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州的南粵先賢館首批「入駐」的先賢共有56位,其中有11位非廣東籍名人入選,為何他們可以入選?
一、南粵先賢列表:
第一部分 古代先賢
趙佗、楊孚、葛洪、冼夫人、陳文玉、惠能、張九齡、韓愈、包拯、餘靖、周敦頤、蘇軾、崔與之、文天祥、丘濬 陳獻章、湛若水、黃佐、海瑞、翁萬達、袁崇煥、陳子壯、屈大均、陳恭尹、陳璸、阮元
第二部分 近代先賢
林則徐、關天培、洪秀全、洪仁、張之洞、丁日昌、劉永福、鄧世昌、馮子材、丘逢甲、張維屏、梁廷枏、朱次琦、陳澧、容閎、蘇六朋、居巢、居廉、吳趼人、鄒伯奇、詹天佑、馮如、陳啟沅、張弼士、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鄭觀應、朱執信、孫中山
二、先賢評選標準:
1、在廣東歷史上(含港、澳、瓊)為國家民族做出過重要貢獻,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值得後人景仰的名人;
2、主要影響發生在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前;
3、既包括原籍廣東人,也包括雖非粵籍但在廣東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
三、非廣東籍先賢:
1、趙佗:南越武帝,南越國創建者,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人,原為秦朝將領,率軍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
2、葛洪:東晉道教祖師、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肘後方》等。
3、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一生曾兩次被貶到廣東,分別任連州陽山縣令和潮州刺史,雖然合計任期才兩年多,但他關心民生疾苦、興學育才、移風易俗,對嶺南文教影響深遠,潮州山水甚至為之易名。
4、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為官廉潔公正、鐵面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冤,人稱「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3年,政聲斐然,而最難得可貴的是,他離任時「不持一硯歸」,從此成就清官名聲。
5、周敦頤: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北宋文學家、哲學家,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曾任在廣南東路提點刑獄(治再韶關),他為官廉判明斷,史上與包公並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
6、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被尊為北宋文壇領袖,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合計6年時間,他關心民間疾苦,倡導文教,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公認為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
7、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他晚年退至廣東組織抗元,被俘後寧死不屈,留下千古名詩《過零丁洋》。
8、阮元:字伯元,籍貫江蘇儀徵,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曾任兩廣總督10年,主張加強海防,創建學海堂書院。
9、林則徐:字元撫,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朝政治家、思想家、詩人,民族英雄,以欽差大臣身份到廣東查禁鴉片,支持虎門銷煙。
10、關天培:字仲因,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人,清朝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任廣東水師提督,協助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爭抗擊入侵英軍,死守虎門,壯烈殉國。
11、張之洞:字孝達,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於貴州興義,曾任兩廣總督6年,對法戰爭中先因舉薦不當失敗,後請調馮子材贏得鎮南關大捷,他還在廣州創辦廣雅書局和廣雅書院。
以上11位非廣東籍歷史名人都對廣東影響深遠,廣東人尊為先賢是無可非議的。相反,個別存在歷史爭議的廣東籍名人是否能排入先賢之列就有待商榷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