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排擠黑人敵視?亞裔在美國處境尷尬

2021-01-18 新華網客戶端

  英國金融時報網10日發表美國《外交政策》撰稿人傅亦沁撰寫的題為《亞裔在美國的尷尬處境》的文章。文章說,如果你關心美國種族話題,過去這個月一定讓你對亞裔在美國的地位及亞裔的政治覺醒有了新的認識。

  先是2月初,亞裔警察梁彼得被判過失殺人罪。整件事的大背景是近年來美國民眾,尤其是黑人社會運動人士,對警方暴力執法的不滿。梁彼得這名前紐約市警官因巡邏時開槍、子彈彈跳,射殺了並未攜帶武器的黑人。許多亞裔美國人認為判決不公,走上街頭抗議:過去十年間,紐約警察局有上百起案件牽扯到平民死亡,但很少有警察遭到起訴——梁彼得更是被判有罪的第一人。為什麼白人警察,包括全國高度關注案件中那些殺死平民的白人警察,就可以免遭起訴?許多亞裔美國人認為梁被判有罪是因為他的膚色。他被當成了替罪羊。

  另一個事件中的種族歧視更沒有疑義。2月28日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克裡斯·洛克在介紹計票方的環節中,將3名身著西服、提公文包、戴眼鏡的亞裔小孩請上臺,說他們是」最敬業、最專業、最勤奮「的會計師,還補充了一句:「如果你對剛才這個笑話不滿,歡迎你用手機發條推文。不過你的手機也是這些孩子們做的。」

  洛克的這番調侃迅速招來亞裔演員及美國媒體的批評。它最為諷刺的是,本屆奧斯卡的主題恰恰是好萊塢種族多元化。在所有獎項的提名宣布後,美國民眾發現獲得演員獎項提名的全是白人,於是發起了「#奧斯卡太白了」的話題,批評好萊塢由白人主導的文化。奧斯卡主辦方因此在頒獎禮上大力宣揚種族多元化,邀請多位少數族裔嘉賓,包括黑人喜劇演員克裡斯·洛克。

  亞裔的擔憂

  梁彼得事件和奧斯卡上的笑話似乎證明了許多亞裔美國人長久以來的擔憂──即白人歧視亞裔,黑人等其他少數族裔卻又把亞裔和白人歸為一類,認為亞裔也在享受所謂的白人特權。

  理論上,亞裔和黑人、西語裔應該非常團結,因為同為少數族裔,他們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如今,都遭到歧視。歷史上,黑人長期被奴役,很多西語裔在美墨戰爭後被處私刑。而針對亞裔,美國1882年也通過了《排華法案》,二戰期間則是將日裔美國人關進集中營。

  如今的美國也不是完全平等。2012年,美國住房及城市發展部在28個城市做了一項實驗,他們讓不同種族的人用同樣的「臺詞」假裝去租或買房。結果,相比白人,房產提供方給黑人、西語裔、亞裔少介紹了10%到20%的房源。在另一項2014年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以學生名義給美國各大學6500名教授發了郵件。郵件內容一模一樣,只是署名變成了不同種族的名字。令人遺憾的是,所有以少數族裔名義發出的郵件相比白人都少收到15%到30%的教授回復。

  既然亞裔和其他少數族裔一樣在美國受到歧視,為什麼突出的是他們之間的隔閡而非團結?

  與其他少數族裔之間的隔閡

  部分原因是亞裔和其他少數族裔在一些社會問題上的根本利益不同。亞裔是美國收入、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族群,甚至排在白人前面,所以在一些問題上的立場與其他少數族裔不同,很難成為盟友。例如美國大學普遍採用的「平權政策」,其本意是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優先錄取少數族裔。亞裔因其學術表現優秀,已經佔美國頂尖大學的15%到20%,遠高於其在美國人口的所佔比6%。於是,在大學錄取人數固定的情況下,優先錄取黑人和西語裔,就意味著要少錄取亞裔,這無疑增加了幾個少數族裔之間的矛盾。2014年,加利福尼亞州一位西語裔州議員提出對「平權政策」全民公投的議案,意圖讓當時禁止在錄取過程中考慮種族的加州公立大學重新為少數族裔加分。此議案遭到許多亞裔民眾和組織的強烈反對,3位亞裔州議員在選民壓力下表示不希望繼續討論該提案。提案最終被放棄。的確,一項普林斯頓社會學教授的研究顯示,頂尖大學若不考慮種族,黑人和西語裔的錄取率將會下降15到20個百分點,白人錄取率不變,亞裔錄取率上升5個百分點。

  亞裔和其他少數族裔產生隔閡的另一個、或許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國主流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給亞裔人貼上「模範少數族裔」的標籤,用亞裔群體的高收入、高教育水平來否定種族歧視的存在,並批評黑人、西語裔不夠努力、只會抱怨。這種言論至今都還廣泛存在。

