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終有一死,死後啥玩意兒都帶不走。這種思想流行於現代,尤其流行於年輕人當中,然而在遙遠的過去,無論是有文化的或者沒文化的都認為人死後還可以繼續享福,活著的時候享受的東西只要死後葬的妥當依然可以繼續享用,這一點從古代王孫貴族建造的墓穴不難看出。
如今是網絡娛樂時代,很多網劇紛紛湧出,其中「盜墓」系列的影視很令人喜歡,緊張刺激的故事情節足足讓觀眾過了把癮。這些「墓」正是古代那些有錢有權的人為了死後依舊享福所建設的死後「天堂」。這裡就不得不說古代所流行的葬法,大多數人選擇土葬,因為落葉歸根,選擇土葬的思想多數和「靈魂不滅」有很大關聯。其實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人死之後到底是個什麼場景,沒死過不知道,只能瞎猜。佛教等宗教認為人死之後有靈魂,所以分出個陽間陰間,當然這些只是傳統文化中的說法,在如今這個科學的時代裡,一切講究實事求是,封建迷信那一套早已是過去式。
可這種思想來源於近代,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所以大多數人也就不在乎死後怎麼處置肉體,很早以前都實行土葬,塵歸塵土歸土,就像鯨落一樣,人死之後肉體中的能量依然可以回饋大自然。當然這種非常高尚的想法很多人並不具備,人心的自私和貪婪只會想著保存這副肉體回歸自然,說不定機緣巧合下靈魂可以不滅甚至可以投胎轉世重新來過。古代關於這方面的典籍多不勝數,雖然我們現在看很不切實際,像是精神病研究出的東西。
但不論怎麼講土葬這一習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所代表的含義是非常獨特的,生要體面死了更不能馬虎。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只要物質條件不錯的階級都會以體面甚至奢華的方式來處理身後事。那些獨特的葬品和習俗為現在考古研究起了很大幫助。然而到了如今這個年代,大家更注重物質上的發展,因此很現實的事情出來了,土地不夠用,如果死後都埋在土地裡,那還怎麼建設發展,於是採用火葬的方式處理軀體。
對此很多人接受了,可隨著火葬費用的越來越高,城市公墓價格的離譜,再加上火葬對環境的汙染,北大教授吳飛提出了專業看法。土葬是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的,如今這個時代太過追求物質,傳統文化一刀切,無論是糟粕還是精華統統拋棄了,最主要就是我們信仰上的缺失。中國的信仰根本上是祖先信仰,以前土葬心中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不敢違背祖宗的意願,那個良知還在。如今一把火燒光了,一句人死如燈滅把良知也澆滅了。恢復土葬往深的方向想是為了喚醒人們心中的那些良知,不要整天就為了個錢互相算計,也得反思反思自己行為的好壞,能不能對得起祖宗。
另外還有一點,如今火葬成本太高而且造成了環境汙染最重要的是某些城市活人住的房子已經貴得很離譜了,死後骨灰安放的地方貴得更是過分,如今形式就是這樣,火葬恐怕已經不適合如今的發展形勢。現在甚至都出現了「冰葬」這個形式,在極低溫度下將肉體粉碎成小顆粒,這樣既環保又衛生。果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改變的不只是物質的形態連人的意識形態也發生了重大改變。
所以說,土葬、火葬、冰葬等等哪一種更能讓人安心了,這個都是活人折騰的事,死後哪管這些。目前這些事情只需看看就好了,真有那麼一天自己不安排也自有人安排,活這一世問心無愧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