度預設、文本生產過程中的深度拓展,以及文本生產後的廣度延伸。由此規避單一新聞文本表意不足的缺點,最終形成新聞報導強大的社會影響力。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Production of News Text in the Context of Co-text
——A Case Study of "Overseas Dialogue"Between Trish and Liuxin

Wang Yiben, Jiang Xiaoli
Abstract:The meaning production mode of news text restricts the Diffusion Impact of news. It is easy to be limited to news text itself in the research of meaning production of news text , and then ignores the relevance between different co-texts, which determines the gen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ext meaning.This study takes "Overseas Dialogue"between Trish and Liuxi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co-texts on the meaning production of news texts.It is found that the explicit co-texts presupposes the ideographic angle of the news text, the generative co-texts expands the ideographic depth of the news text, the interpretative co-texts extends the ideographic breadth of the news text, breaks through the defect of insufficient ideographic of the single news text, and finally forms the strong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news channel.
Keywords: News text; Co-text; Meaning production mode; Angle presupposition; Depth expansion; Breadth extension
Author: Wang Yibe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 Xiaol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作者  王億本,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蔣曉麗,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文刊載於《新聞界》雜誌 2020年第1期46頁至51頁



- END -

唯一投稿渠道:www.ixinwenjie.com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丨 CSSCI來源期刊

《新聞界》為全國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屬於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新聞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中國社科院核心期刊。本刊創刊於1985年,由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主管主辦。

本刊提倡規範的研究和遵守學術倫理,提倡新穎的研究視角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提倡強烈關照現實的精神,無論理論研究還是實務研究,都希望能研究媒介大變局時期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真問題。開設的主要欄目有「全球大師訪談」、「新聞學評論」、「新聞學」、「傳播學」、「博士生新論」等。

本刊對投稿實行同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堅持學術質量第一。投稿一律通過網上投稿系統(www.ixinwenjie.com)進行,所有投稿一律外送匿名評審,進程與結果亦可關注網站動態;避免投送或推薦非本學科文章、較為牽強的文章、非學術性文章,以免耽誤作者的時機。