  但亞裔和其他少數族裔在收入、教育水平上的差距,並不是亞裔勤奮、其他人懶惰這麼簡單。

  刻板印象是把雙面刃

  一項2014年對人口調查的分析指出,亞裔在學術上的優異表現確實是因為亞裔人更努力,與認知能力或家庭收入無關。但亞裔人更努力的根本原因卻是亞裔中外國移民的比例達到66%,遠高於白人的8%、西語裔的37%、黑人的8%。研究人員指出,那些為了更好生活搬到美國的人已經經過了一次自我選擇,本身就比非移民有更大的成功欲望、對未來更樂觀。另外,移民知道自己在新國家會遭到邊緣化,於是對自己和孩子都會特別強調教育。通過一系列的統計分析,研究人員認為「移民比例」(或「外國出生比例」)高是亞裔人成績好的最主要因素。

  當然,主流文化的討論中不會有這樣的細節,亞裔人只會被誇獎成「勤奮、默默努力」的「模範」。殊不知這種看似正面的言論其實對亞裔、對其他少數族裔、對種族關係都帶來了深深的傷害。

  第一,「勤奮、默默努力」的延伸就是「只會學習、不懂社交」,奧斯卡上的笑話就源於社會對亞裔的刻板印象。這種負面印象無疑加劇了所謂「天花板」現象,即亞裔在高層崗位中所佔的比例遠低於中低層崗位,常被認為只能執行任務,沒有管理能力。2013年的一項統計顯示,亞裔佔谷歌等幾大科技公司基層員工的27%,經理級別卻只有18%,執行官級別僅14%。另一份調查顯示,美國律師事務所有11%的初級律師為亞裔,而合伙人級別卻僅有3%。

  第二,把所有亞裔都貼上「高收入、高教育水平」的標籤忽略了該群體本身的複雜性。亞裔美國人包括來自遠東、東南亞、南亞共30多個國家的移民及移民後代。亞裔中各項指標都排名前列的印度裔,2014年家庭年收入中位數超過10萬美元(也是美國所有族群中第一),他們之中有超過70%擁有本科學歷,接近80%英文流利。在美國政商界,印度裔也有傑出代表──微軟和百事執行長,路易斯安那和南卡羅萊納州州長,歐巴馬3名大法官提名人選之一等等。而與印度裔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緬甸裔美國人,他們2014年年收入中位數只有3萬多美元,52%的人沒有高中文憑,不到30%的人英文流利。

  第三,拿亞裔人的優秀來否定種族歧視的存在、批評其他少數族裔懶惰,本身就是白人主導的社會轉移矛盾的手段。「模範少數族裔」這個說法由白人在民權運動高潮的1960年代提出,他們認為少數族裔爭取平等權利是他們太貪婪,因為亞裔從沒說要爭取什麼,好像也過得很好。最早提出「模範少數族裔」概念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在1966年的文章寫道,「在有人提出花上千億幫助黑鬼和其他少數族裔的今天,這個國家的30萬華裔卻在沒有其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努力,跑到了前面。」這種言論的唯一目的就是鞏固特權階級的統治,因為僅僅20年後,當亞裔收入開始超過白人收入的時候,主流媒體又改變了論調。《財富》雜誌1982年的一篇文章寫道,「(亞裔的)高收入比他們實際應得的要多。」由此可見,所謂「模範少數族裔」的讚美根本上是為了否定所有少數族裔為平權所做的正當努力,它讓亞裔和其他少數族裔站在平權問題的對立面,製造了各族群間的關係緊張。

  這就是為什麼奧斯卡和梁彼得事件如此敏感,凸顯了亞裔在美國的尷尬處境。他們一方面確實因為外國移民比例高、文化上重視教育而取得了高學歷、高文憑,另一方面也要面對種族歧視。一方面被白人認為「不夠白」,在學校、職場受到排擠,另一方面又被其他少數族裔認作「白人特權階級」的一部分,因而找不到在平權運動、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

  沉默的巨人

  對很多亞裔美國人來說,唯一一個好消息就是隨著亞裔人口的增長,他們的話語權也會有所提高。現今亞裔在政治、文化上的失語部分原因是人口太少,無法得到重視。2015年,亞裔人口1800萬,僅佔美國的6%。但亞裔移民數量近半個世紀以來快速增長,2010年移民人數首次超過西語裔,成為當年最大的移民族群。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由此預測,2065年,亞裔人口將佔美國總人口的14%,超過黑人(13%),成為西語裔(24%)之後的第二大少數族裔。

  未來幾十年,亞裔在美國的話語權會有隨著人口增長而顯著提高,但是這樣一個組成複雜、與其他少數族裔關係微妙的群體如何爭取平等權益、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將會是個難題。

