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奏是爵士樂裡非常特殊而又迷人的演奏形式。進行即興演出本來就是爵士樂的重要成分,甚至可說是基本條件。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爵士藝人都是獨奏能手。就以「樂器之王」--鋼琴為例,我們在坊間看到的專輯,最多的仍是以鋼琴三重奏的編制為主,獨奏作品反而沒有那麼的多。主要原因在於獨奏的挑戰性很高,缺乏伴奏奧援的鋼琴家,能夠滔滔不絕地運用鍵盤講故事,格局要恢弘大度、內容要高潮迭起、至於讓聽眾覺得枯燥或冷場,需要相當功力,並非簡單之事。
論及爵士鋼琴獨奏高手,出身美國,立足歐洲的Keith Jarrett可說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年輕時在德國科隆錄製的現場演出The Köln Concert,其出神入化的長段演奏,一直都是樂迷的最愛,也是歐洲最大的即興音樂獨立廠牌ECM之暢銷盤。狂熱的日本樂迷甚至還出版了這場演出的樂譜。其他一流的鋼琴家雖然偶有獨奏佳作,如Erroll Garner的Solitaire、McCoy Tyner的Soliloquy、Steve Kuhn的Ecstasy,但獨奏並不是爵士鋼琴家最常選擇表達的演奏形式。
喜歡爵士鋼琴獨奏的樂迷,除了搜藏Keith Jarrett的作品外,Concord廠牌由前老闆Carl Jefferson製作的「梅百克演奏廳鋼琴獨奏系列」(Maybeck Piano Solo Recital Hall Series),由數十名傑出的鋼琴藝人參與錄音,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Carl Jefferson於九十年代中期去世後,鋼琴獨奏系列後繼無力,在出完James Williams的作品後,終於畫下了句點。這些專輯大多已在臺灣絕版,樂迷只能在國外的拍賣網站上碰碰運氣。
目前實體唱片銷售大不如前,有心推動鋼琴獨奏錄音的爵士製作人已是鳳毛麟角,只剩德國的Act Music等少數廠牌還在耕耘。這個爵士廠牌曾於2003~2010年之間推出一個名為「鋼琴作品集」(Piano Works)的系列,共計發行了十張鋼琴作品。扣除掉雙鋼琴的演出Piano Works IX: Joachim Kühn、Michael Wollny攜手合作的Live at Schloss Elmau之外,其他九張專輯都是鋼琴獨奏,從打頭陣的Joachim Kühn到中生代的DaniloRea,參與的鋼琴家來自五湖四海,其音樂資歷大不相同,演奏成果也非常的多元豐碩。除了老資格的Joachim Kühn之外,參與「鋼琴作品集」錄音的藝人知名度並不算高,也不是北美市場力捧的新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演奏內涵紮實,言之有物,很值得推薦給樂迷。
Piano Works I: Joachim Kühn - Allergo Vivace(2003)
記得前些年曾受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之邀,介紹曹永坤前輩的爵士黑膠搜藏。為了準備那一次的演講,我有幾天下午的時間都待在表演藝術圖書館中試聽唱片。在曹先生浩瀚的搜藏裡,偶然的機會裡,我聽到了一張名為Solo Now的黑膠唱片,系由德國知名的發燒廠牌MPS (The MostPefect Sound)發行。這張作品由四名自由爵士的能手(Albert Mangelsdorff,Pierre Favre, Joachim Kühn, Gunter Hampel)參與,每人貢獻一首獨奏曲,而A面第一軌曲子就是Joachim Kühn的鋼琴獨奏。當時Joachim Kühn還非常地年輕,但早慧的他演奏琴鍵的風格已是十分成熟;快速的迭音,脫離美式咆勃樂的旋律線帶著緊迫感,卻又不失其細膩,非常之精彩。
身為歐洲爵士鋼琴語彙的開創者,Joachim Kühn擔任Act Music「鋼琴作品集」的開路先鋒,絕對綽綽有餘,而他的表現也沒令人失望。Allergo Vivace收錄的曲子分為三種音樂類型:古典、爵士與Joachim Kühn本人的自創曲(即興曲),恰好反映了這位德國鋼琴家音樂成長的歷程;童年開始接受嚴謹的古典音樂訓練,十七歲以後轉向爵士,受到John Coltrane、Ornette Coleman的影響尤深。浸淫爵士與即興音樂多年後,Joachim Kühn也逐漸摸索出自己的風格。