相關焦點

  • 20世紀西方文本理論的三次轉向與意義生成
    1伊格爾頓對文本理論發展的這兩個時間點的概括,有其準確性的一面,但他當時顯然並未預測到網際網路和電子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造成了文本存在方式和傳播形態的改變,由此出現的超文本,通過網絡連結的方式進一步實現文本的開放性,在新世紀有愈演愈烈之勢。  伴隨20世紀西方文本理論的發展,同時取得重點關注和進展的是對於20世紀文學意義的研究。
  • 臺灣世新 李明哲 講座全文:文本變遷下,看網絡新聞新趨勢
    ◆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現代中國形塑·從影像看二十世紀中國」專題研究員從媒體匯流看網絡新聞呈現的新趨勢從鏟入式、多媒體到互動新聞文本轉向一、鏟入式:把傳統媒介的表現形式原封不動放到網絡裡。1.網絡只是新channel(頻道),不是「新媒體」。
  • 符號學視野下的新聞標籤化現象
    摘要:本文從「標籤」的概念溯源,對新聞標籤化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探析。將新聞標籤化現象置於符號學的視野下進行觀照,從生理認知、傳播環節等角度解釋了標籤的產生,並結合新聞生產中頻出的標籤化現象,從符號學角度分析了新聞標籤的運作機制,即通過符號轉換實現新聞標籤的產生及傳播。
  • 萬字長文綜述:給你的數據加上槓桿—文本增強技術研究進展及應用
    從表中可知,在經過 非核心詞替換 以及 回譯 的文本增強之後,模型在實驗各個數據集中基本都取得較大提高。上圖展示了不同含標籤數據量下,模型利用 UDA 算法框架和兩種數據增強方法可以實現的最佳性能。關於文本增強技術,從圖中可以間接驗證一個重要判斷:無論在少樣本下還是大樣本場景,文本增強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模型在原始樣本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性能。
  • 寧宗一:回歸文本:21世紀《金瓶梅》研究走勢臆測
    在這種尬尷的局面下,列出這個題目,其本身就把自己置於極為被動的地位上,因此臆測也好,臆說也好,都是出於一種積極的期待而已,除此之外,別無他意。所以一個寫作者真正需要的,除了自身的人格與才能之外,那就是他們的文本本位的信念。因此,對於任何一個直誠的研究者來說,尊重文本都是第一要義。換句話說,要想探求未知的知識,第一步必須建立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不然任何「規律性」的現象,都會缺乏實在性。具體到我對《金瓶梅》的研究,我是在進行了理性的思考以後,選擇了回歸文本的策略。
  • 中介化的新聞想像:大眾文化中新聞業表徵的意義新探
    自澤利澤之後,從「闡釋社群」的框架中流衍出「範式修復」、「記憶建構」、「新聞權威」等多元理論脈絡。這些視角的共性是將新聞業視為一種文化建構,關注闡釋新聞業意義的話語與元話語。此種研究路徑被舒德森(Schudson, 1989)概括為文化取向,是新聞研究的三大傳統之一。
  • 傳播文本中的轉喻和隱喻符號修辭
    這個解釋並不難理解,媒介表達意義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媒介再現的方式,而媒介的有限性使得它不可能完全複製現實,只能選擇現實中的某些片段呈現在媒介上,製造現實的幻象。從符號雙軸的操作來看,轉喻屬於組合軸上的操作,但是轉喻的操作總是隱秘的,不為受眾所知。但是看起來卻是非常自然化,符號文本中並不體現加工的痕跡。
  • KindEditor開源富文本編輯框架XSS漏洞
    *原創作者:衛士通  安全服務事業部  天龍,葉龍,本文屬FreeBuf原創獎勵計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0×01 前言KindEditor 是一套開源的在線HTML編輯器,主要用於讓用戶在網站上獲得所見即所得編輯效果,開發人員可以用 KindEditor 把傳統的多行文本輸入框
  • 無限衍義與含蓄意指:元文本在品牌社交媒體傳播中的作用機制
    三、無限衍義:元文本實現接收者的「無限捲入」 元文本影響符號文本的被解釋,同時,在前文中已經說過元文本的分類屬性是「解釋性伴隨文本」。這種「解釋性」使得作為符號或符號文本的品牌通過元文本獲得新的解釋項。
  • 樂譜文本在音樂符號行為鏈條中的中介作用
    一種完整的符號學分析不僅應該研究第一系統直指平面,而且應該研究更大範圍的第二系統涵指平面。第二系統的涵指平面涉及到人文學科的歷史和意識形態。譬如,「中文」這個詞,作為直指平面可以指法語的口語和文字表達方式;作為涵指平面,則可以指以法文方式表達的所有信息(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等等),由此,「中文」一詞便與人類歷史文化整體關聯,使外在世界滲入到符號系統中。
  • 知識梳理 | 新聞框架建構的兩種機制與四種功能,你知道嗎?
