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文化縮影:老北京喪禮講究規格,槓夫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2020-12-24 騰訊網

槓夫

「江南江北紙錢飛,處處人家拜冢時。」

人這一生,或出類拔萃,贏得生前身後名。或庸碌無為,化作塵土無人知。一場葬禮,不僅寄託了親朋好友對已故之人的沉痛哀思,更表達了對此人一生所作所為的最高肯定。

北京舊稱北平,在這裡經歷了封建王朝最後的歲月,人們對待死亡也顯得尤為重視。由於喪葬文化的不斷發展,不少相關的行業應運而生,靈魂擺渡人槓夫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在我國民間,槓夫有著「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說法。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槓夫這一職業也就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老北京喪禮

北京喪禮講究多

清朝末年,富貴之家出殯,足以驚動半個北京城。漫天的紙錢隨風飄落,聲聲哀樂縈繞耳邊,伴隨著家中晚輩的沉痛哭聲,槓夫們抬著棺材一步步向前走去。這樣的一場葬禮下來,著實勞民傷財。

我國素來以死者為大,即便是生前眾叛親離,到了出殯這一天也要大辦一番。不然,丟的是自家人的面子。葬禮辦得不體面,整個家族在北京城都抬不起頭來。

在整個葬禮的過程中,抬棺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步驟。棺材抬得越穩,逝者越能得到安息。家中後人的運勢,也會越來越好。同時,抬棺的人數也是大有講究。

老北京喪禮

以清朝為例,皇帝出殯需要足足一百二十個槓夫,王爺出殯需要八十個槓夫,宮裡的其他貴人,則需要六十四個槓夫。抬棺的人越多,意味著出殯之人的身份越高貴。

在這一時期,槓夫的人數需要嚴格按照朝廷的規定。若是超出規格,那可是要殺頭的大罪。

可隨著清政府的倒臺,越來越多的大戶人家也開始按照過去宮中貴人的六十四槓規格,以此表達對已故之人的重視與孝道,其中也不乏嚮往帝王霸業之人。就連當時的窮苦人家,也要儘量多僱幾個槓夫。槓夫規格,成了評定一個人一生成敗的重要標準。這一點,著實令人難以理解。

槓夫

想做槓夫並不容易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中國人歷來不願在葬禮上省錢,因此槓夫的收入自然是頗為可觀。要想成為一位槓夫,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槓夫不是能單打獨鬥的工作,需要幾個到幾十個人之間密切的配合。負責管理槓夫的地方叫做槓房,槓夫加入槓房之後,經過了層層考察,才能開始從事抬棺的工作。

要想成為一位槓夫,首先身高要符合槓房的標準。個子過高或過矮,都不適合抬棺。此外,槓夫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比較高。在整個葬禮的過程中,棺材只能落地一次,那便是下葬的時候。

如果槓夫體力不足,中途將棺材撂下,那可是犯了大大的忌諱。經歷了初步的篩選,槓夫們還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系統培訓,確保工作的過程中不出問題。

槓夫

抬棺的要求,總結起來那邊是一個「穩」字。這件事說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簡單。當時老北京的路面並不平坦,槓夫需要特別注意上下坡與轉彎。

上坡的時候,前面的槓夫要將肩膀放低,後方的槓夫要將肩膀太高,這樣才能令棺材持久穩定。一個合格的槓夫往往要經過好幾個月的練習,才能真正開始從事抬棺的工作。

在練習平衡力的時候,槓房往往會令槓夫用一塊木板抬上幾碗水,在路上反覆行走。在這一過程中,槓夫不僅要保證碗不跌落,還要保證水不灑出。有很多年輕力壯的人,雖然迫切想得到這份工作,但由於表現不佳,槓房不會給他們安排活計。

幾番考察下來,真正能賺到錢的槓夫實乃寥寥。槓夫賺的雖然不少,卻都是真真正正的辛苦錢。

槓夫抬槓講究「穩」

在槓夫之中,也會有一些口才伶俐的佼佼者。他們不僅有著良好的身體素質與口才,還善於觀測地形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這樣的槓夫會被提拔為槓頭,負責帶領全體槓夫順利地完成本次抬棺任務。

