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回書中,我們初步領略了適馬新鏡20mm f/1.4 Art鏡頭的風採,然而其他鏡頭廠商卻並不甘於讓適馬20mm在2015年的廣角鏡頭中專美於前,於是乎另一個備受矚目的廣角鏡頭,蔡司Loxia 21mm f2.8,毅然決然地擋在了適馬封王的道路之上。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於是攝影師MING THEIN將兩支鏡頭放在一起進行了對比測評,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誰才是今年的廣角之王。
最近這段時間,我很榮幸地得到了如此難得的機會,使用當下兩隻最為出色的廣角鏡頭,並且在同一平臺下對比兩支鏡頭的具體表現。不過,先說好,受制於一些難以避免的諸如使用時間、卡口不一致等測評限制,這並不是一次真正嚴謹的直接對話。而且另一方面,我手中的兩支鏡頭都是與正式銷售版本有所區別的測試版,所以最終版本在畫質上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改進或者調整。本次測試所使用的機身為索尼的最新畫質旗艦A7RII相機,適馬鏡頭則通過Metabones Nikon G-NEX轉接環連接索尼機身,而支撐系統搭配的則是Arca-Swiss P0雲臺和RRS24L三腳架。
測試場景一:(100%截圖對比)
1、f5.6光圈下整體畫面對比
2、f5.6光圈下中心畫質對比
3、f5.6光圈下中景區域對比
4、f5.6光圈下邊角及前景畫質對比
5、f1.4及f2.8光圈下中心畫質對比
6、f1.4及f2.8光圈下中景畫質對比
7、f1.4及f2.8光圈下邊角畫質對比
在這裡我覺得有必要稍微提一下其他廠家的同焦段鏡頭,包括尼康的AFS 20/1.8G、徠卡的21/1.4 Summilux-M ASPH,以及蔡司的2.8/21 Distagon ZF.2。雖然這些鏡頭目前都不在我手裡,但是我都擁有過使用它們的美好體驗。總的來說,蔡司21 Distagon ZF.2要比尼康和徠卡的鏡頭表現更好,而下面我說的這句才是重點,21mm的Loxia版本要比ZF.2版本更為出色。不要糾結於價格,畢竟如果把價格因素考慮進來這種比較並不公平,要知道這些鏡頭中最便宜的尼康只需797美元,接下來是適馬的899美元,蔡司以1499美元的價格排第三,最後徠卡的鏡頭則是高達6732美元(簡直瘋了不是嗎?)。提前預告一下,如果我還有機會搞到一隻尼康20/1.8G鏡頭的話,我會拿來與適馬20/1.4對比,因為兩者在價格上更為接近。
儘管缺少更多對手的加入使得這次對決顯得略微美中不足,但是我覺得這場「Head To Head」仍不失為一次有趣的測評,因為這兩支鏡頭是過去幾年我用過的廣角鏡頭中最為出色的兩隻。兩支鏡頭都應用了最新的光學設計,並且代表了兩套完全不同的設計哲學。先來看看Loxia 21mm,它是小巧的、可愛的、全手動的鏡頭,與索尼E卡口機身搭配起來相得益彰;而適馬的20mm Art相比之下就算是怪獸級別的了,不過即便是體型碩大,也尚在意料之中,況且再看看蔡司的Otus 28mm鏡頭就知道什麼叫一山更比一山高了。適馬鏡頭與尼康D800機身配在一起看起來更為協調,並且還能自動對焦。
為什麼我會說兩支鏡頭使用的是不同的設計哲學呢?首先Loxia鏡頭是11片9組的光學設計,並且後鏡組非常接近於相機傳感器;而適馬鏡頭則採用的是15片11組的內部結構,並且擁有「燈泡式」前鏡組,這使得它不得不啟用特殊的固定式遮光罩,並且為加裝濾鏡增添了難度。鏡頭口徑方面,Loxia 21mm鏡頭口徑為52mm,此外還配備了無級光圈環用於視頻拍攝。
