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訂閱NewMediaLab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
本期作者
一隻叫小白的貓
本 期 關 鍵詞
黑人抬棺 | 喪文化 | 黑色幽默
近日,一則黑人抬棺的視頻引爆網絡,魔鬼的步伐加上律動的音樂,極富感染力,「黑人抬棺」梗迅速佔領國內的網際網路高地。
視頻裡,6名身強力壯的小夥子,身著黑西裝白襯衫白領帶,整齊而有節奏地晃動著肩上的棺材;加入了動感的BGM背景音樂和有節奏感的剪輯後,黑人抬棺視頻在全世界的社交媒體上迅速躥紅,獲得億萬點擊量,也衝上了B站日播放量排行榜第二名。
手腳麻利的七位抬棺人在網上成為了新一代的死神代言人,見到他們的臉基本就等於宣告了死刑,被網友們親切的稱為「亡下七武海」。在以往一些作死視頻中,經常會有彈幕打趣說「我看過報導,這個人後來死了」。黑人抬棺則自帶了這一層意思,再加上罕見的舞蹈場面,迅速成為梗民們的新寵。
「黑人抬棺」背後的加納喪禮文化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這個視頻,都是滿腦問號,死亡是一場值得敬畏的儀式,這樣惡搞實在有傷風雅。然而,「黑人抬棺」並不是我們以為的惡搞視頻。
棺材舞(Coffin Dance)起初並不是為作死愛好者服務的,其源自非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加納,是為葬禮而生的儀式。這個視頻出自BBC的一段報導,介紹的是非洲西部「加納共和國」獨特的「喪禮文化」。
對於加納人來說,「死亡」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80%的加納人信仰宗教,他們認為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新的開始,「喪禮」就是送人去新世界的儀式。因此加納人非但不會很悲傷,還會製作五花八門但非常精緻的棺材送家人最後一程,比如生前喜歡吃菠蘿就定製菠蘿棺材,攝影愛好者就定製相機棺材等等,寓意和所愛之物死後長相廝守。
當一個加納人去世後,家人會通知所有成員,來決定埋葬死者的方式、時間及地點。當所有人統一意見後,才能將死者下葬。而下葬時一定要把場面往大了搞,才能證明死者被送進了「極樂世界」。
有的加納人為了舉辦葬禮傾家蕩產,人們還會互相攀比,葬禮由此在加納成了一個暴富行業。加納喪葬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有白熱化的趨勢,在眾多匪夷所思的行為藝術中,班傑明(Benjamin Aidoo)團隊的棺材舞最為備受好評。
班傑明一改傳統送葬過程中的死板,採用了全定製模式,服裝、舞蹈、氛圍都可定製,一經推出,大受好評。起初他也表示擔心這樣對死者不敬,然而在一次為酋長起舞后,這個項目名聲大噪,成為當地最熱門的項目。備受鼓勵的班傑明在2010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現在公司已有100多名舞者。
「惡搞」喪葬為何引爆全網?
「黑哥一笑,生死難料;棺材一抬,世間白來」,這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詩在B站隨處可見。火爆全網的「黑人抬棺」到底有何魅力?
