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春花夢露——簡說曾經輝煌的臺語片

2021-02-09 大眾電影

文/黃豆豆(關注公眾微信號「映畫臺灣」獲取更多文章)

講臺語的電影,就是臺語片麼?

2013年2月,作為《關於加強海峽兩岸電影合作管理的現行辦法》頒布後,第一部在兩岸同一天上映的臺灣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內地版多此一舉配了國語,風味全無),用懷舊的語氣訴說1960-70年代「臺語電影」的無限風光,在影片最後用字幕向「臺語片」致敬,喚起臺灣觀眾,尤其是中老年觀眾的集體記憶。

《阿嬤的夢中情人》片尾向臺語片時代致敬

該片雖在內地同步上映,最終卻難逃票房慘澹的命運,除開檔期市場和宣傳之外,歸根結底,仍是兩岸之間存在著文化隔膜與差異,同時也反映出臺語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暫時缺席的嚴重現象。

臺語片最為發達的榮光歲月(1960-70年代),正是大陸與臺灣最為緊張的時期,海峽對岸真實的文化發展狀況,對於大陸人民(包括學者)來說,是陌生的存在。即便1980年代臺灣「解嚴」、兩岸開放來往之後,由於影像資料的匱乏和殘缺,加上以國語為主要語言的文化體系裡,臺語片始終未在大陸電影學術界引起注意和重視,更不用提一般影迷了。在有關中國電影史的著作裡,臺語電影史的部分,幾乎是直接跳過。在臺灣電影研究中,仍舊是以臺灣國語電影自成一脈(通常以1960年代的「健康寫實主義」電影開始,包括60年代以降的鄉土電影、瓊瑤商業片以及臺灣新電影等等),背後也凸顯出國語文化的主流地位。

金焰和阮玲玉主演的《桃花泣血記》在臺灣上映採用現場臺語配音配樂

1930年代,使用閩南語臺籍辯士與配上閩南語流行曲(如《桃花泣血記》)的無聲電影雖盛行臺灣,但理論上仍不可稱為臺語電影。1932年5月1日,臺灣自製第一部電影,是無聲片《義人吳鳳》,該片演員多為日本人。1937年臺灣出現第一部有聲片,為臺灣總督府政令宣導影片,描述六氏先生遇難的《嗚呼芝山巖》。之後臺灣少量自製生產的有聲片,仍全以日語配音,因此也不能算是臺語片。

《六才子西廂記》戲院海報

正宗臺語電影由臺灣歌仔戲電影開始,1955年,來自福建的都馬歌劇團與留日導演邵羅輝合作,拍攝了以歌仔戲為主要表演形式的16毫米臺語電影《六才子西廂記》,成為戰後第一部由臺灣人自製的臺語電影。自此,以民間投資為主的臺語電影,歷經了產制千餘部的風華,直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才逐漸步入末日黃昏。1981年,由臺灣歌仔戲明星楊麗花主演的《陳三五娘》自元旦檔期下片後,臺語電影終於走近尾聲,從此在臺灣影壇銷聲匿跡,完成其歷史使命。

2014年電影《等一個人咖啡》暴哥和金刀嫂段落帶著濃濃的懷舊臺語片風

臺語電影,通稱為臺語片,在臺灣官方登記為閩南語片。事實上,在臺灣本省,臺語包括本地閩南語(福佬話)、客家語以及原住民語言三種,但臺灣電影圈以及一般民眾,數十年來約定俗成將以本地閩南語(福佬話)發音的電影稱之為「臺語電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撰的《臺灣省通志》、《重修臺灣省通志》也稱為「臺語片」。因此,後來的學術研究裡仍以此命名。同理,即便是在閩南語中,也包含廈語、泉州話、潮汕話等,當然也包含臺灣本土的「福佬話」。


臺語片當紅時,明星被熱烈追捧(《阿嬤的夢中情人》劇照)

因此,在臺灣將以「福佬話」配音的電影稱之為臺語片,也是為了區別同時期的廈語片。臺灣本土使用的語言,除了1949年後的普通話(臺灣稱之為國語),還有臺灣在地語言,包含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語言,把臺灣生產的閩南語配音的電影直接命名為臺語片,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發現,臺灣電影背後主宰的文化勢力,是福佬系與以國民黨為主軸的中國意識。在所謂臺灣的四大族群中,客家以及原住民都很難擠進銀幕的中心。因此,「臺語片」在臺灣電影史約定俗成,就是特指從1955年開始到1981年止,以「臺灣閩南語」配音,使用臺灣本土資源拍攝的,反映臺灣本土文化的影片。1982年後,電影中的語言不再受到制約,且製作方式亦有別於早年幾近土法煉鋼的方式,因此不在「臺語片」定義範圍內。作為一種「類型」電影,臺語片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從製作條件、作品風格、內容到製作者、參與者、受眾都自成體系,其存在的時間前後達20多年之久,總產量有1000多部。目前經臺灣電影資料館修復,約有兩百多部,因此,「臺語片」成為特定年代的專有名詞。

