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一代與一代的傳承過程中,始終沒有斷的便是這連接一代又一代的傳統文化,它將華夏兒女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雖居住地方有差,始終都來自同一個根,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直到現在,我們依然保持著一些特有的傳統。如婚喪嫁娶,它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著古代社會的歷史變遷,人文特徵,共同傾向;還作為一個紐帶,連接著一個個社會個體的民族意識和普遍情感。因此基於傳統的婚喪嫁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北大哲學系教授吳飛就提出過這樣的一個言論,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沒有了希望。他為什麼要單單將傳統的喪禮文化拎出來講呢?這不僅是在告誡人們喪禮文化的重要性,更在告訴我們一些傳統的風俗文化,不能丟。
1、孝
對於這個喪禮文化,它的起源確實是很早很早的。在最開始的原始社會中,人們也在不斷的發展,從對遠古神話的人物形象的崇拜,再到對自然界動物的崇拜,再到對人類祖先的崇拜。為什麼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已經知道要祖先崇拜了呢,這是有其目的的,他的目的是為了祈福避禍。
這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在當事人去世之後將它埋葬之後,那麼相關人和死者之間的聯繫在怎樣感情思念呢?這個回答很簡單,那就是夢境而來。在原始的社會中確實是這樣子的,用一種託夢的方式,別人是無可得知的,只有做夢的當事人知曉,那麼這個掌管家族的人就按照夢境中的方式對於先人進行固定的祭祀,夢境成了維繫情感的紐帶。後來,隨著儒家思想的發展,逐漸產生了孝文化,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於生者的養和敬,另一個是對於逝者的祭祀和守喪。
《孟子》有這樣一句話,王道之始起於民養生喪死無憾。歷史上的祭祀守喪,對於當時的文化和安撫人的情感方面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吳飛教授也認為,喪禮制度中存在著人們對於祖先的愛和敬,從而使得民德歸厚。
2、喪文化中的倫理道德
從古至今,喪禮文化雖然在不斷地演變,但是守孝的觀念依然傳承了下來。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家族成員之間的感情是人們最主要的感情性體驗,而家庭也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單元,因此它是社會倫理道德的構成基礎。在古代中國,身和家是難以分割的,就有了當時所提出的身體之膚受之父母的說法。喪禮制度很好的維護了傳統社會的家國同構的國家結構,穩定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理念和實踐基礎,它將個人,家庭與國家成功的結合到了一起,使社會倫理道德變得穩固,從而維護社會關係的良性發展。
而在現代社會中,傳統構建起來的社會關係依然存在,喪禮文化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如果不講喪禮文化,那麼倫理道德的敗壞則是必然的,因此它對於抑制社會倫理關係,家庭倫理關係有著積極的作用。
3、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
傳統喪禮屬於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它,傳統文化也不甚完整。
隨著社會的進步,喪禮的形式有一部分被拋棄,有一部分則被傳承了下來。如今的社會關係中,它更多的是一種人們情感的維繫。那麼就有人會產生疑問了,在如今與過去的喪禮文化中的形勢已經大不相同,那他們到底還有什麼樣的聯繫?社會的變遷造成了人們思想觀念發生的變化,在如今的社會裡,火葬,海葬等方式更為流行,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還是會選擇最為保守古老的方式即土葬。喪葬文化中的一些精華部分我們應該保留起來,但對於其中一些糟粕,在現代社會中應該加以剔除。
吳飛教授有自己的見解:"現在中國的殯葬改革是把人的屍體當成垃圾在處理,殯葬部門就是一個人體垃圾站,它的目的不是維護愛敬之情,不是慎終追遠,而是怎麼儘快把死人處理掉。這種指導思想是完全否定性的、負面的。"
它們的形式雖然有著區別,但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卻是一樣的。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喪禮制度,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經濟結構的發展,可以甚至可以說它就是世間百態,人民生活的縮影;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於現如今研究社會也有著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