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最冷的槍》開拍,志願軍的狙擊戰打得美軍不敢上廁所!

2021-02-13 軍武次位面

如圖,這篇文章主要講這個

前段時間張藝謀的電影《最冷的槍》已經立項通過並且開拍,隨著管虎、郭帆的《金剛川》的上映,國內掀起紀念抗美援朝那段光榮歷史的浪潮,各種電影也是紛紛上馬。先是張藝謀的《最冷的槍》,緊接著就是徐克、陳凱歌、林超賢的《長津湖》,大導演們紛紛拍起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

其中《最冷的槍》的故事梗概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槍法過人。美軍傾盡全力欲將之消滅。面對敵人布下的天羅地網,張大弓臨危不懼,同敵人展開周旋,最終扭轉戰局,成功擊敗對手。

影片以志願軍狙神張桃芳為原型,因此最近也出現了很多介紹張桃芳英勇事跡的科普文章。但實際上,張桃芳背後的那段歷史,要遠比單純的個人英雄事跡複雜的多。而且狙擊英雄也不止他一個,他只是那個特殊時期中的典型之一。

豈能讓你們如此囂張

1951年6月以後,抗美援朝戰爭開始進入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戰線相對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志願軍基本戰法可概括為「堅固坑道體系防禦戰」,主要思想是:以「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為指導,採取以陣地戰為主,與陣前反擊和狙擊相結合的方式,在後方強大炮火支援下,依託堅固坑道體系,實行陣前反擊、小包圍、小殲滅戰的「零敲牛皮糖」戰術,達成迫敵和談的戰略目的。

鑑於美國謀求「光榮的停戰」,表示願意談判,雙方開始了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漫長談判歷程。

1951年8月中旬,志願軍三八線附近的第一線陣地——西起土城裡,經松嶽山、五裡亭、平康、登大裡、艾幕洞、西希裡、沙泉裡至東海岸高城,全長250餘公裡的防禦工事全部構築完畢。

▲戰士們稱自己所築的坑道為「無敵坑道」。

經過一年多的慘烈廝殺,朝鮮戰場逐漸歸於平靜。然而平靜之下,實則暗流洶湧。

美軍在朝鮮戰場打了一年多,投入的總兵力已達數十萬人,並且擁有絕對的裝備優勢,但卻只打出了個看不到任何勝利希望的僵局,實在是有損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面子。

而在三八線附近,雙方的陣地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陣地平均距離400-500米,最近處僅有100多米。有志願軍戰士對此的描述頗為形象:「對面陣地上的美國佬,眼睛是黃的還是藍的,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這種長期對峙的陣地戰,對裝備劣勢明顯,炮兵火力密度和射程不佔優勢,有沒有制空權的的志願軍來說極為不利。當時,美軍1個軍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超過1400餘門,志願軍1個軍僅有各種火炮198門。

陣地戰之初,吃過志願軍大虧的美軍,洩憤一樣的向我軍陣地傾瀉炮彈。不僅大炮晝夜炮擊我陣地,坦克也囂張地開到前沿陣地,肆意射擊。平均每天向我重點陣地發射2000餘發炮彈。地面部隊也仗著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大炮,公然把警戒陣地不斷往志願軍陣地前擠,甚至修到了志願軍的眼皮子底下,前邊的兩軍陣地最近相隔100米就是這麼來的。

▲上甘嶺陣地。

美軍這種咄咄逼人的態勢,當然也是為了談判桌上能佔到更多便宜。

而此時的志願軍陣地,基本上還是野戰工事,還沒有形成堅固的防禦體系。陣地上防禦設施簡陋,難以抵禦美軍密集炮火的轟擊。加上火炮的數量和質量都落後太多,又缺乏制空權,火力不足的後果那是相當嚴重,志願軍戰士們只能憋屈地窩在陣地上,被動挨炸。

因而在陣地戰初期,白天的控制權基本上掌握在美軍手中。美軍車輛、人員在志願軍面前肆無忌憚地頻繁活動。只要天一亮,無法忍受枯燥乏味陣地生活的美國大兵們便出來撒歡了,跳舞、喝酒、曬太陽、摔跤、洗澡……反正是怎麼舒服怎麼來。

