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讀者提過這樣一個問題:「秦明老師會不會因為寫書就不再當法醫了?」這個帖子在獲得兩個回答後便很快被終結,秦明親自「下場」回覆:「我會一直是法醫。」
秦明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個法醫,一個愛講故事的法醫。
「法醫吃小龍蝦用手術刀,這個電視劇裡的橋段是張若昀自己加的戲。現實中不會這樣,因為法醫的工資吃不起……」「大家經常會說我是ETC,喜歡抬槓,看劇五分鐘就能抬十個槓……看自己改過的劇本也會挑剔。但幹法醫就這樣,比較嚴謹,眼睛裡揉不得沙子。」
最近,在西西弗書店的「閱讀泰dou」線上直播裡,自稱「悶和宅」的法醫秦明變身「人氣主播」,就著法醫日常和離奇案件與讀者「雲互動」。直播彈幕裡,粉絲們親切喊著「老秦」,跟隨著段子打出一串串「哈哈哈哈」。
微博粉絲545萬,出版「法醫秦明」「守夜者」等系列小說,作品被多次改編為影視劇,秦明身上積攢的標籤越來越多:法醫師、作家、編劇……現在可能又多了一個「主播」。
做了15年省公安廳法醫的秦明,覺得自己進入這個行業更多是運氣。填報志願時,作為警察的父親與擔任護士的母親為秦明的職業規划起了小爭執,最後折中一下,秦明便學了法醫。
剛走進學校的他,都不知法醫是什麼,只知道當時全國法醫專業畢業生一年200人。「一頭霧水地參加見習,但是卻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喜歡這個職業」。
「發現」這份熱愛,要追溯到第一次參與屍體解剖。那年秦明18歲,上大一,死者是他相熟的同齡人。
本來深受震撼的秦明,以為這樣的故意傷害案件,犯罪嫌疑人都已經抓獲了,屍體解剖只是走個過場,沒有什麼意義。「但因為帶教老師發現了導致死者死亡的那一刀創口處帶有皮瓣,從而確定四名犯罪嫌疑人中哪一名才是形成致死性損傷的人,明確了法律責任。」這讓秦明第一次意識到,法醫工作在命案偵辦過程中,作用非常重要。
而踏上寫作道路,或許來源於「讓大家關注和理解真實法醫工作」的使命感。
秦明清楚記得,2012年的除夕,正在刷微博的他,看到一個急症科醫生寫了很多小故事,粉絲破百萬。「安徽公安在線」的官方微博在他微博下面留言:「你為什麼不能寫呢?」
從那時起,秦明開始在微博上寫作。
讀者閱讀秦明的小說,感覺刺激又真實。在工作中,秦明會記錄下偵破案件時重要的推理過程和法醫專業的「破案點」,在對案情進行較大幅度的藝術化處理後,在小說中保留推理過程和破案點。「這樣不會有案情讓人聯想,導致侵權或傷害案件當事人,又能讓小說看起來非常真實」。
秦明自我定位就是一個業餘的寫作者,認為他遇見的每起案件都發人深省,每名受害人的故事都令人唏噓。
真實,是秦明的小說最好的作料,「看慣了光怪陸離,來看看真實故事不香嗎?我相信,真實的故事,比任何稀奇古怪的故事,都有代入感。」
在作品中,秦明努力把晦澀難懂的法醫學知識用大家更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出來。普及法醫學知識,是他寫作的初衷之一。秦明始終堅持,法醫學知識可不是沒用的。「屍斑和損傷的區別」「自殺能不能碎屍」「身上十幾刀能不能是自殺」……「對於很多熱點輿情事件,具備這些法醫學知識,就能輕易識破謠言。」秦明說。
「醫師是救死扶傷,我是閱屍無數。」秦明曾這樣調侃自己的職業。在未來的時間裡,法醫秦明還有很多新的計劃,比如推出一本科普書《逝者之書》。關於生命和死亡,秦明覺得,死亡是每個人的歸途,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活的時候有意義、死的時候坦蕩蕩。「幾千年來,中國人忌諱死亡,我們小時候提到死,就會被打嘴。忌諱、迴避死亡,勢必造成死亡教育的匱乏。」
秦明說,相對於那些「生命無意義論」來說,懂得生命的意義其實就是生命的意義所在。「讓一個孩子從小就認識生命、珍惜生命,不僅珍惜自己的生命,還會珍惜別人的生命,確保每個孩子有自救和求生的手段,對生命旅程澆灌更多有意義的養料,這是一項很大的工程。既然我做法醫工作,也有必要為這項偉大工程添塊磚、加塊瓦」。
8年寫作道路上,秦明堅信自己初心未改,希望把遇見的故事寫給大家看,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關注、理解、支持法醫工作,獲取法醫學知識,增強謠言免疫力,提高警惕性。「也希望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理念可以有效震懾犯罪」。
「當然,這不是我一個人能夠做成的工作,還有很多涉及法醫的優秀文學、影視作品,以及改編我作品的優秀團隊,是大家一起讓法醫職業更加深入人心。」秦明曾經的願望,似乎已經實現了。「現在,遇見歧視我們職業的人極少了,大多是帶有仰慕的眼神。每當想到有這樣的改變,我都特別欣慰」。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