雖然槓頭的報酬比一般的槓夫高很多,可是身上的責任也更大。如果在抬棺的過程中出了任何問題,槓頭需要第一個站出來負責。

高收入全靠敲竹槓

在北京城,每天出殯的人畢竟有限。槓夫要想養活全家,自然需要一些額外收益。雖然槓夫的身份低微,可在抬棺的時候連皇家都要對他們禮讓三分。若是錢沒有給到位,抬棺的過程中出了點什麼岔子,那可是後悔都來不及。

尤其是皇帝出殯的時候,槓房更是會狠狠地敲皇家的竹槓。這路上要是出了什麼問題,負責主持喪禮的官員可是要丟性命的。

同時,窮苦人家為了能讓已故之人順利上路,也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有些窮苦人家不惜傾家蕩產,為的只是讓家中的老人順利出殯。因為窮困,所以不得不從事槓夫這一職業。

槓夫工作

為了賺更多的錢,槓夫們又逼迫更多的窮苦家庭走上絕路。他們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也是殘酷的施暴者。一個槓夫的幸福生活,往往要以多個家庭傾家蕩產為代價。

當時北京城的槓房有很多,許多槓夫都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狀態。在抬棺之前,為了能談下這筆買賣,槓夫們都要施展出自己全部的本領讓客戶安心。

可錢到了手裡之後,這些槓夫的態度就會立刻發生變化。若是富貴人家,這一次抬棺安排得妥妥噹噹,雙方還有下一次合作的可能。

可對於窮苦人家來說,第一次與槓夫打交道,往往也就是最後一次。因此人們對於槓夫的印象如此不好,不單單是因為他們做的是死人的生意,更是因為他們的行事方法。

槓夫們本都是窮苦百姓出身,可也是他們將窮苦的百姓逼到了絕路上。這是槓夫的悲哀,更是當時整個時代的悲哀。

槓夫

封建傳統現已消失

封建傳統終遭棄,槓夫消失歲月中。新中國成立之後,傳統的土葬被火葬所替代。槓夫這一古老的行業,也漸漸消失到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唯有在書中,人們才能略窺一二。

這對槓夫來說或許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但對廣大百姓來說卻是一件好事。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為了面子將葬禮大辦特辦實屬不該。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誠然,槓夫的存在為生的人找到了一個情感宣洩的方向。生前留下的種種遺憾,都可以讓槓夫替自己彌補。但六十四槓的葬禮規模,逝者是否真能得到靈魂上的慰藉,恐怕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槓夫

但世人皆知的是,如此這般可以得到活人的認可,在眾人之中不落面子。六十四槓,為的只是自己的虛榮心罷了。富貴人家將葬禮大辦特辦,此為浪費,窮苦人家為葬禮傾家蕩產,實屬不該。

「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要想得到後人的尊敬,靠的是自己生前的點點滴滴。有的人壞事做盡,死後即使按照六十四槓的規格出殯,又有幾個人會真心實意地為他哭泣?有的人鞠躬盡瘁,卻因種種意外屍骨未寒。

但他們用自己高尚的品行,贏得了所有人的深深敬意。老北京喪禮上的槓夫是封建文化的縮影之一,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槓夫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如今,我們只能在黑白照片上回顧這一段歷史。

