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觀點 | 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宮玉振:中國傳統領導力哲學

2020-12-24 MBA中國網

題記:2020年8月1日,國發院舉辦「北大國發院EMBA論壇第42期暨北大跨文化領導力論壇第16期」活動,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楊壯與宮玉振分別以「西方領導力實質」和「中國領導力哲學」為主題演講並就中西領導力對話。本文根據宮玉振教授的主題演講整理。

領導力的概念和體系是從西方傳入的,中國此前並沒有專門的領導力學科。但中國人自古以來追求的就是入世和經世致用,諸子百家所探討的多是治國之道,必然涉及到領導者、領導力這樣的主題,有大量的關於領導力的思考。所以我今天所分享的就是中國傳統的領導力哲學。

以品格為核心的儒家領導力

管理學有一個研究結論,領導者的格局、胸懷、器度、境界、追求,以及價值觀,對於組織的未來往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是決定組織命運的關鍵因素。

儒家領導力哲學的核心,是內聖外王,是立德立功立言,是以品格為核心的領導力哲學。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學家張載的話說,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儒家的重心,強調的是「修己安人」「內聖外王」「有體有用」。在儒家看來,領導者必須具備「聖」「王」的雙層資格:有「聖」人修己之體,然後才能為「王」者治人之用。儒家所強調的是,內在品格的養成是領導力成長的前提。

從自我反省和人格養成入手,孔子把領導力的展開分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個階段,「修己」才能「安人」,才能「安百姓」。換言之,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儒家看來,領導力形成的過程,就是自我的修養、境界的提升的過程。

以自我修身始,以平治天下終,這也是一個領導者自我突破的過程。一個領導者要想走向卓越,首先要反思自我、認識自我,進而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從而具有更高的格局、胸懷、氣度、眼光、境界。所以儒家推崇的是君子、豪傑、聖賢,代表的都是儒家理想中的領導境界而君子、豪傑、聖賢的核心,是代表價值觀、傳承價值觀、踐行價值觀的強烈道德自信。所以就有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氣。所以真正的儒生都會有強烈的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天下意識。所謂的「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儒家的領導哲學,為領導者提供的是一種清晰而堅定的理想與追求。儒家的領導哲學,是建立在品格與價值驅動基礎上的。是以品格和價值觀為核心的領導力,是以社會責任和天下情懷為核心的領導力。強調的是既自強不息,又厚德載物。

卓越的組織源於卓越的領導力。企業家的層次,決定了企業的層次。企業家的高度,決定了企業的高度。企業家的境界,決定了企業的境界。企業家的導向,決定了企業的導向。企業家的文化與價值觀,決定了企業的文化與價值觀。企業家的局限,也因此就決定了企業的局限。

領導者是組織的核心,領導行為的本質就是要處理「人」與「我」的關係。領導力的突破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突破自我的過程,就是一個打通「人我」、融匯「人我」的過程,就是走出小我、成就大我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對品格與價值觀的重視,對社會責任和天下情懷的強調,奠定了中國企業家自我提升與價值追求的基礎。

以現實為核心的法家領導力

在中國文化中,儒家一直扮演著主體的角色,儒家為中國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價值的追求,有很多很正面的影響,但是儒家也存在其局限性。如果你讀過《論語》,你讀過《孟子》,你讀過程朱的著作,你會發現,不管是孔孟也好,程朱也好,歷代的儒家,反過來復過去,講的就是一個主題,也就是「倫理道德」。問題在於,道德原則從來是完美的,應用道德的現實世界卻從來都是不完美的。人生需要理想,但理想主義色彩過濃,變成迂腐的書生,卻無法把事情做成。

對於領導者來說,只靠儒家的價值理念,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中國文化中還有法家的理念。

法家與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說儒家相信的是人有向善的可能,強調的是人性理想的一面,那麼法家相信的是人有求利的本性,它強調的是人性現實的一面。

韓非子曾經說過一段著名的話。做車的工匠做好了車,就希望富貴的人越多越好;做棺材的做成了棺材,就希望人死得越早越好。並不是做車的道德多麼高尚,做棺材的道德多麼敗壞,而是利益決定了他們的不同行為。在法家看來,這個社會,從本質上來說是圍繞著利益而展開的。離開了對人的求利的本性的把握,你根本就無法對人進行基本的激勵。

