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孫中山曾努力爭取日、英、法、美等國援助我國的革命和建設,均無所獲。過程中,他意識到,要想中國獨立富強,就必須努力推翻帝國主義勢力。所以,晚年的他同帝國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1924年10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手推翻了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兩人和段祺瑞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孫中山接受了他們的邀請,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作為解決時局的辦法。同年底,他患病。
1925年3月12日,一代偉人孫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他離世的消息迅速傳開來,不久國內外都知道了這個消息。如何安葬孫中山,也成了民國政府討論的焦點。有人提議說民葬,有人說要國葬。因孫中山生前信奉基督教,故有人提出舉行基督教葬禮。最終,段祺瑞政府決定舉行國葬。
19日,孫中山的遺體從協和醫院運送到了中央公園的社稷壇,在這兒停靈和舉行公祭活動。期間,平民百姓、達官貴人都前來弔唁他,弔唁者高達74萬人左右。前來弔唁的團體,也有1200多個。在他靈前,收到了5.9萬條輓聯,7000多個花圈。這些數據,還沒算上海外舉行的追悼會所收到的花圈以及輓聯。
4月2日,是孫中山出殯的日子。早上九點,孫中山靈棺被108名槓夫抬出社稷壇。下午四點,靈柩到達玉泉山口。路途中,前來為他送行的人擠滿了道路兩邊。送葬隊伍直奔碧雲寺的方向。
由於碧雲寺是五進的布局,每一進的院落都有臺階。為了能讓靈柩平穩前進,於是人們在臺階處搭了木橋,從而方便拖拽靈柩。最終,靈柩被停放在碧雲寺的最高處——金剛寶塔內。五點三十分,公祭儀式正式開始。
首先,整裝待命的樂團奏起了哀樂。接著,有專人讀祭文。過程中,人們自發地向孫中山三鞠躬,唱追悼歌。最後,進行封靈。儀式結束後,人們久久不願離去。孫中山的葬禮,非常隆重,弔唁活動的規模,空前盛大。
其實,當天孫中山並沒有下葬,因為他生前的遺願是希望自己能安葬在南京。當時民國政府財政困難,但為了修建他的陵墓,社會各界紛紛開始捐款,籌集了460萬元的資金。5月26日凌晨,孫中山的遺體從北平出發,聞訊前來送葬的人多大30萬人以上,一時間,北平大街萬人空巷。靈柩到達北平火車站後,護送隊伍乘坐火車,於28日才到達南京。
直到6月1日,孫中山才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