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的高雅低俗可能最早你是從郭德綱的相聲當中了解到的,從當初的相聲「反三俗」,到後來周立波拋出的「咖啡大蒜」理論,郭德綱好像一直就是個低俗的代表。而郭德綱在自己的相聲當中但也是一直在「反擊」,畢竟是靠耍嘴皮子吃飯的,郭德綱的回擊有時候都能當成段子來聽。
當年周立波在自己的節目中對郭德綱的相聲表演做了一個帶歧視色彩的評論,先是對演員的服裝表示了一種不理解,他說都什麼時代了還穿長衫來表演節目,當時還把雙手伸向前方蹦躂了兩下(模仿殭屍跳)。在後來的節目中表示:為什麼他們(郭德綱)生氣了?大家都是同胞,我沒有看不起他們的意思。本以為這是他誠意滿滿的解釋,沒想到他話鋒一轉,接著說,他們生氣,說明內心還不夠強大,就像咖啡和大蒜,喜歡吃大蒜的人,自己吃起來香,把臭味留給別人,我們上海人喜歡喝咖啡,把苦澀咽下去,把芳香留給別人。按照他上面說的這些東西,不僅把說相聲的得罪了,而且這些話還明顯的帶著地域歧視!
對於火藥味滿滿的郭德綱,自然不能對這種話置之不理,在他自己的節目當中也做了很巧妙的回擊:什麼是高雅?什麼是低俗?有人說聽交響樂高雅、聽相聲就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就低俗!……雅與俗、俗與雅相輔相成,喝茶咖啡就著大蒜,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個段子是很明顯的回擊周立波,但是在一次接受一檔節目採訪的時候,郭德綱還是採用了一種更為巧妙的方式來回應:我的節目並沒有特別的針對誰,而是針對一種現象(這句話說完,觀眾們都笑了),我在自己的節目中都沒有去特意的說誰,因為我還不需要別人的襯託,周先生是一個很完美的人,如果他不在節目中提我的話更更加完美。其實後面確實是很高情商的一種回答,既針對巧妙的批評了對方,又太高了自己。
人們區分高雅與俗的時候造了兩個成語——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但是真的俗就是不好,雅就是高端麼?接地氣就不好,上雲端就高端?其實我們更應該理智的來看待這些問題。
每個人因為自己的情況不同而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圈子,圈子內的人都是一些經濟實力、生活閱歷或者喜好差不多的人,有些人條件好一些或者從小受薰陶的原因,喜歡一些高端的藝術,比方說音樂會、歌劇表演等,而另一批人有可能就是喜歡和三五好友在路邊攤邊喝啤酒邊聊天。雙方都會因為自己的愛好而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感覺,因為他們知道這種生活方式最適合自己。如果雙方互相體驗一下對方的生活方式,肯定會出現不適應的感覺。但是雙方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己的愛好都沒有過錯。
相聲最早就是藝人在街頭或者茶館靠取悅觀眾來餬口的營生,這種藝術方式更加得貼近地氣,讓更多的老百姓去接受。因為他看起來並沒有那麼的艱澀難懂。但能被絕大多數人喜歡的藝術就是俗?能被社會上高端人士接受的藝術的就是雅?這樣生硬的區分其實很粗暴。就像電影《私人訂製》當中的那位大導(李成儒 飾)一味的追求高雅夢,結果在外人眼裡變得不倫不類。
郭德綱曾經「謙虛」的說:不是我的水平有多高,完全是同行的襯託!在2006年的時候,郭德綱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參加了曲藝界的大會,當時大會的主題就是「反三俗」,其實郭德綱心裡明白,比自己水平高的老藝術家多的是,他需要拿出更多的視覺來打磨自己的作品,來強化自己說話的語調,來不斷加強自己的控場能力。於是他又把一些老段子拿出來,經過自己的「改良」,讓他門聽起來不再那麼「俗氣」,沒想到在主旋律相聲之外的他另闢蹊徑,很快就打開了自己的市場。譬如,他改良後的《報菜名》,效果就有些超出了原版本的意思,裡面模仿的吆喝聲讓人聽起來也是那麼的清脆悅耳,表演過程中當然少不了拿于謙開樂,但是觀眾們就是喜歡這樣的相聲。
其實,郭德綱在當年也曾嘗試著讓自己「高雅」起來,在2011年的時候,德雲社在成立15周年的時候籌備了一場慶典,慶典的名字就是「中國相聲史」,于謙擔任這次慶典的總導演,為了這次大活動,德雲社排練了近三個月,他們計劃用說相聲的方式來介紹相聲在近一百年來的發展過程。這其實是一次很「高雅」的演出,在慶典開始半個小時後,臺下的觀眾們開始了起鬨,緊接著開始要退票,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不被認可,演員們自然是很沮喪。最後郭德綱走上來救場:我知道你們想聽相聲,但歷史缺少哪一個階段都是不完美的,等5分鐘就那麼難嗎?最後張鶴倫上臺,嘻嘻哈哈唱了個小曲,觀眾才轉怒為笑。
從這次的事件可以看出來,觀眾們聽相聲就是為了簡簡單單的快樂,為了能讓自己笑出來,把相聲弄的跟相聲劇似的,自然不會被人們所喜歡。
郭德綱一路走來真的是很不容易,創建德雲社更像是一次艱苦的創業,最後德雲社成功了,說明他們的「產品」能夠被更多的人去認可,既然是喜歡的東西,而且是存在的東西,就沒有什麼高雅與低俗之分,相聲只是一種給人們帶去歡樂和舒適感的藝術形式,就像小品、就像海派清口、就像喜劇影視作品……。總之,喜歡聽相聲沒錯、喜歡看歌劇也沒錯!喜歡喜劇沒有錯、喜歡看紀錄片也沒有錯!最重要的是你能找到一個讓自己感覺到舒服的藝術形式,最最重要的是不要在自己快樂的時候去指責別人:「真搞不懂你們為何會喜歡那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