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楊麗萍在某平臺發布了一個短視頻。從視頻中可以看出,已經60多歲的楊麗萍狀態非常好,雖然沒有眷侶,一個人也能把日常活得如詩如畫,把生活過得美如仙境。
這段視頻引來一位網友留言評論:
「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
這種「一個女人不生孩子,再有成就都沒有用」的說法,被一些人附和,也同樣讓一些人看不下去,幾位知名女性先後發聲,她們覺得生育和婚姻一樣,不應該成為任何人生命裡的必選項。
一場風波下來,主角楊麗萍回應:「望我們都能自在,如我」。
這句話足以看出楊麗萍豁達的心境和拿得起,放得下,忠於自我的心態。她從來都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儘管有人發出了對她諷刺的聲音,她依然給予全世界尊重,繼續過回自己理想的生活。
看到這裡,不由得讓人想起民國時期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的原配王明華女士……
王明華是旦角王福順之女,武生之妹,從小受京劇藝術的薰陶,19歲時被家人安排嫁給梅蘭芳。結婚那會,梅蘭芳只有17歲,在京劇圈還未展露鋒芒。王明華過門後,對梅蘭芳體貼入微,照顧有加,她賢惠能幹,貌美懂事,次年,又為梅蘭芳生下長子,給了梅蘭芳一個十分溫暖的家。
1912年,19歲的梅蘭芳首次與譚鑫培同臺演出,之後,他的演出之路越走越寬。王明華不僅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又在舞臺幕後為梅蘭芳的京劇事業把薪助火。
梅蘭芳對於京劇藝術天賦異稟,王明華則在改進化妝,設計髮型和改善服裝方面眼光獨到。只要經她手改的裝扮,總能讓梅蘭芳出演的人物扮相更加俊美得體,這點,連專業扮相師傅都自嘆不如。
有了王明華這位得力助手,加上梅蘭芳自身的藝術才華,他的演藝之路越發的蒸蒸日上。向他發出演出邀請函的人,也遍布全國各地,甚至是日本。無論去哪,王明華不離左右,為梅蘭芳做好臺前幕後的一切安排。
事業上順風順水,小家庭裡兒女雙全,夫妻二人共同創建的這個小家庭可謂是既幸福又美滿。那時,梅蘭芳只要結束戲劇演出,回到家,在庭院的搖椅上坐一坐,兒女在身邊圍著他嬉戲,妻子王明華滿足地為一家吃喝細心安排著。這樣的場景,讓旁人羨煞不已。
自王明華嫁入梅家後,梅家也在一點點變得更好,梅蘭芳的大伯以及眾親戚們都對王明華另眼相待,家中大小事務也都放心交予她管理。
隨著梅蘭芳的名氣越來越大,來自世界有名人士的拜訪也日漸多了起來,不只是演出,夫妻二人共同出席的活動也不少。無論是在商界大佬面前,還是在外國友人面前,王明華的打扮、舉止、言語也總是最為得體,作為女主人接待賓客,她總能儀態萬方、典雅端莊地出現在大家面前。
能夠有此表現並非與生俱來,一切源於她日常的審美積累。在衣著打扮方面,王明華對出席什麼場合,會見什麼人,需要穿什麼材質面料什麼顏色的衣服,搭配什麼樣的珠寶首飾,她都是非常講究。她也充分掌握著當下最為流行的新趨勢,那時,會經常看見一個穿著鑲有各式花邊的芘芭式小襖和露出腳面的裙子以及半高跟的皮鞋的靚麗身影,就是王明華。沒有一丁點招搖,卻又最能體現這位梅太太的穿衣品味。
對於珠寶首飾,北京城兩個最大的金行首飾樓,通常都會帶著一箱箱最新款式的項鍊、手鐲、戒指、花別針和鑲嵌珍珠、翡翠等寶石的耳環走進梅府,給王明華一一過目。她會根據最近購買的衣裳色彩和要出席的場合,挑選一些合宜的新品來作搭配,而她本人日常生活中,常年戴的最多的只是一隻翠手鐲,算得上比較低調了。
只是,幸福的女主人,卻非常突然地做了一個絕育手術,她的決定很冒失。但是細細想來,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奇怪的了,她是把梅蘭芳看得比自己還要重要的人,能做這樣的決定,無非是為了能更好地陪伴丈夫演出,給予更周到的照顧。那時,梅蘭芳對家裡的事一概不過問,全由她打理。對外的演出事務,也很尊重她的意見,全由王明華安排。
