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黃金
英文名: Gold
顏色:金黃色、黃色
密度: 19.32 g/cm3
硬度: 2~4 (摩氏硬度)
沸點: 2808°C
熔點:1064℃
金的原子序數: 79
黃金(Gold) 是化學元素金(化學元素符號Au)的單質形式,是一種金黃色、抗腐蝕的貴金屬。Au的名稱來自一個羅馬神話中的黎明女神奧羅拉(Aurora)的一個故事,意為閃耀的黎明,黃金在陽光照耀下可發出燦爛的黃色光澤。黃金在拉丁文的意思是「曙光」,在古埃及文字中的意思是「可以觸摸的太陽」,是最稀有、最珍貴和最被人看重的金屬之一。
黃金在地球中的含量很低,由於幾億年至幾十億年的地殼運動和地質變化使金元素富集成金礦床,一般工業價值的金礦中金的品位在(2~3)x 10的-6次方,
富礦為(5~50) x 10的-6次方,特富礦為(50~500) x 10的-6次方,還有塊金,單塊最小的十幾克,最大的幾十千克,罕見的大塊金幾百千克,因有的形似狗頭,俗稱狗頭金,印度科學家曾發現過2塊近2 500 kg的狗頭金。
自然界純金極少,常含銀、銅、鐵、鈀、鉍、鉑、鎳、碲、硒、鋨等伴生
元素。黃金具有親硫性,常與硫化物如黃鐵礦、毒砂、方鉛礦、輝銻礦等密切共生(圖1-3) ;易與親硫的銀、銅等元素形成金屬互化物。自然金中含銀15%以上者稱為銀金礦、含銅20%以上者稱為銅金礦、含鈀5%~ 11%者稱為鈀金礦、含鉍4%以上者稱為鉍金礦。
當礦石含有天然金時,金會以粒狀或微觀粒子狀態藏在巖石中,通常會與石英或硫化物的礦脈同時出現。這稱為脈狀礦床金或巖脈金。天然金也會以葉片、粒狀或金塊的形式出現,它們由巖石中侵蝕出來,最後形成衝積礦床的沙礫,稱為砂礦或衝積金。衝積金比脈狀礦床的表面含有更豐富的金,因為在巖石中的金與鄰近礦物氧化後,再流入河流,藉助流水作用形成金塊。天然金通常含有8%~10%的銀,銀含量超過20%的稱為銀金。銀含量越高,顏色就越白,重量也越輕。金的密度相當高,1立方米的金重量為19300公斤,而1立方米的鉛重量為11340公斤。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公布的數據,人類歷史上4000年開採的黃金總量約為16.1萬噸,勉強填滿兩個符合奧運標準的遊泳池(50×21×1.8米),其中半數以上是在過去50年中挖出來的。現在全世界可供交易的黃金大概有7萬噸(實際流通量約為2.5萬噸),如果用全世界60億人來衡量,人均只有12克,黃金的稀缺性顯而易見。而且開採黃金變得越來越困難,目前無論是南非160公裡長的金脈,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櫻桃般大小的金塊,都幾乎被挖光了,剩下的黃金都是埋在偏遠角落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