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全網都被一條diss楊麗萍不生育的評論刷屏了。
起因是這樣的,楊麗萍在短視頻平臺上更新了一則記述日常生活的視頻,有網友評論道: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
且不說這條評論語句不通,讀來費勁,更驚人的是獲得了評論的最高贊。也就是說,超過一萬網友贊同這個觀點。
不出所料,這條評論被全網嘲,引起廣泛討論。連"姑姑"李若彤也親自發聲,講述自己的心裡話:
故事到這裡,似乎所有人都默認了一件事:在別人的動態下面發這樣的評論是不應該的,是不禮貌的。
但是我們換個角度想想:網友沒有評論的權利嗎?她這樣評論只是實打實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最大的問題在於,點讚的人到底是贊成這條評論還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楊麗萍們不生孩子,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在一條充滿刺的評論下點讚?因為這個贊可以傷害到楊麗萍。
就算不是說她不生孩子,也可以變成她"半老徐娘還在裝嫩",她"留著這麼長的指甲平常肯定不做家務",或者"為了跳舞離婚實在荒唐"。
隨便任何一個,只要能傷害到她,依然會有無數人跑去點讚。
我誓死捍衛這些人發表評論的權利。
作為公眾人物,原本生活在聚光燈下,被人評論也無可厚非。
但問題是,為什麼要傷害別人?在這條評論發酵後,楊麗萍又回應了。
就像她說的: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
我們尊重喜歡孩子並用心養育孩子的人,也尊重不生孩子只想默默體驗生活的人,我們甚至尊重寫下這條評論的人。
但我們不敢苟同這些跟風點讚以傷害別人為樂的人。我不相信點讚的一萬多個人都過得那麼悽慘,擁有和評論者一樣的見解。我更願意揣測他們只是為了傷害。
在匿名的網絡世界,肆意傷害像是一種發洩。
路邊的螞蟻並沒有錯,但會有人衝上去踩幾腳,因為殺死螞蟻不會被追責。
公園角落的路燈也沒有錯,但會有人把燈泡打碎,因為四周無人不會被發現。
所以,網絡暴力之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為不會被發現不會被追責。
酒駕入刑之前總是屢禁不止,甚至有人以為喝點酒開車沒什麼大不了的。現在還有人這麼認為嗎?
要根除網絡暴力,平息網際網路上的戾氣,杜絕這種傷害,就要有完善的監督和懲戒機制,告訴他們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
如果有一天你點過的贊 ,你發表的評論都有跡可循,可以被當事人追責。那些總是以傷害別人為樂的人,又往哪裡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自己身邊的人都一身正氣,三觀經得起推敲,一個鍵盤俠都沒有。
但網上那些惡臭評論來自哪裡?
你怎麼知道他們是不是活躍在你身邊?
想到自己之前的一個經歷。
有天刷微博的時候,突然被系統推薦了一個用戶,打開看了一下心就涼了。
種種跡象看來,這個人是當時公司的一個同事。不知道為什麼系統會推薦給我,但確實被驚呆了。
發的所有內容可以說都是惡臭文,點讚的內容也是一些不堪入目的東西。無論如何也不能把他和平常生活中那個話不多、說話慢條斯理的人聯繫起來。
像知曉了什麼秘密一樣,第二天上班看到這個男同事的笑覺得無比噁心。
莎士比亞說"地獄空空蕩蕩,魔鬼卻在人間。"
就像前些日子沸沸揚揚的韓國N號房事件,有26萬人參與其中,韓國總共也就5000萬人。也就是說,除去小孩子和女性,每100個人裡就有一個男性與此事件有關。
後來警方公開了"N號房"創建人"godgod"的個人信息:原名文亨旭(音譯),24歲,是一名建築學專業的大學生。他涉嫌威脅多名未成年少女拍攝性虐影片,並在聊天群裡傳播以獲取非法收益。
就像評論裡說的那樣,我們以為魔鬼長著十惡不赦的樣子,但他像極了我們身邊任何一個普通人。
你有沒有思考過一件事情:一件事被說多了好像就變成了真的。
多年前的"袁姍姍滾出娛樂圈"事件,很多人一開始都不知道袁姍姍是誰,但因為黑她的人太多了,看到這個名字第一反應就是"怎麼又是她?"
但她真的十惡不赦嗎?並沒有。
可能就是我們無心點的一個贊,讓這件事情不斷發酵,讓每個人都以為討厭袁姍姍才是正確的事。
好在她自己內心強大熬過來了,不然可能真的會毀於網絡暴力。
周冬雨這幾年勢頭大盛,好的作品一部接一部。但前幾天又有一則新聞衝出來了,乍一看像真的一樣。
"周冬雨酒桌逼迫男演員把導演喝趴,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公司和其籤約。而且拍《少年的你》時趙潤南才十七歲,周冬雨這行為是誘導未成年人喝酒了吧!!! "
大家紛紛討論"天吶,周冬雨果然還是那個周冬雨。"
"引誘未成年人喝酒,也太壞了吧。"
"如果性別互換,男生能被人噴死。"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這條微博,很逼真,也幾乎信以為真。
但還是去查了一下,果然是假的。
試想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就是因為周冬雨有過這種"不尊重人"的歷史,所以被理所應當地扣了這頂帽子?
我們自以為正義,有時候卻也因為不夠理智做了幫兇。
尤其是這個被批評的人恰好是你不喜歡的人的時候,一切就更順理成章了。
最新的消息是,評論楊麗萍不生孩子的網友回應了。
她說自己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會變成今天這樣,她只是抒發了一下自己的想法,什麼多餘的想法都沒有。
像往常一樣,大家對這個評論的人指責一番,很快這件事又會翻篇。
但是那些點讚的人的目標就達到了。
這次是楊麗萍,下次會不會是徐靜蕾或者許晴?
都有可能。
只是希望我們能把眼睛擦得更亮一點,對每件事情發言之言都要謹慎。
我們無意間的一個評論或者轉發就有可能成為傷害別人的武器。
別人沒有傷害我們,我們也別去傷害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