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豆豆(關注公眾微信號「映畫臺灣」獲取更多文章)
講臺語的電影,就是臺語片麼?
2013年2月,作為《關於加強海峽兩岸電影合作管理的現行辦法》頒布後,第一部在兩岸同一天上映的臺灣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內地版多此一舉配了國語,風味全無),用懷舊的語氣訴說1960-70年代「臺語電影」的無限風光,在影片最後用字幕向「臺語片」致敬,喚起臺灣觀眾,尤其是中老年觀眾的集體記憶。
《阿嬤的夢中情人》片尾向臺語片時代致敬
該片雖在內地同步上映,最終卻難逃票房慘澹的命運,除開檔期市場和宣傳之外,歸根結底,仍是兩岸之間存在著文化隔膜與差異,同時也反映出臺語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暫時缺席的嚴重現象。
臺語片最為發達的榮光歲月(1960-70年代),正是大陸與臺灣最為緊張的時期,海峽對岸真實的文化發展狀況,對於大陸人民(包括學者)來說,是陌生的存在。即便1980年代臺灣「解嚴」、兩岸開放來往之後,由於影像資料的匱乏和殘缺,加上以國語為主要語言的文化體系裡,臺語片始終未在大陸電影學術界引起注意和重視,更不用提一般影迷了。在有關中國電影史的著作裡,臺語電影史的部分,幾乎是直接跳過。在臺灣電影研究中,仍舊是以臺灣國語電影自成一脈(通常以1960年代的「健康寫實主義」電影開始,包括60年代以降的鄉土電影、瓊瑤商業片以及臺灣新電影等等),背後也凸顯出國語文化的主流地位。
金焰和阮玲玉主演的《桃花泣血記》在臺灣上映採用現場臺語配音配樂
1930年代,使用閩南語臺籍辯士與配上閩南語流行曲(如《桃花泣血記》)的無聲電影雖盛行臺灣,但理論上仍不可稱為臺語電影。1932年5月1日,臺灣自製第一部電影,是無聲片《義人吳鳳》,該片演員多為日本人。1937年臺灣出現第一部有聲片,為臺灣總督府政令宣導影片,描述六氏先生遇難的《嗚呼芝山巖》。之後臺灣少量自製生產的有聲片,仍全以日語配音,因此也不能算是臺語片。
《六才子西廂記》戲院海報
正宗臺語電影由臺灣歌仔戲電影開始,1955年,來自福建的都馬歌劇團與留日導演邵羅輝合作,拍攝了以歌仔戲為主要表演形式的16毫米臺語電影《六才子西廂記》,成為戰後第一部由臺灣人自製的臺語電影。自此,以民間投資為主的臺語電影,歷經了產制千餘部的風華,直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才逐漸步入末日黃昏。1981年,由臺灣歌仔戲明星楊麗花主演的《陳三五娘》自元旦檔期下片後,臺語電影終於走近尾聲,從此在臺灣影壇銷聲匿跡,完成其歷史使命。
2014年電影《等一個人咖啡》暴哥和金刀嫂段落帶著濃濃的懷舊臺語片風
臺語電影,通稱為臺語片,在臺灣官方登記為閩南語片。事實上,在臺灣本省,臺語包括本地閩南語(福佬話)、客家語以及原住民語言三種,但臺灣電影圈以及一般民眾,數十年來約定俗成將以本地閩南語(福佬話)發音的電影稱之為「臺語電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撰的《臺灣省通志》、《重修臺灣省通志》也稱為「臺語片」。因此,後來的學術研究裡仍以此命名。同理,即便是在閩南語中,也包含廈語、泉州話、潮汕話等,當然也包含臺灣本土的「福佬話」。
臺語片當紅時,明星被熱烈追捧(《阿嬤的夢中情人》劇照)
因此,在臺灣將以「福佬話」配音的電影稱之為臺語片,也是為了區別同時期的廈語片。臺灣本土使用的語言,除了1949年後的普通話(臺灣稱之為國語),還有臺灣在地語言,包含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語言,把臺灣生產的閩南語配音的電影直接命名為臺語片,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發現,臺灣電影背後主宰的文化勢力,是福佬系與以國民黨為主軸的中國意識。在所謂臺灣的四大族群中,客家以及原住民都很難擠進銀幕的中心。因此,「臺語片」在臺灣電影史約定俗成,就是特指從1955年開始到1981年止,以「臺灣閩南語」配音,使用臺灣本土資源拍攝的,反映臺灣本土文化的影片。1982年後,電影中的語言不再受到制約,且製作方式亦有別於早年幾近土法煉鋼的方式,因此不在「臺語片」定義範圍內。作為一種「類型」電影,臺語片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從製作條件、作品風格、內容到製作者、參與者、受眾都自成體系,其存在的時間前後達20多年之久,總產量有1000多部。目前經臺灣電影資料館修復,約有兩百多部,因此,「臺語片」成為特定年代的專有名詞。
臺灣也有好萊塢,當年在北投溫泉的臺語片片場是何等的榮光
而1980年代以降的以「臺語」(包括閩南語、原住民語言、客家語)配音的電影如《悲情城市》(1989年,侯孝賢導演,以閩南語為主)、《不能沒有你》(2009年,戴立忍導演,閩南語發音)、《插天山之歌》(2007年,黃玉珊導演,客家語發音)、《塞德克·巴萊》(2011年,魏德聖導演,以塞德克人語為主)等則不算在內。