    媒體對一般問題的框架影響了人們對該問題的理解,媒體框架為問題、事件和所涉及的參與者賦予意義,並使之凸顯。框架可以定義問題,做出道德判斷,並歸咎於責任。下面,我將對這一理論進行系統性地梳理。框架理論最早由戈夫曼引進社會學研究,首次將框架概念應用與傳播情景中。
  • 「文本世界」與「讀者世界」的意義連接——談談後自由主義神學釋經的敘事進路及其對中國基督徒的啟發
    這個由聖經文本借首要的敘事體裁所構建的世界與古代近東那個具體的歷史處境並不相同。而且我們發現,在理解聖經文本時,獨立介紹和這文本有關的各樣歷史背景信息會讓讀者覺得枯燥無味,也難以產生生存意義上的關聯;相反,當我們通過閱讀被吸引進聖經這個文本世界時,上述的這些背景信息卻自然成為閱讀過程中的鋪墊和襯託。
  • 雜談TTS(Text to speech)文本轉語音
    只是今天Chris跟師傅聊了一會之後,Chris卻從來都不是一個只想一知半解的童鞋,所以,研究了一會,想要把這個看上去跟技術關聯比較緊密的概念用最通俗的語言給大家說說,萬一今後碰到了呢。其實,最早接觸,或者說就應該知道TTS應該是兩年前。
  • 極力擺脫假新聞與歧視言論陰霾,OpenAI推出商業化文本產生器
    去年春天,AI人工智慧研究機構OpenAI宣布已開發出一款非常擅長自動生成文章的軟體,但因也能生成假新聞,以致太危險而沒有正式發布。如今OpenAI挾著更強大的文本產生器(Text Generator)和新產品重返市場。
  • 紀要 | 【雲端論壇03】官修正史與敘史框架——史源學的意義
    2020年6月2日,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中華書局組織相關領域的學者聯合舉辦了「官修正史與敘史框架——史源學的意義」雲端論壇,就苗潤博老師近期出版的新書《〈遼史〉探源》及其所運用的史源學方法展開討論。論壇由中華書局副編審、《〈遼史〉探源》責任編輯胡珂老師主持,分為引言、對談、圓桌討論三個環節。
  • 會議︱記哈佛大學「超越邊界:文本、思想和人的跨區域運動」
    為了在比較視野下進一步探討與理解跨區域運動和跨文化研究,哈佛大學的兩位青年學者——南亞學系博士生曲洋和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吳博皓,於2月21至22日在哈佛大學政府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GIS)南樓蔡氏禮堂(Tsai Auditorium)組織、舉辦了 「超越邊界: 文本、思想和人的跨區域運動」的專題會議。
  • 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與敘事創新
    數據新聞的生產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精煉數據,二是可視化敘事與傳播,迥然相異於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在新聞理念、技術操作和傳播方式各方面都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就數據新聞產品的內容製成來看,尤其是它的敘事方式顛覆了以往的文本敘事和微觀敘事,整體架構不完全拘泥於傳統報導結構和新聞事件要素的要求,在新聞敘事的實踐層面上具有較強的創新意義。
  • 文本一鍵生成圖像?OpenAI發布新模型,吳恩達前來點讚
    過去的2020年,人工智慧研究組織OpenAI打造的1750億參數文本生成器GPT-3火爆全球。用它撰寫的博客文章成功欺騙了很多人類讀者。不少業內人士認為,GPT-3對AI行業具有顛覆力量。可以看到,自然語言處理的神經網絡規模越來越大,功能也越來越豐富。
  • 【專欄試讀】(06)CSS 給文本加樣式:② 文本屬性 | CSS
    本文節選自「語雀」私有付費專欄「前端一萬小時 | 從零基礎到輕鬆就業」前言:作為上一篇《CSS 給文本加樣式:① 字體屬性》的兄弟文章,我們繼續逐一學習「文本屬性」是怎樣給文本加樣式的。對於「文本屬性」的學習,我們可以簡單分為:給這個文本加一些諸如「下劃線」、「上劃線」和「穿過文本的線」的裝飾大整形:把文本放在最和諧、最養眼的位置——文本布局。這個就類似於我們用的 Office 的 Word 裡:首行縮進、左對齊、右對齊、居中、行高、行間距等等。
  • 打破文本框架,成都磨子橋小學分校英語繪本閱讀樹立學子語言素養
    「破文本的框架,立語言的素養。」英語老師們表示,繪本閱讀能教孩子們透過表象看實質,再把文本信息極大地再造,老師們將繼續提升自我,掌握英語繪本閱讀教學策略,並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感受到「快樂+自主」閱讀的魅力,使英語課外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觀賽的同學們表示,大家在本次比賽中深受鼓舞,今後在英語學習的道路上要用心閱讀、堅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