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嘻哈》吳亦凡和這檔綜藝節目也一起狠狠地火了一把。
要知道一個綜藝節目能不能火,前段要看製作人、規則設置,中段看選手水準、製作細節,後段看作品質量、運營能力。關注《中國有嘻哈》的人應該還會記得,節目在正式啟動、開始錄像直到正片播出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其實招致了許多負面評價:比如小眾音樂沒前途、節目組不尊重 rapper、導演組不懂嘻哈……等等,而批評聲裡當然也包括了對吳亦凡能力的質疑(潘瑋柏也吸引了小部分火力,但張震嶽和熱狗基本沒有怎麼被黑畢竟德高望重)。
而如果我們去復盤《中國有嘻哈》的傳播路徑時,你會發現在首期正片播出的一到兩周內,節目就走過了扭轉負面口碑、奠定輿論基調的關鍵節點。與此同時節目還吸引了一大批活躍用戶,快速被節目圈粉後,他們也成為了核心觀眾,自發地加入到了節目相關的討論中,也推動了節目內容在各個平臺上的進一步傳播。而這相當程度上得益於吳亦凡在前兩期節目裡的表現:比如海選時一定要考察選手的 freestlye 能力,比如在淘汰選手時會把原因不留情面地指出來(例如節奏不穩這種低級失誤)——其他兩組製作人在節目中也非常盡心盡力,效果也非常好,但吳亦凡能在一夜之間讓幾乎整個微博微信上的人開始念叨起一個本來只屬於小眾音樂圈裡的音樂術語,這簡直太魔幻了。
稍微懂點網際網路的人都知道早期核心用戶數量有多麼重要。而一個節目能在開播之始就獲得這麼高的關注和正面評價,這簡直是夢幻一般的開局。
所以在那個時間點上,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嘻哈》這個節目,成了。
而當網友們發現吳亦凡在節目裡不是去耍帥打歌而是去摳 rapper 們的節奏韻腳等技術細節時(還常常能讓選手們信服),嘻哈也成了吳亦凡身上最醒目的標籤。
吳亦凡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嘻哈的。從他回國發展開始,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花在了和國內音樂圈的接軌和資源積累上。當然,和國內包括影視綜藝在內的整個娛樂圈都需要慢慢對接。如果大家回想一下應該還能想起三四年前華語樂壇仍然被抒情芭樂歌所主宰,一說起小眾音樂大家的第一反應還是民謠。所以吳亦凡在那個時期的音樂相對低調、保守,音樂風格更細膩、更抒情化,歌曲創作也大多是自己參演的電影主題曲。
等到通過幾部重量級電影嶄露頭角、站穩腳跟後,吳亦凡已經累積了不少音樂資源和製作經驗。可能是覺得自己已經能夠對音樂有足夠的資源調動能力和質量把控力時,吳亦凡就義無反顧地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音樂了。16 年 9 月和譚伊哲合作的《刀劍如夢》能感覺到他的音樂方向開始有變化,而後就是與國際音樂製作團隊深度合作、又叫好又叫座的《July》(還被矮大緊老師點名表揚了)。
吳亦凡的作品數量談不上高產,但此後的嘻哈作品卻都保持了極高的技術製作水準和市場認可度,而且自己作品的個性也越來越鮮明。音樂上的突然發力,其實只是因為吳亦凡終於可以做他喜歡的嘻哈了——而且自己喜歡的東西,通常也會做得更好。
然後就是引爆全國的《中國有嘻哈》,以及在節目播出期間發布的《6》。
從吳亦凡在節目裡的製作人公演,到後期的製作人幫唱,以及發布的先導EP來看,他的嘻哈標籤已經非常鮮明且立體了。不過回頭想想,人家當年接受訓練時就被當作 rapper 培養的,現在開始做自己的原創,雖然風格已經和當年不同了,但此前打下的說唱底子確實對他目前的音樂幫助很大。
所以就更得佩服人家對嘻哈的熱愛了:有一顆赤子嘻哈心(19歲時就寫出了《lullaby》),但回國發展後先認清了國內樂壇大形勢,埋頭髮育、堅決不浪。等到時機成熟時,再果斷出擊,做回自己,贏得了優勢局面。而且時間點選擇得簡直穩準狠——《July》發完半年之後《中國有嘻哈》就開播了。而且按照一般綜藝節目的製作流程,很可能吳亦凡做完《July》就開始和節目組接洽了。時間一點兒都沒浪費啊。
第一季《中國有嘻哈》結束了,中國嘻哈迎來的是新的開始。選手們大多滿載而歸,而處在潮流中心的吳亦凡,將要用他的音樂,來解決他即將面對的許多新的問題。
吳亦凡的嘻哈路線不知道能走多遠,但一定會走得很堅定。因為他要的絕對也不只是一個嘻哈標籤,他可能想要一個嘻哈時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