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日本《爵士批評》雙月刊曾經作過兩次爵士現場演出作品的專題介紹,第一次是177期的「Jazz Live名盤100選」,第二次是181期的「Jazz Live名盤新讀本」。兩期專題總共選出兩百多張專輯,足夠狂熱的爵士樂迷聽好幾個月。
所謂爵士現場演出作品,指的是樂手現場演奏的忠實紀錄,它捕捉了樂團成員個別即興與合奏的風採、彼此激蕩出來的燦爛火花,化剎那為永恆。即使無緣恭逢其盛的樂迷,也都可以透過影音紀錄,深刻感受到音樂會的精彩盛況。
以藍調之音唱片公司創辦人Alfred Lion為例,這位於二次戰前移民到美國的德國猶太人,就是因為聽了爵士樂製作人John Hammond主辦的「從靈歌到搖擺樂」(From Spirituals toSwing)音樂會,在紐約市卡內基廳見識到爵士樂手演出的魅力,深受感動,身為樂迷的他,因而決定為兩位藍調鋼琴大師Albert Ammons與Meade Lux Lewis錄製作品,這也是藍調之音唱片公司發行的第一張專輯。
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以前,礙於錄音技術,爵士現場演出作品並不普及。1948年,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正式推出33又1/3轉的黑膠唱片,不但讓即興音樂創作有了更大的空間,也宣告了音樂載具標準化時代的來臨。最重要的是,通稱為LP(Long Play)的黑膠唱片,由於可以容納約四十五分鐘的音樂,讓唱片公司或廣播電臺有機會發行精彩的現場錄音專輯,而紐約市許多爵士樂俱樂部如「鳥園」(Birdland)、「藍調」(Blue Note)與「前鋒村」(Village Vanguard),則因為有許多經典名盤在那裡進行實況錄音而聲名大噪,至今依然歷久不衰。
優秀的爵士現場演出作品真的是太多了!但對忙碌的讀者/樂迷而言,可能無法一一按照《爵士批評》雙月刊列出來的清單,把兩百多張專輯全數找來聽吧?所以,本篇文章就依照筆者個人喜好,將推薦的現場錄音專輯,儘量濃縮到二十幾張之內,讓有興趣的的樂迷可以更省事省時,一窺爵士現場演出之魅力。未來若有機會,不妨親自造訪這些提供現場演出,聞名遐邇的爵士樂俱樂部(幾乎全部位於美國紐約市),心神領會爵士現場演出之奧妙。
Miles Davis - Miles Davis in Concert My Funny Valentine (Sony/CBS)
Miles Davis – Four and More (Sony/CBS)
一代爵士小號大師Miles Davis的現場錄音作品多得數不清,我最喜歡他於1964年2月12日在美國紐約市林肯中心愛樂廳的演出。當天晚上的演出分成兩張專輯發行;所有的抒情曲全部都收錄在Miles Davis in Concert My Funny Valentine,其他曲子則放在Four and More裡。
對入門級的樂迷來說,Miles Davis in Concert My Funny Valentine沒有太多複雜的樂句鋪陳,容易消化,是親和力很高的作品。至於Four and More,則收錄了Miles Davis五十年代知名的原創曲,包含了「Four」、「So What」以及「Seven Steps to Heaven」等,這也是專輯名Four and More的由來(除了「Four」這首曲子之外,還有其他更多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六十年代的Miles Davis五重奏,與五十年代的班底完全不同,全數換成當時的新秀,包含薩克斯風手George Coleman(曾經參與Seven Steps to Heaven專輯錄製)、鋼琴手Herbie Hancock、貝斯手Ron Carter與鼓手Tony Williams等。George Coleman是演奏精純咆勃(hard bop)的能手,素以風格銳利聞名,不過他在這場音樂會的演奏恰如其分,表演全聚焦於Miles Davis,盡情展現其小號吹奏之魅力,無論是抒情或原創曲,信手拈來,整體演奏極為動聽。為他伴奏的Herbie Hancock、Ron Carter與Tony Williams,也就在這樣一個綠葉襯託紅花的氛圍下,將搖擺節奏發揮到極致,交織成美不勝收的音像風景。
John Coltrane – Newport 』63(Impulse!)
