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在中國一直是種獨立文化 。出生與去世對於每個人來講無疑都是最大的兩件事。
殯,葬,二字具有不同含義,"殯"是亡者入斂等待安葬;"葬"是埋葬屍體,自周朝起就是一種安慰死者的祭祀儀式。
我國土葬持續了有幾千年之久,經過殯葬制度改革,如今倡導火葬。
由於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入土為安的土葬思想,認為這是對親人最好告慰。因此,火葬雖一直被推行,但大多為城市無條件居民採用。廣大農村,老百姓認可的還是土葬殯葬方式。近來北大教授吳飛義的:"火葬太缺乏人情味,實際上是把人像垃圾一樣燒掉。"提法更是在網上引起熱議。
吳教授提出:"親人所表現出的痛苦哀思,既是對亡者的一種孝,也是一種敬。傳統殯葬制度是存在一些問題,禮儀過於繁瑣甚至有些形式化。還有一些虛偽者,生前不知道孝敬,去世後大操大辦,這些都不可取。
但火葬呢?和把人當垃圾一樣燒掉有什麼區別?就連殯儀館都改名為了火葬場,換而言之,就是個處理屍體的地方。雖有利於環保,但失去了殯葬起碼意義。且越來越高的火葬費用,甚至已高過了土葬,相信以後會被越來越多人拒絕。"
吳教授的話讓人思索,拋開當下土地太貴活不起、去世也去世不起的現實。如有條件,土葬當然是最好殯葬方式,也是對傳統文化堅守。
我們天天倡導弘揚民族文化,那民族文化又是什麼?不就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嗎?曾經熱熱鬧鬧的廟會和趕集蹤影越來越淡,最大民族節日春節成為了一種符號,殯葬文化如今也只剩下了處理屍體。
反過來婚禮西化,聖誕節變得無比隆重,漢服興起基本為了博眼球,玩美拍,看不出絲毫對漢文化虔誠。如今我們的傳統和民族文化,十不存一,又用什麼來談弘揚傳統文化?表達屬於我們的民族情感呢?
所以小編認為,有條件的話,城市在不斷推進火葬制度改革同時,農村還是應該堅守土葬喪葬方式。對於佔用土問題,其實4代以後基本都採取的是老墳變新墳方式,循環利用著土地。且就算火葬了,不是很多死者骨灰不也照樣入土了嗎?
所以,合理土葬不僅是文化傳承,葉落歸根入土為安,或許也是遠行親人最大遺願,也符合我們的情感追思。
對此,你又怎麼看?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