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吳飛: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成垃圾來處理

2020-12-20 文史天下觀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一代與一代的傳承過程中,始終沒有斷的便是這連接一代又一代的傳統文化,它將華夏兒女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雖居住地方有差,始終都來自同一個根,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直到現在,我們依然保持著一些特有的傳統。如婚喪嫁娶,它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著古代社會的歷史變遷,人文特徵,共同傾向;還作為一個紐帶,連接著一個個社會個體的民族意識和普遍情感。因此基於傳統的婚喪嫁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北大哲學系教授吳飛就提出過這樣的一個言論,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沒有了希望。他為什麼要單單將傳統的喪禮文化拎出來講呢?這不僅是在告誡人們喪禮文化的重要性,更在告訴我們一些傳統的風俗文化,不能丟。

1、孝

對於這個喪禮文化,它的起源確實是很早很早的。在最開始的原始社會中,人們也在不斷的發展,從對遠古神話的人物形象的崇拜,再到對自然界動物的崇拜,再到對人類祖先的崇拜。為什麼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已經知道要祖先崇拜了呢,這是有其目的的,他的目的是為了祈福避禍。

這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在當事人去世之後將它埋葬之後,那麼相關人和死者之間的聯繫在怎樣感情思念呢?這個回答很簡單,那就是夢境而來。在原始的社會中確實是這樣子的,用一種託夢的方式,別人是無可得知的,只有做夢的當事人知曉,那麼這個掌管家族的人就按照夢境中的方式對於先人進行固定的祭祀,夢境成了維繫情感的紐帶。後來,隨著儒家思想的發展,逐漸產生了孝文化,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於生者的養和敬,另一個是對於逝者的祭祀和守喪。

《孟子》有這樣一句話,王道之始起於民養生喪死無憾。歷史上的祭祀守喪,對於當時的文化和安撫人的情感方面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吳飛教授也認為,喪禮制度中存在著人們對於祖先的愛和敬,從而使得民德歸厚。

2、喪文化中的倫理道德

從古至今,喪禮文化雖然在不斷地演變,但是守孝的觀念依然傳承了下來。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家族成員之間的感情是人們最主要的感情性體驗,而家庭也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單元,因此它是社會倫理道德的構成基礎。在古代中國,身和家是難以分割的,就有了當時所提出的身體之膚受之父母的說法。喪禮制度很好的維護了傳統社會的家國同構的國家結構,穩定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理念和實踐基礎,它將個人,家庭與國家成功的結合到了一起,使社會倫理道德變得穩固,從而維護社會關係的良性發展。

而在現代社會中,傳統構建起來的社會關係依然存在,喪禮文化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如果不講喪禮文化,那麼倫理道德的敗壞則是必然的,因此它對於抑制社會倫理關係,家庭倫理關係有著積極的作用。

3、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

傳統喪禮屬於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它,傳統文化也不甚完整。

隨著社會的進步,喪禮的形式有一部分被拋棄,有一部分則被傳承了下來。如今的社會關係中,它更多的是一種人們情感的維繫。那麼就有人會產生疑問了,在如今與過去的喪禮文化中的形勢已經大不相同,那他們到底還有什麼樣的聯繫?社會的變遷造成了人們思想觀念發生的變化,在如今的社會裡,火葬,海葬等方式更為流行,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還是會選擇最為保守古老的方式即土葬。喪葬文化中的一些精華部分我們應該保留起來,但對於其中一些糟粕,在現代社會中應該加以剔除。

吳飛教授有自己的見解:"現在中國的殯葬改革是把人的屍體當成垃圾在處理,殯葬部門就是一個人體垃圾站,它的目的不是維護愛敬之情,不是慎終追遠,而是怎麼儘快把死人處理掉。這種指導思想是完全否定性的、負面的。"