臺灣也有好萊塢,當年在北投溫泉的臺語片片場是何等的榮光

而1980年代以降的以「臺語」(包括閩南語、原住民語言、客家語)配音的電影如《悲情城市》(1989年,侯孝賢導演,以閩南語為主)、《不能沒有你》(2009年,戴立忍導演,閩南語發音)、《插天山之歌》(2007年,黃玉珊導演,客家語發音)、《塞德克·巴萊》(2011年,魏德聖導演,以塞德克人語為主)等則不算在內。

搶救臺語片,延續一段歷史

臺語電影時代,是臺灣電影最高產量的輝煌時期,而1955-1974年間則是其最為繁榮的時期,總產量高達一千餘部。臺語片投資製作,多少存在著一定的非理性和投機心態,後來市場萎縮,即便有心經營,在大趨勢的影響下,臺語片製作公司也是欲振乏力,臺語片的市場開始崩解和滑坡,大量的製片公司因此解散。其所攝製過的影片,因其膠片的幅度與硬度合適,多數被用來製作襯衫衣領和帽簷內裡,為臺灣的經濟騰飛做出「默默的貢獻」,卻也使得多部經典臺語影片因此而銷毀,令人痛心,也為後來人研究臺語片帶來了困難。

1989年,井迎瑞接任臺灣電影資料館館長,計劃搜集搶救臺語片工作時,適逢民營衝印先驅大都影業公司,準備清理過去片商寄存於大都影業庫房的影片,於是大批國語、臺語電影的膠片被移送到臺灣電影資料館,在有限的資源下,由時任副館長的李泳泉率領一群學生,不計酬勞瘋狂地整理、修復這批「浩劫後的遺產」。隨後,「臺語片口述歷史小組」成立,開始進行一項沉默而又孤獨的臺語片歷史勾勒工作,讓一段沉寂而被忽視的電影歷史逐漸拼湊出輪廓,其中第一項成果就是出版了《臺語片時代》。


從1990年代至今,經臺灣電影資料館的積極搶救整理,保存下來的臺語片數量也僅200部左右,能播放的影片就更為稀少了。尚未修復的影片目前收藏於臺灣電影資料館館內,正積極尋找經費去修復這些經典之作。當然,對臺語片的搜集及拯救的工作並未結束,臺灣電影資料館以及相關的民間人士,仍然持續關注及搜集散落在島內,甚至於香港以及東南亞國家的殘存影像文本。

據臺灣《放映周報》第419期報導,2013年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教師曾吉賢,在苗慄意外發現首部35毫米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膠片,讓這部傳說中極為重要的臺語片,在佚失半個世紀後終於重現芳華。當拷貝重見天日的時候,大家都驚呆了,竟然是客家話發音!原來當年該片在客家地區上映時,還專門配了客家話。這樣一來,這部最早的35毫米臺語片,唯一的孤本就是客家話的發音。2014年6月底,第16屆臺北電影節舉行了《薛平貴與王寶釧》修復座談與片段放映,該片終得與民眾再次見面。

第一部35毫米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被重新發現是一大文化盛事

2007年6月16日至7月1日,在臺灣北投公園及北投溫泉博物館,舉辦了紀念臺語電影五十周年活動「酷搜一夏——臺語電影文物展」臺語電影學術研討會,將電影資料館近20年來的搜集、搶救成果展出呈現給社會大眾,並呼籲大眾能夠對本土電影與歷史文物的重視。

臺語電影文物展上隆重首映消失了四十年的經典臺語片《臺灣錢淹腳目》

2013年適逢臺灣電影金馬獎創辦五十年,為臺灣電影近年來最為盛大的慶典之年,又逢21世紀臺灣電影走向兩岸三地合作,有越來越多對影像創作有興趣的人也開始投入到電影產業中,臺灣島內也興起支持本土電影、宣揚臺灣文化的熱潮,因此,臺灣電影資料館秉承傳承臺灣電影文化的意義,於2013年月份在北投溫泉博物館舉辦「臺灣好萊塢——臺語電影影像展」,展出包括《臺北發的早車》、《大俠梅花鹿》、《燒肉粽》、《地獄新娘》、《高雄發的尾班車》、《舊情綿綿》、《溫泉鄉的吉他》等20部修復過的臺語影片,影響較大。