臺語電影時代,是臺灣電影最高產量的輝煌時期,而1955-1974年間則是其最為繁榮的時期,總產量高達一千餘部。臺語片投資製作,多少存在著一定的非理性和投機心態,後來市場萎縮,即便有心經營,在大趨勢的影響下,臺語片製作公司也是欲振乏力,臺語片的市場開始崩解和滑坡,大量的製片公司因此解散。其所攝製過的影片,因其膠片的幅度與硬度合適,多數被用來製作襯衫衣領和帽簷內裡,為臺灣的經濟騰飛做出「默默的貢獻」,卻也使得多部經典臺語影片因此而銷毀,令人痛心,也為後來人研究臺語片帶來了困難。
1989年,井迎瑞接任臺灣電影資料館館長,計劃搜集搶救臺語片工作時,適逢民營衝印先驅大都影業公司,準備清理過去片商寄存於大都影業庫房的影片,於是大批國語、臺語電影的膠片被移送到臺灣電影資料館,在有限的資源下,由時任副館長的李泳泉率領一群學生,不計酬勞瘋狂地整理、修復這批「浩劫後的遺產」。隨後,「臺語片口述歷史小組」成立,開始進行一項沉默而又孤獨的臺語片歷史勾勒工作,讓一段沉寂而被忽視的電影歷史逐漸拼湊出輪廓,其中第一項成果就是出版了《臺語片時代》。
從1990年代至今,經臺灣電影資料館的積極搶救整理,保存下來的臺語片數量也僅200部左右,能播放的影片就更為稀少了。尚未修復的影片目前收藏於臺灣電影資料館館內,正積極尋找經費去修復這些經典之作。當然,對臺語片的搜集及拯救的工作並未結束,臺灣電影資料館以及相關的民間人士,仍然持續關注及搜集散落在島內,甚至於香港以及東南亞國家的殘存影像文本。
據臺灣《放映周報》第419期報導,2013年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教師曾吉賢,在苗慄意外發現首部35毫米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膠片,讓這部傳說中極為重要的臺語片,在佚失半個世紀後終於重現芳華。當拷貝重見天日的時候,大家都驚呆了,竟然是客家話發音!原來當年該片在客家地區上映時,還專門配了客家話。這樣一來,這部最早的35毫米臺語片,唯一的孤本就是客家話的發音。2014年6月底,第16屆臺北電影節舉行了《薛平貴與王寶釧》修復座談與片段放映,該片終得與民眾再次見面。
第一部35毫米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被重新發現是一大文化盛事
2007年6月16日至7月1日,在臺灣北投公園及北投溫泉博物館,舉辦了紀念臺語電影五十周年活動「酷搜一夏——臺語電影文物展」臺語電影學術研討會,將電影資料館近20年來的搜集、搶救成果展出呈現給社會大眾,並呼籲大眾能夠對本土電影與歷史文物的重視。
臺語電影文物展上隆重首映消失了四十年的經典臺語片《臺灣錢淹腳目》
2013年適逢臺灣電影金馬獎創辦五十年,為臺灣電影近年來最為盛大的慶典之年,又逢21世紀臺灣電影走向兩岸三地合作,有越來越多對影像創作有興趣的人也開始投入到電影產業中,臺灣島內也興起支持本土電影、宣揚臺灣文化的熱潮,因此,臺灣電影資料館秉承傳承臺灣電影文化的意義,於2013年月份在北投溫泉博物館舉辦「臺灣好萊塢——臺語電影影像展」,展出包括《臺北發的早車》、《大俠梅花鹿》、《燒肉粽》、《地獄新娘》、《高雄發的尾班車》、《舊情綿綿》、《溫泉鄉的吉他》等20部修復過的臺語影片,影響較大。
《地獄新娘》由兩大臺語片紅小生柯俊雄(右)與歐威聯手演出,兩人之後都成為國語片巨星,都拿過兩次金馬影帝。
2014年4月25日至5月9日,臺灣電影資料館舉行「臺灣影劇的頭籌」張英影展暨文物展。張英作為從大陸移居臺灣的導演,在一句臺語不會說的情況下,除了國語話劇、國語電影創作外,也積極投身到臺語電影創作,他所攝製的《虎姑婆》、《賭國讎城》、《孤女的願望》、《天字第一號》等,在臺語片盛極而衰之際,卻成績斐然。此次影展暨文物展適逢張英百秩冥壽,精選張英11部重要作品包括《天字第一號》、《大俠梅花鹿》、《一江春水向東流》(臺語版)、《小情人逃亡》等,並在開幕式及後期展演活動中邀請到張英御用女演員白虹女士與現場觀眾互動,成為臺語電影活動中的一大盛事。
《天字第一號》(1964)
《一江春水向東流》(臺語版,1965)
《小情人逃亡》(1957)
《大俠梅花鹿》(1961)
《阿嬤的夢中情人》中王柏傑扮演的梅花鹿是在向《大俠梅花鹿》致敬,當年扮演梅花鹿的影星凌雲後來成為邵氏黃金年代巨星
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臺語片創造了一個粗鄙但繽紛的文化現象和美好影像記憶
作者介紹
黃豆豆:北京師範大學電影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博士後,主要研究興趣及領域:臺灣電影史、影視理論及現狀批評。曾先後兩次赴臺灣訪學,以在地體驗深入研究臺灣電影。本文為其博士後報告的節選部分,有改動。
大眾電影分享得好禮
分享本篇文章,截圖發送給大眾電影官方微信(pop-movies),優秀分享將機會獲得《大眾電影》新刊1本。先到先得!
《大眾電影》半月刊
一年24次把銀幕搬回家
郵發代號 2-23
定價:15元(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訂閱大眾電影,互動還能贏取電影周邊!
回複雜志封面,推送【最新雜誌封面】
回複雜志訂閱,獲取雜誌【購買信息】
回復免費閱讀,獲得ipad版【閱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