它們的形式雖然有著區別,但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卻是一樣的。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喪禮制度,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經濟結構的發展,可以甚至可以說它就是世間百態,人民生活的縮影;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於現如今研究社會也有著一定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直言:這是把人當垃圾!
    隨著封建制度的土崩瓦解,殉葬制度早已不復存在。一直到現在,為去世之人舉辦的殯葬制度則更加文明,不過相比起過去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於土地資源的珍貴,墓地價格飛速上漲,火葬這一新的殯葬制度逐漸流行開來。一直到現在,除了少部分農村地區還在實行土葬以外,大部分地區早已習慣火葬。 在對火葬早已司空見慣的今天,卻有一名北大教授對此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此人名叫吳飛,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吳飛教授認為,雖然火葬的殯葬制度看起來更為合理,但其處理方式很敷衍。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為何這麼說?
    為此流傳下了一套完整且繁瑣的殯葬制度。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下,等級不同的階級殯葬等級和排場也是不同的。不僅如此,古代對於喪葬儀式的重視程度達到了令人訝異的地步。由於許多制度的影響,喪葬儀式通常都操辦的十分隆重與莊重。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於喪葬的儀式感在逐漸簡化。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目的是怎麼儘快處理逝者?
    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殯葬開始慢慢有了各種各樣的形式,發展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制度和文化。可以說殯葬文化的發展是人的尊嚴意識、道德感、自我價值、傳承、教育、人情味的不斷進化。 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殯葬文化裡,老一輩的人去世後,要有一個像樣的喪禮,以表明後人對他的尊重,也是盡最後一份孝道。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講究土葬,老人們認為人一定要入土為安,還有一些較為激進的人認為屍體火化屬於橫死,會化為厲鬼殃及子孫後代。 此後,又有很多人反應火葬費用以及墓地費用漲得太快,無法接受,也開始要求恢復土葬形式。就在兩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北京大學宗教學、哲學教授吳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 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因此,基於傳統喪禮文化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系吳飛教授提出: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這樣的觀點來突出告誡人們傳統喪禮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偏廢。對於因殯葬改革而引發的一系列矛盾,吳飛教授也表達了他的看法:"現在中國的殯葬改革是把人的屍體當成垃圾在處理,殯葬部門就是一個人體垃圾站,它的目的不是維護愛敬之情,不是慎終追遠,而是怎麼儘快把死人處理掉。這種指導思想是完全否定性的、負面的。"
  • 北大哲學教授:喪葬是一種慎終追遠的文化,而非人體垃圾處理
    所以很難通過史料的研究來證實或者證偽禮制對社會的作用。但是現在就很明顯,現實社會基本放棄了禮儀制度,我們完全不講這些,你就可以明顯看到倫理是如何敗壞了。王淇:前段時間,安徽安慶強行推行的殯葬改革引發了很多矛盾,許多老人為了趕在火葬推行之前入土為安紛紛自殺,您怎麼看這一現象?當代中國的喪葬改革存在哪些問題?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人死則煙消雲散,不過人們總喜歡留下墓志銘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葬禮基本都是會將遺體放入到一個棺材裡面,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中國,這樣的土葬方式就是以前比較流行的一種風俗,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一種的文明。
  • 人死后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去處理
    由此可見古人對於入土為安的重視程度,因此土葬在我國持續了有上千年之久,然而經過殯葬制度的改革,如今我國提倡火葬制度。其實殯葬這兩個字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意思,「殯」是死者入殮等待安葬,而「葬」則是掩埋屍體的意思,殯葬制度起源於原始人類社會,由於當時人類的思維受到時代的限制,不清楚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繫。
