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何中華教授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文化建構

2021-01-09 中國網

中國網訊 「中國傳統文化從總體上說是自然主義的,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主張順天應時。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道順應天道構成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基本原理」,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生導師、何中華教授如是說。6月7日上午,中國海洋大學黨委中心組(擴大)舉行第24次專題學習,邀請何中華教授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文化建構。校黨政領導於志剛、吳德星、李耀臻、於宜法、劉貴聚、李巍然、李華軍、王劍敏,校長助理、黨委辦公室主任、校長辦公室主任陳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盧光志等參加學習。

廣義的文化,是「人化」,帶有人的烙印

何中華教授開宗明義指出他理解的文化,是一種「人化」,帶有人的烙印。文化可劃分為三個層次,與地球的結構極為相似,地球外層的地殼相對於物質文化,地幔相當於制度文化,而地球的內核則是精神文化。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裡的軟實力實際指的就是精神文化。軟實力並不「軟」,相反的充滿了力量。隨後,何中華教授提出了李約瑟難題「近代科學為何沒有在中國發生?」並進行了解釋。他說,科學在中國沒有適合的文化土壤,科學的前提是文化的問題。

何中華教授說,「建設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目標加以確認,意味著文化問題被放在了國家戰略和國家安全的高度予以定位和重視。他對文化大國和文化強國兩個概念進行區分。他認為,文化強國是質的概念,而文化大國則是量的概念。具有古老的歷史,文化成分複雜多樣,人口眾多的國家可以稱得上為文化大國,但不一定是文化強國。中國要想發展成為文化強國,則是提高國民的文明程度,在世界的舞臺上發出中國的聲音,使漢語躋身於世界主流語言的行列。

「當今中國的文化問題為何如此突出?」何中華教授分析到,從世界大氣候方面來講,人類歷史演化的節奏決定了文化的重要性,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戰爭主要是文化的衝突。再看國內的小氣候,自晚清以來的現代化運動,先後經歷了經濟變革、政治變革、文化變革。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問題被再次提上日程。我們的改革在一定意義上重演了中國歷史上的這三次浪潮,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依次展開。因此,今天的發展問題都格外地凸顯了文化的空前的重要性。

每張中國人的臉都是平和的,中國文化追求的是赤子之心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天人合一、陰陽互補」的特點。「天人合一」從實體意義上理解是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在境界意義上是把「天」理解為自然而然、順應事物的本性,把「人」理解為他然、人為的違背自然性。何中華教授說,要克制人為的行為,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中國講究的是順應自然,自我徵服,例如天熱時努力使自己做到「心靜自然涼」,而西方則是徵服自然,發明風扇、空調來對抗炎熱。何中華教授總結到,中國文化追求的是赤子之心,不帶有征服和佔有欲,每個中國人的臉都是一張張平和的面孔。

「陰陽互補」的太極圖式,構成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其真善美追求的最基本的模式。何中華教授以《周易》為例,所謂「易以道陰陽」。《周易》具有認知功能,價值功能和審美功能。陰陽關係及其普遍模式為人的價值選擇和倫理定位提供了根本的坐標系。陰陽互補的太極模式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審美範式,體現在書法、繪畫、音樂、戲曲等藝術創造及其作品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人性本善、德性優先」的特點。中國文化傳統的人性論從主流看是性善論的,中國傳統德性論具有濃厚的自然主義色彩。他提到,人是選擇的動物,拒絕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何中華教授將選擇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我只做我想做的事」、「我只做我能做的事」和「我只做我應做的事」。中國人做選擇的第一考慮是應不應該做,是道德的考量,是一種道德論的選擇。

此外,何中華教授還總結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內聖外王、德治仁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言近旨遠、含蓄委婉」等特點。他說,中國人對於事物的「度」持敬畏和守望的態度。中國人對自己欲望的看待,認為是過猶不及的,既不是縱慾主義,也不是禁欲主義,而是限欲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背景下具有啟示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尺度意義在於為社會構建終極理想和建構自我的人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啟示意義有利於啟示當代人類內在的約束和限制人的自我中心化的擴張,使人對自我的把握真正成熟和健全起來;有可能啟示當代人類限制並約束自己對自然界的佔有姿態。

在人與自我的關係維度上,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有助於強化文化意識上的自我認同和德性人格上的自我實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維度上,「順天體道」的文化取向有利於改善當代人類的生存處境;在人與人的關係維度上,「仁者無敵」對於「爭於氣力」時代具有昭示意義。

何中華教授舉例說到目前有四個指標在上升,分別是犯罪率、離婚率、自殺率和精神病患者發病率。而這些需要通過道德重建來改善,「仁者無敵」,德性就是力量。

大學文化建構需要弘揚傳統文化精神

何中華教授分析了對於大學而言,為什麼文化問題特別重要。因為大學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文化高度和厚度;大學扮演著文化傳承者的角色;大學擔當著文化創造者的使命。面對大學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何中華教授給支了兩招。