志願軍官兵們怎麼能咽的下這口惡氣。然而卻又無可奈何,常常就是只要志願軍對著囂張的根本不想隱蔽的美軍一開火,馬上就會招致美軍瘋狂的火力報復。大炮和飛機輪番轟炸,每到這時,美國大兵還不忘站在陣地前看熱鬧,對著志願軍陣地手舞足蹈,大喊大叫。

▲還有可樂喝

為避免招致無謂損失,部隊一度給前沿部隊規定了不主動惹事的戒律,把「不隨意開槍」作為了一條紀律。

一味忍讓也不是志願軍的風格,蠻幹不行,只能智取,這也一直是我軍的優良傳統。既然不能與美軍拼消耗,那就必須在戰術手段上下功夫,於是志願軍提出了「變死陣地為血脈流通的活陣地」的口號,狙擊活動應運而生。

既然雙方陣地的距離那麼近,已經進入了各種輕武器的射程,所以雖然志願軍部隊沒有真正的狙擊步槍,但同樣可以靠著步槍、機槍射殺敵軍陣地上的目標。

到底是哪位英雄破例先開了第一槍?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始作俑者」是駐守黃雞山前沿的第40軍355團第9連副連長徐世禎。

1952年年初,徐世禎實在是看不慣對面陣地的英國兵囂張的樣子,於是光著膀子,渾身塗滿黃泥,提著杆「水連珠」就出去了,然後就殺了7名敵人。徐世禎出了口惡氣,本以為會被通報批評,沒想到卻等來了團裡的通令嘉獎。

▲志願軍狙擊手

而有詳細記載的狙擊戰,也發生在1952年年初。當時駐守三八線中段金化地區的志願軍第26軍230團率先組織全團特等射手開展冷槍運動。該團特等射手使用各種輕武器開展「打活靶」競賽,用29發子彈斃傷敵軍14人,嚇得對面陣地上的敵軍幾天內沒人敢在陣地上露面,狠狠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

1952年1月29日,志願軍總部馬上就把230團的經驗向全體一線部隊推廣,並作出指示:在與敵對峙狀態中,對敵之小群目標及一般目標,每日指定值班的輕重機槍不失時機地尋求射擊,對於單個目標也應組織值班的特等射手專門尋求射擊目標,這將給敵人甚大殺傷。

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堅決反對認為步槍在近代戰爭中已是落伍兵器的說法。

志願軍的冷槍冷炮運動拉開帷幕。


冷槍運動,英雄不止張桃芳

但冷槍冷炮運動在初期進展地並不順利。因為1952年3月底之前,志願軍的陣地尚未鞏固,以坑道為核心的堅固防禦陣地體系正在構築之中。

狙擊作戰,狙擊手即使偽裝得再好,槍聲一響,位置也會暴露,美軍的炮火也就隨之而來。只要志願軍狙擊手的位置一暴露,不到一分鐘就會遭到報復性炮擊。常常是志願軍的狙擊手打死一個敵人,敵人就用炮火轟半天。

由於缺乏有效的防護工事,志願軍狙擊手傷亡較大,普遍產生了畏懼情緒,認為「冷槍冷炮是小打小鬧」的觀念也開始流行。

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志願軍發揮軍事民主的老傳統,號召大家集思廣益,想出了一系列應對辦法。

經過選拔和訓練的合格狙擊手,並不是單槍匹馬去執行任務,而是分成2-3人的狙擊小組,由組長帶隊進入狙擊陣地。其中一人專門負責觀察,射手則分布於周圍隱蔽位置。發現目標後,觀察員發出信號,射手立即開火,打完後,不管目標死活,立即轉移。

戰果由觀察員最後審定。敵人被射倒後,有另外的敵人抬走或拖走的算死;背走架走算傷;射擊後敵人倒下後又跑了則算活。這樣,就儘可能地保證了戰果統計的準確。

而對於狙擊陣地的選擇,基本要求是能夠「有效地殺傷敵人和保護自己」,以防止狙擊手開槍後遭到火力報復。位置一般選在敵人運動或運輸人員往返的必經之路上,並避開我主陣地火力點和觀察所,同時要求地勢較高,可以俯瞰敵軍陣地且射界開闊,以增大對敵之威脅與保證我陣地之安全。