測試場景二:
1、最大光圈下中心畫質對比
2、最大光圈下邊緣1畫質對比
3、最大光圈下邊緣2畫質對比
4、最大光圈下邊角畫質對比
兩支鏡頭在做工上都非常出色,雖然適馬並沒有像蔡司一樣加入天氣密封設計,當我在遇到潮溼環境時,我還是會在兩者之間稍稍猶豫一下。適馬是金屬加塑料的混合鏡身材質,蔡司則是一如既往的全金屬設計。鑑於鏡身材質和大小,兩隻鏡頭在重量上的不同也是顯而易見的,Loxia 21mm自重400g,適馬20mm自重950g。除了鏡頭更大之外,適馬額外的重量還加在了為達到更大光圈所需的光學設計上,以及自身的自動對焦馬達上。
下面讓我們先來聊聊蔡司Loxia 21mm鏡頭:這枚鏡頭以其全開光圈時銳利的中心畫質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其中心到邊緣的一致性也做得比較好。而如果我們把光圈收到f5.6,那中心與邊緣的差距更是處於幾乎不可見的狀態,鏡頭在色差控制方面同樣非常出色,這種表現真的離標稱APO的鏡頭不遠了。鏡頭在色彩的表現上呈現出一種飽和度高而又厚重的風格,典型的蔡司「德味」不是嗎?微反差簡直優秀。
而對於適馬20mm f/1.4 Art來說, f1.4光圈下的中心解析度能夠接近蔡司的表現則更為令人驚喜,不過邊角的成像還是略微偏軟,不過光圈收縮到f2.8後這個問題可以得到改善。適馬鏡頭同樣有著非常出色的色差控制,但是邊角的塗抹感要比蔡司來得更為明顯。總的來說,兩者的差距還是非常細微的,而在f5.6到f8的光圈範圍內,兩者在畫質上的差別基本是難分高下的。
測試場景三:
1、f2.8光圈下中心畫質對比1
2、f2.8光圈下中心畫質對比2
3、f2.8光圈下邊角畫質對比
就Loxia 21mm來說,相比適馬它只有一點是讓我不甚滿意,就是這支鏡頭的暗角比較嚴重,我懷疑這主要還是因為追求小體積所做出的妥協。適馬的通光量相對蔡司要大一些,這可能要歸功於更多的鏡片、不同的鏡片鍍膜甚至是尼康轉接環的影響。
我發現通過這次簡短的測試,我逐漸愛上了這兩支鏡頭,它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蔡司許多產品一直以來都有成為最頂級鏡頭的潛質,而Loxia則是追求「輕便、高畫質」人群的不二之選,每當我想要放棄三腳架或者不願再背負沉重的設備時,我就會首先想到它。另一方面,適馬在收縮幾檔光圈後的畫質是完全可以與蔡司相媲美的,而它的優勢更是不可替代的具備了自動對焦功能,和更大的光圈,對於想要抓拍或者經常要在光線不好的條件下拍攝的人來說,這兩個優勢還是挺重要的。
回顧本次測評,我其實覺得用「對決」一詞來定義並不算十分恰當,因為這兩隻鏡頭都可以稱得上是我見過的最優秀的廣角鏡頭,而且它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誰碾壓誰,而是一種有節制的取捨和互補,所以說我很難決定對決的贏家到底是誰。你或許會鍾情於Loxia的體積勝過適馬的速度,或是依賴於自動對焦超過濾鏡,亦或是迷戀於場曲表現勝過邊角解析力。儘管兩者在焦段上只相差1mm,不過兩個鏡頭卻都是那種「多面手」的絕佳典範,並且也都達到了極高的畫質標準。就我個人而言,在某些情況下我會選擇Loxia 21mm而不是適馬20mm,反之亦然。而在做完對比測評好後,我的腦海中頭一次迴蕩著一個聲音:「為什麼我不能兩個都擁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