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2020-12-24 讀史閱世

泱泱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禮儀之邦,在古老的華夏民族中傳統文化積攢著一代與一代,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歷史階段之間的同一性與連續性,它構成了古老中國久遠的價值觀念、道德信仰、制度與行為方式。

而傳統的喪禮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反映著古代中國的社會生產結構、行為心理特徵、普遍的價值觀與闊大的宇宙觀,它還根植與每個個體之中,孕育著每個個體的民族意識與情感,對人們的道德修養以及社會秩序起著無法替代的關鍵作用。

因此,基於傳統喪禮文化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系吳飛教授提出: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這樣的觀點來突出告誡人們傳統喪禮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偏廢。

喪禮通過培養愛敬之情立安世道人心

《孟子》有言,王道之始——起於民養生喪死無憾。歷史上的喪禮制度對於敦化風俗以及安頓人心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麼喪禮文化到底是怎樣潛移默化地達到安世道人心的作用的呢?  

吳飛教授認為喪禮制度之中寄存著人們"愛"與"敬"的情感,從而使得民德歸厚。他認為愛與敬相輔相成,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表現和保證。

如果沒有後者這種嚴肅認真的"敬"的話,愛是得不到保證的。對於現代中國來說,恰恰是過於強調前者而不強調後者,導致愛無法得到保證了。 

我們知道,每個個體都處於一個社會共同體之中,而人們正是通過文化去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相協調適應,並且由此去構建他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

道德生活來源於社會生活,在社會的群體生活中道德才得以彰顯,而喪禮儀式一方面既可以傳遞與強化集體觀念意識,另一方面也蘊含著族群的內在情感與道德品性。

通過喪禮的複雜象徵性結構,展現人類諸多難以直面的內容"死亡""痛苦"等,從中傳達出"愛"與"敬"的生存主題,正是喪禮文化長期受到人們認可與延續的原因。而也正是喪禮制度延續了愛與敬的情感,達到了安世道人心的作用。

喪禮文化樹立倫理道德  

吳飛教授直言,從歷史經驗來看,喪禮肯定起到了敦化風俗的作用,但現實社會基本放棄了禮儀制度,如若完全不講喪禮文化,倫理敗壞便顯而易見。可見,喪禮制度對於倫理道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從古至今,喪禮制度雖演化不斷,但為父母守孝的觀念依然傳承下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家中成員之間的親情是人們最主要的情感性體驗,而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因而家庭成為了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

《詩·小雅·蓼莪》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可見,家庭對於每個個體來說,影響都是深遠而持久的。

在古代中國,"身"與"家"是難以分離的,《呂氏春秋》中云:"以身為家,以家為國,以國為天下。此四者,異位同本。故聖人之事,廣之則極宇宙、窮日月,約之則無出乎身者也。"社會中蘊含著共有的價值與信仰體系。

喪禮制度就很好地維持了中國傳統社會"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奠定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理念與實踐基礎。傳統喪禮制度將個人、家庭與國家成功地結合到一起,使得社會倫理道德得以鞏固。  

傳統喪禮關聯著傳統文化 

在談論到傳統喪禮至今仍然沒有根絕的問題時,吳飛教授回應道:"現代中國人和傳統中國禮樂文明的唯一一個具有實質性的聯繫就在喪禮上面。如果傳統喪禮徹底消失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很難有希望了。"

傳統喪禮文化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也將面臨泯滅的危險。  

中國傳統的喪禮儀式根植於中國文化,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社會結構,並且與個體的宇宙觀、價值觀、行為模式、心裡特徵緊密聯繫著,可以說,喪禮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百態的縮影。

喪禮制度之所以佔據如此地位,一方面源於"禮"是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習俗行為準則,它極大充實並豐富了禮的內涵與實踐性,另一方面它符合了官方儒家思想中整合個人、家庭、國家關係的要求。

喪禮文化制度具有恆定性與群體性,它將逝去的一代與活著的一代連接在社會的根本結構之中,故而失去喪禮文化,便將失去一個群體性文化,失去中國文化。

現代殯葬改革的問題

近十幾年來中國進入了社會的快速轉型推進時期,伴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中國鄉村社會也在進行著複雜的轉變與重構。

