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王蒲美蓬
泰王蒲美蓬(臺灣稱「蒲美蓬」)昨天下午去世。他在位期間,因為「泰緬孤軍」以及臺灣農業援助的原因,他與臺灣的關係比較密切。
60年代,36歲的蒲美蓬曾經來「華」(臺灣)訪問。不過,他一生並未踏足大陸。
泰王不苟言笑,但訪臺期間露出微笑
泰王訪問臺灣時,泰國仍與「中華民國」維持著自1946年建立的「外交關係」。1963年6月,泰王夫婦搭乘專機抵達臺北松山軍用機場,開展為期4天的訪問。蔣介石夫婦親至機場以軍禮接機,並校閱三軍儀隊,當時,「副總統」陳誠和五院院長都在迎接之列。【文末有錄音】
蒲美蓬分別參觀了桃園石門水庫、土地改革館以及臺中農業改良場、臺中空軍基地和國軍眷村(中興新村),「所到之處受到很多民眾的歡迎」。
蔣介石夫婦會見36歲的泰王夫婦
蒲美蓬除與蔣介石會面外,另一目的就是來觀摩臺灣的農業技術。泰北山區遍植罌粟、提煉鴉片,既影響國家形象,又危害人民健康。由於地處亞熱帶的臺灣早已有種植溫帶果樹的成功經驗,於是泰方組成農業訪問團來臺,最終決定請「中華民國」協助,以圖改變泰北山區面貌。
泰王在1969年擬定「泰北山地農業開發計劃」(該計劃至今仍未終止),希望能以經濟作物替代罌粟,既消滅貧窮,又可肅毒。1969年5月,「國防部長」蔣經國以「總統特使」身份訪問泰國,探討合作。
在臺灣的幫助下,泰北山區居民開始種梅子、桃、李等經濟作物,收益比種罌粟好很多,大家於是紛紛改種果樹。
不過,「中華民國」竭盡全力協助「泰王山地計劃」,不惜投入經費、技術、人力,還有一個目的:照顧在泰北地區的「泰緬孤軍」及其後裔。
1949年後期由於國共內戰失利,部分國軍及其眷屬從雲南向緬甸撤退,其中兩支最終停留在泰國,改編為「泰北志願自衛隊」,協助泰國政府阻擊苗共、泰共遊擊隊。1975年,由於成功協助泰政府平定泰共,孤軍死傷過半,蒲美蓬給予全部參戰者以泰國公民身份,眷屬亦給予永久居留權。
國民黨「泰緬孤軍」在泰北的忠烈祠
1971年,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泰國投了棄權票。1975年,泰國與大陸建交。
【錄音】蒲美蓬訪問臺灣,蔣介石親自迎送。時長2分15秒。請大家在「總統」、「我國」等處腦補引號,以符合有關規定。
聽著錄音裡「訪華」、「中國」、「中泰兩國」等詞語,對比如今的臺灣,是不是很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