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土葬好還是火葬好,來看看專家怎麼說的

2020-11-20 止一為正

人終有一死,死後啥玩意兒都帶不走。這種思想流行於現代,尤其流行於年輕人當中,然而在遙遠的過去,無論是有文化的或者沒文化的都認為人死後還可以繼續享福,活著的時候享受的東西只要死後葬的妥當依然可以繼續享用,這一點從古代王孫貴族建造的墓穴不難看出。

如今是網絡娛樂時代,很多網劇紛紛湧出,其中「盜墓」系列的影視很令人喜歡,緊張刺激的故事情節足足讓觀眾過了把癮。這些「墓」正是古代那些有錢有權的人為了死後依舊享福所建設的死後「天堂」。這裡就不得不說古代所流行的葬法,大多數人選擇土葬,因為落葉歸根,選擇土葬的思想多數和「靈魂不滅」有很大關聯。其實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人死之後到底是個什麼場景,沒死過不知道,只能瞎猜。佛教等宗教認為人死之後有靈魂,所以分出個陽間陰間,當然這些只是傳統文化中的說法,在如今這個科學的時代裡,一切講究實事求是,封建迷信那一套早已是過去式。

可這種思想來源於近代,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所以大多數人也就不在乎死後怎麼處置肉體,很早以前都實行土葬,塵歸塵土歸土,就像鯨落一樣,人死之後肉體中的能量依然可以回饋大自然。當然這種非常高尚的想法很多人並不具備,人心的自私和貪婪只會想著保存這副肉體回歸自然,說不定機緣巧合下靈魂可以不滅甚至可以投胎轉世重新來過。古代關於這方面的典籍多不勝數,雖然我們現在看很不切實際,像是精神病研究出的東西。

但不論怎麼講土葬這一習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所代表的含義是非常獨特的,生要體面死了更不能馬虎。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只要物質條件不錯的階級都會以體面甚至奢華的方式來處理身後事。那些獨特的葬品和習俗為現在考古研究起了很大幫助。然而到了如今這個年代,大家更注重物質上的發展,因此很現實的事情出來了,土地不夠用,如果死後都埋在土地裡,那還怎麼建設發展,於是採用火葬的方式處理軀體。

對此很多人接受了,可隨著火葬費用的越來越高,城市公墓價格的離譜,再加上火葬對環境的汙染,北大教授吳飛提出了專業看法。土葬是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的,如今這個時代太過追求物質,傳統文化一刀切,無論是糟粕還是精華統統拋棄了,最主要就是我們信仰上的缺失。中國的信仰根本上是祖先信仰,以前土葬心中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不敢違背祖宗的意願,那個良知還在。如今一把火燒光了,一句人死如燈滅把良知也澆滅了。恢復土葬往深的方向想是為了喚醒人們心中的那些良知,不要整天就為了個錢互相算計,也得反思反思自己行為的好壞,能不能對得起祖宗。

另外還有一點,如今火葬成本太高而且造成了環境汙染最重要的是某些城市活人住的房子已經貴得很離譜了,死後骨灰安放的地方貴得更是過分,如今形式就是這樣,火葬恐怕已經不適合如今的發展形勢。現在甚至都出現了「冰葬」這個形式,在極低溫度下將肉體粉碎成小顆粒,這樣既環保又衛生。果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改變的不只是物質的形態連人的意識形態也發生了重大改變。

所以說,土葬、火葬、冰葬等等哪一種更能讓人安心了,這個都是活人折騰的事,死後哪管這些。目前這些事情只需看看就好了,真有那麼一天自己不安排也自有人安排,活這一世問心無愧就好了。