除了利益之外,法家所信奉的還有實力。儒家對道德的力量充滿了自信,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往哪邊去,草就會往哪邊倒。用今天的話說,儒家相信的是道德的影響力、感召力,相信的是德化的力量,強調以德服人。法家從來不相信這些,法家相信的是強制性的權勢的力量,所謂的「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相信以力服人。法家認為權勢才真正具有讓人屈服和順從的力量,人的行為也只有通過強制的力量才能改變,所謂的「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在法家眼中,離開了權勢、權力,毫無疑問就無法影響別人的行為。

儒家講的是道義,法家講的是利益;儒家講的是道德,法家講的是實力;與儒家相比,法家的特點是非常冷酷,但非常現實。法家讓你看到人性和社會的另一個層面。如果是儒家提供的人生的理想,那麼法家所提供的就是一種現實的取向。人有向善的可能,也有逐利的本性。真實世界的領導力,當然需要使命與願景這樣超越的一面,但也不可能無視權力與利益這樣現實的一面。

中國文化是霸王道雜之。對於領導者來說,光有做事的激情是不行的,還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光有對價值的執著是不行的,還要有與現實妥協的智慧。一個偉大的領導者,既需要有對理想的堅守,又需要清醒的現實取向。要在理想中關注現實,也要在現實中追求理想。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這種平衡,才是真實世界的領導力。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書生是成不了事的。土匪也是成不了事的,成事的一定是接地氣的書生。

以柔性為核心的道家領導力

法家也有其不足。法家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過於強勢、過於冷酷、過於霸道、過於刻薄、過於自是、過於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這樣的人人際關係一定是一塌糊塗的,最後也一定是敗得一塌糊塗的。所以,還需要道家。

道家與法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裡?如果說法家的特點在於一個「剛」字,那麼道家的特點便是在一個「柔」字。道家的重要命題是「柔弱勝剛強」,是「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為人方正而不孤傲,有稜角而不傷人,率直而不肆無忌憚,有光芒而不刺眼。

在現實的管理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領導模式:一種是剛性的,一種是柔性的。剛性的領導者,其領導行為往往是強勢的、霸氣的、壓迫的、尖刻的、排斥的、抗拒的、敵對的、張揚的。柔性的領導者,其領導行為往往是謙遜的、溫和的、欣賞的、開放的、吸納的、包容的、合作的、低調的。

老子欣賞的顯然是第二種領導者。他曾經警告說:「強梁者不得其死。」盛氣凌人的領導者是不會有好結果的。這樣的領導者,儘管可以迫使一些人在短期內服從自己,但時間長了,往往會帶來下屬的怨恨與離心離德,從而導致管理的失敗。在道家看來,「弱者道之用」,明智的領導者一定要學會「知其雄,守其雌」。什麼叫「知其雄,守其雌」?知道自己很強大、很成功,卻能夠保持很謙卑、很柔弱的心態。這樣,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更清醒地理解別人,學會傾聽,學會欣賞,學會包容,從而更好地匯集眾人之力為我所用。用老子的話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江海之所以能夠為百川河流所匯注而成為王者,就是因為它善於處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

美國學者吉姆·柯林斯曾經提出過一個「第五級經理人」的概念。他把管理人從低向高分成5 級。在多數人的感知中,組織的一把手應該是外向、霸氣、魅力十足的明星人物,然而柯林斯的結論是:最偉大的領導者,往往是安靜的、謙遜的、低調的、平和的、不惹眼的、不自以為是的。為什麼會這樣?