相關焦點

  • 老北京喪禮上的抬棺人:入職要朝廷發許可證,一開張夠吃三年
    在老北京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扮演著靈魂擺渡人的角色,負責送別逝者最後一段人生路。極為講究的老北京葬禮提及老北京,人們首先便會想到它那悠久的歷史,和生活方式極為講究的老北京人,他們衣食住行,無不細膩、精緻。而作為人生最後的一個步驟更是極為重視的。對人逝去的說法便有許多種,「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大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 民俗喪禮文化中「出喪五大件」是什?在民間它有什麼講究
    死亡對於人生來說,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因而喪禮文化也就出現了。出喪是喪禮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幡兒、牌兒、棍兒、盆兒、罐兒,謂之「出喪五大件」,是民間流傳下來的風俗。至於這「出喪五大件」有什麼作用,我也只能瞎掰,為什麼說瞎掰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能寫的都是沒有去調查過的,去調查的沒有回來一個,你說氣不氣人?誰到那邊調查過回來的,找個時間私聊。好了,言歸正傳。
  • 清明節,看看老北京令人瞠目的隨葬品
    以至於,我早就看過無數老北京葬禮的照片,就是不知道拿出來合不合適?太不吉利了吧?太喪氣了吧?可是,可是在清明節這天都不能展示一下老北京的喪葬文化,那就更沒日子了。如果這期圖說冒犯了您,請現在就關掉吧~~~~有的時候我真是分不出這是送葬隊伍還是送親隊伍。
  • 披麻戴孝,摔瓦盆,中國的喪禮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並且,中華文明以「孝」治天下,那麼在這其中的喪禮制度便格外的嚴謹、複雜,諸多講究。在農村甚至有專門的行當負責「辦白事」,這些複雜的喪禮到底是從哪裡發展演變來的呢?古人的喪禮又是怎樣的,都有什麼講究呢?封建王朝的皇帝們以「孝」治天下,對於孝道自然大力推崇,因此在官員們有父親或者母親去世的時候必須辭官回家服喪,停止一切娛樂、交際活動,以示哀痛。從黃帝開始制定了喪禮。後來,大禹把「一刀切」似的喪服進一步細化,按照親疏遠近劃分為五個等級,血親重孝,相對來說關係較遠者便從輕服喪。
  • 高規格的待客之道到底有怎樣的講究?
    舉辦這樣高規格的接待,受到邀請的人又豈能影響不深呢?!自然,主人的目的也得以實現,也通過這樣高規格的接待,自然也讓賓客之間有了互動與認識。詩仙李白的詩和那些朋友,不可否認,許多也是在高規格的酒局裡誕生的。
  • 老北京的旗人生活,就是這麼講究!
    旗人有很多規矩,很多講究。☟☟☟旗人對吃的講究旗人一日三餐都是非常講究的。先說說每天的早點。在過去,旗人早晨起床漱口後,先沏上小葉茶或高碎高末,喝完茶才能做事,至今北京老旗人家裡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早點很講究,品種很多:油茶、麵茶、餛飩、包子、粳米粥、丸子湯、炒肝、豆腐腦、炸豆腐、吊爐燒餅、馬蹄燒餅、墩餑餑等等。
  • 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因此,基於傳統喪禮文化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系吳飛教授提出: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這樣的觀點來突出告誡人們傳統喪禮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偏廢。傳統喪禮關聯著傳統文化 在談論到傳統喪禮至今仍然沒有根絕的問題時,吳飛教授回應道:"現代中國人和傳統中國禮樂文明的唯一一個具有實質性的聯繫就在喪禮上面。如果傳統喪禮徹底消失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很難有希望了。"
  • 記憶長河中的皇城根兒歲月,時間衝不淡的老北京印象
    加上劇中操著京腔方言幾個角色的精湛演技,把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和北京人所具備的各類性格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中國歷史上幾代封建王朝的陪都,以及當今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一個縮影。
  • 老北京人,打滷面的講究,您來一碗!
    老北京講究初二要吃麵條,一般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最好是到哥哥姐姐家吃麵,為了交流感情。過去北京人短則三五天,長不過十天半月,總可吃頓炸醬麵,打滷面卻不能如此隨意。按過去老論兒,一般家裡辦壽才打一次滷。
