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自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使溥儀下達退位詔書,這個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清朝終於走向了滅亡,從此迎來了新的時代。而人們對清朝皇族的好奇並未因它的覆滅而停止。
許多年來,仍有許多著名的影視作品都以清宮為題材,從《還珠格格》《金枝欲孽》到近年來的《甄嬛傳》《延禧攻略》無不火遍全國。那麼,脫離了影視化,生活中真實的皇族後人如今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就有這麼一位生活在香港的愛新覺羅皇族後人,他平日的生活低調且有皇族範。
最後一家「八旗相館」如果來到香港尖沙咀,要想找一家傳統的老式照相館,體驗一下曾經的生活方式,當地人一定會推薦你去「八旗相館」。這是一家開了30多年的老照相館,也是當年尖沙咀第一家一小時衝印店。在如今的香港,這樣的老照相館已經所剩無幾。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照相館的招牌和對聯上同時寫有滿漢兩種文字,走進店內,僅有十幾平的室內裝飾得古色古香,富麗堂皇。正對面的牆上,掛著努爾哈赤和多爾袞的畫像。屋頂的四面都掛滿了滿族的八旗。
而比之照相館,更吸引人注意的是這家店的老闆。這是一個穿著黃色綢緞衣服,留著滿清傳統長辮子的男人,他的個人名片上寫著:清太祖十一世孫,香港愛新覺羅氏宗親會的會長,愛新覺羅·州棠。
愛新覺羅·州棠在孩童時期,就被家中長輩告知自己是愛新覺羅的後人,他的身份放在當時的清朝也是極其尊貴的親王級別。
在清朝滅亡後,他們一家人為了逃難,來到了廣州。到1962年,州棠又跟隨家人從廣州來到香港,受家人影響,他自小就對清朝懷有崇敬嚮往之心。
1970年,州棠正式開始學習攝影。再到1983年,他在香港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照相館,並取名「八旗相館」,以示對前人的尊敬。
在那個年代,憑藉著高超的攝影技巧和與眾不同的相館風格,每天來店裡的顧客絡繹不絕。據州棠回憶,當年生意最好的時候,最多有13名員工在這裡工作。
數碼時代的來臨,讓拍照在生活中越來越便利,隨手拿起手機就能拍出好照片,有相機的人家也是很多。「八旗相館」的生意早已不如從前,現在只有州棠和他妻子二人在此工作。
但不管顧客多少,州棠依然保持著嚴謹的工作作風,認真對待手裡的每一張照片。他認為即使清朝的時代已經結束,但自己的一舉一動依然代表著皇族風範。不管如今的職業是什麼,都要把愛新覺羅家族認真嚴謹的傳統發揚光大。這也是「八旗相館」歷經幾十年風雨,依然能營業至今的原因。
皇族後人在香港的生活生活中的州棠是一位嚴肅且固執的人。原本為了避禍,他的家人長輩都是隱姓埋名過日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風氣日漸包容,州棠重新留起了長辮,穿上了黃馬褂,娶了一位滿族女子為妻。
這麼多年來,他堅持回歸滿族的傳統生活,平日裡只吃妻子煮的東北菜,並稱呼自己的妻子為福晉。家中的許多器皿都是當年宮中所用,富麗堂皇,很是氣派。他們的兒子也受其影響,留起了長長的辮子。平日裡,一家人外出,穿著貴氣的黃色滿族服裝走在街頭,總能引起路人的注意。
州棠的作法讓許多不了解他的外人不解,但所幸一直有家人的支持。他的妻子黃綺華每日都會為他梳好長辮。雖然和丈夫一起盛裝出門總會引來人們圍觀,但她表示只要丈夫願意,自己就會支持他,傳承家鄉文化,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而熟悉州棠的街坊鄰居也都很尊重他,因為幾十年來,州棠的人品都被人看在眼裡,在生意好的時候,他從不怠慢客人,而生意差的時候,也一如往日堅持經營,從不懶散。
經他拍攝修片的照片都質量上乘,即使在數碼產品如此先進的現在,周圍也總是會有不少居民和公司選擇在州棠的店裡洗照片。平日裡,他和鄰裡之間也相處融洽。街坊鄰居和攝影協會的成員都親切地稱他「攝政王」。
州棠始終認為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就如清朝的皇帝不管多大年齡,也是要晨起,讀書,上朝。最近幾年,他開始沉迷於研究滿族的歷史文化,在照相館的書櫃中擺滿了許多滿洲文化歷史書籍。
還有清朝瓷器、古幣等等。州棠每日都會認真研讀這些書籍,而「八旗相館」對當地老市民來說,也是如一個小型博物館一樣的存在。
面對非議,不卑不亢自人民日報特別策劃推出「走近香港草根」系列報導,州棠也在受訪者其中。一時間,他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平時的所作作為都被公眾放大。
有不少人去照相館找他合影,而他堅守了幾十年的滿洲習俗也被不少人抨擊為譁眾取寵之行,許多人不贊成他的守舊行為,認為是落後的舊思想,勸他放棄。
州棠本人並未受外界影響,依然堅持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傳統,面對外界爭議,他好脾氣地解釋說自己此舉只是為了尊重祖先,並無他意。
不管外界如何評說,州棠依然我行我素,他的兒子有著先天性的智力障礙,在照相館重新火了之後,夫妻倆每月收入能有3萬塊。他低調地將所掙來的錢大多數都捐給了殘障人士。
曾經嘲諷州棠的人說他譁眾取寵來賺錢,而如今,州棠的舉動卻著實讓人心生敬佩。雖然現在早已不是清王朝的時代,州棠也並非親王,但作為一個普通人,他依然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州棠有一個願望,就是能和家人搬進故宮,做導遊為生。但恐怕能實現的希望不大。畢竟就連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解放後都未能得到允許在故宮工作,只是在植物園當了一名工作人員,更何況是一直生活在香港的州棠。
如今社會風氣開化,繁華的香港街頭,總能看到許多奇裝異服之人,州棠一家身著滿清皇服散步的身影,也是其中一道別致的風景線。曾經,總有人想要勸說州棠能夠脫下這一身華服,換上普通衣服,過上普通的生活。
不可否認的是,州棠所謂的追尋傳統有著自身的局限性。比如他一定堅持要娶滿族妻子,生活上除東北菜不吃,曾說慈禧並不像歷史記載那般昏庸……這都是他招來非議的主要原因。
但到如今,我們其實更應該嘗試去理解包容。
首先,州棠自小就離開故鄉,遠赴香港,此後一生都未再回到大陸。獨在異鄉為異客,他對於滿清傳統的堅持和先人的緬懷,其實更多是源於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雖然身著滿清皇服,州棠卻從未有過高高在上之感。數十年來,他家庭、鄰裡關係和睦,這和他本人性格上的好相處不無關係,總體來說,他是一位低調且有皇族範的皇族後人。
他對傳統的堅持,也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他全部的人生。這一點,州棠心中明白,他的親朋好友也明白。因此,外人的勸說,反而顯得有些多餘。
最後,雖然州棠一直以滿清各皇帝為榜樣,州棠尊重自己的職業,並將他所崇尚的皇族風範,取長補短,融入到了工作生活中,使他更加謙遜,嚴謹。也許州棠心中真正的皇族氣派,並不是清高自大,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不卑不亢。
圖文來源於網絡,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