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紅海行動》突出重圍,大獲好評。「蛟龍突擊隊」的解救行動,使人熱血沸騰又充滿感動。
在動物界也有很多這樣類似的行為,分工明確、鬥智鬥勇、團隊協作。
電影《紅海行動》宣傳海報
但今天,我們來談談相反的一面:耍心機和腹黑。(想像一下,大概就像偵察兵和觀察員為了自己的利益謊報假消息。)
先說一下「腹黑」這個詞吧,該詞來源於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原意為:「心地壞的」、「黑心的」和「表裡不一」的意思,並常常將此一面進行演技化的偽裝掩蓋,使人看起來總是充滿笑意,溫和無害且親切有加,但內心卻是惡毒和邪惡,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不過呢,在聊這個「腹黑」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那些外表上確實腹黑的鳥類——就是腹部黑色的意思。根據國際鳥類學委員會IOC 7.3名錄中的鳥類英文名稱,帶有Black-bellied(黑腹)的鳥類一共有19種,簡體中文名裡帶「黑腹」的有28種,這個數字在一萬餘種鳥類裡僅佔很小的一部分。
這些中英文名字中帶「黑腹」的鳥類中,在咱們國家分布的有黑腹沙雞(Pterocles orientalis)、黑腹蛇鵜(Anhinga melanogaster)和黑腹濱鷸(Calidris alpina)。
黑腹沙雞雄鳥,Jacqueserard 攝
圖片來源:https://www.hbw.com/ibc/photo
黑腹沙雞雌鳥,Lior Kislev 攝
圖片來源:https://www.hbw.com/ibc/photo
黑腹蛇鵜,黑腹蛇鵜不僅腹部是黑色的,連胸部和臀部也是黑色的
圖片來源:HBW Alive
黑腹濱鷸繁殖羽,DanielPettersson 攝
圖片來源:https://www.hbw.com/ibc/photo
黑腹濱鷸(非繁殖羽),黑腹濱鷸腹部的黑色在繁殖季和非繁殖季有著明顯的變化
圖片來源:https://www.hbw.com/ibc/photo
當然,除了名字裡帶「黑腹」字眼的鳥類,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常見的鳥類,腹部也是黑色的,最常見的莫過於各種烏鴉(鴉科作為智商最高的一類鳥類,行為上也是挺「腹黑」的),不過天下烏鴉並不是都「一般黑」,比如達烏裡寒鴉(Coloeus dauuricus)和白頸鴉(Corvus torquatus)就不是全黑的。
烏鴉貌似在魔都不大常見。但在公園裡倒是有一種很常見的黑色中等體型的鳥類——烏鶇(Turdus mandarinus),其腹部也是黑色的。除此之外,還有幾種卷尾(其中一種便是今天故事的主角之一)以及八哥腹部也是黑色的。
小嘴烏鴉(左)和大嘴烏鴉(右),黑中還泛著紫色金屬光澤
作者攝於四川康定
達烏裡寒鴉,雖然也算烏鴉的一種,但腹部和頸部卻是白色的
作者攝於四川康定
烏鶇,上海公園綠地中的常見鳥類,Leandro Caetano 攝於上海
圖片來源:https://www.hbw.com/ibc/photo
在認識了幾種外表腹黑的鳥類後,讓我們回歸今天的主題,講講行為上腹黑的鳥類。
根據「腹黑」一詞的網絡釋義,想找到符合這個要求的鳥確實還是有點困難,畢竟鳥很難產生如此複雜的「心機」,但如果將「腹黑」引申為「耍耍心眼進行欺騙以到達損人利己這一目的」的話,在鳥類界還是能找到一些案例的。
2014年,科技期刊《Science》上曾發表過一篇「Deceptionby Flexible Alarm Mimicry in an African Bird」的文章,作者是TomP. Flower,Matthew Gribble和Amanda R. Ridley,來自開普敦大學、劍橋大學和西澳大利亞大學。
另外,2011年Tom P. Flower也曾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發表過一篇「Fork-tailed drongos use deceptive mimicked alarm calls to steal food」。
叉尾卷尾,圖片來源:HBW Alive
這兩篇文章的主角都是叉尾卷尾(Dicrurusadsimilis),講述的是其通過模仿別人的告警聲來欺騙其他動物從而竊取它們的食物的故事。這是一種分布在非洲的黑色小鳥(這種鳥的腹部確實是黑的),故事發生在非洲的卡拉哈裡沙漠(一個紀錄片裡經常出現的地方)。
叉尾卷尾主要以昆蟲為食,但卻有著一個不大好的習慣——喜歡耍弄心機竊取別人家的食物,而且佔到了自己食物來源的23%。而受害者主要有兩位:狐獴(Suricata suricatta)和斑鶇鶥(Turdoides bicolor)。
狐獴,Anthony C. Brewer 攝
斑鶇鶥
圖片來源:HBW Alive
叉尾卷尾的法寶便是給受害者報假警,因為它們掌握了很多種報警叫聲,在文獻作者監測過的個體中,每個個體都能掌握9—32種不同的聲音,作者研究的幾個小種群共記錄到51種不同的告警聲,其中只有6種是叉尾卷尾獨有的,另外45種都是模仿其他動物的聲音(論掌握外語的重要性)。
