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下午,北大國發院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深圳舉辦【朗潤·格政】第149期暨「中國經濟的遠景與挑戰」專題第三場活動。活動邀請到多位優秀學者,基於國發院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合作的《中國2049》研究報告及圖書專著,聚焦國際變局與中國的創新發展,解析其中的機遇與挑戰,探討必要的改革與布局。本次深圳站活動,也是首場(北京)研討老齡化與國企改革,第二場(上海)聚焦氣候、環境與能源之後,「中國經濟的遠景和挑戰」專題系列活動的最後一站。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教授在本場活動上的主題演講整理。
《中國2049》報告由北大國發院和美國最大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共同合作完成。北大國發院作為中國高校智庫的領軍者和國家高端智庫的傑出代表,有責任以開放的眼光研究中國重大且長遠的戰略問題。布魯金斯學會是全球最頂尖的智庫之一,同時也是一個跨越美國兩黨的智庫。儘管中美關係在過去兩年間不斷惡化,但是兩國兩所著名智庫之間還能攜手就中國發展的長期問題共同研究並出版這樣一本書,恰恰說明兩國之間仍有合作的空間。這本書的英文版今年初由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今年夏天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我在此想和大家探討,中國在未來三十年裡在創新發展方面有哪些優勢,同時又面臨哪些挑戰。
現代化強國的標準
我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是到2049年建國一百年時,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首先需要明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指標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高收入國家的標準有多種,最低的是世界銀行所界定的人均一萬兩千六百美元,這個標準太低,僅僅是超過了世界平均收入,我國應該很快就會達到。我認為,更合適的指標是現在OECD(經合組織)國家(不計墨西哥)的最低收入水平,大致相當於達到美國目前人均收入的一半,我們才算真正成為高收入國家。這個標準也許還有不少人覺得低,但事實上,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全世界收入水平能達到美國一半的國家不到40個,包括OECD國家和一些石油生產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如果在未來三十年平均增速達到3.7%,就可以實現收入水平超過美國的一半,這也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的兩倍。如果按照未來的名義量計算,屆時中國的GDP總量將遠遠超過美國的兩倍。這是第二個百年目標基於收入角度的一個關鍵性指標。
為達到這個指標,我國需要保持每年平均3.7%的增長,這看似是一個比較低的速度,但事實上也並不容易達到。重要原因是我國資本積累的速度在下降,同時資本折舊在增加,很多基礎設施需要翻修。美國的儲蓄率也不低,國民總儲蓄率將近20%,但是一半的儲蓄都被用在修橋補路方面,同樣的,中國的折舊率也會提高。
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需要更多地依賴於科技創新。能否保持科技創新的速度是一個關鍵。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效率的綜合性指標,根據計算,中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基本上能夠達到3.5%到4%的增長速度,這是相當快的,但要穩定在這個速度並不容易。以後我們更多地要靠真正的創新,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的「拿來主義」,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中國創新發展的常規優勢
中國進行創新的優勢有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也是經濟學家公認的優勢,就是儲蓄、投資,以及人力資本。很多人問,一個科研單位或一所大學怎麼才能辦好?怎麼才能留住人才?我的回答總是很簡單:對人才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
對於當前的中國,科技創新的關鍵是兩點:資金和人才。在這兩方面,中國目前正在形成優勢。
在資金方面,中國的儲蓄率雖然下降,從以前的超過50%到現在的45%,但仍然屬於高水平。我估計儲蓄率還會下降,但不會降得那麼快,未來二三十年也許會到35%,但仍然非常高。
有了這樣的儲蓄,我們才有科研投入的資金。我國科研投入的現狀是R&D(研發)投入佔GDP總量的2.2%,即2.2萬億。這個量大概是美國的三分之二,排世界第二,而排在第三的日本R&D投入總量只有我們的一半。
我們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的科技進步慢,但可能是比較對象有問題,把中國和美國直接對比,或者和歐洲科研最好的國家德國比。這樣對比,當然我們還有差距。但如果和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比,中國做得非常好。在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方面,我們超過了很多南歐國家的水平。今後我國這一比例還會提高。
在人力資本方面,我國每年有大學畢業生八百萬,這個數據包括專科,僅看四年制的本科畢業生也有四百多萬。這是不得了的數字,相當於十年就能超過一個歐洲大國的人口數量。高智商人才在人口中的分布,其實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時期都是基本差不多的,這就意味著中國會有更多的天才被發現。
同時,我國的教育質量越來越高。根據數據,二十多歲人群的教育回報率是四五十歲人群的兩倍,說明教育質量在提高。所以,在人力資本方面我們不用擔心,這是我們的常規優勢。
中國創新發展的獨到優勢
在創新方面,中國還擁有其他國家沒有的獨到優勢。
