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聊的下午,安安說,媽媽,講講我小時候的故事吧!
媽媽說,好,你是個嬰兒的時候,吃一奶一像打仗一樣,小小兩個巴掌,緊緊一抓著媽媽的一乳一房,嘴巴拼命地吸一奶一,好像整個人懸在一乳一房上,怕一鬆手就要掉到海裡去了。不到一分鐘,就把一奶一吸得光光的,再去搶另外一隻……
那個時候,你一天到晚黏在媽媽胸上。
後來呢?
後來,你會爬了,媽媽在哪個房間,你就爬到哪個房間,像只小狗。媽媽一離開你的視線,你就哭。
後來呢?
後來,你會走了,每天就讓媽媽牽著手,走出前門,穿過街,到對面找弗瑞弟玩。
門鈴響起來,在角落裡玩汽車的華飛一邊衝向門,一邊嚷著:「飛飛開,飛飛開!」
六歲的弗瑞弟站在門口:「安安,趕快來,我一媽一在院子裡發現了個螞蟻窩……」
「螞蟻?哦?」飛飛圓睜著眼睛。
弗瑞弟和安安已經衝上了街。兩個人都赤著腳。媽媽來不及叫「過街之前要先看左右」,近三歲的飛飛也趕到了馬路邊。媽媽在後頭喊:「停!」
飛飛在路緣緊急煞車。
「有沒有車?」
飛飛頭向左轉,向右轉。
「沒有。」
「跑!」
長著一頭鬈毛的小皮球蹦蹦過了街。
媽媽走進廚房。她今天要烤一個香蕉蛋糕。慄子樹青翠的葉子輕輕刮著玻璃窗,媽媽有點吃驚:這小樹長這麼高了嗎?剛搬來的時候,比窗子還低呢!和煦的陽光透過玻璃,把晃動的葉影映在桌面。三支香蕉、兩杯麵粉、一個雞蛋———
後來,安安就自己會過街了。這條街是個單行道,車不多,每半個小時有輛大巴士喘著氣通過。飛飛一愛一那巴士的聲音。有一次,媽媽在廚房裡讀著報紙,喝著咖啡,耳裡不經意地聽著巴士轟轟的聲音由遠漸近,然後,停了下來,就在廚房外邊。媽媽啜一口咖啡,看一行字,突然跳了起來,轉了幾個彎,衝出門外,果不其然,一歲半的飛飛,個子還沒一隻狗兒的高度,立在街心,擋著大巴士,仰臉咕嚕咕嚕吸著一奶一瓶,眼睛看著高高坐著的司機。
後來,大概是安安離開幼稚園沒幾天的時候吧,他和弗瑞弟勾肩搭背地出現在媽媽面前:「媽媽,我們可不可以自己去遊戲場?」
媽媽呆住了。那個有沙堆、滑梯的遊戲場離家也只不過四百公尺吧?可是,孩子自己去?種種可怕的布局浮現在做母親的腦裡:一性一變態的男人會強一姦小男孩、小女孩,會殺人棄屍;亡命之徒會綁架小孩、會撕票;主人沒看好的狗會咬人,把腸子都拖出來;夏天的虎頭蜂會叮人,叮死人……
「媽媽,可不可以?」有點不耐煩了,哥兒倆睨著這個三心二意的女人。
媽媽離開書桌,單腳跪在安安面前,這樣兩個人的眼睛就可以平視了。媽媽握著孩子的手,慢慢地說:
「你知道你只能走後面那條人行步道?」
安安點頭。
「你知道你不可以跟陌生人去任何地方?」
「知道。」聲音脆脆的,「他有糖我也不去。」
「如果,」媽媽說,「如果他說要帶你去看兔子呢?」
小男孩搖頭:「也不去。」
媽媽站起來,摸一摸孩子的頭:「好,你們去吧!」
*作者:龍應臺
1952年生於臺灣,自小在臺灣苗慄苑裡長大。
1974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畢業後,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
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臺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
1984年,龍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個月內印刷24次,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1980年代對臺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同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震動臺灣文壇。而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她的雜文針砭時弊,切中民意。在海峽兩岸及海外華人界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兩年,專心育兒。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兼臺灣《中國時報》駐法國、瑞士特派員。還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講授臺灣文學課程,並為學生導演戲劇。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龍應臺評小說》,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臺灣女記者,應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十天。
1994年,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人在歐洲》。
1995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來》;自這一年起,龍應臺在上海《文匯報》「筆會」副刊寫「龍應臺專欄」,與大陸讀者及文化人的接觸,使她開始更認真地關心大陸的文化發展。
1996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龍應臺自選集》5種。1996年以後龍應臺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和見解,頗受注目。
1997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魂牽》。
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蕩的世界》、《故鄉異鄉》分別在上海、汕頭、陝西出版,再次在大陸文壇和書市被稱為「龍捲風」。
1999年,應臺北市長馬英九邀請,龍應臺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期間推動本土文化及保護樹木等政策措施。
1999-2003年,當時的臺北市長馬英九親自前往德國法蘭克福,龍應臺受邀出任臺北市的文化局局長,為期四年,龍遂從德返臺,任期內推動本土文化及保護樹木等政策措施。
2003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其後任香港大學訪問教授。先後任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大學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學擔任傑出人文學者(香港大學第一位終身教授)、新竹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此外,龍也積極參與到關於香港公眾議題的辯論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國際交流等話題上,都不乏龍的聲音,其專門討論香港問題的《龍應臺的香港筆記》,在香港與新加坡的暢銷榜上停留長達半年。
2005年7月,在大成集團、普訊融悟文教基金會、誠品股份有限公司、蔣震工業慈善基金支持下,與一群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人及企業家共同創成立龍應臺文化基金會。
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09年,龍應臺推出了號稱用了十年醞釀、一年閉關、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寫成的《大江大海1949》。
2010年8月1日,龍應臺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發表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的演說,闡述她的「中國夢」。她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構成了臺灣社會價值觀的基座,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她強調,這是臺灣人的夢,是可以與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夢,也就是兩岸人民基本的價值觀。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龍應臺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2012年1月31日,臺灣「文建會主委」將由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臺接任。
2012年5月20日之後,「文建會」將轉型為「文化部」,龍應臺也將成為第一任臺灣地區「文化部長」。
2013年1月29日,宣布啟動「臺灣文化光點計劃」。
2013年2月17日,展開為期10天的歐洲文化訪問,並出席相關頒獎典禮。
2014年12月1日,發表辭職聲明,確定辭去臺灣「文化部長」。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臺灣「文化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