對於大學人的個體層面,建構大學文化要確立健全的職業觀,將教書育人作為志業,而非是職業和事業來做;要改進自身的素質,將為學和為人相統一併不斷的提升人生境界。

對於學校層面,建構大學文化則要營造全方位的文化氛圍,使得大學中的硬體設施都有內涵,為學子提供全方位的文化薰陶;確立健全的「人才觀」,而不是功能主義的人才觀,要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選撥人;加強硬約束,樹立職業操守,將外在的他律內化為自律,還有一點是文化尋根,回歸經典。經書典籍是不朽的財富,讓古代的經典和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人進行滋養。(文:左偉 圖:劉邦華)

相關焦點

  • 山東大學教授何中華:塑造團隊精神 健全職業規範
    何中華在講座中指出,職業道德是維繫社會和諧的需要,也是維繫行業信譽的需要。(齊魯網張雯婷攝)齊魯網濟南11月19日訊(記者張雯婷)今天,山東省財政廳舉辦「道德講堂·職業道德專題講座」,邀請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何中華以「市場經濟與職業道德」為題,對職業道德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超過300名財政廳幹部職工參加了講座。何中華教授從道德的社會意義講起,對職業道德與與市場經濟的關係作了精彩闡述。
  • 山東大學留在青島的文化年輪
    這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由青島觀象臺臺長蔣丙然和山東大學的曾省教授負責籌劃,由青島觀象臺和山大生物系共同主持,開展海洋生物的調查研究與推廣工作,並利用暑期舉辦講習所,培訓海洋學、海洋生物學人才。1946年,山大在青島復校,校長趙太侔仍把海洋學科作為重點規劃。他成功地聘請童第周擔任海洋研究所所長,聘請朱樹屏擔任水產系主任、曾呈奎為水產系教授。
  • 吳光正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吳光正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發布時間:2018-08-04 22:27 來源:中國報導 中華當代吳氏宗賢大典人物介紹系列之吳光正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1992-1995年師從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劉敬圻教授,獲文學碩士學位;1999年-2002年師從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張錦池教授、黑龍江大學劉敬圻教授,獲博士學位;2003年-2006年師從武漢大學文學院陳文新教授,在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明清章回小說敘事學研究。
  • 廈門大學設立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 助力多元文化對話
    中新網廈門9月26日電 (楊伏山 謝晨馨)廈門大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26日揭牌成立,助力多元文化對話、文明交流互鑑。 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賴虹凱與廈門大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陸建德共同為中心揭牌,標誌著廈門大學外語學科建設在創新發展之路上邁出了關鍵性一步。 來自境內外多所著名院校和科研機構的領軍學者,以及多位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主編,以線下+線上蒞會方式助陣,共襄盛舉。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乾元認為,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話語建構和傳播的經驗和智慧,就是善於將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為馬克思主義思想觀念;善於凝練治國理政的核心話語理念;善於利用多樣化的話語樣態;善於用國際社會聽得懂的語言展開對話。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顏曉峰強調,要用中國話語闡述21世紀馬克思主義。
  • 山東大學 歡迎回家!管理學院研究生返校進行時
    同時鼓勵同學們要心繫國家發展,擁有國家情懷,直面國家急需,將自己的科研任務和國家命運緊緊結合起來,志存高遠,做大學問。研究生輔導員張媛和研究生秘書傅巧蕾向大家詳細講解開學以後的日常管理規定、科研工作安排和注意事項,就食堂就餐、宿舍就寢、健康監測及畢業工作安排等方面進行了說明,幫助研究生們提前熟悉流程,儘快適應返校生活,積極投入到科研學習工作中。
  • 會議|「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
    第五場報告人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鄭文惠、山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邱偉雲,以《數字人文視野下中國近代「新/舊」話語的激辯與交鋒》為題,以「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資料庫」為依據,藉助計算機大數據,對中國近代思想轉型時期(1895-1925)新舊詞彙與概念進行考察。報告圍繞「社會」、「道德」、「文學」、「勢力」等七個關鍵詞在清末民初的消長,對新舊激辯中的中國現代性進行深入探討。
  • 預告|本周末,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臺灣電影委員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就要在集美大學召開了!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點評人:張思濤(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名譽會長) 1.周斌(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副會長兼臺灣電影專業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臺灣倫理片創作與中華傳統文化——以李行導演的影片為例
  • 郭德綱被大學教授噴「文化流氓」,老郭機智回復,網友拍手稱快
    質疑郭德綱的這個人就是南開大學教授鮑震培。作為學者,教授為了抨擊郭德綱,還在網絡上特地撰文,將網絡上對郭德綱相聲低俗這一話題推向了高潮。文章中,該教授沒有任何的避諱和禮貌,直接指名道姓,點名批評。事件發生後,一名記者發郵件諮詢另外一位著名大學教授對此事的看法,該教授並沒有對事件本身進行正面回復,卻留言道:我才不會為這種文化流氓說話或者接受採訪呢!沒想到,該名記者事後卻將聊天的內容公布到網絡上,又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雖然沒有明說誰是文化流氓,但參與過這件事的人都知道,這位教授就是在罵郭德綱。
  • 做讓大眾實用的學術:知行合一視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論壇...
    來自全國各地的四十多位學者,暨身處傳統文化教研一線的專家共赴盛會,從各個層面對國學的當代化和生活化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眾行智慧人生培訓學校韓連波董事長、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王偉凱秘書長、天津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苗偉研究員、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黨委書記胡寶京等嘉賓出席論壇。
