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觸手可及的烏託邦
——紀錄片《內心引力》觀後感
文|王文杰
全山石藝術中心宣傳部主任
最近影院正在上映一部紀錄片《內心引力》,反響很不錯,連莫言、潘石屹都感動得友情出演。有媒體報導:北影節《內心引力》看哭全場。
聽妻子方向慧說,該片的導演是中國美院附中2003年畢業的,叫施秋榮,是她剛調到國美附中任教時的第一屆學生。方向慧當年任教這個年級兩個班的語文課,併兼任施秋榮這個班的班主任,三年來和學生們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這個班的學生不僅專業成績相當出挑,而且文化課的學習氛圍也相當好。因為我家就住在中國美院濱江校區的對面,晚飯後或周末常有學生來我家或請教學業,或與我們聊一些學習生活情況、繪畫心得、藝術見解,甚至有學生會和我聊美學感悟,還頗有見地。
施秋榮在當時已經顯露出勤學習、愛思考的模樣。他在四年級衝刺高考前夕,文化課學習上曾經遇到困惑,於是主動找方老師交流思想,聽取建議。他謙和而真誠的心性、敦厚而認真的品格,給老師和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他們這個班的同學都已是三十五六歲的年紀了,正是陽光燦爛的美好年華,其中不少人已在藝術專業領域中嶄露頭角,成為國美附中的驕傲,施秋榮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2005年被譽為中國「新銳導演計劃」優勝導演的施秋榮,在2006年「亞洲電視大獎」評選中,憑藉其執導的紀錄片《老北京學英語》力挫眾多經驗豐富的導演而榮獲「最佳導演」獎,從此名聲大震,而其導演之路正式開啟。
施秋榮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內心引力》是他和妻子胡弦共同導演的,他們率領整個拍攝團隊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才拍攝完成這部首次上院線放映的紀錄片。
我很久沒去影院了,因為如今影院裡總是充斥著武打、槍戰、科幻、兒女情長、時空穿越一類的電影,多的是聒噪刺激,少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性與思想性。聽說施秋榮拍的是紀錄片,倒是提起了我的興趣,於是周六的下午欣然前往,和國美附中的部分師生一起觀看了影片。
《內心引力》敘述了7個不同職業的創業者的人生經歷。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烏託邦。他們都是有情懷的人,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然而,他們每個人的職業不一樣、興趣不一樣,經歷也就不一樣。電影把七個不一樣的人生熔鑄交匯到一起,以穿插、閃變、切換的鏡頭有節奏、有變幻地引領觀眾走進他們的故事,使這些故事既撲朔迷離又相互映照,折射出變革時代的精神特質。我們從中看到了「中國夢」並不是虛無飄渺和概念抽象的,而是無數個人內心都擁有的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初心和理想。這七個人的夢就是典型。七個夢時空交織、七個人主體交互,我們不妨稱之為蒙太奇的互鏡。
這部記錄片重新定義了「創業」二字。在通常人的眼裡,「創業」總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舉措,總是「高大上」的事業,總是成功的鮮花和榮譽的光環,總是「利潤」和「市值」。但在《內心引力》裡沒有。《內心引力》裡有的是對自我的發現,對初心的復歸,對文化的自信。當這七個人把初心與現實進行兌換,走向社會去尋找和營造內心的烏託邦時,影片中時而疊現出十字街頭、林中之路,隱喻著創業途中的困惑和迷茫;時而幻化出七色彩虹、萬道霞光,象徵著創業有成功的憧憬和希望。