終其一生,John Coltrane都是爵士樂裡的開路先鋒,即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曲,也可以把它改成風格鮮明的即興曲,電影「真善美」主題曲之一的「My Favorite Things」就是最好的例子。「My Favorite Things」本來是一首三拍流行歌曲,家喻戶曉的版本是由「真善美」的女主角茱莉‧安德魯絲所演唱。
在Newport 』63這張專輯中,John Coltrane將第二軌「My Favorite Things」改編,演繹為壯闊江河般的即興史詩,長達十七多分鐘的演奏毫無冷場,聽者彷佛被吸進他的高音薩克斯風裡,完全融入其演出之中,令人讚嘆不已。John Coltrane咄咄逼人、出神入化的演奏,搭配McCoy Tyner流暢而又威力十足的鋼琴演奏,被「全音樂指南」(All Music Guide)的樂評人Scott Yanow選為John Coltrane所有的「My Favorite Things」的版本裡最好的,可謂實至名歸。
第三軌的「Impressions」為John Coltrane本人的原創之作,就轉調與速度而言,都有一定的演奏難度,不過這對「神人等級」的爵士吹管手John Coltrane而言,一點都不是問題,他的即興樂句速度飛快又具魅力,搭配McCoy Tyner(鋼琴)、Jimmy Garrison(貝斯)與Roy Haynes(鼓)等節奏組合,聽起來非常過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四軌「Chasin』 AnotherTrane」有特別來賓Eric Dolphy的參與。在即興演奏的概念上,Eric Dolphy幾乎是和John Coltrane一樣,走在時代前端。整首曲子以搖擺興味的節奏開場,曲調則從悅耳漸次轉換為抽象,John Coltrane的次中音薩克斯風為前導,Eric Dolphy的中音薩克斯風接續於後(從八分多鐘開始),雖然有和弦進行作為演奏的「框架」,但仔細聆聽兩人演出,不難發現其天馬行空,宛如書法裡的狂草風格。Eric Dolphy另有幾張值得推薦的現場演奏專輯,本文稍後會介紹。
對John Coltrane長段即興演出有濃厚興趣的讀者,Live in Japan(原以四張CD形式發行,收錄了John Coltrane五重奏一九六六年在日本的現場演出)是另一套值得一聽的專輯。當時John Coltrane的演奏概念已經演化到「見山不是山」,超越現實主義的階段了,而由他所領導的五重奏在日本音樂會演奏最短的曲子,至少都超過了二十五分鐘,這不僅是「狂草」,已經是「超大幅狂草」了!
Bill Evans - Highlights from TurnOut the Stars (Warner)
Bill Evans - Turn Out the Stars:Final Village Vanguard Recordings (Warner)
《爵士批評》專題「Jazz Live名盤100選」推薦的鋼琴家Bill Evans現場專輯是1961年發行的Waltz for Debby,這張三重奏專輯有天才貝斯手Scott LaFaro與Paul Motion的參與,穩穩地支撐了Bill Evans如夢似幻的鋼琴演奏,說它是銘心絕品也不為過。不過,對錄音質量有一定要求的讀者,或許會發現Waltz for Debby的現場錄音質量很普通。筆者推薦另一張Bill Evans的演奏專輯Highlights fromTurn Out the Stars,晶瑩踢透的琴音、鬆軟的貝斯與動態鮮活的鼓韻為本作錄音特色。若您是一位求全主義者(completist),當初由Mosaic(發行黑膠唱片)與華納唱片(發行CD)合作的Turn Out the Stars:Final Village Vanguard Recordings,收錄的曲目非常完整,就一定是首選了!
