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煙火劇很受大家喜愛,那就是《以家人之名》。
豆瓣評分也直接8.2,好評如潮。大家都說這部劇簡直太好哭了,從頭哭到尾,坦白講,我也哭了不少。
除了被這部劇裡的情感治癒外,我也看到了這部劇背後的3個生活真相。
劇裡的一家人,其實並不是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而是一個「單親重組家庭」,看起來很溫馨,但背後卻有著隱隱的小傷痛。
張新成飾演的「小哥」子秋,從小被養父李海潮收養在家裡。因為寄人籬下,所以小小的年紀就變得「過分懂事」。
明明最愛吃糖醋排骨,卻要說:「爸,我不愛吃肉,就愛吃菜。」為了更好地留在這個家裡,大晚上的,在廁所幫家人洗衣服,平常還會到店裡幫忙擦桌子、打掃等等。
還得接受別人不時的冷言冷語,簡直讓人看在眼裡,疼在心中。
之所以懂事得這麼早,是不想再被拋棄,所以只能從小就小心翼翼的面對這個世界。
看到子秋的故事,也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紀錄片。
片中拍攝的是一群在大山裡的留守孩子,因為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所以這些孩子都懂事得很早。
不到上小學的年級,就已經可以幫忙做家裡的農活,割草、放牛就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更不要說洗衣做飯這種事,簡直比一個成年人做得還要好。
因為缺少陪伴,身邊沒有人可以給你依靠,所以只能逼迫自己更早的懂事,擔負起生活的重擔。
其實這些孩子,內心多麼渴望身邊有人可以陪伴著成長,可以像其他的孩子一童年的生活是無憂無慮,而不必過早的懂事。
所以,多分一點陪伴給你的孩子吧,他們也值得不那麼早的懂事。
其實成長,就是一件我們不斷與身邊的人和解,與這個世界和解的過程。
劇中有一個很經典的片段:曾經那麼恨母親丟下自己的凌霄,得知無人照看出車禍癱瘓親生母親和年幼的妹妹,他在心中跟過往和解了,選擇回到母親身邊照顧這個「生而不養」的母親。
一瞬間,他好像突然明白了生活的重量,成長了。
想想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在成長中學會和解。
曾經叛逆不羈的我們,經歷社會的毒打後,選擇腳踏實地的生活;曾經對某個人、某件事的怨恨,也隨著時間,逐漸消解了。
我們變得不再有稜角,開始變得溫和;我們不再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是學會去爭取......也許學會和解,就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吧。
劇中雖然兩個哥哥原生家庭很慘,但他們還是有人愛。
一個溫暖善良的爸爸李海潮,一個可愛天真的妹妹李尖尖。他們都無私的把自己所有的愛給予兩個孩子,才能讓兩個孩子成長的這麼好。
就像彈幕有人說的:「到底有多少的愛,才能成長得這麼好。」
這讓我想起了一位朋友。
因為從小父母離異,她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對於婚姻的態度也是不信任的。
可不久前,她告訴我她終於找到一個能安心依靠的人了,那個男孩給了她想要的安全感和愛。
那個男孩會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只為假期可以見,可以在她姨媽痛的時候,提前幫她準備好熱水袋,會耐心的安慰她的所有不安和敏感。
他知道她像個刺蝟一樣,可還是努力用自己的愛去擁抱她。
其實,我挺開心朋友可以找到這樣一個人,讓她明白這個世界上還是會有人好好愛她。
即使上帝拿走了我們一些東西,但總會在其他地方補回來。
所以你要相信,或遲或晚,總有人會愛你。
生活,就是這樣滋味百態。就像羅曼羅蘭所的那樣說的,願你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後,還可依舊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