七個人的人生軌跡,七個人的故事讓我想起的不是歷史上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人物,而是陶淵明、王維以及《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這些人。原來,創業和夢想其實就是去除內心的遮蔽去發現自我,用行動去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摸索實體書店出路的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從上海大都市來到安徽的碧山去創建一個碧山書局,把一個老祠堂改造成一座圖書館,把牛圈改造成咖啡屋,斑駁的土牆嵌入一排排書架,望著村民們喝著熱騰騰的有點怪味的咖啡,翻看一本本書籍,成功的「香甜滋味」油然而生。張強醫生從體制內走到體制外,在一種落差中緊緊拽住一縷縷希望的光索,突破一個個政策的藩籬,打造出醫生集團的資源共享平臺,充分發揮醫生的技術才能和職業效應,催生出一系列靈活政策的出臺,他的成功意味著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的才能得以更大空間地發揮,內心願望得以實現的欣慰。發揮匠人精神的solife家具店創始人吳永紅去尋找老木料製作課桌椅,用於資助邊遠貧困地區的教育希望工程,他的經歷感受到的又是另一番情形,那就是對大自然中樹林的敬畏和老木料中蘊藏的溫存,他發誓不砍一顆樹木,全部利用廢棄的舊木製作成能自行拆裝的課桌椅,奉獻給在鄉村就讀的小學生們。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由雕刻時光咖啡館的創始人莊崧冽的故事牽引出「咖啡教父」的人生故事,觀眾常常因為「咖啡教父」的一句口頭禪「咖啡是我的夢」而不由得發笑。相信其他觀眾和我一樣為他這隻顧耕耘不問結果、只重過程不思成功、只顧種植不畏失敗的精神,以及執著不懈的信念而深深感喟。
《內心引力》有笑點更有淚點
還有執著到山裡頭尋找蜂蜜、筍尖等綠色食品的電商店主把文翰,他的夢想就是全心全意追求食材的天然純正的品質;還有本可樂享安逸生活,偏要去辦什麼班夫山地電影節的中國區創始人Tina,她的夢想對我們這些凡人而言簡直就是「奇思怪想」;還有把城市輕奢做到極致的「方所」創始人毛繼鴻,其「方所」讓都市的人們找到一個靈魂的棲息地,安頓浮躁時代人們的身心,其作為堪稱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異想-這一切無不是一種「內心引力」讓你走進去,也無不是一種「內心驅力」,讓你跨出去。走進內心越深,跨出的界域越廣。他們固然沒有走到事業的盡頭,未來充滿著不可知,但是這跨出去的第一步,就是他們的勝利!
「永不違背內心——這一主題為觀眾呈現了一副21世紀中國社會人文創業的奇觀。」對這些有著人生夢想、敢於追求、堅守信念的新時代創業者,正因為都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你不由得不感佩!
如果你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如果你是一個有追求的人,如果你是一個有過創業經歷的人,如果你是一個有人文情懷的人——建議你花數十元錢去買張電影票,進影院看一看這部難得的紀錄片,相信你會和我一樣內心被深深打動!
對於這部片的拍攝者而言,施秋榮、胡弦和他們的攝影團隊也同樣的是那引力和驅力共同推動的能量主體。其拍攝藝術、剪輯技能、後期製作、同期配聲、背景音樂等等方面無疑是十分專業的。故事套著故事,一環扣著一環,敘述有緩有急;人物聲情意態、性格特徵了了分明,莫不逼肖;尤其妙在無聲、無字之處,以真實自然的視覺畫面來彰顯人物個性,主題漸挖漸深,引人入勝,耐人尋味,使得這部紀錄片十分精緻、非常好看。
四年來,他們共攝製了八萬個G的資料鏡頭,最後剪輯成一部九十分鐘的紀錄片,真可謂精雕細琢,煞費苦心。尤其可貴的是,這個由80後導演率領的攝影團隊具有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和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心,影片中隱含了「中國夢」、「不忘初心」、「文化自信」等滿滿的正能量。我想,他們的成功是實實在在的——不在於該片是否上了院線,不在於該片的票房到底有多少,而是這部影片的故事觸動了像我這樣許許多多的觀眾的神經,影片的畫面撞擊著觀眾的心扉,影片的臺詞叩動著觀眾的心弦。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這七個人的故事,猶如交相互映的鏡子,照見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觸手可及的烏託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