1. 疫情壓抑下的黑色幽默引發共鳴
和世界很多國家一樣,在新冠疫情的威脅下,加納並非淨土。根據統計,加納已在其境內確認了500多例COVID-19病例。3月27日,加納政府就宣布了大城市的限行政策,他們關閉了所有學校,並暫停「所有公共集會,包括會議、講習班、葬禮、節日、政治集會、體育活動和宗教活動,如教堂和清真寺的服務」。抬棺小哥也表示:「這些視頻並非現在拍攝,製作傳播出來也是想為戰勝疫情作出貢獻。」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導致大量患病者死亡期間,很多人都被「黑人抬棺」視頻所吸引,沉重的心情也被加納的喜葬風俗而改變。這些抬棺材的黑人小哥被稱為「加納護柩者」,當地人將其親切地稱為「達達·阿武」。在普通人印象中,葬禮是肅穆和莊嚴的,但加納的習俗卻是喜葬。在新冠病毒隔離期間,這些護柩者一直是很多人的快樂源泉。著名的卡達半島電視臺還專門播出了他們的專輯視頻,使其流傳更加廣泛。
2. UGC「模因傳播」引爆「梗文化」
「模因」是語言和文化信息傳播的基本單位,任何一個事物,只要能夠通過模仿而在人際之間傳遞,就是一個模因。而模因理論是一種基於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傳播機制的假說,由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先提出。概括來說,模因理論的核心是模仿,人類文化的傳播機制是模因傳播,它是通過模因的拷貝而得以實現的。而「梗」,意為笑點或者包袱,它必須和其他內容勾連,引人發笑。網絡的梗往往只有社區成員理解,從而形成內部的身份認同。「梗文化」創造門檻低,卻具有病毒式的傳播效應,一條有趣的梗段子能在社交網站上迅速發酵,並突破圈層實現全網傳播。
黑人版
惡搞版
「黑人抬棺」在網絡上被網友進行了大量的圖片模仿和視頻模仿,形象地說明了模因理論在社交媒體中的運用,這種帶有惡搞的「梗文化」在社交新媒體時代具有超強的複製性和傳播性,於是我們在各個興趣圈都能看到「黑人抬棺」的影子。
動森版本
王者榮耀版
吃雞版
3. 惡搞背後的積極內核傳遞正能量
或許因為樂曲的魔性,或是被黑人小哥們面對死亡的那種態度所吸引,一群西班牙醫護人員也模仿起了這些加納小哥,拍攝了一段西班牙版護士抬棺視頻。這些醫護人員穿著全身防護服,所抬的不是什麼病人屍體,而是做出來的冠狀病毒COVID-19的「屍體」!他們用一個玩具皇冠來代表冠狀病毒,用跳舞的方式鼓舞自己,並祈禱戰勝和消滅病毒。
目前,西班牙已經成為歐洲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這些醫務人員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每天都有人死去,這時候一曲「黑人抬棺」BGM能夠緩解一下他們的緊張心理。在緊張的疫情環境下,大量感染者面臨著長期隔離和結果未知的恐懼和慌張,這一則「惡搞」視頻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他們積極的正能量。
死亡文化的敬畏與重生
說到葬禮,大多數國家的傳統葬禮還是嚴肅的,一般都是親人朋友在傷感的音樂中悼念逝者。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死亡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也不再那麼沉重。英國有調查表明,超過42%的英國成年人表示,他們想讓客人「在葬禮中大笑」。
去年有一個視頻在網上瘋傳,一位愛爾蘭男子在去世前為自己錄了一段下葬時的錄音。到場賓客都笑了出來。
其實,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關於死亡文化獨特的理解和儀式。
1. 墨西哥:亡靈節
《尋夢環遊記》告訴我們,死亡不是一個人的終點,被人遺忘才是。在墨西哥人的觀念中亦是,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就算人死去,他依舊活在群體的記憶與精神中,進入嶄新階段的起點。他們認為,死去的人在亡靈節這一天會從地下世界復活,回到人間與他們的親人相會,他們也會以最喜悅的心情迎接他的到來,一起享受他們在人間時的最愛:歡樂、食物、party、喝酒、聽著音樂跳舞。
