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宮務處發布公告,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曼谷時間10月13日下午15:32去世。這位生前深得泰國各族國民的愛戴的泰國國王有個中文名字叫「鄭固」,事實上他們一家都與中國頗具淵源。那麼,泰國國王蒲美蓬一家到底與中國、與雲南有何淵源呢?我們一起往下看!
雲南與泰國是近鄰,傳統友誼源遠流長。雙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獨特的地緣優勢。
昆曼國際大通道(即昆曼公路)是中國陸路連接東南亞國家的一條重要交通大動脈,是亞洲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和GMS(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橋頭堡戰略框架下中國雲南連接境外的四條重點公路之一,2008年3月31日全線貫通。
昆曼國際公路全長約1807公裡,中國境內688公裡、寮國境內229公裡、泰國境內約890公裡。公路起於昆明,止於泰國曼谷,是中國雲南連接東南亞、南亞國家的4條陸路通道之一,於2008年12月正式通車。2013年12月連接寮國會曬和泰國清孔的會曬大橋正式貫通,全線實現無縫連接。昆曼公路全線貫通,使雲南朝著確立的「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的西南陸上通道」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雲南與泰國的合作有著悠久的歷史,1994年泰國在昆明設立總領事館後,雙方的聯繫更加密切。長久以來,泰國商務部與雲南省政府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在貿易、文化、旅遊等方面的合作十分密切。隨著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立、昆曼公路通車,特別是雲南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橋頭堡,雙方合作的力度會更大,機遇會更多,領域會更寬。
泰國是雲南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去年滇泰進出口貿易額為7.38億美元,其中雲南進口額增幅達到156%,雙方對彼此的投資也迅速增長。中國中央政府決定將雲南建設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門戶,雲南非常重視昆曼通道的建設,希望通過共同的努力,把這條交通走廊變成經濟走廊,沿著這條通道來發展雙方的工業、農業、物流和商貿。
泰國詩琳通公主先後三次訪問雲南,她分別走訪了昆明、大理、石林、西雙版納等地。
1981年5月16日,詩琳通公主到昆明訪問,與彝族少女親切握手交談。
她說:「當我第一次踏訪龍的國土時,就被她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吸引,被她的美麗山川所感動,我想知道她的過去與未來,我要了解她的全部風貌。就是那個時候,我決心要走遍中國。」 歸國不久,她以飽滿的熱忱寫成了厚厚的遊記《踏訪龍的國土》。
1995年2月底-3月初,詩琳通公主訪問雲南大理、石林、西雙版納等名勝,著《雲南白雲下》。
1995年2月,詩琳通公主在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留影。
1995年,詩琳通公主赴中國雲南考察,遍訪西雙版納,更加深切感受到「泰中兄弟一家親」的情誼。回國後,應邀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放映雲南時拍攝的幻燈片,並用流利的漢語,給大使館工作人員解說。
1996年8月8-15日,詩琳通公主訪問北京、湖北,昆明,乘船遊長江三峽,著《清清長江水》。
1996年8月,詩琳通公主參觀第4屆中國昆明出口商品交易會展廳。
此外,2014年8月3日雲南魯甸地震發生後,泰國王室及社會各界對此亦予以了高度關注,泰國國王蒲美蓬、王后詩麗吉8月4日即致函中國國家主席,對8月3日發生在雲南魯甸的地震災害,及地震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表示深切的慰問;泰華社會亦紛紛為地震災區慷慨解囊,幫助災區民眾渡過暫時難關。泰國公主詩琳通以個人名義向地震災區捐款20萬元人民幣。
泰國王室最早由中國明朝的鄭信(泰名:達信)創立。鄭信,中國潮州人後裔,他打敗了緬甸的入侵,統一了泰國各部,奠定了現代泰國的基本版圖,被泰國人尊稱為「吞武裡大帝」,是泰國歷史上五位最大的「大帝」之一。
現在的泰國王室,祖先是鄭信的手下大將,通過軍事政變,奪了吞武裡大帝的政權。
泰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是國家首腦,和軍隊最高統帥,擁有絕對權威。根據憲法規定,國王可任命總理,立法權雖由國民議會掌握,但國王有權修改、取消、更換憲法,軍隊僅效忠於國王,而非政府。縱觀泰國歷史,泰國軍人政府、民選政府,走馬燈式輪換,但唯一不變的,是泰國國王,泰王是國家最穩定的權力中心。
現任泰王蒲美蓬,生於1927年12月5日,1946年登基,1950年5月5日加冕。蒲美蓬是曼谷王朝第9位國王,是目前全世界在任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在此期間,泰國多次發生政變,多次更換憲法和總理,但蒲美蓬的地位卻無人撼動。泰國政壇的任何大事,沒有國王的支持和認可,都是要失敗的。泰國局勢每到關鍵時刻,泰王都起到了核心作用。
在泰國,你可以隨意發表意見抨擊政府及大小官員,但沒有人願意,或敢於攻抨擊蒲美蓬國王。在泰國人心中,那既是一個完美得近乎神聖的形象,也是國家穩定的最後基石。
這位生前深得泰國各族國民的愛戴的泰國國王有個中文名字叫「鄭固」,事實上蒲美蓬一家都與中國頗具淵源。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泰重新建交之後,泰王蒲美蓬曾與大部分中國領導人會面。
2000年7月19日,正在泰國進行正式訪問的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在華欣行宮拜會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2000年10月6日,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來訪的泰國王后詩麗吉陛下。2011年12月23日,正在泰國訪問的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泰王宮會見泰國國王代表詩琳通公主。
