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吳飛義:火葬把人就像垃圾一樣燒掉,只是處理屍體!

2020-12-23 墨路剪輯

喪葬,在中國一直是種獨立文化 。出生與去世對於每個人來講無疑都是最大的兩件事。

殯,葬,二字具有不同含義,"殯"是亡者入斂等待安葬;"葬"是埋葬屍體,自周朝起就是一種安慰死者的祭祀儀式。

我國土葬持續了有幾千年之久,經過殯葬制度改革,如今倡導火葬。

由於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入土為安的土葬思想,認為這是對親人最好告慰。因此,火葬雖一直被推行,但大多為城市無條件居民採用。廣大農村,老百姓認可的還是土葬殯葬方式。近來北大教授吳飛義的:"火葬太缺乏人情味,實際上是把人像垃圾一樣燒掉。"提法更是在網上引起熱議。

吳教授提出:"親人所表現出的痛苦哀思,既是對亡者的一種孝,也是一種敬。傳統殯葬制度是存在一些問題,禮儀過於繁瑣甚至有些形式化。還有一些虛偽者,生前不知道孝敬,去世後大操大辦,這些都不可取。

但火葬呢?和把人當垃圾一樣燒掉有什麼區別?就連殯儀館都改名為了火葬場,換而言之,就是個處理屍體的地方。雖有利於環保,但失去了殯葬起碼意義。且越來越高的火葬費用,甚至已高過了土葬,相信以後會被越來越多人拒絕。"

吳教授的話讓人思索,拋開當下土地太貴活不起、去世也去世不起的現實。如有條件,土葬當然是最好殯葬方式,也是對傳統文化堅守。

我們天天倡導弘揚民族文化,那民族文化又是什麼?不就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嗎?曾經熱熱鬧鬧的廟會和趕集蹤影越來越淡,最大民族節日春節成為了一種符號,殯葬文化如今也只剩下了處理屍體。

反過來婚禮西化,聖誕節變得無比隆重,漢服興起基本為了博眼球,玩美拍,看不出絲毫對漢文化虔誠。如今我們的傳統和民族文化,十不存一,又用什麼來談弘揚傳統文化?表達屬於我們的民族情感呢?

所以小編認為,有條件的話,城市在不斷推進火葬制度改革同時,農村還是應該堅守土葬喪葬方式。對於佔用土問題,其實4代以後基本都採取的是老墳變新墳方式,循環利用著土地。且就算火葬了,不是很多死者骨灰不也照樣入土了嗎?