2. 馬達加斯加:翻屍節
「翻屍節」顧名思義,就是給祖先翻翻身的意思,在節日的這一天,當地人會拿著蠟燭走進漆黑的墳墓,將祖輩的遺體小心翼翼地搬出來,然後打開裹屍布,用水清洗骸骨並換上新的裹屍布,最後抬著遺體參加慶祝活動。
3. 中國西藏:天葬
天葬是藏族的一種傳統喪葬方式,人死後屍體會被拿到指定的地點讓禿鷲(或者其他的鳥類、獸類等)吞食,天葬核心是靈魂不滅和輪迴往復,死亡只是不滅的靈魂與陳舊軀體的分離,是異次空間的不同轉化。西藏人推崇天葬,認為拿「皮囊」來餵食胡兀鷲是最尊貴的布施,體現了大乘佛教波羅蜜的最高境界——捨身布施。
4. 北極-愛斯基摩人:冰葬
愛斯基摩人認為,人死之後靈魂仍存。當老人預感到死神將要來臨時,就會對小輩說,自己年老睏倦,想要睡覺,需要一張獸皮,小輩便會意,即準備一個冰洞,讓老人躺進去,用獸皮蓋好,然後用冰塊封住洞口。待老人安然死去後,小輩需要在冰洞上方挖一小孔,這樣老人的靈魂便可離開冰洞,升入天堂。
喪禮儀式的傳承與連結
對於死亡文化的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或許有著天差地別的隔閡,但是追根到底,都是對於死亡的一場儀式追悼。凱瑞曾提出傳播的儀式觀,旨在建立一種場模式傳播,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將傳播活動視作一場儀式,隱喻為一場典禮。
通過儀式化的空間建構、儀式化的主題設置、儀式化的程序設計等行為營造儀式典禮氛圍,並以儀式語境為外衣、以儀式程序為骨架、以儀式符號為基本元素,構造強烈的傳播儀式感,從而增強信息傳播的社會功能以及情感功能。
1. 虛擬性:不可觸的精神虛擬體
儀式具有虛擬性,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儀式是信仰行為、社會秩序、情感認同等思想觀念層面上的物化載體,如宗教禮拜、朝聖、喪禮等都是通過儀式化的行為展現出來,從而凸顯其不尋常的社會意義。儀式的內核是不可觸的精神虛擬體,所以需要搭建一定的儀式化空間,虛擬性決定其需要語境空間;同時儀式是發生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範圍內,並能聚集一定的儀式參與者的活動,又決定它需要具體場域空間。
《儀式的傳播》中提到,「儀式就是表演,是一種審美的特性,也是一種傳播的顯著方式。它是一種為觀眾表演的特殊方式結構。」所以千差萬別的死亡文化,其內核都是一場關於生於死的追悼儀式,寄託了每一個參與者的複雜情感,讓情緒得以宣洩,讓緬懷得以生生不息。
2. 傳承性:維繫連接的情感信仰
對於共處同一儀式環境下的參與者,通過共同的傳播活動以及頻繁的儀式互動,達到對同一儀式典禮的文化認同與信仰建構,從而實現某種社會秩序的維繫。羅蘭布勒曾提出,儀式是有效的符號和壓縮的符號。儀式的符號壓縮性體現在它能夠將一定時間、空間維度下的客觀存在物化成一種習慣和形成一種秩序和思維慣式。
正如在清明公祭日當天,各大媒體統一換上了黑白頭像、舉行降半旗默哀儀式、汽車駐足鳴笛,這種寄託哀思的行動,表徵著中華民族一貫的公祭儀式,這種儀式深深刻入民族的歷史記憶中,也鐫刻進每一個國民的共有記憶中。我們如此重視儀式,是因為共同的行為與其中的觀念在構建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是民族歷史的核心。過往的榮耀與痛苦,經由故事傳承至今,也藉由儀式被反覆回憶,藉由這些歷久彌新的儀式,我們更加凝聚,更加不可摧擊。
當前新冠疫情下,很多人因為染病而失去了生命,但在這種全球悲痛的時候,一曲「黑人抬棺」視頻能夠在全球爆紅,也說明了我們對於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活的嚮往。通過這種形式多樣的喪禮儀式,得以建構一種可以世代傳播的符號,將符號背後的信仰甚至社會秩序不斷傳承,形成穿越時間與空間的價值認同,從而達到社會秩序的維繫。
石雲霞 | 文字
李閃閃 | 編輯
羅玉清 | 責任編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