但令人擔憂的是,面對現代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強勢浪潮,中國傳統文化被嚴重擠壓,出現了一系列的異化現象。在中國的鄉村社會中表現得尤為顯著。  

以安徽安慶為例,強制推行的殯儀改革引發了一系列矛盾與駭人聽聞的事件。有報導刊載出,許多老人為了能趕在火葬之前入土為安而紛紛自殺。

這並不是個案,在九十年代時,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並且為了對抗這類行為,當地的政府部門歡迎舉報,最後導致在有民眾舉報後,他們就將屍體挖出來,當場澆汽油燃燒,進而引發了更大的紛爭衝突。

在貴州的某些地方政府,也因殯葬改革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將違規人員抓捕判刑,而當地人也因政府的強硬舉措,有些完全不辦喪事,只偷偷挖個坑把逝去的親人埋葬,也完全不起墳頭。

這一系列因殯葬改革出現的矛盾在各地都屢見不鮮,尤其在鄉村地區反抗更為激烈。而政府有時過於強硬的措施,也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對於因殯葬改革而引發的一系列矛盾,吳飛教授也表達了他的看法:"現在中國的殯葬改革是把人的屍體當成垃圾在處理,殯葬部門就是一個人體垃圾站,它的目的不是維護愛敬之情,不是慎終追遠,而是怎麼儘快把死人處理掉。這種指導思想是完全否定性的、負面的。"

吳飛教授明確地指出了如今殯葬制度改革最大的一個問題,那便是缺乏了人文關懷,完完全全將人當做了物品儀器在處理。而傳統的喪禮制度則寄託了人們深刻的情感,是一種慎終追遠的文化方式,不僅僅是簡單的現代化殯葬制度所能動搖的。

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然離不開傳統的喪禮制度,需要從中找到同樣適應於現代社會的因素,加以利用,使得現代的喪禮殯葬能讓逝者體面,家人得到一定的安慰與寄託。  

吳飛教授對現代喪禮制度的建議  

在具體改革制度方面,吳飛教授提出應該出臺相應的喪假制度,儘管現在有法定的喪假但時間太短,基本是空文規定。

吳飛教授指出:"古代的丁憂制度,除了文化方面的考慮之外,一個直接的考慮也就是對於人情自然的照顧。殯葬改革裡面沒有適當長度的喪假,它完全是從很負面、消極的角度來考慮,而不考慮怎樣讓人度過這段哀痛的時期,怎樣讓人的情緒慢慢恢復過來等等,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故而,吳飛教授認為對於喪假應當適當延長,使得喪親者能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得到恢復,這也是對人情關懷的一個起碼的要求。 

對殯葬行業來說,在一些大城市已經有了對人文關懷的實踐。例如北京的八寶山殯儀館舉辦追悼會,但因儀式方面問題,仍然有不少人依然選擇在家辦喪禮,而後再去火葬場處理死者屍體。

南方也有部分城市的殯儀館裡選擇了偏向傳統喪禮制的方式,靈堂擺放遺體,而家人可以在兩側守靈,接受來自親朋好友的弔唁,期間會舉辦各類儀式來哀悼死者。這種模式將現代與傳統結合,被更多人接受,值得借鑑。

對於現出現的殯葬模式的衝突,吳飛教授最終也表示,目前還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要解決目前困境只能選擇土葬,但對於如今的城市以及未來鄉村發展來說,這仍然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幾千年以來,華夏民族處於一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巨大的背景之下,而傳統的喪禮文化制度因其所蘊含的豐富的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成為人們的心靈紐帶,將人們緊緊聯繫在一起。

傳統喪禮文化貫穿著社會始終,植根於人們的心中,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如北大教授吳飛所言:"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相關焦點

