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縱然人擁有萬般能耐,最終的歸宿都是平等的,一捧黃土亦或是漫山荒草,隨著歷史化作一縷青煙。
無論是王孫貴族還是布衣平民終逃不過滄海桑田,人們在最終都將無可奈何地走向死亡。面對死亡,大多人會豁然接受,但卻無比看重生命最後一步的儀式。
逝者已逝,這份儀式是對逝者最後的祝願,也是對生者的撫慰。在老北京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扮演著靈魂擺渡人的角色,負責送別逝者最後一段人生路。
極為講究的老北京葬禮
提及老北京,人們首先便會想到它那悠久的歷史,和生活方式極為講究的老北京人,他們衣食住行,無不細膩、精緻。而作為人生最後的一個步驟更是極為重視的。
對人逝去的說法便有許多種,「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大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千古奇書《紅樓夢》中,曹雪芹在第十四回中對秦可卿葬禮的細緻描寫可謂無比奢華:「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應佛僧正開方破獄,傳燈照亡,參閻君,拘都鬼,延請地藏王,開金橋,引幢幡;那道士們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禪僧們行香,放焰口,拜水懺,又有十三眾尼僧,搭繡衣,鞈紅 鞋,在靈前默誦接引諸咒,十分熱鬧。」
短短幾句話便將葬禮的盛大描繪的淋漓盡致。相比葬禮中的眾多習俗,最後出殯的儀式可稱得上是最為隆重的。
歷代禮法規定,皇帝出殯可用一百二十人抬皇柩,王孫貴族可用八十人的規格,其餘王子貴人只可用六十四人抬,而沒有功名在身的平民百姓出殯時便不可享受此禮遇。
但隨著清政府倒臺,嚴苛的封建禮制也隨之土崩瓦解,老北京城中的有錢人為了追求死後的虛榮也會仿照舊時貴族,僱傭人抬棺,這樣的一群人被稱作槓夫。
槓夫是怎樣煉成的?
出殯時的規格在眾人眼中是身份、家實的象徵,因此大戶人家都會極盡聘用更多的槓夫,以此營造盛大的出靈規模。因而但凡達官貴人辦喪事,槓夫們便有了吃飯的活計。但畢竟不會經常辦喪事,並且能夠僱傭槓夫的人又只是少數,那麼槓夫們的生活是否會困苦不堪?
答案是否定的,在老北京流傳著一句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由此可見,槓夫這一行業極為暴利,偶爾的一次生意便可足夠槓夫們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或許有人會想,既然槓夫的生意如此好做,那為什麼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卻並不是很多呢?
首先槓夫這一職業是有門檻的,並非人人皆可選擇的。晚清時期,要擁有朝廷頒發的許可證,才可以從事工作。民國後,雖然條件有所放寬,但還是要有政府的批准才可以。
其次,合格的槓夫要有極強的耐力和平衡力,並且要身強體壯,畢竟要求抬著近百公斤重的棺材,走很長的路。
據說,功力深厚的槓夫在抬棺時極為平穩,在棺面上放一碗水,到地方下棺時,碗中的水也不會灑出一滴,足可見其能耐。
常人在平地抬東西都會搖晃,而槓夫們在老北京的坑窪不平的黃土路上依舊如履平地,這份功力便可叫眾人嘆服。
並且,老時候的槓夫們不僅僅要負責平穩的抬棺送葬,還要為主家料理壽衣、起靈、喪樂等一系列喪葬禮儀。眾多繁瑣的事項亦不是常人能夠順利處理的。因此,槓夫這一職業逐漸成為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抬棺人的無奈現實
槓夫壟斷著喪葬行業,一次的生意便可獲取暴利,並且槓夫們是皇家都不敢得罪的一群人。這種種的條件不禁令許多人羨慕,但事實上這份職業卻遠沒有人們想像的輕鬆。
槓夫們社會身份低微,不得世人尊重。槓房中時常是空蕩冷清的,生意並不紅火,而槓夫們卻並不可以趁此休息,他們要堅持練習抬棺,每個動作、姿勢都要反覆練習幾千幾萬遍,才會有正式葬禮中的完美表現。
因為,對他們而言,一個動作的失誤,便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僱主的信任,也許此後便不會再有人來找他們。
槓夫們本身的工資並不高,暴利的背後是他們與主人家斡旋的結果,主人為求葬禮圓滿完成,便會儘可能滿足槓夫們的要求,在他們看來,逝者葬禮的順利舉行,不僅代表著逝去人的安息,也意味著歷代後人生活的一切順遂。
抬棺人的前世今生
頭戴荷葉帽,上插鳥翎,身著花衣裳,在一些晚清老照片中或許會發現槓夫們的身影,他們打扮奇異,抬著巨大的棺槨平穩地走在小路上,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縮寫,隨著新中國建立後各項改革的推行,這項當初不可或缺的職業,也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槓夫們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卸下了身上的重擔,如今我們也只能從黑白照片中尋覓他們的痕跡了。
槓夫職業的消失是時代發展的選擇。葬禮儀式改革了,槓夫們消失了,曾經,他們的存在是為了活著的人尋求慰藉,也許一場聲勢浩大的葬禮便可減輕他們心中的不舍亦或是不安。
奢華的喪葬規模是生者對逝者寄託的哀思,還是對炫耀場面的追求,我們無從評判。逝者已逝,生者如斯,對於先人而言,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凡世的是是非非都已萬事皆空。
世界是一個舞臺,每個人畫好妝後,認認真真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唱念做打,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念白都是他們在這個世界留下的痕跡,但只要戲落幕了,一切便都結束了,此後的掌聲與鮮花都無從得見,野草尚可復生,但生命卻一去不復返。
既然如此,那便在有生之年享受舞臺上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惟聞松柏聲。
當年的高大陵墓,如今都已化為須有。命運無常,生命有期,世間的一切都會消亡,當年送走亡靈的抬棺人早已隨時代而消失,但必然會有新生的事物代替它而繼續存在。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