相關焦點

  • 在美國:真的是亞裔不如黑人,黑人不如白人嗎?
    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對於一個亞裔來說,職場天花板和種族歧視幾乎如影隨形。我身邊好多亞裔朋友去面試的時候,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行而被刷掉。基本純粹就是因為亞裔身份,而遭到排擠。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美國終究還是一個「白人至上」的國家。
  • 亞裔還是黑人,美國美女更願意嫁給黑人?答案很簡單
    其實每個國家對婚姻都有自己的解讀,比如美國。美國民族結構複雜,多民族並存。為什麼在美國的「異族通婚」中,白人美女更願意嫁給黑人?之前,美國並不是那麼和諧。所有種族和膚色的人都會組成自己的小團體,相互通婚。但思想解放,經濟發展後,這樣的藩籬才慢慢被打破。如今,不同膚色的人通婚在美國尤為普遍。
  • 白人歧視黑人,黑人歧視華人,為何全世界只關注黑人被歧視?
    梁彼得握在手裡的槍意外走火,子彈在經過牆壁反彈後擊中了附近的黑人阿凱·格裡,後搶救無效死亡。梁彼得因此被認定誤殺和瀆職兩項罪名成立,將可能面臨15年的監禁。而同樣是2014年,還發生了另外兩起白人警察殺害黑人事件。
  • 美非裔主持人稱「白人黑人都不願與亞裔男約會」,被炮轟
    綜合北美《世界日報》、赫芬頓郵報、美國中文網報導,今年1月6日,哈維在其脫口秀「史蒂夫·哈維秀」(Steve Harvey show)節目中嘲笑了一些自助書,其中一本是《如何與白人女子約會:亞裔男人實用指南》(How to Date a White Woman: A Practical Guide for Asian Men)。
  • 黑人小夥被勒死點燃全美怒火,亞裔女:我永遠不能成美國人的一員
    近日,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發生了抗議警察暴行的示威活動,無數民眾走上街頭,舉起標語,高呼弗洛伊德的名字,要求政府徹查此事,還死者一個公道。這股抗議種族主義的怒火被點燃,正是由於一位黑人小夥,被美國警察活活鎖喉勒死。此後,迅速在全美激起了更廣泛的憤怒和譴責。
  • 美國跨種族婚姻,為何白人女主要嫁黑人,白人男更願意娶黃種人?
    美國之所以有大量混血兒,主要是因為跨種族婚姻增多所致,其實在上個世紀中期以前,美國白人還是非常重視血統觀念的,很少與其他種族通婚。但從20世紀後期到現在,美國的種族觀念,受到了各種打壓,由於黃種人數量少,美國人歧視黃種人倒是鮮有人在意,但歧視黑人,則被視為很嚴重的種族問題。
  • 黑人對標白人:誰的命更貴?
    2020年7月17日,正值新冠疫情在美國愈演愈烈時,黑人Eric Garner在紐約被白人警察Daniel Pantaleo鎖喉窒息身亡,由此引發了黑人遊行示威甚至暴亂等一系列事件
  • PBS《亞裔美國人》系列紀錄片觀後感
    時至今日,還有一些華人同胞認為自己比黑人「白」而沾沾自喜,以自己的「第二等白人身份」去歧視比自己「黑」的墨裔非裔。豈知,「白人」之定義是很狹隘的。1922年日裔Takao Ozawa為公民身份而狀告到最高法院,這就是著名的Takao Ozawa vs US案。根據當時歸化入籍法案,白人自由民或非裔(後者是在美國內戰和廢奴之後才被加入的)可獲公民身份。他要求承認他是「白人自由民」,但被最高法院否決。
  • 神奇黑人與白人救世主
    當他來到謝利博士的豪華寓所面試時,走廊裡早有幾個人在等待面試,其中既有亞裔,也有白人,並不得不聽從謝利博士的印裔管家的指揮。而正式面試時,坐在高腳「王座」上的謝利博士與坐在沙發上的託尼也形成了一種並不對等的對話關係。為了得到這份工作,託尼甚至粉飾了他之前對黑人修理工的態度,辯稱曾邀請黑人兄弟到家喝東西。可見對託尼而言,經濟關係在此時優先於種族關係。
  • 26歲女土著遭白人警察槍殺,美國黑人還在示威,警方繼續種族歧視
    美國還在因為非裔美國人弗洛伊德遭到白人警察虐殺而進行抗議,領國加拿大警察又在進行種族執法!將一名26的北美原住民當場槍殺!該女子的家族已經遭到50年的針對,她是該家族的第三名受害者。據悉,有關這名加拿大原住民遭警察槍殺的過程仍舊沒有公布。
  • 當一個黑人被白人警察虐殺之後
    喬治的親屬已經委託律師起訴白人警察,至於結果將會怎樣,其實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警察虐待、誤殺黑人,在美國是一件經常發生的事。黑人被誤殺和白人被誤殺,警察受到的懲罰也有差異。羅格斯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弗蘭克·愛德華的一項研究表明,黑人男性因警察暴力執法死亡的概率是白人男性的 2.5 倍。不管是數據,還是各種案例,都表明黑人在美國受到了嚴重不平等的待遇。不平等是真相,但在政治上美國宣傳的是自由平等。
