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青丘國》
【出 版 社 】新華出版社
【作 者】於立極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作品簡介】
當年,一個良知未泯的日本鬼子愛上了我奶奶;如今,他的孫女愛上了我,而我偏偏是這個日本女生的老師……大連至岫巖這一方遼南土地,有多處溫泉並盛產玉石,近年被專家認為是《山海經》中的青丘國。辛亥革命風起雲湧的時候,大連古鎮貔子窩尚在日本人統治下,稱關東州。古鎮信奉薩滿教,即萬物有靈,圖騰崇拜。古鎮貔子們是薩滿圖騰,它們聰明、頑皮,善於模仿人的語言和行為,猶如一個美麗溫情的童話世界。1920年貔子被日本人盡數毒殺,成為世紀之謎。大學講師周燁與日本女留學生雪子來到古鎮,共同探究貔子被日本人滅絕的殘酷真相。調查伊始,周燁就陷入了情感糾葛。雪子為他傾心,他卻對自己不久前邂逅的初戀女友肇月情有獨鍾……
【作家簡介】
於立極,網名秋月如玉。魯迅文學院第六屆作家班學員,中國作協會員、遼寧作協理事。作品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工程、2014中國好書榜少兒類年度十大好書、2015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2016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獲得《兒童文學》全國十大青年金作家稱號、中國人口文化獎小說類銀獎、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出版協會年度桂冠童書獎、中國廣播劇專家獎金獎、冰心獎、遼寧青年作家獎、遼寧五個一工程獎等四十餘項。作品被譯成英、日、越等國語言。
【目錄】
自序 融入陽光的那片金黃/
1 引子 /
1 第一章 雪子/
7 第二章 肇月/
13 第三章 貔子窩/
19 第四章 貔子傳說/
27 第五章 神秘薩滿/
33 第六章 我是誰/
39 第七章 長白尋祖/
45 第八章 女生娜佳/
51 第九章 鞠掌柜/
57 第十章 踏雪尋梅/
63 第十一章 廷巴固/
69 第十二章 難忘初戀/
75 第十三章 春夜/
81 第十四章 櫻花季/
87 第十五章 金家店/
93 第十六章 清泉旅館/
99 第十七章 太極神功/
105 第十八章 只是傳說嗎/
111 第十九章 無望之愛/
117 第二十章 善強如是說/
123 第二十一章 雨天的人生/
129 第二十二章 推背圖的秘密/
135 第二十三章 薩滿之死/
141 第二十四章 生死一線/
147 第二十五章 也許是我該安靜地離開/
153 第二十六章 朋友/
159 第二十七章 馬福連/
165 第二十八章 益興號的秘密/
171 第二十九章 奇襲民政署/
175 第三十章 鋤奸/
181 第三十一章 貔子阿什/
187 第三十二章 我的爺爺奶奶/
193 第三十三章 再生/
199 第三十四章 追兇/
205 第三十五章 日俄監獄/
211 第三十六章 堀嶺株式會社/
217 第三十七章 青丘國/
223 第三十八章 岫巖行/
229 第三十九章 籌辦水廠/
235 第四十章 SARS 來了/
241 第四十一章 神水顯威/
247 第四十二章 開業慶典/
253 第四十三章 飄雪/
259 第四十四章 夙願/
265 第四十五章 詐降/
271 第四十六章 鞠掌柜之死/
277 第四十七章 蟲王廟驚變/
283 第四十八章 殘局/
289 第四十九章 最後一隻貔子/
295 第五十章 死亡之吻/
301 第五十一章 水落石出/
307 第五十二章 雪化成了水/
313 尾聲 /
319 後記 天下第一鮮/
323 附 貔子窩老照片/
後記
天下第一鮮
我沒有騙你,故鄉的牛眼蛤確是天下第一鮮。
可是現在你吃不到了,連我也吃不到,那片灘涂被承包閒人免進。當地市場上只能見到莊河產的牛眼蛤了,它的鮮美程度不及這裡的十之一二,價格卻是尋常貝類的十倍。
即便如此,它也是海蠣子等海鮮所無法比擬的,正如文中雪子所說:「從舌尖鮮到腳後跟。」鮮美的還有我的年少歲月,在回憶中頻頻閃現,那些野花與青草在涼爽海風中搖曳,帶來汁液苦澀的青春氣息。
準確的說,《貔子窩》最早是以網絡文學的形式出現的。2005年,新浪網舉辦第四屆原創推理文學作品大賽,我把作品發上網,很多跟帖鼓勵。我開始嘗試用一種網友互動狀態創作,感覺背後有一種能量推動前行,很奇異。作品先是進入初評,後又通過複評進入終評,排名第一(以拼音為序,共15部)。這時主辦方給我打來電話問怎麼只有十萬字?給我半個月時間,讓我擴成三十萬字。半個月寫二十萬字,我實在沒有這種速度,只能婉拒,與獲獎失之交臂。
這些年我更喜歡網絡文學,與老氣橫秋的傳統文學相比,它們更鮮活生動,讓我聯想起牛眼蛤的味道。毫無疑問,網絡文學拯救了中國文學,一座巍峨的金字塔因為底座日漸龐大,在精神流失的時空中重新矗立,構成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當然,網絡文學的相互模仿重複以及思想性匱乏是缺點,但我毫不懷疑其中澎湃的生命力,可以走得更遠。
算來《貔子窩》的創作經歷了十年,又是一個十年!我的創作之路總是走得艱難。庸常的工作束縛手腳和思想,直至佔據業餘時間舉步維艱;每當即將進入狀態,總有突如其來的事情打斷;就連省作協和市委宣傳部安排我到皮口鎮掛職副鎮長,也只持續了十五天。好在即便是半月,我也採訪到了很多第一手資料,彌補了當年不聞窗外事的欠缺,讓這部作品豐盈了許多。最後的修改增補中,是在這個異常炎熱乾旱的暑假,多年支撐這顆不屈頭顱的勞損頸椎,讓我頭暈目眩。我意識到,今後的創作的每一束飽滿麥穗,都要從生命和健康裡透支養料。
對家鄉所有的懷念,凝聚在躺在土炕上就看到海上日出的獨特裡,這在東北只此一處再無別家。每次回到家鄉,都能看到古鎮不斷發生的變化。很多老建築被拆遷,一些新建築在崛起。這裡和中國眾多地方一樣,每天發生著類似的變遷和故事。人們在惋惜和慨嘆裡,感受著一股潮流磅礴而來,勢不可當。生活本就是這樣,所有一切終究不會永在,我們只能在留戀中讓自己的內心和外殼同時堅硬起來,直面明天的太陽。
至於靈魂深處的柔軟與奇妙,我把它藏進這本書裡,期待故鄉的評判,亦期待更多的人們去品嘗古鎮獨有的神奇和鮮美……
於立極
2017年盛夏於大連龍江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