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劇本從頭到尾遵守了整體性原則,便可以說這個故事是渾然天成的。
所謂「整體性」是指故事要有「開頭」、「中間」和「結尾」。
比如「把大象放進冰箱」只能算一個具有完整性的動作,還構不成一個故事。劇本被放在銀幕上演繹,之所以會如此吸引我們,就是因為它豐富多彩,所以只把大象放進冰箱還不夠,還需要很多類似的動作。
並且在這些動作中,任何一個細節都要同樣遵循「整體性」原則。
一個成熟的劇本,會包含故事、人物、對話等內容,是整體性要求把它們有機結合在一起,成為精彩和有價值的內容。
可有可無的東西就不值得留戀,小到一個細微的動作,大到一個人物角色,如果對整體沒有貢獻,就可以毫不留情地按下刪除鍵。
一個合格的觀眾應該睜大眼睛檢查一部電影的情節是否在應當開始時才開始,開頭的藝術是神秘的藝術,只需要展示和主題最相關的那個冰山一角就好,因為只有這樣觀眾才會對接下來的未知產生期待。
如果你面前的一部電影在不該開始的地方開始了,那麼就可以把電影票撕成兩半說:「這是在浪費我的時間」。
好的藝術不是在回答問題,而是在提出問題,電影也是一樣。
回答過問題的人都知道,題目永遠比答案簡短。
那麼一個提問的結尾會像回答問題一樣沒完沒了嗎?當然不會。
提問的電影結尾會在你最揪心的那一刻戛然而止,然後放映廳燈光亮起,你捧著爆米花站起來,覺得自己意猶未盡。
因為這樣的結尾使你謙卑、使你痛苦,它雖然解決了整部電影的大多數矛盾,卻令你更加迷惑。
再回到「把大象放進冰箱」的例子,當冰箱門重重關上的那一刻,一切就該結束了,不論冰箱裡會傳來動物的嘶吼還是冰箱門無論如何也關不住,都別再廢話,除非你要講的是另外的故事。
而非洲大草原上的象群如何想念這位可憐的夥伴,或者主人公如何擔心動物保護組織找到自己,一切後續想像表現在劇本中就該是一個乾脆利落的「完」,一個鏡頭也不要費。
故事的本質就是行動。這種行動不僅是你我看到的演員的行動,還包括一種無形的引力。
這種引力作為比喻被放在劇本中,可以稱之為一種「不舒適的感覺」。
因為感到不舒適,所以需要不斷調整,需要拼命前進,所以我們能看到故事裡的每個元素在相互摩擦,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力貫穿始終。
劇本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演員也是如此,他們必須渾身充滿動作,連眼神都得表達些什麼,否則就會淪為霸佔屏幕的說話者,將劇情變成演講稿。
要知道,觀眾的時間可是最寶貴的,而電影總是在以每秒24格畫面的速度無情推進,在這有限的時空裡,故事和故事裡的人必須動起來,從書信字幕和旁白裡解放出來,一刻也不能停。
電影沒有觀眾就如同電影根本不存在,它如果不觸動任何人,一切凝結其中的天賦和辛勞都只是零。
所以編劇和其他藝術家都應該晃著觀眾的肩膀大聲告訴他們:「我的作品是為你創作的!」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愛看電影的吃瓜群眾,也要學會如何去專業地評價劇本。
因為劇本是為你而寫的,你是藝術家們創作的目的。
一部好的劇本應該表現出值得被欣賞的品質,包括不耽誤觀眾的時間、不愚弄觀眾的智商和不浪費觀眾的感情。
並且你要相信當你作為觀眾走進電影院的時候,就值得被如此對待。
但有些藝術家對娛樂至死的大眾文化有牴觸心理,認為娛樂使人膚淺。
《牛津英語詞典》中娛樂的英文詞根來源於「纏繞」。
這種纏繞既包括將作品中的各個元素組織起來,也包括使觀眾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所以娛樂不是指一個人捧腹哈哈大笑,而是使人在腦海中玩味琢磨。
娛樂被賦予貶義色彩是不公平的,並且要說明的是,娛樂與藝術息息相關。
試問如果你不能讓觀眾敞開心扉面對你的故事,不能在光影協調中讓人屏息凝神,
或者無法按照美的法則安排音符,那麼你在作品中投入真善美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喜劇備受歡迎的今天,我們如果不對娛樂改觀,就永遠無法了解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