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紹蘭 資料圖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這一天,國內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將在全國公映。1937年至1945年,至少20萬中國女性被強徵為「慰安婦」,到2014年,電影拍攝之時,僅存22位倖存者。影片名《二十二》由此而來。但隨著 2017 年 5 月陳亞扁奶奶的離世,當年拍攝的 22 人如今僅剩 9 人了。
距日本投降已過去72年,大多數「慰安婦」都已經逝世,在飽受折磨的一生中,她們至死都沒有等來日本的一聲道歉。這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多數在依靠政府的補助金生活。而部分「慰安婦」所生下的「鬼子」的孩子,往往受「血統」困擾而「註定」了窮困潦倒的一生。
「他(日本的生父)毀了我的一生,我會恨到死為止,」 羅善學說,「賠償損失是合情合理的,因為是你日本造成的事情。」羅善學是慰安婦之一的韋紹蘭的兒子,作為唯一公開承認的「慰安婦」之子,他對母親有著難以言說的隔閡。
聯合國人權組織把慰安婦制度定性為「日本戰時軍事性奴隸制度」,「慰安婦」成為日軍蹂躪、踐踏和殘害的對象,甚至在日軍眼中成為一種軍用品,隨部隊轉移時,被標註為「彈藥」或「餐廳用品」。
日本政府從未就「慰安婦」問題正式道歉,只是希望以金錢補償的方式來「一勞永逸」的解決這件歷史遺留問題。許多了解「慰安婦」歷史的人都對日本政府的做法提出質疑。外國網友認為,日本強徵「慰安婦」非常殘忍,是如今恐怖組織才會做的事情。
在美國格倫代爾市中央公園,矗立著一座「慰安婦」的雕像。格倫代爾市女議員蘿拉·弗裡德曼表示:「我們站在了歷史和真相的一邊,這座銅像是為紀念戰爭中的無辜受難者而立。」然而,日本卻多次申訴要求拆除無辜受難者的塑像。儘管都被美國聯邦法院駁回,但日本拒絕認錯的「無恥」態度也在惹惱一些美國群眾。
日本在努力讓世界遺忘其二戰時的罪行,但世界媒體似乎並不買帳。CNN就曾推出直播報導:「被遺忘的面孔:慰安婦」。CNN在報導中採訪了一位韓國攝影師安世鴻(Ahn Sehong),他用11年的時間採訪「慰安婦」們並拍攝了影集。此外,《時代》也報導了「日本認為在戰時被迫工作的婦女不是性奴」一事。網友對此嘲諷日本政府,「以後我們也可以將原子彈稱為『製造巨大蘑菇的有趣方式』」。《南華早報》在今年1月刊文稱「慰安婦」的歷史不能被遺忘。
CNN:被遺忘的面孔:慰安婦
《南華早報》:為何韓國「慰安婦」必須被銘記
2007年,美國國會研究局(CRS)發布了一份題為《日軍「慰安婦」體系》的報告。這份長達23頁的報告否認了日本政府有關「慰安婦」皆為自願的言論。文件最終促使美國眾議院通過有關「慰安婦」問題的決議案。該決議案開門見山地寫道:美國眾議院認為,日本政府應該為其皇軍在三十年代和整個二戰期間強徵「慰安婦」作性奴隸一事,以明確的和毫不含糊的方式正式承認、道歉、並承擔歷史責任。
猶如「ISIS在做」的「慰安婦」歷史,殘酷地存在過,這是不可能也不應該忘卻的。進步的限度由記憶設定,正如感官的限度由物體設定。世界的發展、人性的進步是在從現在出發的回憶中得以實現與完成的。所以,「被遺忘的面孔」必須重回記憶,在記憶中激濁揚清。
「被遺忘」背後的罪責需要再度提起,給歷史問題一個公正的解決方案。「慰安婦」問題出現以來,延宕多年卻沒有實質性進展。儘管國內外的許多人都在關注她們,但「犯罪者」依然拒絕認罪,活著的受害者在無果的絕望中逝去,因此,申訴不應止步。正如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所言「慰安婦議題不應就此作結,各國政府更應從法律途徑解決,以昭示世界各國犯下此戰爭罪行會帶來後果;亦為含恨多年的受害『慰安婦』討回個名正言順的公道。」(綜編/海外網戴尚昀)
(綜合新華網、鳳凰網、CNN、南華早報等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