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2021-01-18 羊王

人死則煙消雲散,不過人們總喜歡留下墓志銘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葬禮基本都是會將遺體放入到一個棺材裡面,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中國,這樣的土葬方式就是以前比較流行的一種風俗,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一種的文明。

古人講究入土為安,並且這樣的講究也流傳至今,在《周禮》中就曾說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土葬是一種孝順,《禮運》也說:「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從這些記載中,我們也看出,古代人對於土葬是十分看重的,我國貴為禮儀之邦,在古人所流傳下來的規矩中就有要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棺槨必重,衣食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以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尤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句話流傳至今,很多人更是不敢違背。

但是土葬這樣的傳統也正在被逐漸打破,由原來的土葬實行火葬,現在城市基本已經全面實行,而在農村也已經在各地實行多年,當然有些地方可能還沒有全面推廣,而實行火葬其目的就是為了節省土地資源,減少農村喪葬中的一些陋習行為,大家都知道,這農村的土葬基本都是需要一個墓穴,這樣的情景在農村也比較多見,不管是山上還是耕地裡都能看到很多的墳頭,而這樣一來耕地就會減少墳頭卻在不斷的增加,另外土葬所帶來的很多習俗中不乏有眾多的陋習,比如說喪事中一些節目表演,還有大操大辦等等,更甚至有些帶有迷信的色彩,所以有專家認為,由土葬實行火葬。

當然實行火葬之後,最有怨言的自然是很多農民朋友,因為這土葬已經實行了幾千年了,現在突然讓他們去改變,首先是觀念上不能認可,無法邁出這一步,尤其一些農村老人他們害怕火葬,擔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所以都會事先告知子女千萬不要把自己火葬,大家看到電影《孝子賢孫伺候著》吧,其中裡面就講訴土葬與火葬的矛盾。

北大哲學系的吳飛教授

然而不光是農民對於土葬無法接受,另外也有專家覺得並不是說土葬就不好,北大哲學系的吳飛教授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吳飛教授畢業於美國的哈佛大學,是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且對於中西文化和習俗比較了解的專家,早在2007年的時候,他就關注喪葬問題,而對於目前的火葬他認為並不是完全可行,把遺體火化,那麼這就如同把人當成垃圾燒,然後一群親朋好友前來弔唁轉一圈就結束了,顯然失去了原來的中華傳統,火葬完再入棺等於二葬,火葬哪裡好呢?另外火葬在農村也並不能一概而論,在難農村火葬難以開展的主要原因:

1、火葬後依然實行的還是土葬,屬於二葬多此一舉

現在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墓地,那麼雖然實行火葬了,可問題是火葬之後很多人還要購買一個骨灰盒,再埋入到墓地裡,在農村更是需要將骨灰盒再放入棺材裡面,那麼這樣的做法和直接土葬又有何區別呢?關鍵現在又增加骨灰盒和火化這兩項費用,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2、入土為安早就深入人心

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人所遵循的還是老一輩的傳統,比如說過年的時候拜年磕頭等等,而「入土為安」這也是一種傳統,並且這樣的傳統思想早就深入人心,不管你是官大多大還是多富有,現在不都是遵循的入土為安嗎?在農村,很多人也認為入土為安就是一種孝順,過年過節的時候還能上墳進行祭祀,另外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農村過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不遠千裡回家和親戚朋友去祭祀先人,這個時候大家不管再忙都會聚到一起,實際這種祭祀不能說是迷信,因為在國外同樣也有。

3、火葬與少數民族信仰衝突

尊重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這是眾人皆知的,不過有些少數民族在喪葬上也比較特殊,比如有的地方使用的是懸棺葬禮,還有的少數民族覺得土葬之後才能得到祖先的庇佑,祭祀的時候能讓先人聽到自己的心聲,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和信仰,比如說回族不吃豬肉一個道理,如果強制執行可能會和有些具有特色的傳統的民族出現衝突。

實際上殯葬改革有些專家有著不同意見覺得不能一刀切,有些人可能接受的教育和環境不同,能認可,但是大多人卻不能認可,像在農村,很多農民覺得這是老輩人傳下的傳統,不能在自己手裡改變,當然火葬也是出於節約土地,對於吳飛教授的話,不少農民都覺得能認可,並且也說出了農民的心聲,那麼大家對此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留言參與評論。

