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官方報告稱中國是超級科技大國 媒體:這是迷魂藥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超級科技大國?這稱號有待商榷

  美國官方發布了兩年一度的《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認為中國或許已成為超級科技大國。但我國科學家認為,要理性認識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以及製造業現狀。美國給中國戴上「超級科技大國」的帽子,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迷魂藥」。

  本報記者 李大慶 通訊員 袁志勇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國家科學委員會日前發布了兩年一度的《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認為中國或許已成為超級科技大國。然而,美國商務部4月16日宣布: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體和技術7年,直到 2025年3月13日。這引起了國人對中國存在「缺芯」問題的擔憂,也引發了中國某些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討論和思考。

  對我國科技狀況應有理性認識

  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稱,美、中兩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研發消費國,分別佔2015年世界總額的26%和21%。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中國很快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研發消費國;中國技術人才隊伍不斷擴大,2014年理工科學士學位畢業生人數165萬人,而同期美國只有74.2萬人;中國的技術水平也有明顯提高,敢於嘗試對技術要求苛刻的領域,如小型噴氣式飛機的研發等……

  確實,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成果相繼問世。但是……

  4月13日,就在美國制裁中興通訊前3天,記者就中國製造業發展問題採訪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朱高峰院士時,他說,雖然我國已是製造大國,近幾年製造業無論是在規模還是發展質量上均取得一定進步,但應清醒認識到:我們還不是製造強國,許多核心技術依然受制於人。他特別提到晶片問題:「目前國內企業在晶片技術上有明顯進步,但主要局限於設計和封裝領域;而中國的生產技術與水平先進的國家差距還很大。可以說,晶片的核心部分我們還是做不了,還得大量進口,或者設計之後到國外去製造。」

  因此,眾多研究者認為,美國給中國戴上「超級科技大國」高帽子,在某種意義上是給我國製造業的「迷魂藥」。我們應該理性認識我國製造業現狀。

  轉型升級仍處起步階段

  中國工程院從2013年起開展了重大諮詢研究項目——製造強國戰略研究。近日,工程院正式對外發布了《2017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份《報告》對於中國的製造業及工業發展水平的認識就十分清醒。

  「目前,中國製造業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仍處在起步階段,製造業總體仍未擺脫規模拉動的路徑依賴,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變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擔任工程院製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負責人的朱高峰說,正因為過程長,所以我國製造業提質增效、提高供給質量水平更顯急迫。

  看統計數據或許更明白。

  《報告》指出,2012—2016年製造強國指數中的質量效益指數、結構優化指數雖總體見好,但和美國、日本、德國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2016年,我國質量效益指數和結構優化指數分別為13.59、24.37,而美國分別為59.56、47.61,日本分別為28.62、32.76,德國分別為25.45、44.98。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裝備製造業發展研究中心是《報告》課題的承擔單位之一。該中心負責人吳進軍用兩組數字說明了中國製造業提質增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首先是我國的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核心和關鍵技術的對外依存度高。如汽車領域,ESP安全系統幾乎全部依靠進口;高檔數控工具機領域,在國家重大專項支持下,工具機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國內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不足1%提高到7%,五軸聯動精密工具機雖實現產業化突破,但絕大部分依然依賴進口,行業仍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通信領域,晶片80%以上依靠進口,近5年每年進口用匯超過2000億美元。

  其次,多年來我國製造業過度依賴於資源和資金的大規模投入,發展方式粗放,產品質量檔次不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表現為製造業年增加值率為2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增加值率一般都在35%以上,美國、德國等甚至超過了40%。

  基礎研究薄弱制約技術發展

  如果就工業結構來說,現在中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全面的工業體系,但這個體系中的核心技術很多都不是我們的。

  這是個老大難問題。

  「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的基礎研究不夠。」朱高峰從歷史的角度說明了問題的由來。

  共和國成立後,共產黨接手的是個一窮二白、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的國家。中央確定了以任務帶學科的發展方針,通過一些國家需求的重大任務,帶動學科的發展。這種方式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其缺陷是不能從學科的發展規律入手研究工業的基礎,包括基礎理論、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基礎零部件。

  改革開放後,我國技術產業發展很多靠的是引進,由於主要追求速度,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工業基礎研究的問題。因而我們現在在產品設計、生產工藝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問題。而像生產工藝的進步,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功夫。

  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本是製造業實現大而強的關鍵。但我們的創新能力又是整體薄弱。吳進軍補充說,目前我國開發工業產品所需的技術約有70%是來自於企業之外的外源性技術,不是由企業自身研發的。由於創新能力不強,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尚處於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製造—加工—組裝」環節,在附加值較高的研發、設計、工程承包、營銷、售後服務等環節缺乏競爭力。

  「總體來看,提高創新能力是提高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吳進軍一直認為,要突破戰略領域製造裝備制約,做到製造裝備與新領域同步發展,杜絕技術開發階段導入的進口裝備依賴症。如當前電子信息、石墨烯及碳纖維新材料、汽車輕量化製造等新興產業製造裝備進口依賴嚴重,迫切需要以創新突破製造裝備瓶頸。

  眾多核心技術產品還依賴進口

  目前我國製造業眾多領域還有許多核心技術產品依賴國外進口。到底有哪些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呢?