  • 北大教授吳飛義:火葬把人就像垃圾一樣燒掉,只是處理屍體!
    出生與去世對於每個人來講無疑都是最大的兩件事。殯,葬,二字具有不同含義,"殯"是亡者入斂等待安葬;"葬"是埋葬屍體,自周朝起就是一種安慰死者的祭祀儀式。我國土葬持續了有幾千年之久,經過殯葬制度改革,如今倡導火葬。
  • 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火葬哪點好?
    然而,對於火葬替代土葬,80%以上的農民,尤其是老一輩的人不能夠接受,並堅決反對!眾所周知,老人們講究「入土為安」,即便被專家吹捧得天花亂墜,從內心當中也堅決抵制,不願意接受火葬。其實,反對火葬的人不只是農民自身,北大的教授吳飛也曾明確表示:人不是垃圾,與火葬相比,我更願意支持土葬。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土葬該不該被廢除?
    眾所周知,在原始社會中,火種是非常重要的,掌管火種的人往往在群體中擁有極高的地位,若是從這方面去考量,在遠古時期,能夠享受火葬的人物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物。
  • 寵物過世如何處理?長沙有了專門殯葬服務
    寵物過世如何處理?長沙有了專門殯葬服務 2015-03-27來源:瀟湘晨報 在長沙南湖寵物市場內,一家專門從事寵物殯葬服務的公司已悄悄掛牌,今後市民如果有寵物屍體不知如何處理,也許可以交給他們處理。
  • 寵物過世後為何需要選擇寵物殯葬|寵物善終的好處|TIANPET天寵
    越來越多當代的年輕人養起了寵物當成朋友來陪伴自己,對於現在繁忙的都市生活而言養寵物不僅是一件可以舒緩壓力,更讓許多單身小資回到家中不再感到那麼孤單。還有孤獨的老人養寵物也會把它當成自己的兒女一樣陪伴著。但有一句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的一生會在不斷的告別中度過,學會和朋友家人告別的同時也要學會和寵物告別。
  • 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沒了希望
    其中北大教授吳飛更是指出:沒有我們自己傳統的喪禮,那就意味著我們的中國文化沒有了希望。在他看來,喪禮是我們現代人與古老的傳統文化唯一一個具有實質性聯繫的。歷史悠久的傳統喪葬文化吳飛是我國對喪禮宗教研究領域的專家,他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現為北京大學的哲學系教授。
  • 北大教授: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近期,北大教授吳飛在一次講座中講到: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此觀點一出引發了巨大爭議。支持的人認為把土葬改為火葬又好保存,又不佔用公共資源,又可以避免大操大辦帶來的鋪張浪費,是很好的。反對者認為:人本來就是要入土為安的。而且保護好死者的整體性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孝道的一種體現,如果把人火化草草了事,那還有什麼禮儀可言呢?
  • 寵物過世如何處理?長沙有了專門殯葬服務(圖)
    3月26日,市民王先生爆料,稱在長沙南湖寵物市場內,一家專門從事寵物殯葬服務的公司已悄悄掛牌,今後市民如果有寵物屍體不知如何處理,也許可以交給他們處理。  當天,瀟湘晨報記者前往南湖寵物市場實地探訪,了解到這是最近註冊成立的一家動物無害化處理服務公司。  「三年前就想做這個事了。」
  • 國家提倡過世後實行火葬制度,可是為什麼還有人仍然選擇土葬呢?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為了節約土地,拿出更多的土地用於耕種,就一直大力宣揚火葬制度,到今天為止,其實此制度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大部分在城市內生活的人們,已經慢慢接受了火葬,可是在一些偏遠農村地區,或者是一些年紀較大的老人們,還是在生前就一直遺囑後代一定要「入土為安 」,其中到底是何原因呢?
  • 臺寵物殯葬成新興產業:往生處理人有它也有
    「這是『妹妹』最愛吃的牛排、肋骨、雞腿、雞排,牠平常最愛吃肉,為了它的健康,我們平常都不讓牠吃太油膩,現在它走了,我煮了一桌好菜,希望它吃個飽…」張文玲口中的「妹妹」,是她養了16年的狗。依據臺大獸醫系教授費昌勇調查,全臺家犬數約113萬多隻,家貓數21.6萬多隻,飼主疼惜寵物希望它一路好走的心情與需求下,坊間寵物安樂園、寵物墓園、寵物納骨塔等應運而生,寵物牌位、生前契約、樹灑葬、寵物遺體美容、寵物冥紙等應有盡有,「寵物殯葬業」已成另一個新興產業。
  • 寶樹|與吳飛對話《三體》的哲學:在黑暗森林中探索生命深度
    吳飛教授與我算是素識。2005年,他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入北大哲學系執教,其時我在系裡讀研,雖未選過吳老師的課,但也有幸結識,略有師生之誼。記得碩士論文中有一章節分析柏拉圖的《斐多》,正好當時吳老師發表了相關的長篇論文,是我重要的參考資料,受益匪淺,相關問題也曾向吳老師當面請教過。我畢業後遠赴海外留學,後來「不務正業」,乾脆寫起了科幻小說,但對吳老師的學術軌跡,也有所關注。
  • 「垃圾圍城」「垃圾圍村」 垃圾處理「困」在何處?
    值得重申的是,我們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我國的垃圾處理,成就要充分肯定,問題也應毫不規避。  其次,要平衡好垃圾處理當務之急與久久為功之間的關係。  對於我國大部分區域,垃圾處理設施能力建設、結構優化與水平提升依然是當務之急,分類減量是久久為功的慢工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