泰國歷史上曾禁止和馬來人、印度人、西方人通婚,唯一允許和中國人通婚。泰國的華裔,佔泰國總人口的14%左右,和在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掌控了所在地主國的大部分上層經濟和權力。
泰國在東南亞,可是文化更像中國。在中國的雲南,生活著上百萬傣族,傣族血緣和文化上,和泰國是一脈的,都是東南亞小乘佛教文化。某種程度上說,無論民族還是文化,泰國是東南亞和中國具有血緣關係的國家之一。
哇集拉隆功王儲是泰國瑪哈·哇集拉隆功蒲美蓬·阿杜德國王和詩麗吉王后唯一的兒子, 1972年被立為王位的第一繼承人。在國王的四個孩子中排行第二。經常代表國王出席一些重要的國事活動和慶典,協助國王處理日常事務。並代表蒲美蓬國王兩次訪問中國。
1987年2月24日,泰國王儲瑪哈·哇集拉隆功殿下訪問中國,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萬裡代表國家主席李先念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主持歡迎儀式。
1992年10月,泰國王儲瑪哈哇集拉隆功殿下率團訪華。
蒲美蓬國王育有三女一子。二女兒,就是大名鼎鼎、中國人熟知的詩琳通公主。
提起泰國詩琳通公主的名字,相信許多人都不會陌生,這位泰國王室的公主與中國淵源頗深,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向泰國人民介紹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為促進中泰兩國文化交流和發展兩國人民友誼作出了巨大貢獻。
詩琳通公主,生於1956年4月2日,聰穎好學。年幼時,便在國王及王后的指導下,開始學習中國歷史和文學,酷愛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
她學習漢語30餘年,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造詣頗高,被稱為「中國通」公主。
她很早就通讀了《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勤學中國語言,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鑑賞中國古代詩詞,擅長中國書畫,能用二胡、古箏等中國民族樂器演奏。公主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愛,促使她積極從事中泰兩國友好事業。
從1981年起至今,詩琳通公主先後30多次訪問中國,足跡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回國後,她立即將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用泰中兩國文字撰寫成書,出版的《踏訪龍的國土》、《平沙萬裡行》和《雲南白雲下》等在泰國引起了一次次巨大反響,使許多原本對中國並不了解的泰國讀者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也對幫助泰國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1991年的時候,詩琳通公主作為中華文化研究項目獎學金的獲得者在北京大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習研究,隨後更是被北大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在北京大學學習研究後,詩琳通公主很快就喜歡上了北大,更加喜歡上了中國的文化。
此後,公主又多次踏上她所熱愛的「龍的國土」。從中國首都北京到遙遠的邊疆,從繁華喧鬧的都市,到偏僻貧困的山村,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她將訪華觀感撰寫成「絲綢之路」一書,並出版了「隨公主踏沙遠行」,「公主東北三省之旅遊」等多卷畫冊。
公主熱情支持中泰文化藝術交流,積極幫助中國在泰國舉辦各種畫展、書展,以及大型文藝演出,多次陪同來訪的中國領導人,到各處參觀訪問,對中國領導人訪泰,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詩琳通公主在接見一個中國代表團時表示:「我對中國,是比較了解的,我會為泰中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繼續努力。」
1999年4月,詩琳通公主第9次訪華,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特地考察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受到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的接見。胡錦濤稱讚公主「為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從1981年首次訪華至今已經過去了35年,詩琳通公主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她表示:「中國無論是在人民生活還是在社會領域各個方面都有著非常巨大的變化,比如在與外界的交流和通訊方面變得更加方便了,而且中國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力也越來越強盛。」
鑑於詩琳通公主為促進中泰兩國關係和兩國人民友誼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2000年,中國教育部授予她「中國語言文化友誼獎」;2001年,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授予她「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獎」;2004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稱號,這是中國友協授予外國對華友好人士的最高榮譽。
詩琳通公主在泰國人民的心目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常常跟隨在泰王身邊,考察泰國各地民生,她的影響力,往往還超越了現任王太子。但公主並沒有因此而對王位有興趣,只是保持服務人民的謙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