  • 喪禮改革可行嗎?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沒了希望
    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變革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禮節的看重可謂是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遙遠的商朝起,中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古代的禮節中,喪禮與葬禮都是極為重要的。喪禮是對已故的逝者最好的懷念與尊重,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應該丟掉其傳統精華。
  • 北大教授吳飛: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成垃圾來處理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一代與一代的傳承過程中,始終沒有斷的便是這連接一代又一代的傳統文化,它將華夏兒女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雖居住地方有差,始終都來自同一個根,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直到現在,我們依然保持著一些特有的傳統。
  • 北大哲學教授:喪葬是一種慎終追遠的文化,而非人體垃圾處理
    可以說宋代以來的朱子《家禮》中所描述的喪禮框架,直到現在還沒有消失,背後一定有它必然存在的理由。現代中國人和傳統中國禮樂文明的唯一一個具有實質性的聯繫就在喪禮上面。如果傳統喪禮徹底消失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很難有希望了。可到現在,民政部門在推行喪葬改革的時候,依然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 教授觀點 | 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宮玉振:中國傳統領導力哲學
    題記:2020年8月1日,國發院舉辦「北大國發院EMBA論壇第42期暨北大跨文化領導力論壇第16期」活動,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楊壯與宮玉振分別以「西方領導力實質」和「中國領導力哲學」為主題演講並就中西領導力對話。本文根據宮玉振教授的主題演講整理。
  • 北大教授說,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5日下午,在專家就「化解『卡脖子』會不會走入新誤區」的議題展開討論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禁用TikTok和微信,說明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張頤武表示,與科技方面的情況不同,「科技是我們想要,他(美國)不給;文化是我們有些東西到他那兒,他現在高度警覺,不讓我們去,這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
  • 北大教授: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去處理
    到了如今人們的思想得以解放,我國也開始大力提倡更加方便快捷的火葬殯葬制度,由於土葬方式以及入土為安的思想一直根深牢固地紮根於人民心中,因此推行火葬面臨著重重阻礙,然而北大有一位教授卻也反對推行如今的殯葬制度,他認為現如今的殯葬制度太沒有人情味,而他之所以這樣說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 北大教授: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大國,文化之邦。古語說:死生無大事。人一旦將死,就會和家裡的人交代後事,安排一場葬禮,自此人的一生蓋棺定論,走向終結。傳統人們一直奉行"入土為安"而進行土葬,死者要是生前地位和財富較多的話,還會帶著一部分陪葬品放到自己身邊。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很多地方為了節省土地資源和成本而選擇火葬,火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浪費土地,有一定好處。 近期,北大教授吳飛在一次講座中講到: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此觀點一出引發了巨大爭議。
  • 山東大學何中華教授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文化建構
    6月7日上午,中國海洋大學黨委中心組(擴大)舉行第24次專題學習,邀請何中華教授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文化建構。校黨政領導於志剛、吳德星、李耀臻、於宜法、劉貴聚、李巍然、李華軍、王劍敏,校長助理、黨委辦公室主任、校長辦公室主任陳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盧光志等參加學習。廣義的文化,是「人化」,帶有人的烙印何中華教授開宗明義指出他理解的文化,是一種「人化」,帶有人的烙印。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就在兩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北京大學宗教學、哲學教授吳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吳飛教授認為在中國古代冠、婚、喪、祭四禮中喪禮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它承載了後輩對先人的追念與禮敬,喪禮上的悲哀就是和逝者生前情感的延續,具有重要的意義。