《地獄新娘》由兩大臺語片紅小生柯俊雄(右)與歐威聯手演出,兩人之後都成為國語片巨星,都拿過兩次金馬影帝。

2014年4月25日至5月9日,臺灣電影資料館舉行「臺灣影劇的頭籌」張英影展暨文物展。張英作為從大陸移居臺灣的導演,在一句臺語不會說的情況下,除了國語話劇、國語電影創作外,也積極投身到臺語電影創作,他所攝製的《虎姑婆》、《賭國讎城》、《孤女的願望》、《天字第一號》等,在臺語片盛極而衰之際,卻成績斐然。此次影展暨文物展適逢張英百秩冥壽,精選張英11部重要作品包括《天字第一號》、《大俠梅花鹿》、《一江春水向東流》(臺語版)、《小情人逃亡》等,並在開幕式及後期展演活動中邀請到張英御用女演員白虹女士與現場觀眾互動,成為臺語電影活動中的一大盛事。

《天字第一號》(1964)

《一江春水向東流》(臺語版,1965)

《小情人逃亡》(1957)

《大俠梅花鹿》(1961)

《阿嬤的夢中情人》中王柏傑扮演的梅花鹿是在向《大俠梅花鹿》致敬,當年扮演梅花鹿的影星凌雲後來成為邵氏黃金年代巨星

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臺語片創造了一個粗鄙但繽紛的文化現象和美好影像記憶

作者介紹
黃豆豆:北京師範大學電影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博士後,主要研究興趣及領域:臺灣電影史、影視理論及現狀批評。曾先後兩次赴臺灣訪學,以在地體驗深入研究臺灣電影。本文為其博士後報告的節選部分,有改動。



大眾電影分享得好禮

分享本篇文章,截圖發送給大眾電影官方微信(pop-movies),優秀分享將機會獲得《大眾電影》新刊1本。先到先得!


《大眾電影》半月刊

一年24次把銀幕搬回家

郵發代號 2-23

定價:15元(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訂閱大眾電影,互動還能贏取電影周邊!

