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半。
在今年2月份美國超級碗的廣告時段,一組約10秒長的恐怖短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幾個短片中從女孩膿包中鑽出的蜘蛛腿以及紅色走廊中一搖一擺的囊腫女人都把當時正在享受比賽的我嚇了個猝不及防,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經過在網上的調查,我得知了這部由墨西哥三傑導演之一的吉爾莫.德爾.託羅(陀螺)編劇並製片的《暗黑恐怖故事》(以下簡稱《恐怖故事》)。在恐怖片普遍口碑乏力的今年,能夠像本片一樣爛番茄開鮮的恐怖片屈指可數。於是,抱著好奇的心情,我走進了電影院。
影院中的人不多,大多都是些和我一樣年齡相仿的學生。作為一部PG-13分級,以一系列兒童書改編的恐怖片,《恐怖故事》的受眾點自然就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而它的劇情也是環繞著一群學生。
《恐怖故事》的劇情十分老套。影片所有的人物動機及塑造基本都是恐怖片觀眾們所熟悉的。除了再次告誡我們「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個萬年大道理,影片似乎並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高度。作為一部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影片,《恐怖故事》似乎很想將影片的內涵與當時美國的社會背景進行連接,但卻處理得過度明顯,不夠隱晦。這樣的做法一是沒有讓人能真正理解這些劇情上的連接,二是直接衝淡了影片主線劇情的連貫性,真是有些畫蛇添足。不過,影片的快節奏倒是挽回了它的觀影體驗,沒有讓我感到無聊。主角們的麻煩接踵而至,危險的到來總是比他們的解決方案要快一步這個劇情設定倒是為影片增添了不少娛樂性。
從人物上來講,《恐怖故事》依舊沿用了同類型電影的標準配置。人物的分工清晰,所有人的想法和做法都為劇情服務。這增加了電影的流暢度,卻減弱了每個人物的特點。演員們良好卻不出眾的演技沒能讓這些人物變得更立體。主角們本來頗有深意的背景故事以及的陰暗面也只是以為劇情服務為目的一筆帶過,沒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沒有這些雖然給影片減分,但一部恐怖片最重要的還是「恐怖」二字。這就好像漢堡包,菜的好壞可能會影響漢堡的口味,但肉和麵包才是決定漢堡好不好吃的關鍵因素。就「恐怖」二字來說,影片還是做得較為出彩的。
陀螺最擅長的就是塑造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生物和怪獸。他雖然不是《恐怖故事》的導演,但想必對整個電影的基調也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影片的最大亮點就是每個恐怖故事中各種怪物的設計。枯黃麥田中的稻草人臉上爬滿了蛆蟲,漆黑空洞的眼睛裡寫滿了仇恨。它一聲不發地用兇惡的表情窺視著周圍的一切。紅色走廊中的囊腫女人似乎每一秒都有噁心油膩的肥油從身上滑落。她穿著骯髒的絲巾,挺著隱隱可以看到青紫血絲的大肚子,披著一頭黑色散發,臉上掛著猥瑣詭異的笑容。在黑暗中爬行,嘴裡布滿了參差不齊的牙齒,扭曲的身體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突出骨骼的叮噹人Jangly Man嘴裡嘟囔著催命的話語。這些怪獸兇神惡煞的模樣讓人過目不忘。我在佩服陀螺及團隊的想像力的同時,也很慶幸自己沒有在影院吃零食的習慣,因為這些怪物實在是太倒人胃口了。
恐怖橋段除了怪物外,鏡頭的把控,環境的布景以及配樂的拿捏也都可圈可點。無論是第一人稱視角的拍攝,還是對於重口細節的近距離聚焦,導演的鏡頭都能給人帶來有力的代入感,讓不安的感覺始終環繞在觀眾的身旁。每一個恐怖鏡頭都有自己獨特的環境布景,無論是之前說到的枯黃麥田和暗紅走廊,還是以微弱燈光照亮的狹小臥室,還是黑暗中伸手不見五指的地下室,每一個環境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色調與風格。它們都有效地渲染了影片詭異的氣氛。配樂基本遵循了恐怖片配樂的風格,但在這些之上加入了一些早期恐怖片配樂的風格和元素,也算是良心。配樂的停頓和旋律的轉換也和劇情的起落無縫連接。
《恐怖故事》雖然擁有著亮眼的怪物設計以及不錯的恐怖氛圍,卻並沒有在劇情上突破近年來恐怖片給人帶來的刻板印象。它利用全新的拍攝手法和想法講了一個大家聽都聽煩了的老故事,有種「新瓶裝舊酒」的嫌疑。不過,華麗的全新包裝彌補了《恐怖故事》實質上的空洞,使它成為了一場相當有娛樂性的觀影體驗。看完電影後我的心情是起碼是愉快的。恐怖片一直用驚人的暴力以及可怕的怪物來刺激我們的腎上腺素,但在我看來,形式上的創新倒不如寫出一個更新穎的故事。畢竟立意暗黑,劇情滲人的恐怖片才是真正的恐怖嘛。
總分: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