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晨、張繼科期初略顯尷尬但漸入佳境的約會,到蕭亞軒與男友的相處模式,再到鄭爽、張翰身處不同節目卻同步輸出對戀愛的觀點,各式戀愛觀察類綜藝總能貢獻大量話題。
近期,騰訊視頻《心動的信號3》、江蘇衛視與優酷的《我們戀愛吧2》和芒果TV《女兒們的戀愛3》三檔戀愛觀察類綜藝同步播出,作為日漸主流的綜藝類別,此類綜藝的形式愈發多樣,受眾也逐漸拓寬。綜藝節目組馬不停蹄地更新自己的腦洞,參加這類綜藝的藝人要如何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呢?
01 多元化戀愛綜藝帶來出圈新機會
最初在我國掀起水花的戀愛類綜藝是湖北衛視《如果愛》(2014)和江蘇衛視《我們相愛吧》(2015),它們脫胎於韓版,成功「漢化」並掀起了明星戀愛真人秀熱潮。
但沒播多久,網絡上便傳出了政策上治理戀愛綜藝的說法,《我們相愛吧》也經歷過停播風波,復播時加入了素人CP。官方給出的說法是「讓節目成為更接地氣的『全民戀愛指南』,經反覆研究、商討、論證,我們決定為節目增加新的環節和內容」,但為了看幾位「夫婦」發糖的觀眾尤為不滿,認為素人CP佔據了節目大量時長,節目也因此流失了部分觀眾。
加上觀眾出現了審美疲勞。隨後幾年,這類節目熱度逐漸減弱。
經過了一年多的空檔,2018年下旬起,戀愛類綜藝與當時突然火爆的觀察類綜藝花式結合,以不同的形態再度出現在大眾面前。
這類節目出現了兩大變化。
首先,從前備受觀眾排斥的素人成為了戀愛觀察類節目的主體,但不再是強行配對,而是讓多對男女共處一室,自由配對,互相示好、單方面追逐、同性之間暗自競爭等,許多私密的活動都被擺在檯面上,或狗血或煽情,真人秀變成了偶像劇。
相應地,明星便成了觀察員,與觀眾一起猜測嘉賓的情感走向,也會在節目中透露自己的戀愛觀。
當然了,也有節目依舊選用藝人作為戀愛嘉賓,但也在全自動配對的基礎之上加入了讓真情侶在節目中「公費戀愛」的環節,但最大的變化在於觀察嘉賓不再是素人情感學者,而是藝人的父母。如此一來,節目的重點由讓觀眾看單身男女擦出火花,演變成了更具社會向的話題,比如父母的教育觀、婚戀觀及父母對未來兒媳/女婿的點評。
參加這類節目的藝人不再局限於單身男女,有戀人的藝人可以帶著男/女朋友上節目發糖,也可以以觀察員的身份點評嘉賓的戀情。同樣的,大眾眼中「談戀愛要被殺頭」的愛豆們也能觀察員的身份登上這類節目。
從相親到家庭調解,我國觀眾本就對婚戀領域內容懷有較大的熱情,觀眾基數大。加上這類節目日漸年輕化,創新、改良後便有著各年齡段的受眾。總體而言,戀愛觀察類節目的多元化給了不同類型的藝人以出圈機會。
02 樹人設:切合節目主題,傳遞戀愛觀
機會增多,藝人在節目中的身份擔當也不一樣,他們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由於各檔戀愛觀察類綜藝都有著不同的類型名稱,比如「戀愛社交推理」、「青年社交觀察」等,所以處在演播室觀的嘉賓們有著「心動偵探」、「戀愛觀察員」等多種稱呼,但由於他們的職責非常雷同,所以可以統稱為「觀察員」。
觀察員的職責很簡單,就是和觀眾一起看同樣的素材,隨時給出reaction,並在某些節點參與戀情走向猜測。
比如,當男嘉賓照顧某一女嘉賓而忽視了另一位嘉賓時,演播室的觀察員們也和觀眾一樣表示尷尬。
許多戀愛觀察類節目的設定是讓多位單身男女共處一室,通過一系列任務加深了解,每天都要給一位異性發簡訊表示好感,相處一段時間後將作出最後的心動選擇。所以,男女嘉賓每一天給誰發簡訊、最後和誰結為伴侶都是節目的「懸疑點」,觀察嘉賓需要作出猜測。
觀察員們在這一環節的反應也是一大看點,他們和觀眾所獲得的信息量一致,分享的推理思路時常可以引起觀眾的共鳴。
也就是說,觀察員們的身份相當於觀眾的「陪看」。因此,擔任觀察員的藝人若想獲得好的口碑,應思考當自己作為觀眾時,更喜歡什麼樣的追劇夥伴?
