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專訪|法醫秦明:探案小說被改編成多部影視劇,但「法醫」是我...

2021-01-11 紅星新聞

秦明,江湖人稱「老秦」,這個名字為公眾所熟知,是系列刑偵類影視劇《法醫秦明》開播之後。事實上,劇中神探般的「秦明」並非虛構。在現實中,他正是這些影視劇幕後的人物原型,也是《屍語者》《第十一根手指》《守夜者》等系列探案小說的作者。

儘管原創的小說已被改編為多部影視劇,但秦明真正的身份並非一名職業作家或編劇。在他的人生字典裡,「法醫」才是自己終身的職業選擇。

從2005年入行至今,走過法醫生涯16年,40歲的秦明已是安徽省公安廳副主任法醫師。對這份常人看來嚴肅而冰冷的職業,秦明卻始終保持著忠誠和熱愛。2021年1月10日,是中國首個人民警察節,秦明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節日。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時,秦明表示自己不會因為現在的「名氣」和小說創作的成功而放棄法醫這份職業:「因為離開了這個基礎,我的創作也便無從下手。」他告訴紅星新聞:「儘管這份職業充滿血腥和汗水,但因為熱愛,自己從不曾後悔。」

▲秦明本人 受訪者供圖

第一次觀摩屍體解剖

發現死者是小學同學

16年從業經歷,秦明參與過無數案件的偵破,他已不記得自己到底解剖過多少具屍體,寫過多少份屍檢報告,做過多少次傷情鑑定更是數不清。但當說起自己的從業開端,他仍記得發生在1999年的事。

1998年,秦明考入皖南醫學院,開始了自己為期5年的法醫學習歷程。他之所以選擇這門專業,與父母的職業有關。秦明告訴紅星新聞,秦父是一名老警察,一直希望秦明能從事警察這份職業;秦母是一名醫生,因此更希望秦明能從醫。「我內心還是更希望做警察,所以將二老工作結合起來,選擇了法醫。」

1999年暑假,秦明來到家鄉刑偵支隊法醫室實習,彼時是秦明第一次現場觀摩屍體解剖。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躺在解剖臺上的遺體,竟是自己曾無比熟悉的小學同學。

「我曾無數次期待像父親一樣親歷現場,也無數次想像自己站上解剖臺的場景,但沒想到,我的第一課竟如此殘酷。」

秦明回憶,案發緣於兩夥人群毆,其中一人被捅身亡,現場民警已將行兇者繩之以法。但由於系多人作案,為了找出致命傷從而定罪,需要法醫做進一步鑑定。

「屍袋慢慢拉開,露出一張蒼白而熟悉的臉。」儘管秦明事先已做好屍檢的心理準備,但那一瞬間,他還是忍不住情緒上湧,一股血腥味奔湧而來,夾雜著悲傷直擊秦明的心臟。整個觀摩過程中,秦明數次別開了頭,看出秦明不太對勁的老師,示意他離開現場,但出於專業,他還是選擇留在現場:「如果第一次觀摩就做了逃兵,那麼以後也就不用再幹法醫了。」

▲秦明本人 受訪者供圖

從死者身上留下的痕跡

推斷出兇手作案的真實動機

第一次解剖觀摩體驗,對秦明來說不僅是一場心理戰,更讓他對法醫工作的現實意義有了更深的了解。隨著屍檢的開展,確定屍體一道致命傷來自一把出現「卷刃」的刀具,秦明恍然大悟,原來通過一道傷口就能鎖定一個犯罪分子。

「沒有嫌疑人會承認自己犯罪,但屍體不會撒謊。」秦明告訴紅星新聞,通過那道傷口再比對道具,從而確定了致命傷的造成者,因此才實現了對幾名行兇人的不同量刑。也是通過這樣的經歷,才讓秦明清楚地認識到,法醫的工作並非開膛破肚那麼簡單,也絕非電視劇裡刻畫的那樣只需要推斷死亡原因、分析死亡時間。

秦明向紅星新聞解釋,在一起命案中接觸屍體的唯一警種是法醫,所以法醫是命案現場掌握最大信息量的警察。除了出具死亡報告,甚至還需要法醫進行現場重建、作案人數推斷、犯罪分子刻畫、犯罪分子搜索範圍的鎖定、找到證明犯罪分子作案的證據等等。「可以說,法醫是唯一能從不會撒謊的屍體上,找到真相的警察。」

通過一道傷痕、一絲血跡、一點從屍體身上透露出的蛛絲馬跡,從而推導出案件走向的經歷,秦明如數家珍。在《屍語者》一書中,秦明刻畫的一起滅門慘案,實際也來源於真實案例,而這起案件的偵破也同樣反映出法醫工作的價值。

