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正式出版的《所羅門大鑰匙》
大鑰匙的爭議,第一是來自馬瑟斯列舉了跟古文獻很衝突的使用方法。比如他描述的打造符文的方式,是必須使用當時普通人根本接觸不到的昂貴金屬來打造。再來就是古希伯來文之爭。很多學者認為,馬瑟斯傳譯的希伯來文存在很多錯誤,但基於猶太密法和古希伯來文是馬瑟斯妻子莫伊娜的強項,並且也有人拿出了很多文獻來證明馬瑟斯的版本沒有問題,這個爭議也就被慢慢淡化了。44個行星符文以及大封印,從古至今,有跡可循,也一直都被廣泛使用在正統驅魔儀式和傳統魔法儀式中,甚至被用作普通人的護身符,並沒有那麼神秘。雖然說,如果沒讀過聖經舊約,也完全沒接觸過猶太密法,確實很難深入地去理解行星符文的奧妙。
圖:認識一點希伯來文是學魔法很重要的一環。猶太經典中以神之名而延展的72個名字,這也是為什麼傳說中的天使是72個,惡魔也是72個。Yod He Vav He - 神耶和華的名字,四字真言的希伯來文,也被韋特寫進了塔羅牌的命運之輪裡。這是韋特解構得最妙的一張牌:以靈的符號作為主軸,加上鍊金四元素的符號,神的名字旁邊是TARO - 塔羅的古稱,而這四個字母怎麼組合都有意義,比如TORA是猶太教義,ROTA是輪的意思。
最具爭議的,是第二部分 - 小鑰匙,它與大鑰匙發表的時間相差了整整五年,是基於馬瑟斯的記錄,由他的學徒,託特塔羅的作者克勞利修訂發表。全書包含4個章節,第一個章節Goetia(來自古希臘文,意思是召喚惡魔的儀式),記載了召喚和驅逐72個惡魔的方式。而其它幾個章節,分別描述了召喚四個方位靈體,佔星學和召喚天使的方式。儘管小鑰匙有極其高的文學價值,但它完全脫離了原來的古手稿內容,而備受爭議的地方,是這本書裡的72個惡魔名稱,以及所有召喚和驅逐靈體的方式,全部是抄襲!對,你沒看錯,全部,是抄襲。
所有被抄襲的作品,包括《偽以諾克書》,反神秘學的醫生Johann Weyer寫的《惡魔的騙術》,還有15世紀非常著名的《神秘哲學三書》等;而很多13-15世紀的名人手稿,比如維吉尼亞密碼的發明者,15世紀的法國外交官兼鍊金術士 - 布萊斯·德·維吉尼亞的手稿,也被用在了小鑰匙當中。
圖:左,惡魔的騙術1563;右,神秘哲學三書1651
在發表大鑰匙之後的五年間,相傳克勞利已經和馬瑟斯翻了臉,所以有人也認為這本書很有可能是克勞利拿來抹黑馬瑟斯的惡搞書。後來,隨著更多的神秘學家加入研究,發現一些惡魔的名字,是在耶穌基督誕生後(公元後)產生的,上古經典中不存在這些名字;至於72個惡魔的排位,更是顯得很「理所當然」,比如王,公爵,侯爵,親王等等,這些封爵的概念,是4世紀以後的事。意思是,在所羅門王存在的公元前1010-931年,這些魔鬼還未被地獄之王創造出來,而當時,也沒有任何封爵的系統,換言之,小鑰匙裡的所有內容,跟所羅門王沒有任何關係。
惡魔封印到底是真是假?首先要理解,「Demon(即惡魔)」是基於一神信仰產生的文化,即便它們是真實存在的,那麼根據經典,它們並不會為你做任何事,那召喚的意義在哪裡?很簡單,如果你篤信一神論,那麼你見到小鑰匙會繞道而行。如果你信萬物皆神,又或者是個無神論者,那小鑰匙就是一本破書。
傳統魔法也有召喚惡靈的方式,與封印完全是兩個概念,但沒有人會輕易去使用,因為操作者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所謂的黑魔法都有著時代歷史意義,記錄中更多是用來平息戰爭或者謀劃權位,並不是拿來滿足俗世訴求。魔法的黑白也不是兩種方式,更多指的,是人性的善惡和發心。
圖:借綠野仙蹤的Glinda問個直擊靈魂深處的問題
問題,肯定是永遠都存在的,當我們聊起44個行星封印,也還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麼是44個?為什麼個別行星只有5個符文?如果七大行星,每一個行星各有7個符文,一共49個符文是不是更符合邏輯?假設有49個符文,那麼它就必然和東方玄學也產生了關聯,更符合「世界神秘學本是一家」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