  • 北大某教授:中國有很多卑鄙無恥的道德閒漢
    近日關於「北大教授孔慶東精美事件」的新聞一直佔據著各大「熱搜」!公費到美國旅遊的這個北大教授,精美太明顯了吧。北大的教授孔慶東公開發表言論:美國是一個非常適合大家旅遊的國家,地大物博,氣象萬千。要知道,孔慶東是北京大學的教授,竟然在美國旅遊時說出這樣的話!換做誰都覺得驚訝。筆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看了這個之後很氣憤,這是一個北大專家教授的言論嗎? 戴口罩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他所說的「卑鄙無恥的道德閒漢」無非就是說中國有些人管得太多了。
  • 北大教授戴錦華推薦!寒假給孩子看的50部電影
    從在這個意義上說,戴錦華教授認為:它是一本「給孩子的電影」還是「給成年人的電影」,並沒有本質的區隔。「對我來說選擇中文系是沒商量的一件事,不會考慮其他的專業。」戴錦華教授深情回憶道:「那時候從家裡通往北大的路是一條兩邊都是麥田的白楊樹大道,我當時對北大的全部想像,就是沿著這條大道走下去,走出城區,進入北大。」
  • 王雲強教授榮膺中國傳統文化品牌「年度影響力人物獎」
    遊金地訊,日前,由中國品牌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孔子獎章組織委員會等發布的「中國傳統文化品牌榜」揭曉。南京師範大學心裡學院副院長王雲強教授榮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品牌年度影響力人物獎」。王雲強,博士,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加州大學伯克利訪問學者。他學養深厚,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非常深刻的研究與獨到的見解,用心傳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文化精髓。擅長從事人格心理學和道德心理學研究。
  • 北大教授怒批嶽雲鵬沒文化,德雲社霸氣回應:是老先生的東西
    相聲這一門比較傳統的喜劇表演由來歷史悠久,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愛觀看,對老一輩的人來說,是閒暇時享受的一門樂子,讓人瞬間心情變得很輕鬆愉悅。簡單地說相聲會出現各種節目專欄中,甚至在春晚也會常常看到。人紅是非多,卻有人開始看不慣嶽雲鵬的表現,尤其是之前的一位北大的教授「痛批」嶽雲鵬沒有文化,卻經常在舞臺上面卻表演詩詞知識
  • 北大教授孔慶東,發表不當言論遭到質疑,這種素質如何當上教授的
    他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有些重要的地位,他對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無論社會怎麼變化,文化怎麼發展,孔子的儒家學說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對當代社會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孔子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孔子的思想卻能世代相傳。孔子的後人也在不斷的傳播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的後世子孫中不缺乏優秀的人。
  • 歌手樸樹家世曝光:爸媽都是北大教授,他卻只有高中學歷
    很少有人知道,「離經叛道」的樸樹出生在一個高知家庭,父親濮祖蔭是北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還是我國「雙星計劃」發起人之一。母親劉萍同樣任教於北京大學,是中國第一代的計算機女工程師。樸樹出生在北大家屬院,這裡匯聚著全國的學術高端人才,在這裡出生的孩子,其實有一條被寫定的前程路線,那就是北大附小、附中、北大,出國留學,當科學家或留校任教。
  • 北大決定燕京學堂不設在靜園,甘陽劉小楓稱項目是對北大背叛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非常希望搞清楚,北大的「中國的英文中國學」到底和「西方的英文中國學」不同在什麼地方?是因為北大的「英文中國學」堅持中國主體,中國視野,中國立場,中國傳統,中國學問?還是什麼?尤其是,我們特別希望搞清楚,北大主事人根據什麼標準全球招聘「中國的英文中國學家」,而不是「西方的英文中國學家」?
  • 讓玩弄女學生的北大流氓教授見見陽光
    文/劉逸明  在雲南麗江古城,北大教授王學明(化名)和高中生小麗(化名)邂逅,當晚就開房成為情人,兩人年齡相差26歲。隨後,小麗數次來京,在賓館或王學明家裡和王學明幽會。因王學明承諾幫她找學校上北大,小麗義無反顧地跟他好了兩年,終究未能圓大學夢。
  • 北大教授認為知識分子都欠農民的債,毅然辭去教職紮根農村13年
    這個傳統的衛道者以身殉道,他希望能給這個社會一點警醒,連陳獨秀也對他評價道:「(他)是想用對清殉節的精神,來倡導中國的綱常名教,救濟社會的墜落。」這個世界真的會好嗎?梁漱溟窮盡一生,用自己的學識和實踐,努力的讓世界一點點的「往好裡去」。
  • 鶴髮童顏的傳統文化傳承者——顏景松教授,感動河南,感動中國
    二十六年來,老人堅持每周六、周日義務向社會教授傳統文化,累計六千多課時,聽課學生幾十萬人。八部經典,四十萬字,一萬三千多課時,幾十萬學生,面對這些數字,如此大的工作量,許多年輕人都擔心身體吃不消,而如今顏景松依然精神矍爍、鶴髮童顏的與講臺為伴,重複著讀書、寫書、教書這三件事。而問及他養生的秘訣時,老人的回答很風趣。
  • 黃夏蕙破傳統忌諱 舉行"生前喪禮"自備棺材
    近日有傳夏蕙姨將突破傳統忌諱,於7月中舉行「生前喪禮」,她承認此事: 「之前大病一場,以為自己會死,很多朋友以為我真的死去,這次僥倖大難不死,發現生死只是一線之差,好想知如果我死了會怎樣? 所以搞個喪禮,希望所有朋友來送別我。」她透露喪禮不會在殯儀館進行,亦不會收帛金,她會準備好服裝及棺材,到時候再透露有關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