秦明回憶,在當時的犯罪現場,看到一家人被謀殺後,第一反應就是搞清楚兇手的動機。而現場一大特點就是大量現金放在顯眼之處。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認為案件不會是為謀財而害命。

但通過法醫對逝者的傷情鑑定,發現死者身體上存在因固定身體留下的傷痕,因此推斷兇手在行兇前有威逼的行為:「所以我們推斷,兇案現場發生過『你別動,告訴我錢在哪裡』的場景。因此法醫確定,這是一起侵財類案件。在此基礎上,我們又繼續鎖定被害人身邊出現過財務危機的熟人,最終通過DNA比對,在十幾天內找到了兇手。

▲秦明本人 受訪者供圖

法醫面臨的挑戰

除了勘查環境惡劣,還要忍受屍臭

影視劇裡的法醫,嚴肅有型,在解剖臺上揮刀自若,在懸案面前冷靜從容。但現實裡,法醫從業者卻從「酷」變成了「苦」,因為案件需要,他們要不停出現場。除了身體上看得見的辛苦,法醫所要忍受的屍臭、勘查現場環境的惡劣、長時間的解剖工作,都對法醫從業者提出挑戰。

「法醫其他不敢說,但適應能力一定是數一數二的。」秦明還記得,自己前不久解剖的屍體,甚至出現了「屍蠟化」現象,現場發出的惡臭味秦明至今仿佛仍能嗅到。

「我們當時一進解剖室,好幾個人受不了直接就吐了,但我還算是忍住了。」秦明告訴紅星新聞,因為自己從業經歷豐富,對這樣「極端」的屍體能很快適應,即便剛開始會有些難接受,但幾分鐘過後,就能屏蔽掉難聞的氣味。

此外,勘查現場的惡劣環境,同樣是法醫不得不直面的問題。2010年底,秦明前往一處山區屍檢。彼時,當地氣溫達到了零下十幾攝氏度,迫於當地殯儀館沒有屍檢室,因此他們一行人便在露天找了一塊石板蹲著進行屍檢,前後共計花5個小時解剖了3具屍體。

雙腿一點兒知覺都沒有了,是旁邊人給架起來的。「一起參加屍檢的法醫,鼻涕掛在臉上凍成了冰柱,我伸手才給拿下來。」

夏天的高溫、冬天的嚴寒、高度腐敗的屍體……普通人避之不及的惡劣環境,卻是法醫工作習以為常的一面。除了條件的惡劣,屍體本身帶來的安全隱患,也同樣磨練著法醫工作者的意志。

秦明還記得,自己曾在一次屍體解剖時,發現屍體表面存在一處大面積潰爛的瘡疤。「我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人生前可能得過愛滋病。」隨即,秦明找到當地疾控中心配合,結果證明死者生前的確患有愛滋病。而屍檢時間距離逝者去世的間隔,尚不足以讓逝者體內的愛滋病病毒消亡……

「試想,如果我當時受傷有傷口,那我肯定會感染,還會影響我的家人。」秦明表示,因為屍檢工作存在危險性,這也成為他極力要求解剖過程注意防護、解剖規範分毫不差的原因之一。

此外,法醫工作的危險也可能來源於現場。秦明向紅星新聞解釋,如爆炸案件中的爆炸物,或現場毒氣,或尚未離開現場的犯罪分子,都會對手無寸鐵的法醫造成威脅。秦明的一位師兄,便是在勘查現場時不幸犧牲。

▲秦明已面世的系列作品 受訪者供圖

出書拍電影

受外科醫生的啟發,秦明開啟成名路

秦明,一名80後法醫,他的另一份事業,則是寫作。

2012年,「法醫秦明」系列懸疑小說中的首部《屍語者》問世;到2020年,《無聲的證詞》《第十一根手指》《清道夫》《倖存者》《偷窺者》《天譴者》《遺忘者》等8部同系列小說先後進入市場。到如今,新系列小說「守夜者」已出版到第四季大結局,法醫科普類書籍已有兩部問世,而根據上述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也同樣取得強烈反響。

談及自己出版小說的經歷,秦明認為,是一系列的機緣巧合。

2011年,秦明開通新浪微博,作為一名職業法醫,他樂於在與職業相關的話題下發言,尤其當發現有人在法醫領域造謠時,作為熱血一代的他,總忍不住為廣大受眾現場解讀,積極發聲。就這樣,他積累了一定關注法醫事業的粉絲。