▲張桃芳

工事構築要求地勢隱蔽、便於偽裝,並造一至兩個假陣地,迷惑敵人。同時每個狙擊手應有兩個以上預備狙擊臺,並在附近構築防炮洞,以便在完成射擊任務後,迅速轉移位置,避開敵軍火力報復。

為了提高射擊精度和反應速度,志願軍的狙擊手們還對敵軍陣地進行了周密偵察,分段、分點地予以編號,並一一進行了測距、試射。只要有目標出現,觀察員只需報出目標所在區域的編號,射手迅即動作,根本無需長時間的瞄準,以致喪失戰機。

正是因為狙擊手們在實戰中不斷總結經驗,槍法也越來越純熟,使得冷槍冷炮運動開展得越發順利,逐步成為了朝鮮戰場陣地對峙階段志願軍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

▲張桃芳向同班戰士傳授經驗

從志願軍某部狙擊小組組長蘇許松的關於一次狙擊行動的日記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志願軍狙擊小組行動的基本面貌。

 

七月十三日 戰士 蘇許松

早上三點鐘,排長把我喊醒了。我一面披帶武器一面趕忙招呼上任炳清、鄭應高,三個人走出了坑道。

天還黑得看不見東西,可路是熟的,我們連跑帶竄地通過那片敵人炮兵封鎖的固定區域,翻過一個小山包,就到了我們的「靶場」。這時天已黎明,站在立射工事裡,對面敵人陣地上的地堡、交通溝、廁所,下面的公路、小河都一點一點清楚地顯現出來。鄭應高到防炮洞裡去做早飯。我把槍檢查好,架在射擊臺上,用松樹枝偽裝起來。任炳清拿著望遠鏡在掩體裡替我觀察目標。

不大一會兒,只聽任炳清喊;「組長!注意一號」!我往地堡那邊一看,一個大個子敵兵穿著襯衣、短褲,在地堡出口探著頭,賊頭賊腦地東張西望,然後,一溜煙跑進廁所去了。任炳清直催:「打呀,打呀」!我說:「別忙,總得讓人家解完手呀」!

我把表尺定好,推上子彈,就瞄住從廁所到地堡中間的三號目標,等了足有三四分鐘,那傢伙才鑽出來往回跑,我停住呼吸一扣扳機,任炳清喊了起來:「打中了!打中了」!我細看看這個敵人半天沒爬動,就撿起一塊石片,在身後的胸牆上添了一道。這是第四十一個。

待了一會兒,任炳清又喊:「注意!四號有三個敵人」!我朝河溝望去,三個傢伙正在河邊洗臉呢,任炳清指著當中那個說:「你看那個屁股上好像是支手槍,可能還是個軍官哩」!我說:「那就先拿他開刀」!槍一響,任炳清說:「近了,打到河裡了」!趁著敵兵們一怔神,站起來想跑的時候,我早修正好了距離,照著當中那個又一槍,這回他乖乖地躺到河溝裡去了。剩下那兩個緊挨在一起逃命。這正好打,我一連氣打出了五發子彈,這兩個也摔在河岸上不動了。任炳清跑過來一面替我畫道道一面說:「今天早上一連氣四個」!我說:「等著吧,還有拉屍的呢」!

敵人的排炮打來了,可我們已經進入防炮洞裡吃早飯了。任炳清說:「這炮彈一股勁地落,敵人的報復性不小呀」!我聽了一下,放下飯碗說:「不光是報復,可能是掩護搶屍首,走!不能放過這個機會」。

剛出洞口,就被落在附近的一顆重迫擊炮彈蓋了我滿身土。我三步兩步跳到工事裡往前一看,果然,三個屍首都不見了,兩個美國兵正抬著一個長包裹往回走呢。我照著前頭那個打了三槍,後頭那個丟開手拔腿跑進樹叢裡去了,算他腿快,這回只打上一個。