這其中的原因,老子早就講得非常明白:「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固執己見,反而能明察秋毫;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是非清楚;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名;不妄自尊自大,反而能成為天下的領導者。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也說:「相對於你需要知道的東西而言,你真正知道的東西或許是有限的,承認這一點是明智的。」偉大的領導者一定是謙卑的、虛心的,所以能夠從個人的逞強和剛愎自用中走出來,以柔軟平和的心態展開自己的領導行為。

如果說儒家給人以理想的追求,法家給人以現實的眼光,那麼道家就給人以成熟的心態。道家所展現的是一種包容,是一種耐煩,是一種從容,是一種恬淡,是一種靈活,是一種彈性,是一種圓融,是一種更高的人生智慧。

好的領導者,既有儒家的理想與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與現實,同時還有道家的成熟與靈活。這三者從不同的角度構成了中國領導力的哲學基礎。

作者:宮玉振

宮玉振,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宮玉振教授是目前國內對孫子兵法和商業競爭策略及中國式領導力研究最深入的教授。宮玉振教授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大國國家發展戰略、不確定環境下的領導力與競爭戰略、戰略文化與戰略行為、中國文化中的領導力。

相關焦點

  • 宮玉振:中國傳統競爭哲學的鑽石模型
    題記:2020年8月29日晚,由北大國發院EMBA中心主辦,中信出版集團協辦的第44期北大國發院EMBA論壇在線舉行。論壇邀請到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BiMBA商學院副院長宮玉振教授和北大國發院管理學副教授謝絢麗就中西競爭戰略深入對話。本文根據宮玉振教授的演講整理。
  • 【EMBA論壇】宮玉振:逆境中成吉思汗的領導力特質
    如果沒有強大的領導力,鐵木真何以在眾叛親離的創業早期,成功擴展自己的部眾,並打敗塔塔爾部、蔑兒乞部、克烈部、乃蠻部等蒙古各部,進而稱霸整個漠北草原,成為「成吉思汗」?如果沒有強大的領導力,成吉思汗何以戰勝中世紀「伊斯蘭世界最偉大的君主」,在穆罕穆德自己的領地上對他窮追猛打?
  • 9.29直播預告 |北大國發姚洋: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雙循環
    九三學社第36期發枝薈沙龍暨北大國發院公開課第14期姚洋: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雙循環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一直是外向型經濟的傑出代表,尤其是加入WTO的這二十年,以出口導向深度參與全球市場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
  • 教授觀點 | 餘淼傑:「雙循環」新格局之下,中國企業如何備考答卷?
    題記:2020年9月2日,北大國發院與「SAP成長型企業社區」共同推出「國際風雲與『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中國企業如何備考答卷」線上直播。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餘淼傑教授的演講精要整理。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中國創新發展的優勢和挑戰
    2020年12月4日下午,北大國發院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深圳舉辦【朗潤·格政】第149期暨「中國經濟的遠景與挑戰」專題第三場活動。活動邀請到多位優秀學者,基於國發院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合作的《中國2049》研究報告及圖書專著,聚焦國際變局與中國的創新發展,解析其中的機遇與挑戰,探討必要的改革與布局。
  • 北大某教授:中國有很多卑鄙無恥的道德閒漢
    近日關於「北大教授孔慶東精美事件」的新聞一直佔據著各大「熱搜」!公費到美國旅遊的這個北大教授,精美太明顯了吧。北大的教授孔慶東公開發表言論:美國是一個非常適合大家旅遊的國家,地大物博,氣象萬千。要知道,孔慶東是北京大學的教授,竟然在美國旅遊時說出這樣的話!換做誰都覺得驚訝。筆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看了這個之後很氣憤,這是一個北大專家教授的言論嗎? 戴口罩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他所說的「卑鄙無恥的道德閒漢」無非就是說中國有些人管得太多了。
  • 教授觀點 | 北大國發餘淼傑:中美大變局下的中國經濟雙循環
    餘淼傑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學、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2020年10月17日,北大國發院舉辦MBA講壇。本文根據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餘淼傑教授在本期MBA講壇上的演講整理。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佛山中發院與北大國發院達成戰略合作,共促成果轉化
    讀創/深圳商報駐佛山記者 段煜第 通訊員 鍾發院記者12月8日上午從佛山中國發明成果轉化研究院獲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助理院長兼商學院常務副院長範保群,帶領北大國發院師生於12月6日來到佛山考察交流,並把佛山中國發明成果轉化研究院作為此行的重要一站
