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BGM,《覺悟了》,夜叉樂隊。
大家好,我是海馬。
今天刷微博時,看到了一條這樣的熱搜:
#冷血狂宴終極預告#
隨後往下一看,發現這就是2016年郭敬明執導的電影《爵跡》的第二部。
這個IP不早就涼透了嗎?怎麼可能還會有續集?
光看這名兒,就頗具郭敬明以往作品風格。
高貴、冷豔、魅惑、狂傲,是他心中那個「史詩」場景。
眾所周知,咱們大名鼎鼎的郭導是出了名的商人,只要有利可圖,硬著頭皮也得向前衝。
先說陣容。
吳亦凡、陳學冬、陳偉霆、郭採潔、王源、王俊凱、易烊千璽、林允、汪鐸……清一色的鮮肉。
如此看來,這部片子流量一定不小。
今天12月4日下午4點整,該電影在騰訊視頻全網首播。
點看播放頁面之後,彈出了支付界面。
VIP會員需要12元購買觀看內容,非VIP的普通用戶則需要24元。
我決定花24元一探究竟,結果卻看吐了…
味道還是以前的味道,場面宏大、造型精緻、特效奢華。
光看這畫面,我還以為打開了魔獸世界。
每一幀單獨截圖,都可以當成壁紙。
但你要說劇情以及影片的表現內核,說實話真的毫無營養。
延續上一部的走向,本部《冷血狂宴》講述了銀塵(吳亦凡飾)、麒零(陳學冬飾)、天束幽花(林允飾)為首的一行人,歷經磨難解救王爵,最後遇見殺手,卻發現背後真相的故事。
雖說人物設定相比上一部角色關係有些許簡化,但劇情依然不知所云,不知道他到底要突出什麼。
在談到人物形象,郭敬明對「美」的追求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
身材比例嚴重失調,各個都和竹竿一樣,恨不得把腿放到180。
面部毫無細節,各個都像面癱。
郭導的PPT式電影果然名不虛傳。
再加上那些網絡小說般嬌柔造作中二的臺詞,雷到你頭皮發麻,哭笑不得。
不僅如此,整個劇情走向讓人摸不著頭腦。
最後明明是反派佔有絕對的優勢,大戰在即,卻只派一個人去阻擋麒零,其他人卻在看戲。
我懷疑這些人要不是有貓膩,就是有臥底。
完全說不通啊!
最後,該片最大的槽點就是虛假宣傳。
在宣傳期間,海報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易烊千璽站在了最上端。
很多人都認為這位新一代演技與實力兼備的年輕演員,會是主角。
但實際上,總共也就出現了幾個鏡頭,時常不超過5分鐘。
也就是個打醬油的小角色。
這一波騷操作可謂是把粉絲拿捏的死死的。
而易烊千璽拒絕了關於任何關於電影宣發的要求,自始至終都未和他們攪和在一起。
並且還坦言,不願意觀眾為他白花錢。
硬氣。
後來想了一下,其還和作品本身有關係,如果真的是一部絕世好片,誰不願意幫著宣傳往自己身上鍍金呢?
上述講了那麼多,之後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號稱中國第一部100%純CG電影的《爵跡》第一部。
當年宣發團隊直言要打造中國版的《指環王》,籌備期間他就拉來了超過兩億人民幣的贊助。
要知道,其中所採用的CG技術是真正意義上的燒錢,製作都是用毫秒計算。
然而最後票房遭到滑鐵盧,無疑讓郭導演賠的血本無歸。
豆瓣評分則直接低到了3.8分。
超過50%的人打了1星。
爛片就是爛片,有據可循。
在大部分人看來,一部電影最重要的不是畫面、特效、演員陣容,而是能否可以把內容表達清晰準確。
簡單來講就是一條完整的故事線。
上映之後,大家對其的槽點也都集中於此。
還記得,2016年我陪朋友去電影院看的時候,剛播放沒半個小時,就想出去了。
要不是心疼票錢,早走了。
劇情毫無邏輯可言,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基本上就是從頭打到尾。
幸虧最後大結局說明了一下大概劇情,要不真的會讓人摸不著頭腦。
簡單來講就是:
7個兄弟都有各自的小弟,但最後發現大哥是壞人,最後一起幹他的故事。
然後再來說角色演繹。
幾個年輕演員本身演戲的經驗比較少,而且多數參與的都是偶像題材的作品,對於臺詞、眼神、表情的拿捏都有欠缺。
真人CG技術一加入,活生生的把每個人物的臉搞成了面癱,完全沒有帶入感。
本來就沒有什麼臺詞功底,這樣大家都變成了冷冰冰的機器人,不生動。
兩部作品換湯不換藥,依然在浪費觀眾的時間。
這樣的電影一經上映,雖然可以因為演員和噱頭吸引一大波流量,但是卻毫無意義。
如此拍下去,簡直禍禍中國電影行業,乃至對整個社會都是負面影響。
最可怕的並不是爛片以及爽文的盛行,而在於很多小孩子看了這些糟粕之後,從而認為這就是好東西。
價值觀一旦改變,後患無窮。
曾經關於音樂,有人曾說過:
「音樂沒有貴賤,但一定會有高低。」
這句話對於電影和文學也一定受用。
商業片和藝術片相比之下,前者為了「爽」,後者為了更深層次的內涵。
我並沒有說商業片不好,恰恰相反,能斬獲各類大獎並且推動影視行業發展的大片,不在少數。
同為CG電影的《阿麗塔:戰鬥天使》、《殺戮都市O》、最終幻想系列、生化危機系列……都是為人稱讚的精品。
在劇情結構清晰、演技過硬、價值觀正確的情況下,再運用特效點綴,大概率可以成為經典。
但是一部僅僅就是為了盈利、玩票的片子,會好嗎?
央視早在上映之前,就點名批評過《冷血狂宴》和導演郭敬明。
「一個有流量的名字,加上一幫有流量的演員,然後又在一個有流量的平臺,它是放的「四流」,就想把它弄成一流。」
想方設法,流量至上,最終救活《爵跡》IP,以此盈利。
在眾人擁簇之下,沒有人批評,甚至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真正的好東西是什麼樣的……
想這結果,都令人細思極恐。
院線走不通,就上網大,正如節目中提到的一樣:
郭敬明不愧是「郭精明」。
其實,我並不認為郭敬明的作品配得上「藝術作品」的稱號,包括小時代,這僅僅就是一件件商品。
沒有市場號召力、沒有口碑保障、沒有內核表達……
最終他所有夢幻般的影視夢將化為泡影,被時代淘汰墜入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