下午,我們潛伏到敵人陣地的側面,伏在早先挖好的隱蔽工事裡。敵人那邊公路上開來一輛汽車,車子停在山腳下,三個敵人下車往山上爬。任炳清問我:「打嗎」?我說:「等等,不到時候」。三個敵人爬到當中轉彎的地方,一條線平列地對直我的槍口,我說:「先打後頭那個,省的他爬山挨累」,只一槍就撂倒了。先頭兩個好像聽到口令似地也同時臥倒了。我耐心地等著。好半天,第一個先把腿抬了一下,我沒理他,接著他又把頭抬了抬,我還不理他,後來他一隻手撐著地面抬起頭來,我估計他要跳起來跑,早把槍瞄準了,他剛一躍起,我的槍也響了,這個敵人滾了幾步遠,橫在了山坡上。任炳清喊道:「打的好,來了個狗啃屎!你看那個四條腿爬呢」!我放下槍說:「這回不好打了,我看在小橋跟前等他吧」,果然,那個敵人爬了一陣,不見有人打他,就猛地往前一蹦,飛跑起來。跑到小橋跟前,腳步放慢了些,我抓住時機,用兩發子彈又把他放倒在橋頭上,便宜他多活了二十幾分鐘。

天色近黑了,敵人陣地上的探照燈也亮了,「壯膽槍炮」照例地四處亂打。讓敵人去為他們的夥伴送葬去吧!我們三個人趁著黃昏走回了坑道。

——引自《志願軍一日》,志願軍一日編輯委員會編

頗有「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快意。任你狂轟濫炸,就是拿志願軍狙擊手沒辦法。就是成百上千個這樣的狙擊小組,在三八線200多公裡的戰線上,打得敵人抬不起頭來,也湧現出很多打死打傷敵人超過百名以上的狙擊英雄。

其實張桃芳只不過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為他個人的狙殺記錄,居於全軍第一。但他一共用了436發子彈,若要論狙擊精度,還要數鄒習祥。

▲新聞紀錄片中,鄒習祥在向戰友傳授經驗。

鄒習祥是貴州人,祖上都是獵戶,自幼就隨父輩到神山裡去打獵,練就一手好槍法。19歲時,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鄒習祥和許多同齡人一樣,踴躍報名參加了志願軍。

在上甘嶺,他僅用了206發子彈,就狙殺了203名敵人,可以說幾乎是百發百中。

張桃芳的同班戰友呂長青,也曾「殺死殺傷敵人178名」。而且當時他和張桃芳共四個狙擊手分成兩班,輪流殺敵,張桃芳使用過的那把已經躺在軍博展覽的莫辛納甘,他們都用過,斃敵無算。

就是這種神出鬼沒的冷槍運動,一舉扭轉了陣地戰的格局。志願軍狙擊手們臥伏在山谷中、枯樹洞裡、巖石縫中,甚至潛伏到敵人的陣地鼻子下面,隨時獵殺任何暴露的敵人。

昔日囂張無比的美國大兵再也不敢在陣地上露頭。不僅夜間戒備森嚴,白天也是死寂無人。官兵們整日龜縮在地堡和掩蔽部中不敢露頭,連大小便也不敢出來,只能用罐頭盒接著,然後隨手向外一扔,搞得其陣地上臭氣燻天。

朝鮮前線陣地對峙的主動權由此開始逐步轉到了志願軍手中。

1952年5月底,志願軍在朝鮮前線的大規模築城基本完成,在橫亙朝鮮三八線南北地區200多千米的正面構成了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陣地體系。

▲戰士們打通坑道勝利"會師"

▲圖書館看書

▲包餃子

▲坑道真是無敵

有了更為堅固的防禦工事,冷槍冷炮運動開展地更加「肆無忌憚」,面對美軍的龜縮戰術,志願軍的狙擊手們又開動腦筋,探索出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狙擊作戰戰術手段。

比如,對敵一個陣地連打幾天之後,要適當轉換狙擊目標,讓敵人放鬆警惕;對乘汽車的敵人,要先瞄準其停車點,等車停下來,第一個人剛站起身時開槍,這樣可以連續射擊,擊殺數人;對早晨外出解手的敵人,要等其蹲下時再開槍,這樣一槍不中還能開第二槍;對洗澡的敵軍,要在其脫下一條褲腿時開槍,也是一槍不中還能補第二槍;對挑水的敵軍,要等其剛剛灌好第二桶水時開槍,這時敵人動作最慢,不易跑掉……