當然,叉尾卷尾並不是一直欺騙,當真的有天敵來的時候,它還是會為狐獴和斑鶇鶥提供正確信息的(一般是發出其自己特有的告警聲),這兩個受害者也可以因此能夠安心地多吃些東西。
但是,叉尾卷尾也不是活雷鋒,不會老乾這種不求回報為民服務的事情,於是,在食物比較缺乏的季節,它們「腹黑」的一面就出來了。當狐獴或者斑鶇鶥找到一個比較大的昆蟲時,叉尾卷尾就會發出虛假警報,受害者因此顧不上即將到手的食物而逃竄躲藏,叉尾卷尾便坐享其成。
然而,受害者也沒有那麼傻,所謂再一再二不再三,同樣的虛假告警多次重複之後,受害者也能夠正確區分假情報和真情報。
但叉尾卷尾也不傻,當一種聲音不起作用時,便會主動換一種,畢竟掌握著那麼多的告警聲,可以通過加入其他物種的告警聲降低受害者的警惕,而且關鍵時刻還能夠放大招——模仿出受害者發出的告警聲。不知道叉尾卷尾是否讀過「狼來了」的故事,因此才會如此「聰慧」抑或「狡詐」。
有這種行為的鳥也不止叉尾卷尾一種,生活在斯裡蘭卡的大盤尾(Dicrurus paradiseus)也有類似的行為(Harshaetal. 2010),但卻沒有其非洲的親戚叉尾卷尾那麼天賦異稟。
當然,大盤尾也有可能是不太需要竊取別人的食物,熱帶雨林中的食物資源可能會更多一些。
大盤尾,我國雲南南部、西藏東南部以及海南島也有分布
圖片來源:HBW Alive
再往前追溯,鳥類中類似行為的最初公開報導是Charles A. Munn於1986年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letter——「Birdsthat『crywolf』」,報導了生活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白翅唐納鵙(音ju)(Lanioversicolor)和藍蟻鵙(Thamnomanesschistogynus),也會通過虛假報警來獲利。
白翅唐納鵙
圖片來源:HBW Alive
藍蟻鵙
圖片來源:HBW Alive
除了以上這四種鳥之外,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鳥類——大山雀(Parusmajor)也有「腹黑」的一面。
1988年,Anders Møller在《Ethology》上發表了題為False Alarm Callsas a Means of Resource Usurpation in the Great Tit Parus major的文章,在食物少且分布集中的時候,大山雀也會「腹黑」的發出假情報,從而嚇跑正在取食的同類和麻雀,以此獲利。
大山雀
圖片來源:HBW Alive
縱觀這些鳥類行為研究,這些「腹黑」的鳥無一例外都是和其他鳥類混群生活,或者某些時段和其他鳥類混群,才有此機會去展現它們「腹黑」的一面,來達到「損人利己」的目的。
至於這種行為到底在鳥類界有多普遍,還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去野外中觀察才能得以發現。
處於鳥類智商第一梯隊的鴉科鳥類,則有著更多有意思的行為,這裡就先簡單描述一種和「腹黑」稍微沾邊的——有偷盜經驗的鳥藏食物的時候藏得更好。
故事的主角是叢鴉(Aphelocoma coerulescens),一種分布在美國的鴉科鳥類。叢鴉有著儲藏食物的習慣,作為一種群體生活的鳥類,自然免不了去偷同類儲藏的食物。
來自劍橋大學的N. J. Emery和N. S. Clayton做了一個實驗(八卦一下,這兩個人是夫婦,因為研究動物認知而結緣),探討了一些個體經驗和社會環境對叢鴉儲食行為的影響,相關的研究結果於2001年發表在了《Nature》上——「Effectof experience and social context on prospective caching strategies by scrub jays」。
他們發現,在藏食物時有旁觀者的情況下,有偷盜經驗的個體會傾向於在旁觀者不大容易觀察到的地方儲藏食物,或者等旁觀者走後再將食物轉移到別的地方,而那些沒有偷盜經驗的個體則不善於此道。
這種行為似乎比前面的叉尾卷尾要更高級一些,這些有偷盜經驗的個體,不光知道自己的食物可能會被偷,還知道採用小策略來迷惑欺騙那些潛在的偷盜者。這可不是一般的有心機啊。
叢鴉,Hal and Kirsten Snyder 攝
圖片來源:https://www.hbw.com/ibc/photo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自然觀鳥賞花,我們的觀鳥隊伍也在不斷壯大。但目前許多人的觀鳥多關注於鳥種本身,而忽視了它們的行為。
下次觀鳥的時候,不妨多觀察一下鳥類的行為吧,說不定可以發現一個讓大家都感到驚奇的鳥類行為呢!
本文為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原創,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tougao@sst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