  • 王雲強教授榮膺中國傳統文化品牌「年度影響力人物獎」
    遊金地訊,日前,由中國品牌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孔子獎章組織委員會等發布的「中國傳統文化品牌榜」揭曉。南京師範大學心裡學院副院長王雲強教授榮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品牌年度影響力人物獎」。王雲強,博士,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加州大學伯克利訪問學者。他學養深厚,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非常深刻的研究與獨到的見解,用心傳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文化精髓。擅長從事人格心理學和道德心理學研究。
  • 傳統藝術 民族瑰寶:山東科技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留學生」留學」莒縣...
    山東科技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副院長張亞偉對莒縣二中堅持「全面發展,多元成才」辦學理念和「優生優培」戰略所取得的突出成績表示,對學校建立專門工作室、支持於紅老師藝術創作、保護非遺文化等良好舉措表示認同。雙方表示在弘揚中國傳統、發展民族文化、開展學術活動等方面,兩校之間要加強合作、廣泛交流。  縣文旅局副局長溫興東參加授牌儀式。
  • 山東農業大學:黨建鑄魂 文化鋪底 思政著色
    這是一次在學生公寓進行的,由學生黨員召集入黨積極分子們開展的學習活動,也是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學生黨建進公寓、黨建知識進課堂、黨員意識進頭腦」的一個縮影。農學院通過黨建五大體制、四大舉措、「三帶一結合」模式等黨建工作創新,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
  • 6萬首詩歌帶你領略文化山東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蘇州大學、華南師範大學、魯東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3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會議。齊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志民教授介紹了《歷代詩詠齊魯總匯》的編纂和出版情況。
  • 《光明日報》頭版頭條點讚山東濟寧:讓傳統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12月23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以《山東濟寧:讓傳統文化綻放時代光彩》為題,點讚山東濟寧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文如下:立足於尼山放眼全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新形勢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推動中華文化跨文化傳播,特別是推動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 教育部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東南大學古琴基地正式揭牌!
    梅庵琴派創始者王燕卿在當時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梅庵」設帳教授古琴,開古琴進高等院校之先河。12月14日,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江蘇省教育廳體衛藝處副調研員王紅蕾、著名古琴家吳釗、著名古琴家龔一出席活動並致辭,數十餘位古琴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古琴名家共襄盛舉,校黨政相關職能部處、學院領導及師生代表參加活動。
  • 中央民族大學舉辦「《紅樓夢》跨文化研究研討會」
    中國網12月10日訊 2020年12月6日,「《紅樓夢》跨文化研究研討會」在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會議室成功舉辦。研討會由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主辦,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北京曹雪芹學會《紅樓夢》研學基地承辦,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協辦,中國紅樓夢學會提供學術支持。
  • 再現盟書價值 校園文化傳承 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春秋盟書文物捐贈...
    依據習近平總書記「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的指示精神,大學舉行了這次文物捐贈會議。、校長李樹深院士;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藝術中心主任、教授、博導張秋儉;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長董軍社;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苗建明;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徐中平;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牛曉莉;趙碩、黃瑾、勇傑,趙青、司慧媛等大學部門負責人出席。
  •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城遺城憶」第二站: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
    8月4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城遺城憶」關於濟南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專題調研團馬宸昊同學前往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主題調研與問捲髮放。  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濟南市老城區,南起泉城路,北至大明湖路,東至鞭指巷,西臨太平寺街、西城根街,總面積16。08公頃。該街區是展示傳統商貿文化、多元宗教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的濟南傳統社區,保持了「人、泉、城」共生的歷史風貌,是濟南老城生活的縮影。
  • 復旦大學教授徐靜波:京都,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圖|知微行遠論壇報名
    在這樣一個美好季節,讓我們跟隨徐靜波教授的腳步,去探訪京都的古老建築,去品味日本茶道、花道、和食,從這些獨特的生活方式中,去感受另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去探索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圖。他是國內研究日本文化的資深學者,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著作頗豐,將宏大的千年日本文明史娓娓道來;他喜愛旅行,尤其注重用自己的足跡去考證古籍史料;他熱愛美食,早年是研究梁實秋的學者,後來自己出版數本關於和食的起源和發展的著作,洋洋灑灑的數十萬字裡,呈現了大和民族獨特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