 

冷炮運動,不甘落後的炮手們

步兵狙擊手們的出色表現,極大地刺激了志願軍炮兵部隊。

▲入朝作戰之初

志願軍裝備的82毫米迫擊炮和92式步兵炮

儘管火炮的數量和質量都比不上美國人,同時志願軍總部為保證重大戰役的炮火支援,對大口徑火炮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但總是看著步兵狙擊手們每天「吃肉」,自己只能呆在一旁看熱鬧,連碗湯都喝不上,炮手們也是意難平,於是紛紛請戰。

步槍射程畢竟有限,殺傷力不大,對付單個人員目標效果很好,而對超出步槍射程之外的目標,尤其是大目標,如運輸車輛、集群人員、坦克、火炮等等,就無能為力了,只能靠炮手去收拾。

只有冷槍與冷炮相結合,方能使志願軍的狙擊作戰真正覆蓋敵軍陣地的前沿與縱深,徹底打痛、打怕敵人。

▲志願軍將山炮拆開,以手提肩扛的方式將部件扛到山頂陣地上去。

實際上,早在冷槍冷炮起步階段,志願軍團以下部隊隨伴火炮已經進行了許多遊動炮作戰,並取得了眾多戰果,只不過與冷槍運動相比規模不大,氣勢不盛。到了1952年8月,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志願軍總部在充分肯定冷槍運動的同時,要求炮兵部隊也積極行動起來,全面開展冷炮運動。

像步槍狙擊手一樣,冷炮作戰採取的也是遊動炮群作戰,並且要求各種火炮門類齊全,曲射炮與平射火炮、大口徑與小口徑火炮都有,做到遠戰、近戰相結合。

▲志願軍炮手

一般講,每個軍支援炮兵在每千米的正面上設置約2門火炮,每門炮的搜索地段(即射擊正面)300~500米,以確保沒有火力空隙。不同炮種具體任務也不同:榴彈炮和大口徑迫擊炮因炮彈威力大,專打敵坦克;野炮因炮彈速度快,專打敵運輸汽車;迫擊炮和山炮因為射擊距離近,便於觀測和修正射彈,專打敵班以下建制步兵群。

由於火炮目標大,轉移慢,比步兵更易遭到火力報復。因此,遊動炮的陣地一般選擇在炮兵主陣地的側方或前方300米以外,以野戰工事為主。每門炮要有兩個以上陣地,呈前後配置。炮陣地偽裝每日更新。在一個陣地最多作戰7天後,一定要轉移陣地,以免被敵飛機發現。

冷槍與冷炮的配合,使志願軍的狙擊作戰威力越來越大。各種兵器依據兵器性能、目標特點,有著明確的任務區分和射擊區域分工。一般講500米以內的人員目標,由步槍狙擊手負責打;500米至1000米內的單個或小群人員目標,主要是輕重機槍打,步槍配合;500米至1000米以上的車輛、工事或人員集群目標,由無坐力炮負責;1000米以上的目標,由小口徑迫擊炮負責,1000-1500米內的目標,由81毫米迫擊炮負責;1500米-2000米之外,3000-5000米距離內的目標,由122毫米榴彈炮負責。

使用蘇制M-1938型122毫米榴彈炮進行炮擊的志願軍炮兵

各種兵器既分工明確,又相互配合,在敵人的陣地罩上了一張死亡之網。

冷炮運動的代表人物,非第15軍第133團無後坐力炮排排長高奎和第15軍第135團迫擊炮連戰士唐章洪莫屬。

高奎非常善於操作美制M-18型57毫米和M-20型75毫米無後坐力炮,曾經用40發炮彈打掉敵軍8個地堡,擊斃13名敵人,成為第15軍聞名的神炮手。

▲志願軍在使用繳獲的M-20型75毫米無後坐力炮。

後來,由於美軍紛紛龜縮進地堡和坑道不出來,於是志願軍狙擊手們們來找高奎幫忙,讓他想辦法用炮把敵人從地堡裡轟出來,好讓狙擊手們開開葷。

高奎開心地答應,立即跑到陣地上測算炮擊位置和距離,最後在1100米的距離上,僅用M-20無後坐力炮的兩發炮彈就把敵地堡炸出了一個大洞,地堡中的敵人驚慌逃出,被等候多時的狙擊手們圍獵,全部被消滅殆盡。