  朱高峰略作歸納,大致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半導體加工設備,基本被日本、美國、荷蘭霸佔;超精密工具機,日本、德國、瑞士等一統天下;我國材料和製造業大而不強,比如鋼鐵,我國年產量已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但卻仍生產不出一些特種高質鋼材;航天、汽車領域「心臟病」問題突出,高性能飛機發動機嚴重依賴進口,汽車發動機主要是外資、合資品牌;「缺芯少基」現象普遍;我國是醫藥大國,但外資醫療設備壟斷國內市場,許多高端醫療設備進口佔比超過90%,藥品也大量進口,佔國產藥90%以上的仿製藥等與進口藥有差距,這也是造成看病貴的原因之一……

  因此,吳進軍提出,要掌握核心技術,特別是要掌握作為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的「工作母機」——先進位造裝備的核心技術,才能徹底改變我國製造裝備行業發展水平滯後於製造業總體水平的現狀,夯實製造強國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德國外長力挺中國 稱是未來的超級大國
    最近,德國外長馬斯的發言代表著歐盟對中國態度的轉變。日前,馬斯在接受德國媒體《星期日圖片報》的採訪中力挺中國,稱中國是未來的超級大國,希望歐盟中國領導人會晤可以儘快舉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 為薩德中國對美韓多管齊下,韓國媒體擔憂「大國的報復」
    迄今為止,中國官方並未宣布任何制裁措施,但敏感的韓國媒體還是發現,中國似乎在多管道齊下對美韓施壓,在加上今年以來火爆的中國遊客赴韓遊現降溫苗頭、韓國藝人在華演出取消、赴華籤證審批趨嚴等情況,有韓媒宣稱「大國的報復」已經開始。《環球時報》稱,韓媒的這種調子試圖把中國塑造成「以大欺小」的形象,卻忽略了韓國自身才是這場風暴的肇事者。
  • 中美正在進行一場「超級大國馬拉松賽」
    參考消息網1月12日報導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1月9日刊載題為《超級大國馬拉松比賽中的美國外交》的文章,作者系俄作家協會會員、時事評論家葉連娜·普斯託沃伊託娃。文章稱,中歐投資協定如期完成談判,美國政府官員卻認為是「壞協定」。
  • 美媒稱中國政府進行"超級士兵實驗",要開發超級狙擊手 俄媒:證明美...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RT)網站12月12日文章,原題:美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關於「中國超級士兵」的報導,證明美國媒體與中央情報局(CIA)的曖昧聯繫依舊MSNBC記者肯·迪拉尼安日前聲稱,中國政府正在進行「超級士兵實驗」。
  • 拜登執政後美國將不再是超級大國?美媒:1月6日已給中俄送上大禮
    發生在美國最高立法機關的暴亂,引發了美國國內的反思,只不過美國媒體沒有將反思重點放在問題發生的根源上,而是用在了「甩鍋」上。《紐約時報》近日刊文表示,1月6日發生的美國國會暴亂,不僅僅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危機,更是給中俄兩國送上的「一份大禮」,同時美媒還指出拜登執政之後的美國將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 2050年會有幾個超級大國?美國大膽媒體預測:僅亞洲地區就有2個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久的未來,或許又會有其他的國家跨入超級大國的行列。近日,有不少網友提出疑問:2050年將有幾個超級大國?對於這一問題,美國媒體進行了大膽預測,美媒發表文章表示,僅僅在亞洲地區就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排名。難道在這兩個亞洲地區的國家裡,沒有中國嗎?據介紹,美國媒體報導的兩個國家分別是日本和印度。
  • 德國媒體:你的脫鉤,我的融合,解讀新超級大國
    11-19 20:34:04 來源: 情感的小船 舉報   德國《世界報》發表題為「新的超級大國問題的長篇分析文章
  • 德國外長:川普是民粹主義者,中國是未來超級大國
    他先是改口批評「港獨」分子黃之鋒有分離主義傾向,不符德國對華政策,如今又批評美國總統川普是民粹主義者,稱德美關係複雜。此外,他還宣稱中國是未來的超級大國,「對北京方面,歐洲國家需要制定統一戰略。」一天後,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6日報導稱,川普沒有通知德方有關撤出近三分之一駐德美軍的決定,讓德國政府感到措手不及。在7日的專訪中,馬斯表示:「如果要撤出部分美軍,我們會注意到這一點。我們重視與美武裝力量數十年的合作。這符合兩國利益。」
  • 美媒:中國又開始沙漠植樹?「環保大國」不知道沙漠植樹的危害?
    仔細想想,雖然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同時也令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較以前而言退化了很多,人類的活動,人類科技產品排放的各種汙染,是破壞大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原因。不過仔細想想也確實如此,畢竟現代人類科技對環境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 FBI警告:中國要做唯一超級大國
    7月7日,在哈德遜研究所的研討會上,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多福雷發表了題為《中國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威脅》的演講。演講中,克里斯多福發表了一個讓人費解的結論:中國企圖用舉國之力,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 中國衛星到底拍到什麼?引發全球熱議,美媒:這才是大國真正實力