相關焦點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直言:這是把人當垃圾!
    古代的殉葬制度較為慘絕人寰,其起源於奴隸社會,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後陪葬的。自兩漢起,主要以後宮活人為帝王殉葬,至元代達到鼎盛時期。一直到明朝明英宗時期,才開始被廢除,到清朝康熙帝時,明令廢止殉葬制度。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為何這麼說?
    北大教授的火葬觀點但是火葬真的就沒有缺點嗎?在人們逐漸認識到火葬的必要性時,一名北京大學的教授就站出來提出了相反的觀點。這位教授叫做吳飛,是一位哲學系的教授,他通過對傳統喪葬制度的研究,將火葬的不足之處點了出來。
  • 人死后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去處理
    由此可見古人對於入土為安的重視程度,因此土葬在我國持續了有上千年之久,然而經過殯葬制度的改革,如今我國提倡火葬制度。其實殯葬這兩個字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意思,「殯」是死者入殮等待安葬,而「葬」則是掩埋屍體的意思,殯葬制度起源於原始人類社會,由於當時人類的思維受到時代的限制,不清楚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繫。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土葬該不該被廢除?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的使用,現如今,火葬逐漸代替了土葬,提倡喪事從簡。 火葬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位於我國甘肅的寺窪遺址中出土了6座豎穴坑墓,葬式為火葬後將骨灰裝人旅中埋葬、仰身直肢葬、亂骨葬3種。而寺窪文化距今約有4000~5000年的歷史。
  • 北大教授吳飛義:火葬把人就像垃圾一樣燒掉,只是處理屍體!
    出生與去世對於每個人來講無疑都是最大的兩件事。殯,葬,二字具有不同含義,"殯"是亡者入斂等待安葬;"葬"是埋葬屍體,自周朝起就是一種安慰死者的祭祀儀式。我國土葬持續了有幾千年之久,經過殯葬制度改革,如今倡導火葬。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暴漲,為了節約耕種土地同時控制封建迷信,大力推行火葬形式。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城市裡火葬形式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講究土葬,老人們認為人一定要入土為安,還有一些較為激進的人認為屍體火化屬於橫死,會化為厲鬼殃及子孫後代。
  • 喪葬勢要改革,土葬被取代?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火葬哪點好?
    然而,對於火葬替代土葬,80%以上的農民,尤其是老一輩的人不能夠接受,並堅決反對!眾所周知,老人們講究「入土為安」,即便被專家吹捧得天花亂墜,從內心當中也堅決抵制,不願意接受火葬。其實,反對火葬的人不只是農民自身,北大的教授吳飛也曾明確表示:人不是垃圾,與火葬相比,我更願意支持土葬。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目的是怎麼儘快處理逝者?
    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殯葬開始慢慢有了各種各樣的形式,發展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制度和文化。可以說殯葬文化的發展是人的尊嚴意識、道德感、自我價值、傳承、教育、人情味的不斷進化。 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殯葬文化裡,老一輩的人去世後,要有一個像樣的喪禮,以表明後人對他的尊重,也是盡最後一份孝道。
  • 農村喪葬改革!火葬將全面取代土葬?北京專家怒批:是把人當垃圾
    在喪葬禮儀改革中,就已經有8多個地區作為火葬試點改革地區,但是並土葬的習俗流傳了幾千年,因此在這些條例施行之初,就遭到了一些人的抵制,而且持抵制和反對態度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認為火葬並不可取,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點,火葬也同樣需要地方來進行統一管理,因此火葬並不能徹底節約土地資源,而且火葬同樣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也需要建造一定規模的陵園來安置這些骨灰,因此說火葬節約用地也是一項無稽之談
  •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農村如果沒有土葬自然是最好,而火葬是最為有效解決土葬問題的途徑之一。但是需要大力倡導,循序漸進推動農村殯葬,一刀切廢除土葬,全部施行火葬不可另外,還需要避免火化土葬的問題。