第一是大國優勢。中國是巨型國家,很多人忽視了這個優勢,總說我們大而不強。其實,大就是強。反映在科技創新方面,大國就有大市場,絕對的好處是很容易攤薄科技創新的成本。科技創新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小國要做就很難,要靠其他國家攤薄成本,但中國可以自己內循環。我們的網際網路企業發展得這麼快,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國內的巨大市場攤薄了創新的成本。
另一個與大國相關的優勢是我國的產業體系完整。中國是唯一擁有聯合國工業目錄上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們此次會議在深圳舉辦,就以深圳為例。按我的預測,深圳短則二十年,長則三十年,可能會替代美國的矽谷成為世界的創新中心。深圳的製造優勢是矽谷沒有的,在深圳想生產一個樣品,幾天就能做出來樣品,甚至大規模生產,這在別的國家不可能。這也是我們在創新方面的獨到優勢。
中國還有一個獨特而重要的優勢,就是我們勤勞的人民。中國人在談論科技創新時內心有焦慮,因為我們對富裕美好生活心懷嚮往,這種內驅力是促使我們不斷進步的強勁動力。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實施很多新的計劃,其中有兩項對於我國的創新發展尤其有幫助,一個是新型城市化,一個是綠色發展。
新型城市化和以前的城市化不同,將圍繞幾個中心城市打造城市化區域,未來全國60%-70%的人口會集中在這些區域中。這種發展會產生巨大的集聚效應,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注入強大的活力。
綠色發展要求企業採取更好的環保措施,對於企業來說需要付出成本,可是它也是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手段。同時,大家經常忽視的一點是,綠色發展會創造一個巨大的產業——環保產業。運用了環保產業的企業雖然付出了成本,但該成本沒有流失,而是由環保技術企業獲得。環保技術企業用技術人員和高級工人創造收入,收入會再回到經濟裡頭,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
中國創新發展的三大挑戰
當然,中國的創新發展還面臨很多很嚴峻的挑戰,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是我認為我國未來必須面對的。
第一個挑戰是變化的國際環境,尤其是如何管控和美國的競爭。美國已經把中國當作競爭對手,我們已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和美國只談合作不談競爭。我個人覺得,很多人仍然對於和美國合作抱有期待,致使一些政策的調整不及時、不到位。其實,中美的合作可能性在不斷下降,越來越小。這是我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必須處理好的一種競爭關係,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是如何來管控這種競爭,
第二個挑戰是國企和金融市場。國企追求產量目標,不太追求盈利,因為國企的資金太便宜,永遠可以向銀行要貸款。這一點對民企是不可想像的。而這是我國國企的根本性問題,通過機制來改變的難度非常大。
這也和我國整個金融市場高度相關。2018、2019年的「去槓桿」整頓了金融體系。整頓是必要的,特別是P2P搞資金池,擾亂了金融秩序,使得金融風險太高,但是我們也要對「去槓桿」的負面影響進行反思。始於2012年的通過影子銀行所進行的利率市場化基本上被一筆勾銷,並且在「去槓桿」最高峰的時候我國直接金融只剩下5%。所以最近劉鶴副總理發表文章,其中有一條提到要增加直接金融的比例,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去槓桿」之後怎麼找到金融監管的新的平衡點,把直接金融做上去,把銀行的國企偏好徹底堵死。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資源浪費還會持續下去。
以前我國經濟的體量大,增量也大,雖然存在一定的資源浪費,但由於經濟體量和增量都夠大,浪費的部分容易被掩蓋住,但以後要更多地依靠創新,這離不開對資源更集約化、更有效率的配置。如果大量資金仍舊被國企浪費在一些與創新不兼容的地方,會對我國的創新發展構成致命的挑戰。
第三個挑戰是人口老齡化。以前我們認為老齡化的挑戰主要在勞動力供給方面,事實並非如此。《中國2049》這本書裡專門有一章研究這個問題,我們發現,由於AI和自動化的發展,未來勞動力在供給方面的挑戰並不大,甚至有可能AI和自動化替代的勞動力會超過由於老齡化而減少的勞動力數量。
還有人認為老齡化會使整個需求降低。我們的研究發現,中國的「未富先老」現象反倒成為一個利好,因為我們還沒有富裕起來,所以大量人口要從農村遷移到城市,這自然就會提高消費。所以老齡化對需求也基本不構成挑戰。
老齡化帶來的最大挑戰是社保,並且這一挑戰馬上就會到來。1962-1976年是中國的「嬰兒潮」,這期間出生的人正走向退休,退休潮會持續十到十五年時間。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險體制和醫療體制基本上不可能支撐這一大批人的退休,因為現在的社保基本上是現收現付,雖然有養老金個人帳戶,但形同虛設。
日本正面臨這個問題。日本政府的負債率是GDP的350%,遲早有一天,日本政府會不得不讓政府債券作廢,因為他們無法支付。別的國家還可以靠通貨膨脹把負債衝銷掉,但日本是通貨緊縮,物價在降低,政府的實際負債還在上升。
我國如何應對老齡化在社保方面的挑戰,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十四五提出要延遲退休年齡,這可能只是第一步,接下去還需要很多措施才能平穩渡過「銀髮潮」,這方面的挑戰極其嚴峻。
總而言之,我們既要對中國未來的科技創新抱有信心,同時也不能忽視未來創新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姚洋,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院院長、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大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執行院長。姚洋教授的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發展、新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