首先自然是希望與自己一同追劇、綜藝的夥伴的注意力皆放在節目內容上。
舉個反面案例。正在播出的《我們戀愛吧2》是一部臺綜,或許是上星節目的限制,在戀愛素人嘉賓的選擇上比較「接地氣」:
這也就意味著關鍵的素人環節吸引力不夠強,所以演播廳內的藝人觀察員們的鏡頭較多,若能精準點評、頻頻拋出金句,這檔節目其實是一個較輕鬆的曝光機會。但鄭爽或許是因為不夠熟悉此類綜藝,常不自覺地提到自己的戀情,比如主動cue 初戀,拋出「你們覺得我的初戀是誰」等問題,有些喧賓奪主,觀眾反饋不佳。
相反,接連參加了三季《心動的信號》的楊超越深諳身為觀察員的職責,每一句發言都緊扣素人的戀情。當其他嘉賓提及她的戀情時,巧妙地化用了近期較火的「打工人」梗,強調自己還要買房,不談戀愛,有梗又不偏離節目主題。
另外,擔任戀愛觀察員是一個絕佳的樹立情感向人設的機會。
人們常說愛豆是在向粉絲「販賣」夢想,男友粉、女友粉永遠處於粉絲生態鏈的頂層,佔據大比例,所以才有「愛豆不能談戀愛」之說。粉絲們喜歡幻想偶像是自己的戀人,但想像素材有限,又受不了偶像真的戀愛,因此,擔任戀愛觀察員於愛豆而言是有了一個向外輸出戀愛觀的平臺。
比前NINE PERCENT成員朱正廷是普遍意義上被禁止輕易戀愛的唱跳愛豆,今年6月進組《孤獨的野獸》之前,他沒有任何影視經驗,粉絲和觀眾都難以想像他的「男友」形象,且因外形常被造謠性取向。
在《我們戀愛吧》裡,他通過點評素人的戀情樹立了兩個重要形象:「鋼鐵」直男和初戀臉。
一是在無形中闢謠,二是自然地表達了自己對戀愛的看法,給喜愛他的觀眾以暢享空間,一箭雙鵰。
素人為主的戀愛觀察類綜藝裡演播室觀察環節時長較短,藝人切忌不要只將自己當做一個按時上下班的打工人,而應利用這個發表見解的時間,匹配節目調性,輸出觀點,樹立觀察員人設,傳達對自己有利的有價值的信息。
03 造CP:重視各環節,獲取國民度
相對來說,藝人擔任觀察嘉賓是一項比較「安全」的工作,而擔任戀愛嘉賓則有著較大的風險,但相應地,藝人的收穫或許會更大。
回顧當年一度十分火熱的《我們相愛吧》會發現,第一季的模特劉雯通過與崔始源搭檔「石榴夫婦」一躍成為了模特界最具流量的藝人。與常客串電影且的何穗、奚夢瑤不同,劉雯在《我們相愛吧》之後幾乎沒有了模特事業之外的熒幕曝光,卻依舊保持著高人氣,「石榴夫婦」至今仍常被人提起。
周冬雨與餘文樂雖沒有那麼多CP粉,但她在《我們相愛吧》中極其注重約會造型,從著裝到耳飾再到妝容,她從當初《山楂樹之戀》中土土的小姑娘演變成了時尚icon,時尚資源飛升。
吳昕與潘瑋柏組成的「無尾熊cp」之火爆更是超出當事人的意料,觀眾至今仍對這對熒幕cp 保持著意難平的態度。
吳昕曾是《快樂大本營》的鑲邊主持,但如今已稱得上「流量藝人」,代言、綜藝邀約不斷。
由於這類綜藝已經「爆」了不少嘉賓,許多套路不夠用後,為防止觀眾對古早套路感到厭倦,節目組便選擇在觀察嘉賓身上下功夫,邀請戀愛嘉賓的父母擔任觀察者,與觀眾一起點評自己孩子在異性面前的表現。
這樣的設置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在於使節目話題由年輕人戀愛上升到了社會議題層面: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早早結婚嗎?女藝人一定要生孩子嗎?男女雙方工作、地位應該相匹配嗎?
話題面的拓展意味著受眾更廣,不再局限於年輕的都市男女,相匹配地,對於參加節目的藝人來說,這便是提升國民度的機會。
觀察所有的以戀愛嘉賓身份參加節目的藝人可以發現,其中不包含對戀情較為敏感的愛豆型藝人,更多的是演員,其次是模特、運動員等。對於演員來說,國民度是收視保障之一,這類綜藝便有助於他們向各類別觀眾推銷自己。
對於涉及愛情戲的劇集而言,最忌諱的就是男女主毫無CP感。演員擔任戀愛嘉賓,真情實感地在節目裡與異性拍拖,袒露自己的情緒,吸引CP粉,這是展現演員「BG CP感」的絕佳機會。
團隊在社交平臺營銷再多「BG之光」稱呼,都不及大量的CP粉數據來得直觀,這對藝人爭取某些情感類項目也有一定的優勢。
這類節目對於觀眾來說就像一出偶像劇,「參演」的藝人用心對待,從約會之前的準備工作到約會流程,再到一系列心聲的袒露,只要「劇本」足夠跌宕起伏,「演員」表現真誠,不論cp是成是敗,都能大幅度的提升人氣。
當然了,不論是擔任觀察員還是戀愛嘉賓,戀愛觀察類節目同樣也會對藝人帶來一定的輿論風險。藝人在節目中切忌偽造自己的情感狀況,比如有另一半卻擔任戀愛嘉賓、有過戀愛經歷卻在擔任觀察員時樹立「初戀」人設等,一旦被觀眾扒出實情,必會遭遇真情實感磕cp的粉絲回踩——總的來說,在這類需要袒露心聲的節目裡,真誠的態度十分重要。
同時,從影視劇「女強男弱」的流行到「姐學」出圈,女權和「反爹味」已成為較大的輿論趨勢。參加節目的藝人,尤其是男藝人應注意自己的發言、舉動是否過於「直男癌」,要規避觸犯到以女性為主的受眾的雷區。
據悉,騰訊視頻開始以「六位男女演員兩兩組成創作CP自編自演偶像劇」為主題,錄製一檔全新的綜藝《平行時空遇見你》,邀請人已不再局限於演員,還包括楊超越、侯明昊等唱跳愛豆,這說明在戀愛綜藝領域,還有更多未挖掘的玩法。
所以,不論是愛豆或是演員,其實不必排斥相關節目,也無需擔心一類節目的火爆來帶的同質化嚴重的跟風行為,因為只要參加的藝人不去跟風、模仿前人的舉動,而是用心地展現自己在情感方向的優勢,契合自己的性格塑造相應的人設,便可以借著節目自帶的受眾盤進行自我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