Turn Out the Stars錄製於1980年,是Bill Evans人生最後階段的現場演出,當時的他深受古柯鹼戕害,身體非常虛弱,幾乎不太吃什么正餐,平時講話也無精打採。很奇怪的是,只要他坐上鋼琴前的椅子,高超的演奏水平依舊,完全聽不出這位鋼琴手的生命有如風中殘燭,隨時都會離開人世,而為他伴奏的貝斯手Marc Johnson與鼓手Joe LaBarbera也都展現了大將之風,不但有個別精彩的即興表現,更穩穩地撐住Bill Evans迷人的即興樂句。
Highlights from Turn Out the Stars是一張Bill Evans在紐約VillageVanguard現場演出的精選集,收錄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雋永名曲如「My Foolish Heart」、「Like Someone in Love」、「Nardis」等。對爵士鋼琴家Bill Evans來說,1980年6月在紐約Village Vanguard表演的這些名曲,都是他即使閉上眼睛,也能流暢彈奏,熟悉不過的曲子。在曼妙的旋律裡,我們聽到的,是Bill Evans細膩複雜的和聲配置,是他走向人生終端時,仍想奮力一擊的幽微心境。那樂音並不只是單純地悅耳而已,那是一代偉大的鋼琴家明知人生舞臺逐漸昏暗,仍大聲詠唱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歌。這場音樂會舉行完三個月後,Bill Evans辭世。
Eric Dolphy - Eric Dolphy inEurope, Vol. 1 (Prestige)
Eric Dolphy - Eric Dolphy inEurope, Vol. 2 (Prestige)
Eric Dolphy - Eric Dolphy inEurope, Vol. 3 (Prestige)
聽了二十幾年的爵士樂,擅長演奏中音薩克斯風、長笛與低音單簧管的Eric Dolphy始終都是我最喜歡的爵士吹管手(請注意,我沒有加上「之一」兩字,這位吹管手自始至終都是我的最愛)。Eric Dolphy成長於咆勃樂盛行的年代,出道之始深受Charlie Parker的影響,移居到紐約後加入貝斯手Charles Mingus的樂團,由於Charles Mingus具有實驗精神,影響了Eric Dolphy,從此他的音樂生涯有了不一樣的轉折,具體地表現於創作方面,就是如何從既有的咆勃樂框架之內,追求解放與突破。
當時前衛樂手如Ornette Coleman、DonCherry已經嶄露頭角,音樂解放成為年輕樂手的討論話題。在同輩的樂手群中,Eric Dolphy的演奏本來就不落俗套,加上Charles Mingus的鼓勵,他進步的速度驚人,更發展出以低音單簧管(bass clarinet)進行即興演奏的獨門絕技。一直到現在,Eric Dolphy都被視為低音單簧管的即興演奏先行者。這件音色十分低沈的樂器,之所以能在爵士樂(甚至,即興音樂)演奏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Eric Dolphy功不可沒(目前美國的爵士樂手裡,與Eric Dolphy風格較為接近的是Ken Vandermark)。
六○年代開始,Eric Dolphy跟隨Charles Mingus領導的樂團展開歐洲巡迴之旅,由於他技驚四座的演出讓歐洲人印象深刻,接下來又被邀請至歐洲演出多次,甚至與當地的荷蘭、丹麥樂手一起演出,留下許多珍貴的現場作品,Prestige發行的三張Eric Dolphy in Europe系列見證了當時的現場演出盛況。以Eric Dolphy in Europe, Vol. 1為例,這是Eric Dolphy第二次訪歐,也是他首次以主角的身份和丹麥樂手(鋼琴手Bent Axen、貝斯手Erik Moseholm與鼓手Jorn Elniff)合作。