而唐章洪的故事則更為熱血。作為82毫米迫擊炮炮手,他在陣地上採取單炮遊動作戰方式,在65天時間裡,僅用79發炮彈就消滅了101個敵人,很快成為全軍的傳奇炮手。

將射擊諸元標記在陣地上的唐章洪

在他殲敵超過100人的那天,是1952年8月初的一個黎明,太陽剛剛升起。當時,敵人想趕在天亮前搶運物資,誰知這一切都被唐章洪用望遠鏡借著晨光看得清清楚楚,他立刻將情況報告給了排長李文堂,排長瞬間便來了精神,一把搶過望遠鏡親自充當觀察哨。

唐章洪則迅速跑回炮位,「嘭!嘭!」果斷打了兩炮。正當唐章洪因看不著彈著點心中沒數時,排長李文堂一邊揮舞望遠鏡一邊大喊:「唐章洪,唐章洪,打得太棒了!至少打掉了三個敵人!」

 

冷槍冷炮運動中,在「三八線」200多公裡長的陣地上,活躍著成百上千個志願軍狙擊小組,打出了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狙擊作戰。據不完全統計,從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志願軍冷槍冷炮運動共斃傷「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5.2萬餘人,有效爭取主動,鞏固了我前沿陣地。

這一輝煌的戰績足以使志願軍的狙擊手們載入世界戰爭的史冊。

冷槍冷炮運動正是這種戰爭理論的完美體現。憑著中國人的智慧,志願軍用著各種已落伍的兵器,用著最聰明、最有效的戰術,演出了一幕世界戰爭史上最匪夷所思的狙擊作戰。它無法決定戰爭的進程,但卻為志願軍奪取戰場主動權,進而奪取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看過《兵臨城下》《美國狙擊手》等講述蘇聯、美國狙擊手事跡的電影。現在,我們也即將迎來講述自己狙擊手事跡的電影,幸甚至哉。而冷槍冷炮運動中湧現出的無數可愛的人和事,肯定會成為影視創作者們不竭的靈感源泉。

期待他們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銘記歷史,反思戰爭,珍愛和平為主題的影視作品。

[1]. 打你沒商量_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的冷槍冷炮活動,兵器知識[2].史上最大規模狙擊作戰——令敵膽寒的志願軍冷槍冷炮運動,中國國防報[3].上甘嶺狙神:死後墓志銘為「痛苦如此持久」,四川在線