回複雜志封面,推送【最新雜誌封面】
回複雜志訂閱,獲取雜誌【購買信息】
回復免費閱讀,獲得ipad版【閱讀連結】



相關焦點

  • 語言作為表徵 ——臺語片的興衰探究
    臺語片的興衰,皆與語言政策的推行有關。   一、語言的壓制與宣洩在20世紀50年代之後的臺灣電影產業中,臺語片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臺語片,是指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到80年代初止,以閩南語(「臺語」)配音,使用臺灣本土資源拍攝的,反映臺灣本土文化的影片。臺語片彰顯出本土的特徵,發出了自我的聲音。
  • 【影像】臺語片的美麗與哀愁
    (起源於黃河流域的閩南方言,經西晉至北宋的民族遷徙,成為臺灣當地最為廣泛接納的常用語,故亦成為臺語。文中所提及的臺語片,指的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間出現的,以臺語為全片唯一語言的臺灣本地影片。)一八九五年,一紙《馬關條約》,令晚清政府無奈應允了日本對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想要控制住一個地方人民的心,自然要從根本上進行文化認同的洗禮。
  • 《紳士愛美人》鑽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 瑪麗蓮·夢露片酬才18000元
    1953年4月,在美國很有影響力的《生活》雜誌出了「瑪麗蓮·夢露專刊號」,瑪麗蓮·夢露成了該年度的宣傳熱點。與此同時,瑪麗蓮·夢露同簡·拉塞爾Jane Russell(1921-2011)共同主演了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的音樂舞蹈片《紳士愛美人》。
  • 安第斯山脈一座失落之城,曾經輝煌的帝國,直到二十世紀才被發現
    秘魯的馬丘比丘飛越半個地球長途跋涉,來到心儀已久的印加文明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是印加帝國最後生活過的城市,它曾經是用百年的時間徵服南美數個國家的輝煌帝國,後來被西班牙的槍炮與鐵蹄所徵服最終被遺棄,只留下這片山頂部的遺蹟,直到二十世紀才被發現。當年的印加帝國被西班牙摧毀後,剩餘的的一些族人便退居在這裡,由於地處陡峭的山崖之上,旁邊是洶湧的烏魯班巴河,所以這一遺蹟才得以保留,被稱作「新七大奇蹟之一」,為研究印加文明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 夢露逝世53周年|永遠的瑪麗蓮·夢露
    有一次她吵著要爸爸,葛蕾蒂絲順手拿過克拉克·蓋博的照片對她說:「這就是你父親」。曾有好長一段時間她都信以為真。在電影放映廳裡,她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父親」克拉克·蓋博。從1935年9月到1937年6月,諾瑪·簡都呆在孤兒院裡。那段時間,諾瑪飽嘗了生活的辛酸。
  • 從諾瑪·簡到瑪麗蓮·夢露,那個年輕的女孩到底經歷了什麼?
    想到夢露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宗盛的那句:「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即便是夢露這樣的天之尤物,也從來不是靠顏值一路開了掛。夢露有著她執著地追求,她是一路從醜小鴨逆襲上來的白天鵝,雖然她的一生如曇花一現般短暫。
  • 夢露罕見老照片:圖5健身的夢露,圖8夢露和甘迺迪唯一公開照
    【未出道的夢露】夢露剛24歲,還沒有大紅大紫,很清純青澀。1926年6月1日,瑪麗蓮·夢露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總醫院,當時取名諾瑪·簡·莫太森,洗禮後更名為諾瑪·簡·貝克。她是個私生女,父親在她未出生時即遠走他鄉。
  • 夢露罕見老照片:圖8夢露和甘迺迪唯一公開照,圖5健身的夢露
    【未出道的夢露】夢露剛24歲,還沒有大紅大紫,很清純青澀。1926年6月1日,瑪麗蓮·夢露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總醫院,當時取名諾瑪·簡·莫太森,洗禮後更名為諾瑪·簡·貝克。【夢露沙灘健身】夢露母親喜怒無常,經常拿夢露出氣。夢露出生12天,母親就把她拋棄了。在照片中我們常常看到夢露燦爛具有感染力的微笑,但是誰也想不到,夢露曾有11對養父母。
  • 港臺觀照·影人特寫|黃鐘軍《被遺忘的時光——臺語片研究》
    臺語片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與其時的臺灣大環境密不可分,無論是政治情勢,還是經濟發展,以及文化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臺語片的興起與發展。正宗的臺語片在臺灣流行20餘年,這股風潮是由很多因素交織而成的,其中所牽涉到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層面的運作,更是錯綜複雜,從而促進了臺灣電影史上大規模的電影社會運動。