  • 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因此,基於傳統喪禮文化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系吳飛教授提出: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這樣的觀點來突出告誡人們傳統喪禮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偏廢。喪禮制度就很好地維持了中國傳統社會"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奠定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理念與實踐基礎。傳統喪禮制度將個人、家庭與國家成功地結合到一起,使得社會倫理道德得以鞏固。
  • 宮玉振+謝絢麗:如何理解中西方競爭戰略的異同
    題記:2020年8月29日晚,由北大國發院EMBA中心主辦,中信出版集團協辦的第44期北大國發院EMBA論壇在線舉行。論壇邀請到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BiMBA商學院副院長宮玉振教授和北大國發院管理學副教授謝絢麗就中西方競爭戰略展開深入對話。本文根據兩位老師的對話內容整理。
  • 教授觀點 | 長江商學院傅成玉:企業家要成為思想家,按明天世界的...
    智能化產業革命與中國經濟新發展★ 教授觀點: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忻榕數位化時代來臨,傳統的上下級關係會消失嗎?★ 教授觀點| 交大安泰陳方若:改變知行分離,要讓教授們擺脫「成功的詛咒」★ 北大光華陳玉宇:結構變化中的企業之道★北大國發教授楊壯:西方領導力的實質★魏江:商學院要讓企業家多學點「無用之真理」★ 做空制度如何適度監管?
  • 愛維龍媒:VUCA時代對傳統管理學的再認識
    作者:愛維龍媒諮詢項目總監張魯夫人人說「管理」,即非「管理」,是名「管理」……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屆中國管理全球論壇上,世界管理學大師亨利·明茨伯格教授圍繞「數位化時代的創新和管理」發表了他的觀點,明教授認為:
  • 這門高考輔導課,為啥近10位北大教授輪著講
    這門高考輔導課,為啥近10位北大教授輪著講) 【導讀】1月2日,備受關注的中國傳媒大學藝考初試即將舉行。預計將有超過5萬人參加這場淘汰率超過50%的考試。最近,一門面向中傳文史哲初試的考前「點睛課」,竟然動用了北大近10位教授來親自講授!
  • 北大國發教授黃益平:金融支持經濟創新的邏輯與深圳觀察
    2020年12月4日,北大國發院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深圳舉辦【朗潤·格政】第149期「中國經濟的遠景和挑戰」專題第三場(深圳)。這場專題討論集合優秀學者,基於和美國布魯金斯合作的《中國2049》研究報告和圖書專著,繼首場(北京)研討老齡化與國企改革,第二期(上海)聚焦氣候、環境與能源之後,本場聚焦國際變局與中國的創新挑戰,解析其中的機遇與挑戰,探討必要的改革與布局。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金光講席教授、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教授的演講整理。
  • 管理學專業最強的十大高校
    有以我國著名管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應洛教授,還有以「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席酉民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垣教授等為代表的一批年輕管理學者。  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管理學在最近的各類排行榜中都能排進前三名,是理工類學校辦管理學的成功典範,特別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實力強勁,門類眾多,專業性強,在土木工程系、水利水電工程系、工業工程系、經濟管理學院、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都開設了與該領域對應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而公共管理學院的公共管理和經濟管理學院的工商管理也憑藉清華大學強大的整體優勢而水漲船高。
  • 重劍無鋒,大音希聲——北大管理論壇「大變局時代的文化和企業領導...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王輝教授的主持下,北大管理論壇宣布正式開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代表學院致辭。劉俏教授熱情地歡迎了線下與線上的師生學者及企業家朋友們參與本次論壇,並著重提出了當今強調與重視企業領導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劉俏院長指出,小到光華管理學院,大到一個經濟體,一個組織在發展的過程中,度量其體系混亂程度的「熵」在不斷增加。
  • 北大教授孔慶東,發表不當言論遭到質疑,這種素質如何當上教授的
    孔慶東作為北大的教授自己孔子的後人,無論是才學還是家世都是別人不可比擬的。可以說,孔慶東一出生就握著一手好牌。有孔子後人頭銜的加持,孔慶東的人生也是順風順水。他成績優異被北大錄取,在校期間又有名師指導。但是孔慶東的人生卻又具有戲劇性。
  • 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沒了希望
    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變革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禮節的看重可謂是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遙遠的商朝起,中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古代的禮節中,喪禮與葬禮都是極為重要的。喪禮是對已故的逝者最好的懷念與尊重,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應該丟掉其傳統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