相關焦點

  • 張藝謀或執導《最冷的槍》
    《最冷的槍》立項備案1905電影網訊據國家電影局最新備案立項公示,由黎楓文化出品、陳宇(《堅如磐石》)編劇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最冷的槍》已立項備案,同意拍攝。張藝謀《最冷的槍》故事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槍法過人。
  • 抗美援朝電影《最冷的槍》立項 傳張藝謀將執導
    電影《最冷的槍》已正式立項,主角原型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狙殺214名美軍的志願軍神槍手張桃芳,有消息稱該片將由張藝謀執導。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0月9日,國家電影局的電影拍攝製作備案公示,由北京黎楓文化出品,陳宇(《堅如磐石》)編劇的新片《最冷的槍》最新立項。
  • 張藝謀抗美援朝題材"最冷的槍"立項?
    ,由北京黎楓文化出品,陳宇(《堅如磐石》)編劇的新片《最冷的槍》最新立項,劇情梗概: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槍法過人。美軍傾盡全力欲將之消滅,面對敵人布下的天羅地網,張大弓臨危不懼,同敵人展開周旋,成功擊敗對手。據悉,本片很有可能由龐麗薇(《影》《千裡走單騎》《懸崖之上》)製片,張藝謀導演執導,他此前還有《一秒鐘》《堅如磐石》《懸崖之上》這三部作品已完成,但尚未公映。
  • 重現抗美援朝神槍手,張藝謀執導影片《最冷的槍》立項
    10月7日,網曝張藝謀導演的新片《最冷的槍》(原名《狙擊手》)立項成功,由黎楓文化出品、張藝謀執導、陳宇編劇。從備案公示表中可以看到,該片是抗美援朝戰爭題材,講述了狙擊手張大弓與美軍鬥爭的過程中成功擊敗對手的故事。
  • 張藝謀新片《最冷的槍》
    1905電影網消息,國家電影局最新立項公示,一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電影《最冷的槍》立項備案。本片由黎楓文化出品,《堅如磐石》的陳宇擔當編劇,而這部國產戰爭新片《最冷的槍》將很有可能由張藝謀擔任導演。
  • 張藝謀抗美援朝戰爭片即將開拍,您希望誰來主演
    張藝謀的最新戰爭片《最冷的槍》正式備案了,不日將開拍。這也是張藝謀繼《金陵十三釵》之後,拍攝的第二部戰爭片,有了前次抗戰片的經驗,相信張導拍攝起這部抗美援朝戰爭片來應該是更加的得心應手。>兵臨城下通過備案資料可以看出,這部電影描寫的是抗美援朝戰場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的故事
  • 張藝謀新片《最冷的槍》立項 重現韓戰神槍手
    【僑報網綜合訊】10月7日,中國國家電影局的電影拍攝製作備案公示在網絡上曝光,張藝謀導演的新片《最冷的槍》(原名《狙擊手》)立項成功,由黎楓文化出品、龐麗薇製片、陳宇編劇。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報導,根據備案公示表顯示,影片以韓戰為背景,講述了狙擊手張大弓與美軍鬥爭的過程中成功擊敗對手的故事。
  • 張藝謀《最冷的槍》立項,拍抗美援朝神級狙擊手,網友看好王寶強
    抗美援朝題材大片《金剛川》即將上映之際,10月7日,網上傳出消息:又一部抗美援朝電影、張藝謀執導的新片《最冷的槍》在廣電總局備案立項,影片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槍法過人,成功擊敗美軍的故事。故事主角原型是中國神級狙擊手張桃芳,他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傳頌。
  • 張藝謀新片《最冷的槍》立項 改編自抗美援朝神槍手
    10月7日,有消息表示導演張藝謀新片《最冷的槍》成功立項,該片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與美軍鬥爭周旋,最終擊敗對手的故事。據悉,該片主角原型為抗美援朝志願軍張桃芳。 該片由黎楓文化出品,張藝謀執導,陳宇編劇。
  • 張藝謀新片《最冷的槍》立項 改編自中國狙擊之王
    10月7日,有消息表示導演張藝謀新片《最冷的槍》成功立項,該片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與美軍鬥爭周旋,最終擊敗對手的故事。據悉,該片主角原型為抗美援朝志願軍張桃芳。張桃芳(1931年—2007年10月29日),出生於江蘇省興化市,中國軍人,狙擊手、飛行員,中國狙擊之王,1951年3月加入志願軍。
  • 張藝謀執導抗美援朝戰爭電影《最冷的槍》已立項備案,男主待定