Eric Dolphy既然是主角,整張專輯所收錄的演奏也就完全聚焦於Eric Dolphy長笛(第一、二軌)與低音雙簧管(第三、四軌)的演出。除了第二軌「Glad to be Unhappy」與第四軌的「Oleo」演奏比較主流,有可辨識的和弦進行作為即興演奏依據之外,其餘的曲子,特別是第一軌的「Hi Fly」和第三軌的「God Bless the Child」,幾乎已經走向完全即興的解放階段。有興趣的樂迷,請務必收齊三張Eric Dolphy in Europe系列專輯。有道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不到三年之內,Eric Dolphy就因為病離開人間,留給樂迷無限遺憾。那年,他不過三十六歲而已。
Keith Jarrett - The Köln Concert(ECM)
至今依然活躍的Keith Jarrett,是美國少數以長段鋼琴獨奏聞名的爵士即興大師。事實上,真正可以動輒來段二、三十分鐘的即興演奏,也不會讓聽眾覺得膩的樂手,本來就鳳毛麟角,Keith Jarrett的存在,對美國爵士樂界來說是個異數。或許也因為這樣,與他籤長約的並不是美國唱片公司,而是歐洲最大的獨立音樂廠牌:ECM(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當代樂集」之意)。就某種程度來說,Keith Jarrett的演奏或許更符合歐、日樂迷的胃口;他的演奏融合了歐洲的古典主義和美國的藍調、流行樂元素,兼具了浪漫主義的優雅與音樂敘事的恢弘,讓他深受各國樂迷的熱烈歡迎。
Keith Jarrett於七十年代的鋼琴獨奏作品如Solo Concerts: Bremen and Lausanne、The Köln Concert或Sun Bear Concerts都很值得推薦給讀者。但如果只能選一張的話,1975年這位鋼琴手在德國科隆的現場演出,應該是樂迷心目中的聖杯。整場演出幾乎是non-stop形式,完全即興的演出。伴隨鋼琴演奏的是Keith Jarrett的低吟與擊拍聲,隨著構築即興樂句的過程,一層又一層,開展出深刻動人的旋律。Keith Jarrett帶給樂迷的不僅是優美的音符,還有那蘊藏在音樂背後,最真實的感情。
Charles Mingus – Mingus at Antibes(Atlantic/Rhino)
貝斯手Charles Mingus一直都是我非常喜愛的爵士樂作曲家/編曲者。由於他演奏的是低音樂器,所以作曲時,考慮樂器配置方面,也非常喜愛採用低音樂器,例如長號、上低音薩克斯風、低音單簧管,甚至是巴松管…等。在音樂風格方面,Charles Mingus深受藍調影響,卻又能不落俗套。頗具實驗精神的他,同時也加入了現代與民族音樂元素,甚至鼓勵團員同時即興演奏,刻意製造前衛音樂般的狂亂氣氛,其作品因而洋溢著一種叛逆又激昂的色彩。
Mingus at Antibes這張專輯收錄的是Charles Mingus所領導的六重奏於1960年時在法國東南部度假聖地Antibes舉行的音樂會。這場演出收割了Charles Mingus出國之前,在紐約市Showplace的實驗成果,說它是「Charles Mingus的作品成果發表會:歐洲篇」也不為過。樂手依照Charles Mingus所大膽設計的曲式進行演奏,現場演奏情緒之激昂,彷佛要把舞臺放火燒了才甘願。
筆者特別推薦「I』ll Remember April」這首曲子,一開場零零落落的集體合奏,讓人懷疑樂手是不是漫不經心?但由鋼琴家Bud Powell(當時客居法國)起頭的,流暢的咆勃樂句,宛如天籟,馬上消除了我們的疑慮,讓樂迷可以進一步深入探索爵士即興的奧妙。巧妙接續Bud Powell之後的是小號手Ted Curson,然後是Eric Dolphy的中音薩克斯風獨奏,其即興內容之犀利與前衛,完全是走在時代前端的先行者。
Mingus at Antibes是1960年難得一見的珠玉之作,負責錄音的是法國的Barlcay廠牌,反而是當時美國的唱片公司並不重視實驗精神濃厚的爵士樂作品。六十年代中期以後,美國搖滾樂崛起,許多最精彩的爵士樂音樂會幾乎都是在歐洲各地舉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待續)
孫秀蕙,筆名小威
現任職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兼研究部主任
廣告系系主任
音響論壇「爵士唱片的故事」專欄主筆
興趣:聽音樂(爵士樂)
休閒潛水(超過三百支氣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