  • 北大教授: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人一旦將死,就會和家裡的人交代後事,安排一場葬禮,自此人的一生蓋棺定論,走向終結。傳統人們一直奉行"入土為安"而進行土葬,死者要是生前地位和財富較多的話,還會帶著一部分陪葬品放到自己身邊。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很多地方為了節省土地資源和成本而選擇火葬,火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浪費土地,有一定好處。
  • 全國推行火葬後,看看各地實行情況如何?
    新鄉某縣實行情況:新鄉是今年7月1日開始實行全部火葬規定,至7月10日。徐營鎮遺體火化2例;城關鎮 已報告人員亡故信息3例,火化3例;太山鎮 已報告人員亡故信息4例,火化2例;大新莊鄉 7月1日以來,共亡故3人,2人自覺火化,1人先偷埋後被火化。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作者:黟靈今日,一則「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別把人當垃圾燒」的消息引發熱議。思想跟不上前衛的我也是非常關注。畢竟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是我們民族幾千年的傳統,要讓每個人心甘情願地接受火葬,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 國家提倡過世後實行火葬制度,可是為什麼還有人仍然選擇土葬呢?
    上了年紀的老一輩,對於他們來說,入土為安的傳統已經牢牢的刻在了他們心裡,都不敢亂去變動老祖宗的規矩;而對於那些偏遠地區的人們呢,由於接受教育的水平較低,對於過世後要進行火葬,內心都是很害怕的,在臨終前,都會把子女交到身邊,交待好一定要土葬,作為後輩來說,一般都會遵從父母的遺願,讓他們入土為安;火葬收費較高,且墓園的公墓價格也跟隨房價水漲船高。
  • 農村即將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你能接受嗎?
    農村全面實行火葬,阿坤難以接受,但貌似沒有什麼用。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土地越來越重視,佔地的墳也引起了人注意,有人說,農村的墳墓嚴重侵佔浪費土地,為此,應該全面效仿國外,立即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對此阿坤感到很悲痛。阿坤十分尊重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入土為安落葉歸根,這些俗語十分看重,突然要改為火葬,恐怕農村很多人和阿坤一樣,真的很難接受,阿坤覺著不能接受的原因如下。
  • 「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
    導讀:「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自古我國就有這麼一句俗話,那就是「入土為安」,無論是客死他鄉還是壽終正寢,都是依照當地的習俗進行土葬,全國的這個習俗是統一的,無論在哪裡都能見到土葬,土葬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傳統意識,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推出了
  • 一位教授提出要恢復土葬,對於此事你怎麼看?
    我國的主流喪葬習俗是土葬,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推行火葬,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火葬破除了封建迷信,打擊了鬼神論,節約了土地,減少了喪葬流程,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但近些年來,火葬的弊端日益突顯:環境汙染、費用過高、侵佔耕地、喪禮文化消失等等,並且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引發了人們更深地思考:人應該被當作垃圾燒掉嗎?
  • 人死后土葬好還是火葬好,來看看專家怎麼說的
    人終有一死,死後啥玩意兒都帶不走。這種思想流行於現代,尤其流行於年輕人當中,然而在遙遠的過去,無論是有文化的或者沒文化的都認為人死後還可以繼續享福,活著的時候享受的東西只要死後葬的妥當依然可以繼續享用,這一點從古代王孫貴族建造的墓穴不難看出。
  • 農村老人為啥堅持土葬而不想火葬?土葬和火葬各有什麼優缺呢?
    落葉歸根是幾千年來田園農村的習俗,曾經有部趙本山主演電影《落葉歸根》更是將這一傳統習俗很好的展示出來。在很多農村地區,依舊是土葬較為流行,即使當地建設的有火葬場,也鮮有農村老人願意火葬?到底為啥農村老人堅持土葬而不想火葬?土葬和火葬各有什麼優缺呢?
  • 師宗縣:氣清景明慎終追遠 殯葬改革見實效
    「入土為安」是中國人的傳統風俗,但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們逐漸意識到,土葬要佔用大量的農田耕地,並且破壞了環境,殯葬改革勢在必行。2018年4月23日,師宗縣發布《關於依法推進殯葬改革的通告》,依法將36個村(社)劃為火葬區,於2018年6月1日正式實施。實施以來,師宗縣不斷深化殯葬和祭祀改革,大力推行火葬、實施惠民殯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