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當李宇春穿著大紅閃亮的風衣,唱完李榮浩那首歌詞都是「呵呵呵呵」的《要我怎麼辦》後,《中國好聲音2020》正式拉開戰幕。
創辦至今,《中國好聲音》已走過9個年頭。在音樂綜藝這個領域,9歲可謂「高齡」,能超過它的可能只有青歌賽了。
首播當晚,《中國好聲音2020》收穫csm59城收視率2.476%;8月28日播出的第二期節目,收視率略微下降。
對照曾經破五爭六的輝煌,《中國好聲音2020》頹勢難掩。被看作「強弩之末」的《中國好聲音》,是否還有未來?
2012年7月,《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以一場老少皆宜、全家追看的音樂狂歡,陪我們度過了漫漫長夏。
節目引進自國外,形式很新鮮;導師很大牌;選手很驚豔——用音樂驚豔聽者,用夢想打動觀眾。那一季的總決賽,收視率突破了6%,收視份額在最高時更達到29.47%。
那一年,觀眾似乎記住了許許多多個名字。第一期以《High歌》出名的張瑋,第二期的平安,第三期的吳莫愁、袁婭維,梁博、吉克雋逸、金池……每一期節目,似乎都埋著不止一個彩蛋和驚喜。
《中國好聲音》曾引領著音樂綜藝節目的黃金時代。那段時期,《歌手》《中國好歌曲》,其後《聲入人心》《我是唱作人》等節目陸續問世,都成為綜藝品類裡的熱門。
只是,在收視率與點擊率、衛視與網綜的激烈競爭中,音綜的各種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同質化音樂節目層出不窮、缺乏創新意識、選手與作品質量的下滑,成為了節目被詬病的癥結。
一方面,《創造101》《明日之子》《青春有你》等選秀節目大火,分散著市場蛋糕;另一方面,《中國有嘻哈》《這就是街舞》《樂隊的夏天》《說唱新世代》等狙擊更垂直的音樂細分領域。無論是收視表現還是輿論熱度,幾乎所有的熱門音樂綜藝都無法與頂峰時相提並論。
《中國好聲音2020》導師陣容與往年有較大不同,更加年輕化;新增了原創賽道。但除此之外,節目的賽制和流程相較往年並未迎來較大改變。
對於《中國好聲音2020》來說,播出9年仍舊局限於原有的模式中,未迎來標新立異的改革,是導致節目熱度與口碑下降的根本原因。
《中國好聲音》等老牌音樂綜藝節目如何能扭轉疲勢並保持熱度,讓熱度不只是一時熱鬧,又能釋放出更長久、深遠的意義與價值,一直是從業者關注和探討的話題。
「求新」,固然是提高音樂綜藝市場存活率的重要方法,但一檔音樂綜藝節目想要成功,單靠模式顯然是不夠的。好聽的音樂、吸引人的模式、動人的故事,三者結合的音綜才是大眾所喜愛的。
除此之外,音樂綜藝節目在遵循傳播規律的同時,需堅守藝術創新,注重文化性與趣味性的雙向提高,走出自己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就能吸引更多受眾;既保持創作的初心,又在音樂作品生產創作傳播的過程中擔負起社會責任感,節目就會有分量;戒驕戒躁,以音樂為本,在細分化垂直領域創新發展,達到健康、長久性的傳播,才能將「有意思」與「有意義」更好地結合。只有這樣,音樂綜藝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受到更多觀眾的追捧。
在當前傳媒競爭異常的立體資訊時代,期待《中國好聲音》依託自身特色和優勢,扭轉疲勢,獲得全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