不久,他關注到一名急診科醫生在微博中分享自己在手術室裡的經歷,且積攢了上百萬粉絲。正是這一點觸動了秦明的創作起點。

「我們幹法醫的人大多會有到現場就開始記筆記的習慣,將現場情況、自己推理的點、判斷的依據等,都事無巨細地記錄在本子上。久而久之,積累起大量素材。」於是,秦明開始對這些素材加以創作並發布在博客上。

但彼時,秦明的博客尚未得到廣泛閱讀。直到有一天,一名天涯知名論壇主找到他,希望他能將自己的作品分享到天涯上,這才開啟了秦明的「網紅」時代。2012年春節,秦明開始在網上更新《鬼手佛心——我的那些案子》的系列連載。「我沒有想到,幾篇文章發布後,我的粉絲量開始大漲,讀者的留言也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就繼續寫起來。」

自天涯論壇火爆後,秦明開始接到出版社的邀請,希望將他連載的文字發表成書。但作為公職人員,他擔心這些內容是否能見諸於書本。可單位看完這些內容後,打消了他的疑慮,鼓勵他將此類反映公安幹警真實工作經歷的文字刊發出來,讓更多人能夠看到這份職業的真實故事。

根據《鬼手佛心》改編的第一部小說《屍語者》一問世,便成了當年的熱門懸疑新作,為他積攢起大量讀者。

隨後幾年裡,法醫秦明系列小說幾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在更新。「利用業餘時間寫作,每天幾個小時,一本書不知不覺就出來了。」秦明告訴紅星新聞,自己並未因寫作而耽誤正常的工作。「我只會壓縮自己休息娛樂睡覺時間,絕不會讓工作受影響。」同時,在秦明看來,工作是在為創作收集素材,而寫書是在總結提高業務水平,反而是一個良性循環。

案件來源於真實素材

法醫會是他一直從事的職業

2016年,由徐昂導演,張若昀等主演,根據小說翻拍的影視劇《法醫秦明》首播,一時間反響強烈。對於劇中「不可思議」的案件進展和偵破關鍵點的真實性,秦明回應紅星新聞表示,案件都緣於真實素材,但出於保護當事者隱私,會更換地名人名等,有時為藝術效果,也會隱去或演繹一些辦案過程,但大體上都源於真實。

而說起影視劇為何叫《法醫秦明》的原因,秦明則直呼:「真不是我自戀。」據秦明介紹,之所以劇名與書名不一致,原因在於書本中多以秦明本人作為第一人稱講述事件,而在影視劇中,「我」被隱去,因此才有了「法醫秦明」的影視劇名稱。

對於劇中塑造的「秦明」高冷的形象,秦明表示完全不像自己:「我從來都不是一個高冷的人,有時候去講課,大家都以為我是講脫口秀的。」

一舉成名後,秦明被問及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是否會脫下一身警服成為一名職業作家或編劇。而秦明卻從未動過這樣的念頭,即便他知道這條路掙錢會容易很多。

「法醫是我創作的根本,這會是我過去、現在、未來一直堅守的工作。」事實上,秦明對我國法醫的職業現狀並不樂觀,由於行業的艱辛和常人難以理解的工作性質,目前我國從事法醫行業的人數遠不能滿足現實所需。

「在過去,每年的法醫學畢業生只有300人左右,遠不能滿足辦案對法醫的需求」。秦明介紹,自己進入大學時,全國開設法醫學專業的學校鳳毛麟角。而他所在的法醫專業,40名同學中,僅有他1人將法醫作為了第一志願。

秦明表示:「即使過了10年,像深圳這樣人口千萬的城市,如今總共也只有62名法醫而已。」秦明坦言,自己絕不會放棄法醫這份工作,同時也更希望通過自己筆下的小說來引起社會對法醫行業的重視:「讓更多人看到法醫這個職業,了解這個職業,或許能吸引更多人投身這項事業。」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楊雨奇