    《最冷的槍》已立項備案,至於美術指導、製片人均與張藝謀合作過多次,目前尚未播出的三部電影《懸崖之上》《影》《一秒鐘》,都屬於他們共同創作的作品,可謂是已經合作的十分默契了。《最冷的槍》原名《狙擊手》,主要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槍法過人。美軍傾盡全力欲將之消滅。面對敵人布下的天羅地網,張大弓臨危不懼,同敵人展開周旋,最終扭轉戰局,成功擊敗對手。
  • 張藝謀新作《最冷的槍》,講述傳奇狙擊手
    《最冷的槍》,這部影片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槍法過人,在面對美軍布下的天羅地網時,他毫不畏懼,最後成功擊敗對手。據悉,《最冷的槍》原名《狙擊手》,而且主人公張大弓是有原型人物的,原型人物為
  • 與張桃芳對決的美軍狙擊手用的是啥槍?為何使用優勢裝備卻被反殺
    陳宇編劇,由張藝謀導演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最冷的槍》已經獲得了立項,可能會在年底拍攝,明年年底上映…根據備案公示,《最冷的槍》故事梗概: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槍法過人…美軍傾全力欲將張大弓消滅,面對敵人布下的天羅地網,張大弓臨危不懼,同敵人展開周旋,最終扭轉戰局,將敵人狙擊手擊斃。
  • 張藝謀新片原型狙殺214名美軍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0月9日,國家電影局的電影拍攝製作備案公示,由北京黎楓文化出品,陳宇(《堅如磐石》)編劇的新片《最冷的槍》最新立項。據了解,該片是抗美援朝題材,電影主角原型是當年狙殺214名美軍的志願軍神槍手張桃芳,有消息稱,該片將由張藝謀執導。
  • 《最冷的槍》變成《狙擊手》!張藝謀新片會是下一部《金剛川》嗎
    忐忑還是因為2020年的《金剛川》,因為表達的問題讓觀眾對於國產戰爭片產生了不信任的懷疑。那麼,《狙擊手》會不會是下一個《金剛川》呢?「狙擊之神」張桃芳眾所周知,《狙擊手》改編自「抗美援朝」時期「狙神」張桃芳先生的故事 。早在2020年10月爆出過新聞,當時立項名字叫《最冷的槍》。
  • 張藝謀將拍攝《最冷的槍》?堪稱國版《兵臨城下》,我一萬個服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最冷的槍》,從傳來的消息看,該劇也是取材於真實人物,劇情故事也是相當的震撼,被網友稱之為國版的《兵臨城下》。《最冷的槍美軍傾盡全力欲將之消滅,面對敵人布下的天羅地網,張大弓臨危不懼,同敵人展開周旋,成功擊敗對手。故事中所提到的「張大弓」,其實是真實存在的,取材於我國的戰鬥英雄「張桃芳」。張桃芳1931年出生,1952年參加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經過刻苦的訓練,練就了神槍手的本領。後來,在班長的建議下,開始了自己的狙擊手生涯。
  • 70歲張藝謀致敬抗美援朝,「最冷的槍」何時打響?
    張藝謀的上一部電影《影》距今已有三年,近年新拍的《一秒鐘》、《堅如磐石》、《懸崖之上》因技術原因或疫情等影響,遲遲不見公映,作為老謀子的忠誠影迷,我只能在期盼中耐心等待,近日又聽聞他籌拍的巜最冷的槍》已經悄然備案,不禁又多了一些等待。
  • 張桃芳:最冷的槍與美軍狙擊手對決,榮獲中國狙擊之王
    也許你不知道,我國有一位抗美援朝時的狙擊手,他只用了30天的時間,打出了400多發子彈,消滅了200多個敵人,其中包括一位美國頂級狙擊手,他以優異的成績躋身於世界狙擊手前5名,榮獲「中國狙擊之王」的稱號,這位英雄的名字叫張桃芳。張桃芳,1931年生於江蘇興化一戶貧苦人家,1950年6月韓戰爆發,1952年9月,他和許多熱血青年一樣,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參加了志願軍。
  • 張藝謀《最冷的槍》立項,人物原型太傳奇,誰能飾演21歲的狙神
    於是,每當張藝謀的新作品開拍,觀眾都開始翹首以盼,期待他可以帶來新的驚喜而在10月7日,根據國家電影局最新立項公示,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最冷的槍》已立項備案,至於美術指導、製片人均與張藝謀合作過多次,目前尚未播出的三部電影《懸崖之上》《影》《一秒鐘》,都屬於他們共同創作的作品,可謂是已經合作的十分默契了。
  • 男主原型竟是「中國槍神」,張藝謀新作《最冷的槍》即將開拍
    作為中國現代電影史上名氣最足、影響力最廣、成就最高的導演(沒有之一),張藝謀擁有著許多「愛稱」,比如「國師」,比如「老謀子」。不過,近兩年張藝謀又多了一個新的外號,那就是「憋王」。網友們稱呼張藝謀為「憋王」不是沒有理由的。了解張藝謀的小夥伴都知道,如今張藝謀手上有著三部已經殺青的電影作品還未上映,無論網友怎麼期待怎麼催促,張藝謀都老神在在的不把作品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