  • 孩子是亞裔美國人的煩惱
    黃西在不久前的一期深夜脫口秀裡講了個段子:爸,我今天學了美國歷史。哇,這真不錯。現在我真替黑人朋友們感到難受。是啊,他們在歷史上確實受到很不公平的對待。對啊,我很高興,我是個白人。黃西說他兒子當時是五歲,暫且把這事當成是真的,這名五歲的「白人小子」過幾年上了初中之後就會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白」,高中的他可能又開始疑惑對白人來說不夠白對亞裔來說不夠黃的「我」到底是誰。
  • 調查:美國亞裔和黑人疫情期間遭遇更多歧視,戴口罩都會引起懷疑
    據今日美國報導,在美國面臨危機的時刻,美國人對少數族裔的態度似乎變得更加不友好,特別是當涉及到亞裔和美國黑人時。美國無黨派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周三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近40%的亞裔和美國黑人,以及27%的西班牙裔表示,自冠狀病毒爆發以來,他們曾因種族或民族原因有過不愉快的經歷。
  • 視界 亞裔男子對女性毫無吸引力?這名黑人主持人有點「忘本」
    在節目中,他調侃起了一些書籍,其中有一本是《如何與白人女子約會:亞裔男人實用指南》。紐約選區的亞裔議員則發表公開信,要求哈維道歉。信中指出,哈維的言論不僅攻擊了亞裔男性,也充滿對白人、非洲裔女性的刻板成見。他的言論中不僅有種族主義,還有性別歧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在面向上百萬觀眾的電視節目中說出這樣的話,顯然是不對的。」見勢不妙,哈維趕緊道歉。昨日,他在推特上發表道歉聲明。
  • 《黑袍糾察隊 第二季》終於有劇表現了白人對亞裔的暴行了
    風暴女,又白又女拳又叛逆又談上帝,狂殺黑人,虐殺亞洲人不忘嘲諷。反派程度比祖國人這個戀母「種族主義」(他歧視正常人類)有過之無不及。說真的,很多批判/諷刺白人種族主義的美劇和電影中,就只提到了黑人,仿佛亞洲人不存在。
  • 美國16歲黑人少女堅稱自己是白人,上節目辱罵黑人引眾怒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我知道自己是白人,我能從血管裡感受到。」美國16歲黑人少女上脫口秀堅稱自己是白人,辱罵黑人,連自己的母親和哥哥都沒放過。她自認「絕對」比黑人優秀:「上帝創造了一個完美的人——那就是我。」
  • 從弗洛伊德到布萊克,美國警察為啥總是針對黑人?
    —— 培根 美國的歷史上,爆發過很多圍繞黑人權利而起的大事件,比如著名的南北戰爭,就是藉口解放黑人奴隸打起來的。然而,數百年過去了,美國黑人不僅沒能「重獲新生」,反而還是穩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
  • 周文姬:當代美國黑人電影中的「黑命攸關」問題
    《逃出絕命鎮》(2017)以隱喻手法呈現白人如何霸佔黑人身體來反映後種族時代的反黑人認識論。故事講述小鎮上的白人(包括亞裔)通過白人女孩與黑人戀愛誘騙到家,人們拍賣買下黑人,把白人大腦移接到黑人身上,黑人身體與白人大腦組合,得以長生不老。拍賣黑人、黑人園丁、黑人物化構成符號能指,小鎮成了美國歷史與當下的縮影,拍賣者包含亞裔意指黑人族裔的雙重邊緣化。
  • 亞裔男子被黑人暴揍,視頻曝光…
    一言不合就愛找亞裔的麻煩,最近針亞裔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鬧得最大的就是前幾日華人美甲店被「佔領」事件。視頻中,在美國一家醫院的候診室內,一名黑人男子故意挑釁一名亞裔男子,隨後還無故暴揍這名亞裔男子。然而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黑人男子稱自己暴揍這名亞裔男子的原因竟是「他盯著我看」!感覺有時黑人真是金貴,看都不能看了。視頻一開始,亞裔男子站在一邊,另一邊坐著的黑人男子用輕蔑的手勢示意亞裔男子過去。
  • 美國黑人事件,當遭暴力執法的非黑人而是黃種人又會如何
    美國向來"尊重"人權,還經常聯合這西方的某些國家對中國進行新幹涉主義,批判中國不尊重人權,還經常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幌子侵犯別國的主權。而現美國這一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黑人死亡無疑給美國所謂"人權主義"打了一個大大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