    中國的科技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發展,如今已經是世界一流的存在,當然,我們也知道暫時和美國之間還是有著較大的差距的,但不管怎麼說,中國能夠發展到如今的成就,確實是吃了很多的苦頭,也確實是非常的不容易,因此我們也不應該對中國科技事業太過於苛刻。
  • 德國外長:中國是未來的超級大國
    德外長稱:「中國是未來的超級大國。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然而,我們不應該將與北京的對話僅限於經貿問題。對於中國,我們需要一個歐洲共同戰略來體現我們的自由價值觀。」馬斯說,希望歐盟-中國領導人會晤可以於今年底前舉行,該峰會原計劃於9月舉行,因新冠疫情被推遲。
  • 美專家給出名單,未來亞洲將出現兩個超級大國,中國卻沒能上榜?
    蘇聯解體以後美國便一躍成為了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然而這卻還滿足不了這個野心勃勃的國家,他想要的不是成為超級大國,而是能夠稱霸全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美國在一直都在實現其霸權主義,對不少國家動不動就實行制裁以及軍事大棒。
  • 美媒大膽預測,20年後亞洲將現身2個超級大國,中國排名讓人意外
    隨著各國實力的不斷提升,位於亞洲的一些國家也逐漸發展了起來,而美媒更是做出大膽預測,聲稱20年後亞洲將會現身兩個超級大國,而中國的排名則讓人感到意外。在美媒給出的兩個超級大國名單裡沒有中國,卻只有印度和日本,這一排名瞬間引起了人們的熱議,憑藉著中國這些年的實力,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美媒眼裡卻並沒有將我們放在其中,而印度和日本又何德何能可以成為超級大國呢?不難發現的是,這兩個國家都是美國在亞洲的盟友,美國給出這樣的排名也很有可能是為了吹捧這兩個「盟友」。不過美國給出這樣的排名也值得各國警惕。
  • 中國和美國誰才是未來的超級大國?德國外長:我選中國
    據衛星網近日消息稱,德國外交部長馬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是未來的超級大國。」馬斯給出的理由是,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雙方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間。另外,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此次疫情,中國通過對外援助擴大了世界影響力和朋友圈,贏得了全世界的認可。
  • 作為諾貝爾獎大國,日本擁有哪些世界領先的尖端科技?
    那麼在尖端科技領域,日本究竟哪些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說到日本產品,很多人對日本的機器人,精密工具機,半導體材料及設備印象深刻。而日本正是憑藉這些技術優勢,確立了日本世界工業強國的地位。日本每5年會制定一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在2016年發布的《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日本提到了核心的技術優勢,包括生物技術,納米材料和技術,傳感器,機器人和光量子。
  • 國際媒體盤點中國成就:2020 中國這不平凡的一年
    西班牙《消息報》網站2020年12月26日發表文章稱,根據麥肯錫和摩根史坦利的最新報告,經歷了疫情之後的中國似乎變得更加強大,經濟前景更好,並且對未來充滿樂觀。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處理疫情的方式非常有效,這有助於推動需求,發展貿易。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中國的優勢之一是,其經濟中工業比重大於服務業,能夠更好地阻止病毒傳播。
  • 聯合國報告:中國境外投資猛增 成全球第2投資大國
    德媒稱,據聯合國報告:中國去年境外投資猛增4成 成全球第二投資大國  全球範圍內,企業不僅會在公司所在地投資,也會在國外進行投資。聯合國的一項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去年在海外投資的增長勢頭最為強勁。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6月8日報導,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和投資的熱情不減: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6月7日在日內瓦發表的報告,中國去年境外投資增長44%。
  • 印度又幹下一件「蠢事」,火葬場都塌方了,卻還想當超級大國?
    加上國內農民起義不斷,經濟衰退,邊境線上大量士兵凍死凍傷,而印度的高層,卻還在不斷的想著做超級大國,面對這樣的亂局,印度當局真的會有辦法嗎? 一、印度死亡人數激增 根據印度媒體的報導,在2021年1月3號,印度北方邦穆拉德納加爾火葬場庇護所屋頂塌方,造成了23人死亡。報導稱,當時該火葬場正在舉行葬禮。
  • 大國崛起與科技創新
    來源:國是直通車偉大復興科技創新是大國崛起的基石。縱觀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這四個先後崛起的有世界影響性的大國,無不是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的。系統總結這些大國崛起的科技創新歷史經驗與教訓,對我國具有重要借鑑意義。英國:工業革命將英國推上霸主地位英國是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霸主。但英國的崛起,主要歸功於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