編輯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法醫秦明:探案小說被改編成多部影視劇,但「法醫」是我終身的職業
    秦明,江湖人稱「老秦」,這個名字為公眾所熟知,是系列刑偵類影視劇《法醫秦明》開播之後。事實上,劇中神探般的「秦明」並非虛構。在現實中,他正是這些影視劇幕後的人物原型,也是《屍語者》《第十一根手指》《守夜者》等系列探案小說的作者。 儘管原創的小說已被改編為多部影視劇,但秦明真正的身份並非一名職業作家或編劇。在他的人生字典裡,「法醫」才是自己終身的職業選擇。
  • 法醫秦明:探案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但「法醫」是終身的職業
    在現實中,他正是這些影視劇幕後的人物原型,也是《屍語者》《第十一根手指》《守夜者》等系列探案小說的作者。儘管原創的小說已被改編為多部影視劇,但秦明真正的身份並非一名職業作家或編劇。在他的人生字典裡,「法醫」才是自己終身的職業選擇。從2005年入行至今,走過法醫生涯16年,40歲的秦明已是安徽省公安廳副主任法醫師。
  • 專訪法醫「秦明」:這算的上是一次成功的改編(第1005期)
    一、「秦明」是很多法醫身上閃光點的集合編劇幫原著小說《第十一根手指》以科學的邏輯與人性的剖析深受觀眾喜愛,那改編後網劇版的《法醫秦明》與原著的出入大嗎?或者說你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改編嗎?秦明:從表面上看,改編的幅度還是比較大的。其實呢,一是個案的推理破案細節和知識點並沒有變,二是藝術呈現的初衷並沒有變,都是為了讓更多人關注、理解和尊重法醫。我認為這就足夠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改編了。
  • 法醫秦明:真實是小說最好的作料
    後來,這個故事也被記錄在他的小說《屍語者》裡。談及開始寫作的動機,秦明直言是出於「委屈」。「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這個職業是遭受很多歧視的。有人不願意跟你握手、不願意跟你在一起吃飯,還有人認為法醫代表著死亡,法醫去給傷者驗傷的時候,傷者就會很牴觸,說我不就受傷嘛,你法醫來幹嗎呀!」想要改變大眾對於法醫的誤解,是秦明開始寫故事的動力源泉。
  • 法醫秦明:成名後不能「徒有虛名」 工作才是創作之源泉
    2017年6月29日訊,秦明很忙。作為安徽省公安廳的法醫,近幾年,這位畢業於皖南醫學院的副主任法醫師因為《屍語者》、《無聲的證詞》、《第十一根手指》、《清道夫》、《倖存者》五部系列同名小說而收穫了大批讀者。「法醫秦明」這四個字已經成了一個品牌。今年,秦明更忙了。
  • 《法醫秦明》第二季將由《清道夫》改編,張若昀回歸
    網劇《法醫秦明》熱播,該劇自開播以來就備受觀眾好評,雖然懸疑推理的部分並不血肉豐滿,但至少也沒有你是風兒我是沙的狗血愛情喧賓奪主,而秦明大寶三人的歡喜日常更是讓大家頗為喜愛
  • 法醫秦明2清道夫和法醫秦明之倖存者的區別介紹
    網劇《法醫秦明》第一季的爆紅讓投資方繼續拍攝了第二部,新一季依然延續了法醫秦明與刑警隊長林濤的黃金組合。《法醫秦明2》啟用了全新的演員陣容,可能會有不少忠實粉絲不太買帳,第二季的案件將升級,劇情也會反轉不斷。此外還有一部《法醫秦明之倖存者》也發布了片花,很多網友好奇這兩部劇的聯繫。
  • 重裝上陣的《法醫秦明2》:「秦明」不是那個秦明 「法醫」還是那個法醫
    《法醫秦明》的熱播,不僅捧紅了劇中三位主演,使「法醫」群體更多地走進公眾視野,而且還使「法醫秦明」成為了受市場追捧熱門IP。本劇於昨晚8點登陸搜狐視頻,會員搶先看一周,並於6月21日起每周四晚8點更新。
  • 《安家》《跟著法醫秦明去探案》等廣播劇火了!
    此外,還有北京文藝廣播組織創作的微廣播劇《北京防疫一家人》;西安廣播電視臺錄製的廣播劇《你好,我的城》也已進入緊張排練。在防控疫情期間,河南廣播電視臺將精心製作的經典少兒廣播劇《西遊記》捐獻出版權,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雲聽客戶端、河南廣播電視臺發起,聯合全國各級電臺、融媒體中心共同播出,豐富少年兒童延遲開學期間的假期生活。
  • 三大方法,打造溫暖的《法醫秦明》 |《秦明·生死語者》導演專訪