相關焦點

  • 人死后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去處理
    然而隨著原始人類逐漸對生死這類概念有了明確的感悟之後,靈魂觀念也隨之確立起來,並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這一觀念後來演變成為鬼魂崇拜,因此安葬死者以及在安葬過程中舉行複雜的祭祀儀式也就應運而生。到了如今人們的思想得以解放,我國也開始大力提倡更加方便快捷的火葬殯葬制度,由於土葬方式以及入土為安的思想一直根深牢固地紮根於人民心中,因此推行火葬面臨著重重阻礙,然而北大有一位教授卻也反對推行如今的殯葬制度,他認為現如今的殯葬制度太沒有人情味,而他之所以這樣說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 「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
    導讀:「火葬」難實行,農民寧願被罰也要「土葬」,專家:舊俗難破自古我國就有這麼一句俗話,那就是「入土為安」,無論是客死他鄉還是壽終正寢,都是依照當地的習俗進行土葬,全國的這個習俗是統一的,無論在哪裡都能見到土葬,土葬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傳統意識,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推出了
  • 喪葬勢要改革,土葬被取代?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火葬哪點好?
    土葬是農村的一項從古代沿襲至今的喪葬習俗,早已深入人心,被農民所接受。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土葬的弊端也愈發凸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土葬需佔用土地,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有專家提議,全面禁止土葬,轉而推行火葬,以避免大量良田成為墓地!
  • 北大教授: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近期,北大教授吳飛在一次講座中講到: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此觀點一出引發了巨大爭議。支持的人認為把土葬改為火葬又好保存,又不佔用公共資源,又可以避免大操大辦帶來的鋪張浪費,是很好的。反對者認為:人本來就是要入土為安的。而且保護好死者的整體性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孝道的一種體現,如果把人火化草草了事,那還有什麼禮儀可言呢?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人死則煙消雲散,不過人們總喜歡留下墓志銘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葬禮基本都是會將遺體放入到一個棺材裡面,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中國,這樣的土葬方式就是以前比較流行的一種風俗,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一種的文明。
  • 農村老人為啥堅持土葬而不想火葬?土葬和火葬各有什麼優缺呢?
    落葉歸根是幾千年來田園農村的習俗,曾經有部趙本山主演電影《落葉歸根》更是將這一傳統習俗很好的展示出來。在很多農村地區,依舊是土葬較為流行,即使當地建設的有火葬場,也鮮有農村老人願意火葬?到底為啥農村老人堅持土葬而不想火葬?土葬和火葬各有什麼優缺呢?
  • 火葬、土葬之爭還未定論,3種怪風氣又來,第一種讓人很受傷
    人死之後之所以要土葬,也與人們的土地情結有關,在農民的思想中,死者的身體不能毀損,毀損死者的身體是大不敬的行為。故土葬在農村一直是主流的喪葬方式,火葬則讓人難以接受。近年來,國家提倡移風易俗,提倡土葬改火葬,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土葬改火葬之後,首先可以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不會造成土地浪費。
  • 火葬將全面取代土葬?北京專家怒批:是把人當垃圾
    而且在傳統的喪葬禮儀中,最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如何選陰宅,如何進行土葬了。雖然現在不少地方已經提倡火葬,但還是有很多持傳統意見的人對火葬並不看好,甚至引起了紛爭。在喪葬禮儀改革中,就已經有8多個地區作為火葬試點改革地區,但是並土葬的習俗流傳了幾千年,因此在這些條例施行之初,就遭到了一些人的抵制,而且持抵制和反對態度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認為火葬並不可取,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點,火葬也同樣需要地方來進行統一管理,因此火葬並不能徹底節約土地資源,而且火葬同樣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也需要建造一定規模的陵園來安置這些骨灰,因此說火葬節約用地也是一項無稽之談
  • 農村即將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你能接受嗎?
    農村全面實行火葬,阿坤難以接受,但貌似沒有什麼用。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土地越來越重視,佔地的墳也引起了人注意,有人說,農村的墳墓嚴重侵佔浪費土地,為此,應該全面效仿國外,立即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對此阿坤感到很悲痛。阿坤十分尊重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入土為安落葉歸根,這些俗語十分看重,突然要改為火葬,恐怕農村很多人和阿坤一樣,真的很難接受,阿坤覺著不能接受的原因如下。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為何這麼說?
