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事兒,還是要從中國電影和韓國電影到底哪個更強這個話題說起。
之前我和網友討論這個話題,我從獲獎和票房兩個角度比較了中國電影和韓國電影,在說到兩國電影奧斯卡獲獎方面,中國電影有《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韓國電影《寄生蟲》則獲得奧斯卡,所以雙方平分秋色。
結果有網友不同意,他說《臥虎藏龍》也算中國電影?
所以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咱們今天專門來說說。
其實,對於《臥虎藏龍》這部中國人導演,中國人主演,說中國話,講中國傳統武俠故事的電影,如果這還不算中國電影,到底什麼才算呢?
當然,有些人就舉反例了。
比如《功夫熊貓1》,算不算中國電影?
《功夫熊貓3》呢?也是中國故事,中國演員配音,也有中國投資。
似乎和《臥虎藏龍》很像?還有今年的《花木蘭》
比起動畫片來說,更加是中國故事,中國演員,講中國話。
但我們都知道,《花木蘭》只是一部有中國人參與的好萊塢電影。因為主導權在迪士尼手上,導演、編劇都是美國人,電影所表達的核心內容,是美國思維。
《臥虎藏龍》就不一樣了。主導權是中國人,創意來自中國人,主創都是中國人。
但還是有些網友說《臥虎藏龍》不算中國電影,他們的論點主要有:
第一,《臥虎藏龍》的主要投資方來自美國哥倫比亞,所以算是美國出品;
第二,《臥虎藏龍》的導演,也是核心主創李安,他持有美國綠卡。
對於第二點,咱們不值一駁。李安就是中國臺灣省人,他出生,成長都在臺灣,所受的基本文化也是中國文化,他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
但是,對於第一點,還是有一定迷惑性。
因為確實有很多人覺得《臥虎藏龍》的主要投資來自美國。所以至少不算很純正的中國電影。
其實,這個事兒有很強烈的時代背景。
當時是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期,香港電影黃金時代一去不返,最能扛票房的成龍、周潤發和李連杰都去了好萊塢,華語電影陷入低潮。
然後很多大製作就因為缺少經費,被擱置了。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資本開始嘗試進軍香港和內地。
正如當年美國的唱片公司,比如著名的華納唱片公司就在90年代後期開始頻頻收購香港、臺灣的唱片公司,並嘗試籤約內地音樂人擴大市場。
所以好萊塢也想借這個機會,更加深入進軍中國市場。畢竟當年好萊塢大片能夠引進國內的只有10部,名額太少了。
所以在李安籌拍《臥虎藏龍》的時候,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參與了進來。
從電影的出品方來看,哥倫比亞(亞洲)出資應該最多,然後香港的安樂電影,內地的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專門進行合拍片製作),是主要投資方。
但外資的投資比例沒有超過一半。
根據網上相關資料,這部電影的發行收益分配,由索尼負責美國發行,所得票房全部歸索尼所有(哥倫比亞作為老牌好萊塢電影公司,1989年已經被索尼收購);大中華地區的票房收益,歸安樂和中合製片所有;全球其它地區票房收益,按照投資方出資比例進行分配。
《臥虎藏龍》開創了好萊塢製片公司和華語電影公司合作的全新模式。
後來周星馳的《功夫》的拍攝和發行,也都採取了和《臥虎藏龍》一樣的模式。
咱們看,這是《功夫》的製作和發行公司。
相對來說,《功夫》這部電影中方投資比例更高一點。但是在美國的發行權和票房收益依然歸屬索尼。
當然,在《臥虎藏龍》和《功夫》之外,張藝謀開闢了第二條道路。不引進好萊塢的投資,但是把海外發行權賣斷給好萊塢。
2002年的《英雄》號稱投資3000萬美金,在拍攝的同時,張藝謀團隊就開始和好萊塢片商談判北美發行權,據報導最終這個價格超過了1500萬美元。
張藝謀後面的《十面埋伏》同樣被好萊塢片商買斷發行權。
其實,不論是引進好萊塢的投資,還是拍攝階段就賣出海外發行權,本質上沒啥區別。
這也就是2000年左右短暫出現的中美合拍模式,也就只有《臥虎藏龍》、《功夫》等少數幾部電影,因為製作費用太高,又因為當時國內(包括香港地區)的電影票房處於歷史最低,比如2000年國內票房不足10億,香港票房也只有12億左右,所以根本無力製作這種投資超過1億的大製作,只好引進外資。
說白了,都是被逼的。
是因為這個特殊歷史背景,才催生了這種合拍模式。
2008年之後,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回暖,2010年票房破100億,此後的中國電影市場規模已經足夠支撐此前這些大製作。所以後來這種中美合拍模式就消失了。
這就是當年《臥虎藏龍》和《功夫》出現的歷史背景。
這也是《臥虎藏龍》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好萊塢投資的原因。
但不能因為有好萊塢投資,就可以否認《臥虎藏龍》是一部中國電影的事實。
從《臥虎藏龍》的獲獎情況來看,它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8個獎項
獲得臺灣金馬獎5個獎項
如果它是一部美國電影,怎麼可能報名參加金像獎和金馬獎呢?
同樣,《功夫》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所以說,雖然有來自美國的投資,但不能否認《臥虎藏龍》是一部中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