在Allergo Vivace專輯中,Joachim Kühn以自己獨特的手法演奏音樂,即使是莫扎特或巴哈等古典作品,也都依照其自身的邏輯來發展其旋律動機。一般樂迷或許很難接受以即興手法詮釋古典音樂作品,不過透過Joachim Kühn巧妙的安排,聽眾並不會覺得格格不入,反而可以從其即興旋律的發展過程中,領略主題與旋律(以及速度)變化之間的對話。
在詮釋爵士樂作品方面,Joachim Kühn首先選擇的是John Coltrane的「Lonnie’s Lament」(第六軌)。這首作品的旋律本來就很暗沉,似乎特別合Joachim Kühn的演奏口味。在慢板速度中,Kühn彈著悲傷的旋律,他的右手特別用力,厚重的手法鋪陳出原作想表達的悲憤之情。接下來Joachim Kühn連續演奏了兩首OrnetteColeman的作品「She and He is Who Fenn Love」以及「Allotrops, Elements Different Forms or Shame。奇怪的曲名說明了這是自自由爵士名家之作。雖然沒有明確的調性或曲式的進行邏輯,Joachim Kühn的鋪陳仍是精彩。
深受歐洲古典音樂與美國自由爵士樂影響的Joachim Kühn,在演奏自己的創作曲時融合了這兩種音樂的元素。我們或許會在前一刻聽到他引用巴哈的對位旋律,下一刻又跳到旋律好似打結的無調性音樂。有趣的是,Joachim Kühn在古典與自由爵士之間的轉換非常自然,絲毫不勉強,也不拗口,或許印證了他本人所言,他並沒有在演奏古典或音樂,他演奏的,就稱之為「音樂」!Joachim Kühn較新的鋼琴獨奏專輯是Free Ibiza,由法國廠牌Out Note於去年發行。整張作品由十六首創作構成,而串起這些曲子的核心主題是西班牙Ibiza島嶼。比起Allergo Vivace,Free Ibiza更抽象,樂風更自由,原創性極高。
Piano Works III: Kevin Hays -Open Range(2005)
美國鋼琴家Kevin Hays的Open Range是「鋼琴作品集」系列中最冷調,也是最特殊,筆者個人最喜歡的一張專輯。說它特殊,是因為冷調似乎已經成為歐洲爵士樂(特別是德國、挪威)的特徵,美國境內很少有鋼琴家以冷調的演奏風格揚名立萬,Paul Bley雖然有名,不過他來自加拿大蒙特婁,而且在歐洲受歡迎的程度遠比美國還高。
Kevin Hays出道時是上低音薩克斯風手Nick Brignola的伴奏鋼琴手,成名之後這位鋼琴手的演奏事業分為兩部分:組成自己的三重奏,並與薩克斯風手Seamus Blake組成一個名為「Sangha」的四重奏。他在丹麥廠牌Steeplechase錄製的專輯,以後咆勃(post-bop)風格為主,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
Kevin Hays的演奏風格之所以產生轉折,應該是他從紐約搬到了新墨西哥州之後。從大都會移居到鄉下地區,突然之間,Kevin Hays每天都可以欣賞日出與日落,以及環繞住家的群山景致,明亮的天空,細微的光線變化,給予了這位鋼琴家不同的演奏靈感,他的鋼琴樂音帶著一種響應自然召喚的空間感,一方面簡潔、恬淡,但另一方面又極為生動,洋溢著內省的思緒。以第四軌的「Humming Bird Song」為例,Kevin Hays取樣美國原住民(印地安人)古老的吟唱,溫柔的伴奏琴聲給予人一種安心穩定感。第六軌「You Are My Sunshine」本來是一首旋律及和弦都非常簡單的曲子,KevinHays的前奏好似在演奏教會詩歌,端正而肅穆,搭配本人極具魅力的歌唱(再加上後制的多部重唱),讓整首曲子脫胎換骨成藍調版,非常有創意,是本張專輯的必聽曲。
像這樣以詩意風格捕捉美國元素,特別是中西部文化精髓的專輯,除了Kevin Hays的Open Range之外,還有另一張更有名的專輯,發行於一九九六年,由吉他手Pat Metheny與貝斯手Charlie Haden合作的Beyond the Missouri Sky(密蘇裡天空下)。Kevin Hays的Open Range雖然沒有Beyond the Missouri Sky來得有名,但單靠一位鋼琴家的獨奏、取樣與後制,就可以做出格局開闊、寓意深遠的優質專輯,實屬不易。
Kevin Hays近年來的作品仍以三重奏為主,例如義大利爵士廠牌Jazz Eyes發行的For Heaven’s Sake You』ve Got A Friend,風格則回歸後咆勃類型。這位美國鋼琴手作品並不多,大多由歐洲廠牌發行,Open Range是目前可得性較高的代表作,值得推薦給喜好爵士鋼琴演奏的樂迷。
Kevin Hays 'New Day Trio' - Elegia(待續)
點擊閱讀原文,挑一張自己心儀的黑膠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