    對於死亡人們都是心懷畏懼的,但是對於人死後會如何,千百年來,國人從未停止過探尋。在我們的傳統神話中,人死後會進到陰間,有陰曹地府。生死簿掌握著人間的生死,還會有判定官評判人的好壞。土葬變火葬,是時代進步的體現。從提倡這一制度以來,就受到許多市民的大力支持。質本潔來還潔去,人從自然來,死後也應該回歸自然。火葬制度不僅能夠讓喪葬更加環保安全,也讓許多人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 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死亡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所謂死者為大,不管他生前是好是壞,死後都必須妥善安葬。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土葬該不該被廢除?
    入土為安即「土葬」,而且因為土葬,地下世界的說法便出現了,「事死如事生」是古人對喪事的一種看法,《周禮》中也是表示:「眾生必死,死必歸土。」並且認為厚葬才是孝順。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土地資源的使用,現如今,火葬逐漸代替了土葬,提倡喪事從簡。 火葬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位於我國甘肅的寺窪遺址中出土了6座豎穴坑墓,葬式為火葬後將骨灰裝人旅中埋葬、仰身直肢葬、亂骨葬3種。而寺窪文化距今約有4000~5000年的歷史。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暴漲,為了節約耕種土地同時控制封建迷信,大力推行火葬形式。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城市裡火葬形式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講究土葬,老人們認為人一定要入土為安,還有一些較為激進的人認為屍體火化屬於橫死,會化為厲鬼殃及子孫後代。
  •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
    農村該不該廢除土葬實行火葬?農村如果沒有土葬自然是最好,而火葬是最為有效解決土葬問題的途徑之一。但是需要大力倡導,循序漸進推動農村殯葬,一刀切廢除土葬,全部施行火葬不可另外,還需要避免火化土葬的問題。
  • 你會選擇哪種安葬方式,火葬土葬,現在還有冰藏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人傳統的安葬方式有哪些,除了土葬這種最常見的之外,你還知道幾種?本期淘新聞小編將帶你梳理一遍。以保存遺體和消滅遺體為標準,我國傳統社會的安葬方式主要有土葬、懸棺葬、塔葬、衣冠冢及火葬、水葬、天葬。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人死後塵歸塵土歸土,沒有靈魂沒有意識一說,所有的都變成回憶和虛無。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直言:這是把人當垃圾!
    一直到現在,為去世之人舉辦的殯葬制度則更加文明,不過相比起過去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因此,對去世的人實行的是土葬,除此之外,為了彰顯墓主的尊貴身份,除了活人殉葬外,還會放置很多珍貴的珠寶財物。
  • 國家提倡過世後實行火葬制度,可是為什麼還有人仍然選擇土葬呢?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為了節約土地,拿出更多的土地用於耕種,就一直大力宣揚火葬制度,到今天為止,其實此制度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大部分在城市內生活的人們,已經慢慢接受了火葬,可是在一些偏遠農村地區,或者是一些年紀較大的老人們,還是在生前就一直遺囑後代一定要「入土為安 」,其中到底是何原因呢?
  • 火葬即將面臨被淘汰?新方式已武漢試行,許多人表示不能接受
    」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死後只有進入土裡,才是最終的歸宿,所以在我國古代傳統裡,當人死後一般是以土葬的方式來進行安葬。不過自20世紀開始,火葬逐漸的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究其原因是節約土地資源。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曾經記載,一些少數民族就有火葬的習俗。
  • 土葬和火葬之爭,陳佩斯趙麗蓉這部電影就說明白了
    01、劇情梗概影片講述了民政局紅白理事會的陳二小和母親兩代人,對待白事的兩種態度。陳小二提倡白事新辦,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推行火葬和新式的喪葬文化。在影片的開始,陳小二指揮著民政局的樂隊,以演奏的名義,機智地阻止了一次鄉親的土葬。
  • 土葬還是火葬難以抉擇,這部電影講述農村的喪葬習俗,可惜爛尾了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部講述中國農村喪葬習俗的電影《吉日安葬》,影片一開始退休村長的老伴去世了,鎮長親自登門拜訪,原因就是鎮上最近在推行火葬,雖然老村長已經退休,但還是要為廣大村民做出表率的,面對鎮長的殷切希望,老村長顯得有些為難,因為他老伴明確希望能夠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