然而,這樣的日子沒有維持多久,他們的兒女竟然先後因生病而夭折,王明華大受打擊懊悔不已。一邊是失去子女的痛,一邊是自己再也不能生了的悲,王明華不堪其重,身體健康也每況愈下。
榮光一時的梅太太,漸漸地淡然失色,和梅蘭芳同進同出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在娘家人的提議下,王明華向梅蘭芳商量過繼一個孩子到膝下,可最終梅蘭芳並未同意,他覺得自己還年輕能生,過繼別人家的孩子畢竟有諸多不便。
王明華聽後,雖無奈但也接受,此時,她心裡的苦,只有她自己最能體會。
1921年,梅蘭芳明媒正娶二夫人福芝芳,王明華帶著單薄的身子人前強顏歡笑,人後難掩悲傷,可她又能如何呢。
1922年,福芝芳生下兒子,其母命人把小孩送到了王明華的房間,對於此舉,王明華知道他們的用意內心也很是感激,然而孩子滿月那日,她又叫人把孩子送還給了福芝芳。王明華是善良的,誰會樂意自己身上掉下來的骨肉交給別人來撫養。
她不想讓別人經歷痛苦,但她自己也始終都走不出失去兒女而且不能再生育了的陰影。沒過多久,她因為身體生病需要醫治的緣故,獨自前往天津養病,在那裡,她悽涼又孤獨地度過了人生的最後幾年,1929年初年僅37歲就離開了人世。
前有王明華之鑑,福芝芳半刻不敢懈怠,她總共為梅家生下9名子女,其中4名子女長大成人。
有人會說,福芝芳才是人生贏家,但這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這樣的對比本身就顯示人性的悲涼。因為,她們兩個人無論是誰,都在用後半生活在了「傳宗接代」的生育觀裡。
無非對錯,只是倘若王明華能在失去兒女的痛苦之中走出來後,能更坦然地看待未能生育這件事,或許,曾經如此優秀的她,人生真的不會就這樣匆匆瞭然。
一個人過怎樣的一生,永遠都取決於自己的意願。
民國有位女性,她叫羅迦陵,和丈夫哈同在上海白手起家,經過多年打拼,哈同成為「遠東第一首富」,其龐大的財富令民國四大資本家都無法比擬。就是這樣的一對夫妻,無親生兒女,卻彼此恩愛,一直到老。
比王明華小四歲的黃逸梵,她還有個身份是著名才女張愛玲的母親,年輕時,因為忍受不了丈夫抽大煙、招妓女的行為而勇敢提出離婚。拋下幼小的兒女,掂著一雙小腳在阿爾卑斯山滑雪,在歐洲學遊泳,跟徐悲鴻學畫畫,盡情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了一生。
還有民國「第一女校長」楊蔭榆,她是楊絳先生的姑母,自不滿包辦婚姻嫁給有點「傻」的丈夫,新婚之夜離家出走,解除這段婚姻關係後,又為自己爭取到了再次學習深造的機會。先後在日本、美國留學,並拿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碩士學位。此後,深耕教育行業,雖然,她的一生未育也未再婚,也受到了世俗的惡意相待,可她並未因此而選擇再次將就婚姻。那個年代教育匱乏,她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將自己畢生所學,為女子教學服務。
民國時期女子
張德芬女士說「一生奉獻家庭的女性」和「為了事業或沒有適合對象而不生育的女人」都是當事人的選擇,同樣都應該受到尊重。
不受旁人影響,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按自己的意願去過一生,楊麗萍做到了。當我們以生育觀來定義女性的時候,女性也在定義生育觀。如果梅蘭芳先生的原配王明華能跳出傳統的生育觀,依她出彩的能力,相信可以活得更加漂亮,而不是就這樣黯然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