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組織的持續成功總會有三點必須得到保證:正確的戰略;確保戰略能夠得到有效執行、高素質組織及相對靈活的管理系統;保證組織成員相互信任、協作,目標清楚、狀態良好的領導力量。在領導力概念鏈的邏輯關係中,作為領導能力總稱的領導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核心作用,領導者一方面需要整合各種領導知識並通過領導實踐使這些知識升華為領導力,另一方面還需要通過領導行為應用這些能力從而影響群體或組織的目標及其實現過程。領導力的特殊重要性預示著領導學研究將由領導行為研究範式轉向領導力研究範式。
領導力的構成要素。領導力是決定領導者領導行為的內在力量.是實現群體或組織目標、確保領導過程順暢運行的動力。從領導力的角度分析,早期特質理論的核心是領導力問題而非領導問題
關於領導能力,我覺得可以拆分成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1.統籌能力。統籌人財物,合理地調配資源。能夠比較好地分清楚輕重緩急,抓大放小,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2.決策能力。決策能力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一個長年累月的過程。這需要膽魄,考察的是一種綜合判斷。
3.號召能力。這是一項收買人心的工作,講究恩威並重,這裡就有可能用到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帝王術、馭人術等。光杆司令是不頂用的,要充分地發揮大家的積極性,儘可能地發揮每個人的才能。
在決策方面,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書桌乾淨的形象,也就是說,永遠不要將您今天可以做出的決定拖延到明天。這種傳統定義對於經理或行政人員可能是個優異的提議。,但這對領導者來說是嚇人的提議。
相反,這種領導者的逆向決策學說可以總括為以下兩個主要方面:
對於可以合理地委派給下屬的決策,請不要自己做。
對於那些可以合理延遲到明天的決策,請不要在今天做出。
當然,有一個術語「合理地」:對於一個實際且迫在眉睫的決定,概念「合理地」的範圍是一項需大量實踐和技術的藝術。
讓我們看一下第一個規則。一般來說,只要領導者有上佳的下屬助手並且他可以選擇最佳人選來化解此類問題,領導者遭遇的大多數決定都可以合理地委派給下屬。領導者可以將決策權下放給下屬,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避免擔負這些決策的義務,尤其是在出現問題時。
以下十個方面希望對領導者有參考作用:
1、無論發生什麼爭論的事情,都要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錯了。如果自己沒錯(那是不可能的),那麼就站在對方的角度,體驗一下對方的感覺。
2、讓自己去適應環境,因為環境永遠不會來適應你。即使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痛苦的過程。
3、大方一點。不會大方就學大方一點。如果大方真的會讓你很心疼,那就裝大方一點。
4、低調一點,低調一點,再低調一點(要比臨時工還要低調,可能在別人眼中你還不如一個幹了幾年的臨時工呢)。
5、嘴要甜,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聲。(會誇獎人。好的誇獎,會讓人產生愉悅感,但不要過頭到令人反感。)
6、如果你覺得最近一段時間工作順利的不得了,那你就要倍加小心了。
7、有禮貌。打招呼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以長輩的稱呼和年紀大的人溝通,因為你就是不折不扣小子輩。
8、不要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要知道感恩。手要高、眼要低。
9、遵守時間,但不要期望別人也遵守時間。
10、信守諾言,但不要輕易許諾。更不要把別人對你的承諾一直記在心、等他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