  • 性感偶像:瑪麗蓮•夢露
    1953年6月26日,夢露與簡·拉塞爾(右)一起在格勞曼中國劇院門前的溼水泥地上留下手印和腳印夢露在《七年之癢》中拍了她一生中最著名的一個鏡頭。在地鐵站的通風口,夢露的裙子被風高高掀起(2011年這條裙子被人以560萬美元的高價買走),她用手捂住私密部位。這是夢露的慣用招式,她不得不拒絕觀眾窺視的目光,但這種拒絕因為手的位置也成了一種強調和引誘——百老匯甚至曾經拿這個鏡頭做了一幅高15米的巨幅宣傳海報。在通向色情的路上,夢露是引路人,但同時也是門衛。
  • 悲劇夢露:細捋她的人生,似乎命運對她從未公平過?
    瑪麗蓮·夢露註定是一個永載影史的人物。她的輝煌,她的美麗及其她的離奇隕落,都讓註定成為一個影壇傳奇式的人物。但是,仔細翻閱瑪麗蓮·夢露的生平,您可能會發現,這個女子的一生,剛好詮釋了「人生並不公平」?瑪麗蓮·夢露1926年6月1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她是一名私生女。她的父親在她出生之前就遠走他鄉。她一生都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
  • "性感尤物"瑪麗蓮·夢露:一個被世界誤解的女人
    瑪麗蓮·夢露幼時1926年6月1日,諾瑪·簡降生在美國洛杉磯。從此,世間再無諾瑪·簡。初始時,公司讓瑪麗蓮·夢露出演的都是些無關痛癢的龍套角色,有時只有一句臺詞、一個鏡頭。無數個不眠之夜,她呆呆地望著好萊塢輝煌的霓虹燈,那麼夢幻,那麼遙遠。
  • 曾經的女神紅顏薄命,44年後,FBL才公布於瑪麗蓮夢露的死因
    在1926年,瑪麗蓮·夢露出生在了美國洛杉磯,在她出生後就註定她是孤獨的,因為是私生女的緣故,父親選擇了早早的離開,而母親遺傳了自己父母的精神病,患有精神疾病的母親撫養不了小夢露,所以小夢露一直進出收容所。後來,鄰居覺得小夢露太可憐了,便讓小夢露寄養在自己家,瑪麗蓮·夢露真名原本叫諾瑪·簡·貝克,鄰居把夢露當做了自己的孩子,便重新給諾瑪取名為夢露。
  • 瑪麗蓮·夢露美麗而悲慘的一生
    那時,瑪麗蓮·夢露還叫諾瑪·簡,是一個不被期待的女孩,莫名地降生在這個世上,又莫名地長大,孤獨地對抗這個世界。來到這世上不到兩周,這個女孩就迎來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分離。母親因產後抑鬱引發了嚴重的精神疾病,而她的父親早已離去,不知所蹤。無奈之下,夢露被送入了兒童收容所。2歲的瑪麗蓮·夢露在此後的十六年,夢露輾轉於十多個寄養家庭。
  • 瑪麗蓮夢露成名時的故事,那顆標誌性的美人痣,其實是後畫上去的
    在西方世界,稍微上點年紀的人心中有一個共同的女神,她就是瑪麗蓮·夢露,甚至在東方這個名字一樣的出名,與其說這是個名字,不如說這是一個時代的代號,一個早已經離我們遠去的時代。 夢露本名「諾瑪·簡·莫泰森」 瑪麗蓮·夢露是一個藝名,她本名叫做「諾瑪·簡·莫泰森」,出生於1926的洛杉磯。童年的夢露並不幸運,她的父親在她還未出生的時候就離他遠去,母親因為工作原因又將夢露寄養了出去。
  • 回首臺語片的黃金歲月,天才童星們閃亮登場
    與講求兒童福利的今日臺灣相比,臺語片時期大量出現以童星為宣傳重點的廣告,格外讓人感到時代的眼淚。比較「童星」一詞在《聯合報》臺語片廣告出現的頻率變化,發現與臺語片自身的產量消長有若干呼應。1958 年是臺語片童星被宣傳的第一個高峰,代表人物如小燕(陳秋燕)、黃慧書等;1963 年至64 年是第二高峰且更勝第一期,代表人物如小秀哖(許秀哖)、戴佩珊、香菱、小龍、小惠等。 1966 年至 69 年雖是臺語片產制最旺盛的期間,但單篇廣告的文案字數大幅下降,也不再強調童星演出。可別小看童星在臺語片行銷上所佔的角色,對應到劇情上,由他們扮演的兒童角色是一大吸睛亮點。
  • 瑪麗蓮·夢露的三圍比例有多優秀?她的腰比許多維密天使的都細
    對很多追求體重不過百的現代女明星來講,夢露的這個體重絕對嚴重超標,但這個體重的夢露卻不會讓人感覺肥胖。蓋因她的三圍比例實在太優秀了,肉都長在了該長的地方。只能說夢露身上的肉太聽話了,你能想像擁有這個體重的夢露卻有著比很多非常瘦擁有0號身材的維密超模還要細的腰嗎?
  • 每個男人夢寐以求的女人「魅力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
    1926年6月1日,格拉迪絲·貝克生下了她的第三個女兒諾瑪·簡·貝克。格拉迪絲把小女兒交給伊達·伯蘭德照管,並許諾每月支付25美元報酬。小諾瑪·簡在伯蘭德家一直呆到9歲。多年以後,伯蘭德對一位記者說,她還記得小諾瑪·簡是一個安靜的小孩,但是非常有個性。母親在瑪麗蓮的記憶中是非常冷漠的。「她從不親吻我,」她說。她還描述她的母親即使不在醫院的時候,也總是忙得發昏。
  • 對於夢露,女人終其一生唯有嫉妒
    1962年8月5日以後,諾瑪·簡再沒有醒過來。哦,對了,她在眾人面前慣用的是母親的姓——夢露。-1-「我極度渴望赤身裸體地站在上帝與所有人的面前」七歲的某一天,和她生活在一起的那個女人突然對她說:「不要叫我媽媽,我跟你沒有血緣關係,你媽媽明天就來接你」。至此,她才知道,常來看她的漂亮但從來不笑的女人是她的生母。