  • AI技術修復上色的老北京火了,從影片內容看可能有這個錯誤
    最近,一段10分鐘的老北京視頻火了,網友點讚超過10萬人次。這段百年前的彩色視頻有著油畫般的質感,人物也更活靈活現,讓老北京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原始視頻比修復過的長4分鐘,幾乎都是街拍,但正是這種隨機記錄,將集市、出行、送葬、買賣、禮儀等老北京的生活方式收錄了進去。
  • 「敲竹槓」和 「臨時抱佛腳」的來歷
    「敲竹槓」和 「臨時抱佛腳」的來歷 2020-12-14 1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爭議,北京文化絕不是裝腔作勢地演!
    重點: 「老北京烤鴨講究武吃」,說著就把甜麵醬灑在了整隻烤鴨上,抱起鴨子直接啃了一口,之後還拿起荷葉餅擦起了嘴。 與這名吃播博主類似,憑藉老北京吃播小視頻裡誇張的演繹,最近,幾位北京的「爺」火了。
  • 老北京爆肚:吃的是講究,解的是饞!
    頭些日子無意間刷到一條視頻,裡邊是所謂「老北京爆肚」,沒來過北京的,沒吃過正宗北京爆肚的人一看,還真以為這就是北京的小吃了呢。
  • 喪禮改革可行嗎?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沒了希望
    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變革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禮節的看重可謂是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遙遠的商朝起,中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古代的禮節中,喪禮與葬禮都是極為重要的。喪禮是對已故的逝者最好的懷念與尊重,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應該丟掉其傳統精華。
  • 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爭議 網友:這能代表老北京?
    熱議:老北京沒有路,全是地道「喲,這不是猴爺嗎!給您請安了!」一段標題為「老北京偶遇行禮」視頻裡,一個穿著T恤的年輕人,單膝下跪給面前的「猴爺」行了個禮。「猴爺」看起來不過三十多歲,但穿的卻是盤口對襟衣,頭戴瓜皮帽,全然不像這個時代的人。評論區裡,有網友大呼「我這是穿越了嗎」,還有人則是看起了熱鬧:「老北京人都這樣嗎?太地道了!」
  • 「敲竹槓」和 「臨時抱佛腳」的來歷(作者:李克剛)
    【角裡閒話】「敲竹槓」和「臨時抱佛腳」的來歷李克剛一些司空見慣的、常掛嘴邊的角裡閒話,如追根去打探其來歷,發覺其中的故事倒也蠻有意思的!比如「敲竹槓」一詞,多半用來比喻憑著惡勢力、強橫霸道,或以某事為藉口來訛詐、索取人家財物。比如:那幾個城裡的小混混幾次三番的總是到處敲竹槓,詐人錢財,最後落得個成了「打黑」對象,「進去」接受審查的下場!那末「敲竹槓」是怎麼來的呢?
  • 《金水橋邊》為您講述「老北京」的那些事兒
    該劇從建國初到文革結束的30年間,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城內動蕩不安、特務猖獗的局勢為背景,講述了老北京一個小四合院裡幾個普通家庭、一群老警察之間的故事。劇中有兩條線索相互交織,貫穿始終。其中一條是小院兒裡三十年中上演的人情冷暖世事變遷,另一條線索則是以錢有根、孫光大等人為代表的一群老北京警察與敵人展開智勇博弈的故事,展現了公安戰線上的生死較量。
  • 農村喪禮中,起棺前為什麼要「摔盆」,到底有什麼講究?
    說起農村的喪禮習俗啊,那可是有很多講究。像是衣著要以黑白素雅為主,作為死者的家屬,還需要披麻戴孝、守靈;參加親戚朋友的葬禮還需要送禮金和花圈等等。但這些習俗當中,又一個很特別,那就是「摔盆」。在農村的喪禮中,有一個流程是把逝者的棺材抬出家門的時候需要「摔盆」,而且這個盆摔得越碎越好。這裡有什麼說法呢?
  • 喪禮中會有摔盆的習俗,如果沒有兒子,誰來摔盆?這裡邊很有講究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我們就有禮儀之邦的說法,「禮」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周代的時候就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說法,古代有五禮「吉、兇、軍、賓、嘉」,吉禮是祭祀之禮、兇禮是喪葬之禮,賓禮迎接賓客的禮儀,嘉禮是冠婚、節慶之禮。
  • 老北京炸醬麵:彼之尋常,我之天堂
    ——這炸醬麵,就是北京人的心頭好、北京飲食文化的至高聖地。手工切的麵條好好的一根是一根,七八碟子、小碗幹炸的面碼,三四瓣蒜,兩根黃瓜,一根下到面裡,一根白嘴,就著這夏日的下午,這人設,妥妥的潘驢鄧小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