    他們認為現實世界中,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而法醫可以成為一個引導者,帶著觀眾感知生與死。但是,該小說不僅由20個獨立成章的故事組成,時間還橫跨了秦明從18歲時第一次參加解剖到成為熟練的優秀法醫的若干年,這些都給電影的改編提出了難題。
  • 秦明:我只是一個愛講故事的法醫
    微博粉絲545萬,出版「法醫秦明」「守夜者」等系列小說,作品被多次改編為影視劇,秦明身上積攢的標籤越來越多:法醫師、作家、編劇……現在可能又多了一個「主播」。做了15年省公安廳法醫的秦明,覺得自己進入這個行業更多是運氣。填報志願時,作為警察的父親與擔任護士的母親為秦明的職業規划起了小爭執,最後折中一下,秦明便學了法醫。
  • 法醫秦明直播「探案」,12萬人湧入圍觀!網友一個問題,讓他非常欣慰
    西西弗書店聯合抖音等平臺,推出線上直播活動,4月24日這場的「主播」是秦明。儘管已創作了包括《屍語者》《第十一根手指》《守夜者》等等一系列小說,作品也被多次改編成影視劇,但秦明在介紹自己時,總要加兩個字「法醫秦明」。他的本職仍是安徽省公安廳物證鑑定管理處的一名法醫師。從年初五後秦明就沒閒著,一直堅守崗位。
  • 法醫秦明:法醫和醫生,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刑偵題材的《法醫秦明》徵服了廣大網友,收穫了無數粉絲。那麼現實中,法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業呢?今天,《法醫秦明》的作者、現實中的老秦帶著他的新書《守夜者》作客丁香園(微信號:dingxiangwang),和大家聊一聊法醫那些事兒。現實中的老秦是安徽銅陵市人,畢業於皖南醫學院。
  • 顏值演技全在線,國內首部法醫題材電視劇《法醫秦明》炸裂
    ——法醫秦明10月13日,國內首部法醫題材電視劇《法醫秦明》開播。本著對法醫行業的極大好奇看了兩集,除了美劇風格的畫面效果外,感受最深的就是恐怖,簡單來說:最近應該不會吃油炸的東西了!看完第一個案件之後,好奇大家都是什麼樣的想法,看了下微博,與筆者有同樣感受的網友不在少數。
  • 《法醫秦明》開機 彭必瑤演繹秦明背後的女人
    10月22日,由聚禾影畫影業、騰訊影業聯合出品,改編自秦明小說的系列懸疑網絡電影《法醫秦明》在重慶開機。開機當日,總監製王娟,總策劃常斌,製片人鄒通、李嘉,導演史嶽攜主演鄧飛、彭必瑤、董洋、楊子龍等人悉數出席,開機儀式結束後,劇組進入緊張拍攝工作中。
  • 法醫類電影變驚悚愛情片:鐵打的帥氣法醫秦明與流水的美女搭檔
    最近幾年暢銷並且影視化比較成熟的系列作品就有《法醫秦明》系列。看完了目前公映的「法醫秦明」系列電影,本仙難掩失望,想寫寫觀後感。目前已公映的「法醫秦明」系列電影有:《法醫秦明之車尾遊魂》、《秦明·生死語者》、《法醫秦明之致命小說》、《法醫秦明之亡命救贖》和《法醫秦明之血色婚禮》共五部。本篇先聊聊《法醫秦明之車尾遊魂》和《秦明·生死語者》這兩部電影。
  • 《法醫秦明2清道夫》一部高精尖幕後團隊打造出的法醫行業劇
    秦明不僅是一位法醫,也是一位在業餘時間從事小說創作的作家。最近,每周四晚更新4集,在搜狐視頻熱播的《法醫秦明2清道夫》即改編自他的小說《清道夫》。在此基礎上,導演、編劇們在打磨這部劇時也把專業性放在了首位。《法醫秦明2清道夫》導演李爽是張藝謀御用副導演,他的親自操刀使得整部劇在畫面上呈現出一種電影質感。
  • 法醫秦明系列合集
    很高興越來越多的小夥伴關注我們前兩天我們後臺收到一位讀者留言了「法醫秦明「但是我們在影視劇方面是主推電影所以今天的內容就是法醫秦明小說系列!《清道夫》是「法醫秦明」系列(《屍語者》《無聲的證詞》《第十一根手指》)的第四季。 一線法醫秦明和他的現場勘查小隊閱屍無數,遭遇種種奇怪的重口味現場,  在12個詭異荒誕的現場中,他們總能找出蛛絲馬跡,讓真相大白。
  • 《法醫秦明之倖存者》法醫秦明的破案技能與道具在劇中的運用
    中國法醫哪家強,龍番警局找秦明。今天就來帶大家分析一波秦明三大破案技能,看天蠍座男法醫是如何破案的。
  • 顏值演技和恐怖全在線 國內首部法醫題材電視劇《法醫秦明》炸裂
    ——法醫秦明10月13日,國內首部法醫題材電視劇《法醫秦明》開播。本著對法醫行業的極大好奇看了兩集,除了美劇風格的畫面效果外,感受最深的就是恐怖,簡單來說:最近應該不會吃油炸的東西了!看完第一個案件之後,好奇大家都是什麼樣的想法,看了下微博,與筆者有同樣感受的網友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