所以,合理土葬不僅是文化傳承,葉落歸根入土為安,或許也是遠行親人最大遺願,也符合我們的情感追思。

對此,你又怎麼看?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人死后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火葬就是把人當垃圾去處理
    由此可見古人對於入土為安的重視程度,因此土葬在我國持續了有上千年之久,然而經過殯葬制度的改革,如今我國提倡火葬制度。其實殯葬這兩個字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意思,「殯」是死者入殮等待安葬,而「葬」則是掩埋屍體的意思,殯葬制度起源於原始人類社會,由於當時人類的思維受到時代的限制,不清楚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繫。
  • 北大教授: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將垃圾處理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口暴漲,為了節約耕種土地同時控制封建迷信,大力推行火葬形式。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城市裡火葬形式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講究土葬,老人們認為人一定要入土為安,還有一些較為激進的人認為屍體火化屬於橫死,會化為厲鬼殃及子孫後代。
  • 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火葬哪點好?
    按照專家的說法,火葬取代土葬是勢在必行,且具備如下幾點優勢:①與土葬相比,火葬不佔用耕地,不破壞與浪費資源;②與土葬相比,火葬不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不阻撓農業經濟騰飛;③與土葬相比,火葬環保、綠色,且省時省力。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當垃圾,為何這麼說?
    土葬變火葬,是時代進步的體現。從提倡這一制度以來,就受到許多市民的大力支持。質本潔來還潔去,人從自然來,死後也應該回歸自然。火葬制度不僅能夠讓喪葬更加環保安全,也讓許多人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北大教授的火葬觀點但是火葬真的就沒有缺點嗎?在人們逐漸認識到火葬的必要性時,一名北京大學的教授就站出來提出了相反的觀點。這位教授叫做吳飛,是一位哲學系的教授,他通過對傳統喪葬制度的研究,將火葬的不足之處點了出來。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火葬是把人當垃圾燒,土葬該不該被廢除?
    眾所周知,在原始社會中,火種是非常重要的,掌管火種的人往往在群體中擁有極高的地位,若是從這方面去考量,在遠古時期,能夠享受火葬的人物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物。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北大教授直言:這是把人當垃圾!
    一直到現在,為去世之人舉辦的殯葬制度則更加文明,不過相比起過去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因此,對去世的人實行的是土葬,除此之外,為了彰顯墓主的尊貴身份,除了活人殉葬外,還會放置很多珍貴的珠寶財物。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北大哲學系的吳飛教授然而不光是農民對於土葬無法接受,另外也有專家覺得並不是說土葬就不好,北大哲學系的吳飛教授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吳飛教授畢業於美國的哈佛大學,是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且對於中西文化和習俗比較了解的專家,早在2007
  • 北大教授:把土葬改為火葬,等於把人當作垃圾焚燒,缺少了禮儀文化傳承
    人一旦將死,就會和家裡的人交代後事,安排一場葬禮,自此人的一生蓋棺定論,走向終結。傳統人們一直奉行"入土為安"而進行土葬,死者要是生前地位和財富較多的話,還會帶著一部分陪葬品放到自己身邊。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很多地方為了節省土地資源和成本而選擇火葬,火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浪費土地,有一定好處。
  • 北大教授吳飛:現在的殯葬制度是把過世的人當成垃圾來處理
    因此基於傳統的婚喪嫁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北大哲學系教授吳飛就提出過這樣的一個言論,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沒有了希望。他為什麼要單單將傳統的喪禮文化拎出來講呢?這不僅是在告誡人們喪禮文化的重要性,更在告訴我們一些傳統的風俗文化,不能丟。
  • 北大哲學教授:喪葬是一種慎終追遠的文化,而非人體垃圾處理
    舉個例子,在90年代,安徽的另一個地方也發生過類似的事,因為強推火葬,有些老太太在指定的推行火葬的日子之前選擇上吊自殺,如此就可以土葬。有些家庭不願意火葬,已經埋下去了,當地民政部門的人歡迎舉報,有人舉報了之後,他們就把屍體挖出來,當場澆汽油燒,從而引起了和群眾的衝突。這種事情非常多,幾乎各地都有。
  • 殯葬制度由土葬改為火葬,目的是怎麼儘快處理逝者?
    人類早期,活著的人不再將死去的人棄之不顧,而是蓋上土石稻草之類,或運送到隱蔽之處,代表著在世的人對死者的眷戀和憐惜,也是自那時起,人類開始出現模糊的殯葬意識。 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殯葬開始慢慢有了各種各樣的形式,發展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制度和文化。可以說殯葬文化的發展是人的尊嚴意識、道德感、自我價值、傳承、教育、人情味的不斷進化。
  • 人死後屍體怎麼處理最合適?殯儀館告訴你:非火葬,而是「水化」
    人類已經出現在這個地球上千百萬年的時間了,而在這背後人類不斷的衍生與進化,成為了食物鏈頂端的食物,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生物就是人類,最神秘的東西就是人的身體,因此人類對身體的探索不斷的在持續著。在探索身體的過程中,人類對處理死去人的身體也是有一定的見解,在長達數千上萬年的時間裡,人類對屍體的處理方法各不相同,直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對屍體的處理認為普遍最好的方法是「火葬」,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人死後屍體怎麼處理最合適?
  •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作者:黟靈今日,一則「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別把人當垃圾燒」的消息引發熱議。思想跟不上前衛的我也是非常關注。畢竟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是我們民族幾千年的傳統,要讓每個人心甘情願地接受火葬,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 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因此,基於傳統喪禮文化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系吳飛教授提出: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這樣的觀點來突出告誡人們傳統喪禮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偏廢。有報導刊載出,許多老人為了能趕在火葬之前入土為安而紛紛自殺。這並不是個案,在九十年代時,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並且為了對抗這類行為,當地的政府部門歡迎舉報,最後導致在有民眾舉報後,他們就將屍體挖出來,當場澆汽油燃燒,進而引發了更大的紛爭衝突。
  • 人死后土葬好還是火葬好,來看看專家怎麼說的
    佛教等宗教認為人死之後有靈魂,所以分出個陽間陰間,當然這些只是傳統文化中的說法,在如今這個科學的時代裡,一切講究實事求是,封建迷信那一套早已是過去式。可這種思想來源於近代,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所以大多數人也就不在乎死後怎麼處置肉體,很早以前都實行土葬,塵歸塵土歸土,就像鯨落一樣,人死之後肉體中的能量依然可以回饋大自然。
  • 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圖片:把棺材緩緩放入坑裡劇照隨著土葬的被取代,火葬開始火熱起來。所謂的火葬,也就是將死者的屍體用火燒成灰,然後用木盒裝起來。火葬和土葬也有相似之處,土葬是直接將屍體掩埋到泥土,火葬則是先將屍體燒成灰,然後再行安葬。
  • 一位教授提出要恢復土葬,對於此事你怎麼看?
    我國的主流喪葬習俗是土葬,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推行火葬,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火葬破除了封建迷信,打擊了鬼神論,節約了土地,減少了喪葬流程,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但近些年來,火葬的弊端日益突顯:環境汙染、費用過高、侵佔耕地、喪禮文化消失等等,並且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引發了人們更深地思考:人應該被當作垃圾燒掉嗎?
  • 火葬即將面臨被淘汰?新方式已武漢試行,許多人表示不能接受
    火葬不適應社會發展世界各地也就逐漸開始流行起了火葬,而火葬之所以可以在世界上真正的流行起來,還是因為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約土地的資源,並且屍體火化之後的骨灰並不會佔有太大的地方,甚至有些人會選擇將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希望可以藉助大海讓骨灰流向世界各每個地方。
  • 火葬將全面取代土葬?北京專家怒批:是把人當垃圾
    雖然現在不少地方已經提倡火葬,但還是有很多持傳統意見的人對火葬並不看好,甚至引起了紛爭。在喪葬禮儀改革中,就已經有8多個地區作為火葬試點改革地區,但是並土葬的習俗流傳了幾千年,因此在這些條例施行之初,就遭到了一些人的抵制,而且持抵制和反對態度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認為火葬並不可取,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點,火葬也同樣需要地方來進行統一管理,因此火葬並不能徹底節約土地資源,而且火葬同樣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也需要建造一定規模的陵園來安置這些骨灰,因此說火葬節約用地也是一項無稽之談
  • 豆瓣9.0,他們是把屍體搬下珠峰的勇士,卻要面對良心的拷問
    而對於垃圾清潔員,雖然我們都會感激,但大多數人可能並不會產生過多的敬意,只是將他們作為一種職業而已。然而將以上兩者結合,一群冒險攀登珠峰去清理垃圾的人,我們又該怎麼稱呼他們呢?《珠峰清道夫》這部紀錄片講述的就是尼泊爾的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聖山珠穆朗瑪峰的聖潔,同時也為了尼泊爾當地的環境不被汙染,不得不在珠峰的「死亡地帶」待上數個星期,就是為了:撿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